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縣司法局
㈠ 德耀中華的提名名單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名單
(共260名) 李桓英(女) 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孫茂芳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政委 趙國強 北京銀建出租汽車公司司機 馬 虎 在京建設者,安徽省阜陽市嘉安建築勞務有限公司施工隊隊長 趙志良 北京菜市口百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總支書記 濮存昕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中國劇協副主席 車亞華(女)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道魏家社區居民 楊立英(女) 北京市朝陽區常營地區薈萬鴻社區居民 張俊蘭(女) 天津日報社編輯、記者 魏 宏 天津鋼管公司職員 安艷江 天津市武清區王慶坨鎮九街村村民 陳永剛(回族) 南開大學信息技術科學學院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 李維廉 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李輝忠 天津市桂發祥麻花飲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王寶泉 天津市體育工作大隊副大隊長、天津女子排球隊總教練 趙靜華(女) 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和平路社區居民 鮑守坤 河北省承德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運輸部車輛段列檢工 白寶海、鄭炳強 白寶海系河北省黃驊市計程車司機;鄭炳強系河北省黃驊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工作人員 谷岳潘 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集貿中心個體經營者 時翠平(女) 河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 孫彥榮 河北省清河縣計劃生育服務站站長 趙德平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班銀城 河北省邯鄲市香道食品有限公司職工 曹 江(女) 唐山師范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系08級3班學生 張子玉 山西省呂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趙海生 中鐵十七局集團五公司職工 張 帆 山西省太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西北環運營部收費科科長 崔旭艷(女)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原二輕工業局退休幹部 李生祥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五峰賓館董事長 胡丙申 山西省運城市夏縣鄉鎮企業管理局退休幹部 趙月芳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郵政局郵政投遞員 趙泉祥 山西省陽泉市礦區環境衛生管理處清掏組組長 廉愛新(女) 山西省焦煤霍州煤電集團雲廈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職工家屬 張蓮雲(女)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愛心媽媽」協會會長 陳允廣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茂旗石寶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人大主席 蘇日娜(女,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薩仁台嘎查牧民 柴興恩(滿族)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鎮龍山中學體育教師 王純玉 中國鐵建十九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額爾敦(蒙古族)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第二五三醫院院長 杜 威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生 高玉賢(女) 遼寧省調兵山市新特葯店總經理 王 東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茨榆坨採油廠車輛管理大隊4中隊副中隊長 湯秉貴 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黃家錫伯族鄉大孤家子村村民 王秀珍(女) 遼寧省沈陽市輝山乳業有限公司送奶工 崔繼剛 遼寧省本溪市濟泰出租汽車有限公司「黨員先鋒車隊」隊長 孫建設 遼寧省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橋子派出所文昌社區民警 常桂芹(女) 遼寧省興城市鹼廠滿族鄉鹼廠村村民 張寶艷(女) 吉林省通化市「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理事長 修 保 吉林保民律師事務所主任 姜志寶(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寶泉山鎮泥粒河村村民 王文學 吉林省梅河口市農業經濟技術協會會長 徐金庫 吉林省蛟河市05710號體彩投注站經營者 孫 偉 吉林省白城市社會精神病院院長、黨總支書記 杜 順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大興鎮萬福村小學教師 劉春玲(女) 吉林省長春市汽車產業開發區十三局社區居民 陳立榮(女) 吉林省東豐縣大興鎮新勝村村民 李秀芹(女)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三利市場公共廁所管理員 陳艷梅(女)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克山鎮城西村衛生所所長 楊 輝 中國民族證券哈爾濱證券營業部保安部保安員 杜景仁 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花園鎮富強村村民 鍾滿軍(滿族) 黑龍江省雙城市幸福鄉幸福村村民 於雪梅(女) 黑龍江省大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駐大慶市行政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 