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考刑法的解釋

司考刑法的解釋

發布時間: 2025-08-12 03:39:25

A. 【刑法】2021司法考試題庫:刑法解釋

一、試題精講

1.關於刑法用語的解釋,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2014/二/3.單選)

A.按照體系解釋,刑法分則中的“買賣”一詞,均指購買並賣出;單純的購買或者出售,不屬於“買賣”

B.按照同類解釋規則,對於刑法分則條文在列舉具體要素後使用的“等”“其他”用語,應按照所列舉的內容、性質進行同類解釋

C.將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行為,認定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屬於當然解釋

D.將盜竊骨灰的行為認定為盜竊“屍體”,屬於擴大解釋

【考點】刑法解釋(擴大解釋、同類解釋、當然解釋、體系解釋)

【難度】★★

【答案】B。解析:體系解釋是指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要求前後協調、邏輯一致,但並不要求相同的字詞在不同的法條中均作相同的解釋,即同一文字在不同法條中的含義范圍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買賣”一詞是由“買”和“賣”構成的合成詞彙,單純就文義而言,包括“買進”、“賣出”、“買進+賣出”三種不同的情形,不一定都是指“購買並賣出”。從保護法益、合理劃定處罰范圍出發,刑法分則中的“買賣”一詞除了包括通常情況下“購買並賣出”的情形,還包括單純購買的行為或者單純出售的行為。A項錯誤,不當選。

對於刑法分則條文在列舉具體要素後使用的“等”“其他”用語,應按照所列舉的內容、性質進行解釋,這是同類解釋的基本要求。如《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中的“其他危險方法”,應理解為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方式不同,但法益侵害性程度相當的危險方法。B項正確,當選。

當然解釋是指根據當然邏輯進行推理解釋,即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某一事項,但是依照形式邏輯以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自然可以得出的邏輯推理解釋。當然解釋是對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的事項進行解釋。誹謗罪的實行行為是明知是虛假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進行傳播散布,捏造行為僅僅是該罪的預備行為,是否具有該預備行為不影響誹謗罪的成立。自己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虛假事實,而進行傳播散布的,也可以構成誹謗罪。因此,這里不存在將刑法沒有規定的事項進行輕重比較而得出的當然解釋。C項錯誤,不當選。

屍體和骨灰在日常用語上顯然具有不同的含義。將骨灰解釋為屍體,已經超出了“屍體”的文義射程,超出了國民的預測可能性,故這一解釋不是擴大解釋,而是類推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刑法修正案(九)》已經將《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盜竊、侮辱屍體罪修改為盜竊、侮辱、故意毀壞屍體、屍骨、骨灰罪,即在“屍體”之外新增了“屍骨、骨灰”,這也正說明了“屍體”與“屍骨、骨灰”是並列的關系,而不是包含的關系。D項錯誤,不當選。

故本題選B。

2.①立法解釋是由立法機關作出的解釋,既然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可以規定“攜帶凶器搶奪的”以搶劫罪論處,那麼,立法解釋也可以規定“攜帶凶器盜竊的,以搶劫罪論處”。②當然,立法解釋畢竟是解釋,所以,立法解釋不得進行類推解釋。③司法解釋也具有法律效力,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相抵觸時,應適用新解釋優於舊解釋的原則。④不過,司法解釋的效力低於立法解釋的效力,所以,立法解釋可以進行擴大解釋,司法解釋不得進行擴大解釋。關於上述四句話正誤的判斷,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2008/二/20.單選)

A.第①句正確,其他錯誤

B.第②句正確,其他錯誤

C.第③句正確,其他錯誤

D.第④句正確,其他錯誤

【考點】刑法解釋

【難度】★★

【答案】B。解析:立法解釋不是刑法的淵源,進行立法解釋時,也需要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禁止類推解釋,因此,即使是立法解釋,也不得進行類推解釋。①說法錯誤,②說法正確。

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不同,立法解釋的效力高於司法解釋。因此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存在沖突時,直接適用立法解釋,而不能適用司法解釋。③說法錯誤。

擴大解釋是指刑法條文字面的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於是擴張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都可以進行擴大解釋,但是該解釋結論要符合刑法的目的,不得違反罪刑法定原則。④說法錯誤。A、C、D三項錯誤,不當選。B項正確,當選。

故本題選B。

二、知識點總結

1.刑法解釋的分類

按效力(解釋的主體)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與學理解釋

(1)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屬於正式的刑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學理解釋沒有法律效力,但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立法解釋的效力高於司法解釋,對同一條文的解釋,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有沖突時,適用立法解釋。

(3)同級司法解釋效力相同,同級司法解釋有沖突的,可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兩高先後頒布的新舊解釋存在沖突,新解釋廢除舊解釋的,適用新解釋。

(4)不同解釋主體的解釋方法沒有限定,但是,無論是立法解釋,還是司法解釋,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都必須遵循罪刑法定原則,不能進行(不利於犯罪人的)類推解釋。一種解釋如果被認定為屬於類推解釋,即使是由立法機關作出的解釋,仍然屬於類推解釋。

2.刑法的解釋方法

(1)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區分

①形式上,看解釋結論是否超出了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②實質上,看解釋結論是否超出了國民預測可能性。如果解釋結論超出了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超出了國民的預測可能性,該解釋即為類推解釋。

