瑞士民商法
Ⅰ 瑞士民法典的形成
德法國民法典的對比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都屬於「民商分立」的模式,就是在民法典之旁,存在一個商法。實際上,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立法者在制定這兩個法典時,都曾考慮過如何處理當時早已存在的商事法律(在法國是17世紀就公布的《陸上商事條例》和《海事條例》,在德國是《普通商法典》)。結果是相同的:保留了商法典,使之與民法典並存。
其實瑞士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但是結果不一樣。這就形成了另一種模式。
形成過程
瑞士是聯邦國家,組成聯邦的各個州在15世紀末逐漸從神聖羅馬帝國獨立出來,集合到一起,在17世紀中葉得到歐洲諸大國的承認,但直到1848年才最終組成為瑞士聯邦,制定了聯邦憲法。在此之前,各州大多已有了自己的民法,有的是在法國民法典的基礎之上制定的,有的是以奧地利民法典為範本制定的。在各州的法典中,伯爾尼法典(1826—1831生效)和蘇黎世法典(1853—1855生效)較有特色。因此,在聯邦成立後,分權的傳統仍很牢固,聯邦憲法並不賦予聯邦有統一私法之權。到19世紀初,雖然由於各州之間商業往來的需要與各州法律不同帶來的不便,統一私法的要求日益迫切,但限於憲法的規定,這種要求無從實現。直到1874年,修改憲法,聯邦取得在自然人的能力、婚姻、債法(合同與侵權行為)、匯票、破產等方面的立法權。據此,聯邦於1874等制定《婚姻法》,於1881年制定《(自然人)行為能力法》(這兩個法後來為民法典所吸收),又於1881年制定《瑞士債務法典》。後者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法典式法律,包括契約總則、各種契約、公司、商號、商業帳簿、匯票、本票、支票等規定。這個法典既包括了在法德各國屬於民法的契約總則和各種契約,也包括了在法德各國屬於商法的公司、票據、商號等規定,事實上就是一個民商合一的法典。它本來可以稱為「商法典」,但為了與憲法的規定相一致,稱為《瑞士債務法典》。
統一私法(民法)的運動
進一步統一私法(民法)的運動並未就此停止。1884年,瑞士法律家協會委託法學家歐根·胡貝爾(Eugen Hubel)研究瑞士各州的私法,為制定統一私法進行理論上的准備。[1]歐根的研究成果就是他著名的四卷本著作《瑞士私法的體系與歷史》(前三卷《體系》於1885—1889年發表,後一卷《歷史》於1893年發表)。這個著作實際上奠定了瑞士統一私法的理論基礎,表述了作者的意見。1892年,瑞士聯邦司法與警察部委託歐根起草民法典草案。
歐根受任正式起草民法
1898年,瑞士聯邦憲法再次修改,規定聯邦有制定全部民法的立法權,歐根受任正式起草民法。歐根於1900年完成了由人、親屬、繼承、物權四編組成的民法草案,稱為司法部草案。1902年,政府—方面將此草案附以理由書公布,一方面交付由31人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討論。1904年將討論修改後形成的聯邦議會草案提交聯邦議會。1907年12月10日聯邦議會全體一致通過該案,將《瑞士民法典》公布,於1912年1月1日起施行。
加以修改
在此之前,聯邦政府對原有的債務法典略加修改(只對契約法部分略修改,其餘部分未動)於1905年提交議會。議會於1911年5月30日通過,將之改名為《關於補充瑞士民法典的聯邦法律(第五編:債務法)》公布,與民法典前四編同日施行。
其後,1930年對契約法部分又作了修改,1936年對其他部分進行了全面的修改。
由於《債務法》的條文是從第1條編起的(沒有接著前四編編條文號數),又有它自己的施行法(《結束規定與過渡規定》),債務法在整個民法典中,雖稱為第5編,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而習慣上人們常常把「瑞士債務法」與《瑞士民法典》並列,也有人把瑞士民法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前者有5編,後者只有4編。但是從官方公布的法律名稱來看,我們應該說,瑞士民法典共有5編,其第5編是《債務法》。
一部民商合一的《瑞士民法典》就是這樣形成的。不管立法者當初保留債務法的內容(將《債務法典》改為《債務法》)的原因和理由如何,這是一種與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不同的模式。
從以上的敘述看來,瑞士民法典的民商合一的模式,與法國德國民法典的民商分立的模式,都是歷史的產物,並沒有如何深刻的理論存於其間。但是,兩種模式一旦形成,就發生了理論上的意義,並引起了理論上的討論和爭論。
Ⅱ 民商法都包括什麼
民商法是指民法復與商法制,民法又包括財產法和人身法,商法包括但不限於:企業法、保險法、票據法、破產法、證券法。
民法是商法的母法,指導和統帥商法,而商法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別法,如瑞士、義大利等國;所謂民商分立,是指民法與商法屬兩個並存的獨立的部門法,通常在民法典以外還制定了商法典,如法國、德國等國。
(2)瑞士民商法擴展閱讀
民法與商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同屬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商法使用的一切原則也不斷為民法所吸收。眾所周知,民法是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它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歸屬和流轉關系。人身關系是指個人非財產關系。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個人利益,而商法主要則是與商事交易習慣形成的商品交易規則,它所保護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
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十分頻繁。從事交易的人們漸漸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商法
Ⅲ 瑞士民法典的注釋
[1]歐根,1849—1923,私法、法史、法哲學家。
[2]這里根據的是1981年本。
[3]參見(日回)《民事法學辭典》答,下卷第1957頁。
[4]參見(日)松本蒸治《民商二法統一論》,勝本正晃《商法典廢止論》。
[5]見茨威格特和克茨《私法領域里的比較法導論》一書的第1卷第14章,這里的譯文引自《瑞士民法典的制定及其特色》,載《民法的體系與發展》,第133—135頁。
[6]《比較法總論》第320頁。
[7]這一點有些類似於中國的民庭和經濟庭。
[8]《比較法總論》第311頁。
Ⅳ 我國最早形成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
我國最早形成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民法典的編纂體例分為「民商分立」與「民商合一」兩種模式。世界上最早確立「民商分立」體例的國家是十八世紀路易十四年代的法國。到1901年,瑞士將商法訂入民法典內,首創民商合一制。中國在清末及北洋政府時期,都採用民商分立制,分別編定民、商法草案。
民商完全合一是將商法的大部分內容都納入民法典,如瑞士、義大利等;民商不完全合一是將商法一部分內容納入民法典,而公司、票據、保險、海商等商法的主要內容則褲塌雀採用單行立法,典型代表是台灣地區民法。
在大陸法系主要的法典體系中,有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兩種立法模式。其中採用民商分立的立法體例佔多數,即在民法典外還編有商法典,如德國、日本、法國、葡萄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