影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安局阿城分局松峰山派出所所長 高艷居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陽明區新興街道居民 程秀玲(女) 黑龍江省龍煤集團七台河分公司物資供應處檔案員 柏萬青(女) 上海市靜安區靜安寺街道老年協會會長 查文紅(女) 上海市武寧百貨公司退休職工 項全雄 上海市盧灣區瑞金二路街道居民、個體經營者 彭維源 上海育海航運有限公司船長 楊兆順 上海市桃浦鎮紫藤苑居委會黨總支書記 王 軍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廠高級技師 張 浩(姓名加黑框) 生前繫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五支隊掛職副支隊長 吳幼平(女) 上海市虹口區民防辦退休職工 洪岳民 上海市黃浦區豫園街道大境居委會居民 陳燕萍(女) 江蘇省泰州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長 徐兆華 江蘇省揚州市公安局維揚分局副政委 楊學濤 江蘇省南京市大方金聖鴻客運有限公司計程車駕駛員 耿高鵬(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江蘇省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韋 青(女) 江蘇省鹽城市城管局環衛處工人 陸立才 江蘇省常州市拘留所主任科員 張能平(女)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馬壩鎮山北村村民 袁梅芬(女) 江蘇省無錫江陰市華士鎮步步高服裝城經理 嚴意娜(女) 通標標准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員工 阮炳炎 浙江省紹興上虞市道墟鎮肖金村村民 張 瑜(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西周鎮隔溪張村人、華中農業大學學生 馬春峰 浙江萬好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俞佳友 浙江日報社記者 鍾杏菊(女)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嵊山鎮壁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駐島醫生 嚴根妹(女)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林城鎮陽光村村民 曹秋芳(女) 浙江省上虞市東關中學學生 劉 磊 安徽省岳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村民 曹 軍(姓名加黑框)、盧 帥(姓名加黑框) 曹軍生前系安徽省寧國市森林公安分局獅橋森林公安派出所副所長;盧帥生前系安徽涉外經濟學院二年級學生 方海鷹 安徽省銅陵市皖能銅陵發電公司檢修分公司國電項目部經理 何志城 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丫山村村民 任 影(女) 安徽省臨泉縣城關鎮希望小學校長 劉 瓊(女) 安徽省霍山縣諸佛庵鎮桃源河村村民 曾德梅 福建省仙游縣經常性助學活動聯合會副會長 張庄銀 福建省實驗幼兒園職工 陳茂訓 福建省平潭縣大練鄉小練島東礁村村民 王永澄 福建省盲人協會主席 林水英(女) 福建省莆田市華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 彬 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副處級檢察員 詹紅荔(女)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庭庭長 范英嬌(女) 福建省壽寧縣南陽鎮含頭村村民 蔣國珍 江西省新余市羅坊中學離休教師 詹學銀 江西省都昌縣太陽村主任 歐陽琦 江西省景德鎮市鵬飛建陶有限責任公司執行總經理 鄭宜棟 江西省上饒縣旭日街道退休幹部 湯怡妹(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洪塘鎮庄溪村黨支部書記 陳勇琦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公安分局副政委 閔青梅(女) 江西省靖安縣環衛所臨時工 陳永忠 江西省永修縣柘林郵政分局退休職工 張玉貴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東城街道雙月社區居民 陳金良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公安局退休民警 朱守營 山東省章丘市明水街道明二居居民 張光城 山東省齊河縣經濟開發區火把張村村民 王欽峰 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火花小組組長 孫建博 山東省淄博市林業局調研員、淄博市原山林場黨委書記 劉明君(女) 山東省萊州市地方稅務局科員 孟凡愛(女) 山東省棗庄市市中區稅郭鎮王莊村村民 買世蕊(女,回族) 河南省新鄉市糖業煙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黃久生 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 黃 偉 河南省路橋建設集團路通實業公司經理 李江福 河南新城建設有限公司項目部經理 程武超 河南省西峽縣內燃機進排氣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沈戰東(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河南省鄭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隊特警四大隊民警 杜明祥 河南省鹿邑縣趙村鄉繭王村村民 楊昌林 武漢大學退休教師 王天喜、王 盼(姓名加黑框)父子 王天喜系湖北省羅田縣白蓮河鄉歸雲山村村民;王盼生前系湖北省羅田縣白蓮河鄉歸雲山村村民,是王天喜的兒子 李 豪(姓名加黑框)、伍宗娥(女)夫婦 李豪生前系湖北省襄陽市南漳水鏡運輸有限公司公交車駕駛員;伍宗娥系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城市客運管理處職工 李國楚 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水月寺鎮野竹池村村民 江志國 湖北省團風縣皮膚病防治所所長 黃桂英(女) 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西馬街熊家台社區居民 魏迪仁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離休幹部 李國武 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經理 朱國慶(土家族)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澧水冷水渡口船長 陳建教(土家族) 湖南省石門縣新關鎮人大副主席 曾玉萍(女) 湖南省隆回縣六都寨鎮星星村衛生室鄉村醫生 