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叫

民法叫

發布時間: 2025-08-12 04:47:09

A. 民法的名詞解釋

關於「民法的名詞解釋」為:

廣義的民法是指所有的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

包括:名為民法的法律規范,如《民法通則》,存在於其他法律文件中的民事法律規范,如《土地管理法》中有關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規定,名稱不叫民法但性質上屬於民法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據法》、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司法解釋、地方性民事法規、國家認可的民事習慣等。

狹義的民法指名為民法的法律規范。

我國基本上採取了「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沒有專門的獨立的商法典,但有如:公司法、票據法、證券法、破產法、保險法、海商法等單行商事法。

B. 通俗解釋什麼叫民法

法律主觀:

一、民法意思表示是什麼
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私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意思表示由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構成。客觀要件是指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主觀要件,是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行為意思、表示意識與效果意思。意思存於內心,是不能發生法律效果的。當事人要使自己的內心意思產生法律效果,就必須將意思表現於外部,即將意思發表。發表則須藉助語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體語匯。意思表示所發表的意-思,是體現為私法效果的意思,亦即關於權利義務取得、喪失及變更的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無論是在德國、日本還是在我國大陸和台灣都存在較大的爭議。有五要件說、四要件說、三要件說和二要件說。同時主張三要件說的觀點,又由於內部構成要件有所區分而體現出不同。學生分析國內外各種觀點,根據意思表示的產生過程進行分析,個人認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兩部分組成。
是指表意人慾通過一定表示行為而產生法律上的效果的意思,是意思表示的必備要件。效果意思以目的意思為基礎和前提。目的意思通過效果意思表達於外,是表示相對人得以確認表意人意思產生設立、變更和終止特定法律關系
是指表意人將目的意思與效果意思想要表達於外部的意思。即連接效果意思與表示行為的橋梁。關於表示意思是否為意思表示構成要件,中外學術界都有很大的爭議。將表示意思作為意思表示構成要件根據意思表示形成的過程,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產生在表示意思之前。
將表意人內在心理意思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於外部的行為要件。表示行為時意思表示必不可少的客觀要件。如果缺少表示行為,表意人即使具備效果意思,也僅僅局限於心理內部無法表達於外部。從外部上看,亦無法查明、確認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故缺少表示行為,意思表示不成立。但在判斷表示意思時應當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表示行為必須在表示人意志控制之下。若表意人在夢游、昏迷等無法對自己行為作出意識判斷情況下,所實施的行為不應當認定為表示行為,而意思是否出於本人真意則再說不問。第二,表示行為沒有固定的模式,表意人可以通過口頭、書面、動作、作為或不作為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只須使相對人在客觀情況下可以理解、辨認即可。
三、意思表示的分類有哪些
(一)有相對人的、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對人實施為要件,劃分為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表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應向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通常有相對人,如訂立合同中的要約與承諾、債務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權等均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可分為對特定的人的意思表示和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對象是特定的,如要約和承諾。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對象是不特定的,如懸賞廣告。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無須向相對人的所為的意思表示,如遺囑行為、拋棄動產所有權的行為。構成雙方行為的意思表示,必須有相對人,單方行為的意思表示不必皆無相對人,如承認、撤銷、抵銷、免除皆有相對人。
區分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意義在於: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必須遇到達相對人時才發生效力,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一般於意思表示完成時,立即發生效力,如拋棄動產所有權的行為,也有的在意思表示後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法律效力,如遺囑行為。
(二)對話表示和非對話表示
在有相對人的雙方意思表示中,相對人可同步受領意思表示的,為對話的意思表示,如口頭(包括打電話)直接訂立合同等;相對人不可同步受領意思表示的,為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如由信函交往而訂立合同。
區分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的意義在於二者的生效時間不同。對話的意思表示何時發生效力,通說認為,從意思表示到達對方,處於客觀上可了解的狀態時其發生效力。至於相對人是否了解,則應依一般的情形而定。若相對人故意掩耳不聞,亦不因此阻卻其效力的發生。若因相對人是生理上有客觀障礙的聾啞人或者對外語能力不足者以外語表示,則相對人是否已經了解,應斟酌相對人的反應動作和表示行為加以判斷。
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由於其經過傳達媒介,才能溝通意見,情況較為復雜。其意思表示應於何時發生效力,主要有四種立法例:
1、表示主義,又稱表白主義,於表意人完成其表示行為,即發生效力。
2、發信主義,又稱投郵主義,於意思表示離開表意人,如函件已付郵時發生效力。
3、到達主義,於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的支配范圍時發生效力。
4、了解主義,於意思表示為相對人所了解時發生效力。我國現行民事法律採到達主義,如《民法典》表示,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三)要式表示和非要式表示
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不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區分要式與否的意義在於:有些意思表示的成立要求特別方式,此即為要式的意思表示。
我國現行法,對法律行為未依法定方式進行的後果,未設統一規定。其一,原則上不成立。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未履行法定不甘落後後果,原則上不成立,其例外,即在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的情形,視為合同已經成立(第36、37條),及其在租賃合同未履行法定不甘落後,視為不定期租賃。其二,經補正有效。
(四)健全的意思表示與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出於真心及自由的意思表示所為的行為。一般的意思表示,如非行為人有其他特別因素或者受其他不正當影響,其意思表示均為健全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並非出於行為人真意的或者不自由的意思表示。如被欺詐、脅迫、錯誤情形的意思表示,均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具備一定條件時,表意人可以撤銷。區分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的意義在於:兩種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健全的意思表示為有效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
意思表示是實施法律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意思表示主要包括行為意思、表示意識及效果意思。