(2)體系解釋: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3)同類解釋:對“等”、“以及其他”、“或者其他”的含義進行解釋時,必須遵循同類解釋的規則,解釋時應當根據所列舉的同類行為或對象等的性質進行解釋。

(4)當然解釋:主要運用的是“輕”與“重”相比較的邏輯,出罪時“舉重以明輕”,入罪時“舉輕以明重”。當然解釋所比較的兩個行為,性質應當相同。

①入罪時,舉輕以明重,必須同時符合形式當然和實質當然,對行為人不利的類推解釋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

②出罪時,舉重以明輕,只需要符合實質當然,因為刑法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B. 12年司考卷2解析16題

【逐項解析】《刑法》第248條規定,監獄、拘留所、看守所等監管機構的監管人員對被監管人進行毆打或者體罰虐待的構成虐待被監管人罪。致人傷殘、死亡的,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從重處罰。A選項中,監管人員吊打被監管人,並致其骨折傷殘,應定故意傷害罪。A選項錯誤。
《刑法》第238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構成非法拘禁罪;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行為人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斷,即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應定故意傷害罪。B選項錯誤。
《刑法》第234條之一第2款規定:「未經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的器官,或者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依據本條規定,C選項中,未滿18周歲的少年不具有承諾資格,故應構成故意傷害罪。C選項錯誤。
《刑法》第234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構成故意傷害罪。D選項中,被害人被截斷一段小指,應屬於輕傷范疇,而故意傷害只有致人輕傷以上後果才能認定為犯罪,且D選項中被害人的承諾構成有效承諾,應排除犯罪成立。D選項正確,當選。
指南針歷年真題解析今年推出學科版和編年版兩個版本,歡迎選購指南針正版圖書

C. 2012司考刑法知識點「認識錯誤」詳解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和有關客觀事實情況的錯誤理解。刑法上的認識錯誤關繫到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追究問題,因而對其加以研究很必要。法律教育網從法律認識和錯誤認識兩方面對其進行了一個詳解。

(一)法律認識錯誤

概念: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或者應當受到何種處罰的錯誤認識,也稱為違法性錯誤。

詳細內容:

1、行為人的行為在法律上不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構成犯罪;

2、行為人的行為在法律上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構成犯罪;

3、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構成犯罪的罪名和應處刑罰輕重存在錯誤的理解。

解析:由於在法律認識錯誤中,行為人只是對其行為的法律評價有不正確理解,而對其行為在事實上的情況仍有正確認識,因此對其行為構成犯罪與否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責任一般並不發生影響。

(二)事實認識錯誤

概念:指行為人主觀上對決定其行為性質及刑事責任的有關事實情況法律教\\育網的錯誤理解。

詳細內容:

1、客體認識錯誤。客體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客觀上是否存在被侵犯的客體發生錯誤認識。它包括行為人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誤認為存在犯罪客體而實際上不存在,或誤認為不存在犯罪客體而實際上存在,或意圖侵犯某種犯罪客體而實際上侵犯了另一種犯罪客體。

解析:它通常是由對象認識錯誤所引起,但該對象的不同體現了社會關系的不同。因此,客體認識錯誤可能影響罪過形式、犯罪的既遂與未遂,甚至可能影響犯罪的成立。

2、對象認識錯誤。對象認識錯誤廣義上可以包括客體認識錯誤,即對屬於犯罪構成要件的對象認識錯誤時必然發生客體認識錯誤。

解析:為了與客體認識錯誤區分開來,這里的對象認識錯誤公指對同一客體的不同對象之間的誤解。因此,這種對象認識錯誤又稱目的物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不發生影響。

3、行為認識錯誤。行為認識錯誤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行為性質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對其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質與否存在錯誤理解,如假想防衛。行為性質認識錯誤可能影響罪過形式,也可能影響犯罪成立。第二,行為工具(方法)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對使用的工具(方法)產生不正確認識,從而影響危害結果的發生。

解析:行為工具(方法)認識錯誤可以影響犯罪成立既遂或未遂,也可以影響成立犯罪或屬於意外事件。

4、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實際聯系存在錯誤認識。一般包括:第一,未發生某種危害結果,行為人誤認為已發生。對此一般構成犯罪未遂。第二,已發生某種危害結果,行為人卻誤認為未發生或誤認為不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對此,不影響成立犯罪既遂。第三,對其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實際發展過程認識錯誤,對此一般以犯罪既遂論處。

熱點內容
合同法法基礎知識 發布:2025-08-12 07:25:38 瀏覽:31
縣城區法院 發布:2025-08-12 07:21:21 瀏覽:127
贈與聲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12 07:20:48 瀏覽:568
論述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12 07:20:44 瀏覽:865
貨物交付合同法 發布:2025-08-12 07:18:22 瀏覽:506
如皋司法局叢 發布:2025-08-12 06:59:42 瀏覽:478
勞動法高危行業補貼 發布:2025-08-12 06:53:43 瀏覽:30
山東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8-12 06:52:16 瀏覽:991
信息不對稱與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12 06:47:36 瀏覽:770
有道德例子 發布:2025-08-12 06:42:14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