沈國初 湖南省常德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二大隊主任科員 盤曉紅(女,瑤族) 湖南省藍山縣楠市中心小學副校長 陳雪峰 湖南省祁東縣紅旗水庫管理所黨支部書記 常林庄(女) 湖南省長沙縣北山鎮新中村村民 李 森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客戶工程師 李滿堂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李元娟(女) 廣東省中山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倉庫發料員 潘權普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粵劇團黨支部書記 羅銘華 廣東省東莞市華輝電腦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天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海事局巡查執法支隊「海巡31」船船長 侯凡凡(女) 廣東省腎臟病研究所所長、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腎內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香文(女)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萬香文兒童自閉症康復中心主任 鄔義興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家炳一中退休教師 袁 茵(女)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魚峰區委宣傳部黨務工作者 藍紹會(女,壯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北更鄉塘太村村民 農勇漢(姓名加黑框)、鄭文舟(姓名加黑框)(女)夫婦 農勇漢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漁輪廠職工;鄭文舟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銀灘中心小學教師 廖秀英(女,瑤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那佐苗族鄉弄汪村八古屯村民 許淑清(女)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中恆集團董事長、總裁 龐富英(女)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富英製革有限公司總經理 韋壽增(姓名加黑框)(壯族) 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縣安寧鄉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 覃 俊(侗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安縣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楊海英(女,侗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縣龍勝鎮桂龍社區居民 邱亞寰 海南省澄邁縣廣播電視台記者 邱宏銳 海南竣瑞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家強(黎族) 海南農墾嶺門農場防疫站職工 楊德聰 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民族中學教師 劉來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八七醫院院長 王慶煌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 莫廣珍(女) 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敬老院院長 吳作榮(女) 海南省萬寧市東澳鎮排溪村村民 袁初紅(女) 海南省臨高縣臨城鎮宮花村村民 趙光富 重慶市合川區釣魚城街道思居村村民 潘光權 重慶市開縣臨江中學退休教師 楊 陽 重慶市江津區先鋒鎮綉庄村村民 黃繼雄 重慶市萬州區分水鎮花屋村村民 鄭定祥 重慶市忠縣塗井鄉青坪村3組村民 趙明財 重慶市永川區大南村十三井小組村民 劉安容(女) 重慶市南川區石牆鎮國有林護林員 趙世術 重慶市巫溪縣田壩鎮上鹿村小學教師 施春祿 重慶市雲陽縣司法局南溪司法所負責人 王瓊琳(女)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蠶桑局退休幹部 雷慶瑤(女)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殘聯肢殘協會副主席 鄭本禹 四川省廣漢市小漢鎮武裝部部長 黃子梅(女) 四川省攀枝花市瑞雪工貿公司員工 劉紹英(女) 四川佳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義芬(女) 四川省宜賓市南岸綠州家園保潔員 賈正方 四川省成都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黨委副書記、寶山企業集團董事會主席 田義華(女) 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沙壩鄉紅寨村村民 吉克毛爾(女,彝族)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水井村村民 周家德 貴州煜峰投資有限公司工程師 石健成(姓名加黑框)(毛南族) 生前系貴州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直屬支隊貴遵四大隊正科級偵查員 李慶豐 貴州省經濟學校茶葉市場營銷專業學生 彭文軍 貴州省開陽縣黔順公司駕駛員 蔡 英(女,侗族) 貴州省鎮遠縣蔡醬坊董事長 朱昌國 貴州省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黨支部書記 彭文忠(姓名加黑框)(白族) 生前系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畢節分院反貪局副局長 陳芝文 貴州省平壩縣公安局白雲派出所民警 宋衛東(女) 雲南省紅河州個舊市金湖東社區綠園關愛中心工作人員 周天偉(傣族) 雲南省雲縣幸福鎮掌龍村村委會副主任 鐵飛燕(女,回族) 雲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昭通管理處職工 玉的么(女,傣族)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罕鎮曼列膠廠廠長 陳亞忠(女) 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代普芝(女) 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上村鄉小麥地村村民 楊洪彬 