C. 什麼叫民法

民法的含義具體如下:
1、民法,是國家對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一定范圍的人身關系進行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民法涉及面十分廣泛。它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每個公民的衣、食、行、用、生、養、病、死、葬等一切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民法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法。
民法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1)財產所有權。這是指對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當這種權利發生爭議或者被侵犯的時候,可以通過人民法院予以確認和保護。保護合法所有權主要採取:恢復原狀、返還原物、排除妨害、賠償損失、確認產權等方法;
(2)財產流轉中的合同關系。合同,是產生財產流轉的根據。依法簽定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雙方都必須遵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在法律上,要承擔經濟責任,會受到法律亮蘆制裁,如科罰違約金、罰款、賠償損失等。合同制度在我國適用范圍很廣。常見的有:買賣、供銷殲搜、農副產品守。收購、信貸、借貸、租賃、借用、承攬、運輸、基本建設包工、信託、保險等;
(3)知識產權。這是個人或集體對其智力成果享有的專有權,如著作權、發明權、專利法、商標權等。這些智力成果,本身是精神財富,沒有直接的經濟內容,但有些又與物質財產密切聯系。我國通過發明獎勵條例、技術改進獎勵條例、專利法、商標法等法規,調整上述人身非財產關系,確保作者、發明人等對智力成果的專有權,以及轉讓和繼承的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氏鍵歷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D. 民法和刑法的區別

二者的區別:

1、刑法就是規定什麼是犯罪,犯什麼罪應承擔什麼樣的刑事責任的法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民法,是用來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如賠償、債。

2、民法是解決民事糾紛,而觸犯刑法就是犯罪,要追究刑事責任。

3、民法是部權利法典,告訴人們享有哪些權利。

拓展知識: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2015年8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後的刑法自2015年11月1日開始施行。這也是繼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後通過的第九個刑法修正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E. 民法是什麼法

民法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畝銷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民神碧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現在的民法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綠色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游耐舉有規定的除外。
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熱點內容
合同法法基礎知識 發布:2025-08-12 07:25:38 瀏覽:31
縣城區法院 發布:2025-08-12 07:21:21 瀏覽:127
贈與聲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12 07:20:48 瀏覽:568
論述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12 07:20:44 瀏覽:865
貨物交付合同法 發布:2025-08-12 07:18:22 瀏覽:506
如皋司法局叢 發布:2025-08-12 06:59:42 瀏覽:478
勞動法高危行業補貼 發布:2025-08-12 06:53:43 瀏覽:30
山東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8-12 06:52:16 瀏覽:991
信息不對稱與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12 06:47:36 瀏覽:770
有道德例子 發布:2025-08-12 06:42:14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