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第一中學教師 劉 華(女,藏族) 西藏自治區血液中心公民獻血科科長 尼瑪扎西(藏族) 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桑日縣桑日鎮頗章村村民 洛桑金巴(藏族) 西藏自治區拉薩遠大建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群 培(藏族)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哈達集團公司董事長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登山隊男子分隊隊長 賈仁和 武警西藏總隊第二支隊支隊長 仁青拉珍(女,藏族) 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洛隆縣孜托鎮中心小學高級教師 扎西次仁(藏族) 西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政治部宣教處正處級檢察員 王金考 陝西省合陽縣同家莊鎮北長益村村民 羅春明(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陝西省紫陽縣公安局煥古派出所教導員 王西平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信達印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胡勝強 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桔園鎮升仙村六組村民 於進江 陝西省華山氣象站副站長 王巧芬(女) 西安鐵路局西安客運段昆明成都車隊副隊長 陳進梅(女) 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結子鄉典史村村民 鄭志威 甘肅省白銀市供電公司員工 常蓬彬 蘭州大學電子技術開發應用研究所所長 張慶龍 甘肅省慶陽供電公司慶城縣電力局農電工 蔡曉明 蘭州軍區空軍某部場站士官 李鵬舉 甘肅省慶陽市新綠園種豬場場長 穆澤華(女)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中醫院內科主任 楊曙光(藏族) 甘肅省舟曲縣插崗鄉黨委副書記 倪建英(女)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城市環衛局職工 王忠民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人民檢察院原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 閆立平 青海省西寧市出租行業泰欣工會主席 羅加扎特(藏族)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農場職工 沈貴忠(回族) 青海省西寧市城通公司計程車分公司計程車駕駛員 徐鳳茹(女) 青海省個體私營協會副會長 韓海珉(撒拉族) 青海省海東地區循化縣三聯電器經銷部總經理 趙紅霞(女) 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城管執法局服務科科長 韓慧瑛(姓名加黑框)(女,藏族) 生前系青海省玉樹州人民醫院院長 孟麗秀(女) 青海省海南州興海縣曲什安鎮大米灘村村民 王景光 江蘇省南京曉庄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原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北塬街道靖朔門社區 姜麗娟(女,滿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富寧街西關社區居民 白志林(姓名加黑框)(回族) 生前系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炭山鄉石灣村五組村民 沈桐、孫志帥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工業學校學生 黃萬彪 寧夏萬彪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海燕(女,回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民政局幹部 海小平(姓名加黑框)(回族) 生前系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預旺鎮派出所民警 李國峰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田坪鄉廟山村村民 杜雪梅(女)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紅海村村民 劉開瑾(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阿勒瑪勒鄉塔格爾布拉村村民,重慶信息技術職業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學生 李 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宏大出租汽車公司駕駛員 張元清(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永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阿孜古麗·阿不都熱合曼(女,維吾爾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瓦提縣郵政局烏魯卻勒鎮郵政所主任 米吉提·巴克(維吾爾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地區文聯主席 馬連花(女,回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市圖書館副館長 周喜花(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第二中學英語教師 裴永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三師紅星四場退休職工 朱漢卿(姓名加黑框) 生前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華山中學高一(17)班學生 夏留女(女)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九師一六七團1連退休職工 張慶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一二三團退休職工 黃立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75615部隊75分隊分隊長 習朝峰 中國人民解放軍66010部隊55中隊有線班班長 旦 增(藏族) 青海省玉樹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孫兆群 山東陸軍預備役炮兵師副師長 彭 燕(女) 西藏軍區那曲軍分區門診所護師 董述勛 濟南軍區空軍司令部氣象處處長
㈡ 浙里辦怎麼申請勞動仲裁
申請勞動仲裁需要向當地勞動部門申請,首先准備書面申請,在裡面要寫上申請人姓名,職業以及工作單位,寫上被申請人遭遇的情況,根據實時描述案情。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收到申請書需要在5天內判斷是否受理,並且在規定期間內通知申請人。
如果不符合受理條件,應該在書面通知裡面說出理由。對於不予受理的案件,申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進行勞動仲裁時,涉及的都是法律方面的知識,如果知識面比較有限,建議請一個律師更有把握。勞動仲裁時效為一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權利被侵害之日開始算起。
一、為什麼要進行勞動仲裁?
勞動仲裁是為了維護勞動者正當權益,當自己在公司遭到了不公平待遇,比如公司惡意辭退,加班不給額外工資,實習通過後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等行為,都可以進行勞動仲裁。勞動仲裁可以由公司也可以由員工發起,仲裁委員會會根據事實判斷雙方誰存在過錯,之後會要求另一方給予賠償。
(2)長興縣司法局擴展閱讀:
仲裁員一般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聘任,聘任之後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只有獲得了仲裁證和仲裁徽章的人員才能夠參與仲裁案件。仲裁員不得有以下行為:
1、故意偏袒一方,徇私枉法。
2、利用個人權利,侵犯任何一方合法權益。
3、利用個人職權幫助他人謀取私利。
4、隱瞞證據或偽造證據。
5、仲裁期間私自見代理人,接受當事人送來的禮物。
6、故意拖延辦案時間,工作不掙錢。
7、在擔任仲裁員期間,還跑去給仲裁案件當代理人。
8、但是把案件的具體情況透露給他人。
㈢ 長政發2015 1號文件
長政發 這個文件號真亂。長沙市、長壽鎮、長興縣都用。你沒說文件標題或文件內容,猜你可能是要長沙市的。貼在下面。請採納答案。長沙市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
長政發〔2015〕1號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機關有關單位: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湘政發〔2014〕22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社會活力,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滿足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努力使發展養老服務業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成為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為長沙強力實施「三倍」,率先建成「三市」,加快現代化進程形成新的戰略支點。
(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社會為主體的,設施齊備、功能完善、規模適度、布局合理、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9064」養老格局(90%的老人依靠居家養老,6%的老人依託社區養老,4%的老人依賴機構養老)更加健全,養老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
1.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的城市社區、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基本養老服務覆蓋所有居家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40張以上,全市養老床位總數達到6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達30%以上,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養老床位達70%以上;養老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市、區、街道、社區四級互聯互通,居家呼叫服務和應急救援服務信息網路實現城鄉全覆蓋。
2.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創樹2-3個全國知名的老年用品長沙品牌,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培育3-5個規模較大的連鎖服務公司,打造2-3個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1-2個依託生態旅遊資源的候鳥式養老基地,爭取1-2個國內外知名養老服務機構落戶長沙,爭取國內養老高端會展落戶或巡展長沙。養老服務業增加值在服務業中的比重顯著提升,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提供2萬個以上就業崗位,拉動就業6萬人。
3.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養老服務業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行業標准科學規范,准入、退出和監管機制更加完善。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意識顯著增強,支持和參與養老服務的氛圍更加濃厚,為老志願服務廣泛開展,敬老愛老助老養老傳統和文明新風得到弘揚。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健全養老服務體系。
1.全面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建立健全以企業和機構為主體、社區為紐帶、滿足老年人各種服務需求的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培育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法律援助等定製服務。加快推進城區老年人助餐點建設。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呼叫服務系統和應急救援服務網路建設。(市民政局、市衛生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廣新局、市商務局、市司法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2.不斷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社區要無償提供辦公服務用房,引入各類專業化、社會化的養老服務組織,為社區老年人開展日間托老、醫療康復、集中就餐、文體娛樂、老年學習等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服務項目。發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養老服務功能,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服務中心及社區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的功能銜接,發揮綜合效益,社區各類具有為老年人服務功能的設施都要向老年人開放。2017年底,各街道至少建成一所日間照料中心或小型養老機構。(市民政局、市衛生局、市文廣新局、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3.大力推動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在資本金、場地、人員等方面進一步降低准入門檻,優化土地供應政策,建立財政補貼制度,引導鼓勵各類所有制投資主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使社會力量成為養老服務市場的主體。統籌規劃,建設一批布局合理、規模不一、檔次各異的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為經濟承受能力不同、需求標准不一的社會寄養老人提供多樣化、人性化、專業化的有償養老服務,優先滿足失智失能、空巢獨居等老年人的剛性需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和家庭化、小型化養老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對企業廠房、閑置校舍、賓館、招待所、公辦後勤服務設施等進行整合和改造,用於養老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改造成醫養融合的老年護理院。鼓勵發展養老地產,既可開辦營利性養老機構,也可設立公益性養老機構。鼓勵建管分離,養老服務設施由投資商興建,由專業養老機構運營。支持有意向的投資商按養老布局規劃啟動項目建設,確保到2020年新增4萬張床位。(市民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衛生局、市工商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4.辦好公辦保障性養老機構。要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保障作用,重點為城市「三無」老人和農村五保老人提供無償供養和護理服務,為低收入家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失獨老人提供低償服務。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市屬公辦養老機構提質改造工作;各區縣(市)採取政府投資、民建公助等方式,均要建成一家300張床位以上的社會福利中心;鄉鎮敬老院建設三年工作行動方案全面落實。開展公辦養老機構運營管理市場化改革試點,實施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和財政補貼制度。(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二)統籌發展城鄉養老服務設施。
1.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制訂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時,按照人均用地主城區不少於0.1平方米,望城區和各縣(市)不少於0.2平方米的標准,分區分級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新建小區按照每百戶30平方米的標准配建養老服務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產權及其移交責任和義務,在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掛牌出讓須知中公告並在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約定。社區辦公服務用房要拿出一定比例面積用於養老服務,無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沒有達到每百戶20平方米標准要求的,各區、街道要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開辟養老服務用房。養老服務設施的配建應相對獨立,並方便老年人開展活動。要按照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相關標准和規范,推動和扶持老年人家庭無障礙設施的改造,加快推進坡道、電梯等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改造。(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市公安局、市公安消防支隊、市殘聯、市質監局、市城管執法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2.統籌發展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要充分利用閑置的學校、鄉鎮辦公樓和村民服務中心、醫院用房以及民房等資源,按照鄉鎮辦敬老院、村辦養老服務中心(幸福院)、家辦托老所等形式,推進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敬老院提質改造,提倡鄉鎮敬老院在滿足五保老人入住需求的前提下,向社會開放,提高運營效益,使之升級轉型為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區縣(市)政府用於養老服務的財政性資金重點向農村傾斜,將農村幸福院建設和運營納入財政資金補貼范疇。(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三)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1.加強教育培訓。鼓勵大專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在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快培養老年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專門人才。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對社區和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養老護理人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2.提高工作待遇。推動養老機構改善養老護理員工作條件,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高工資福利待遇,市、區縣(市)人社部門適時發布養老護理員工資指導價位,推動建立工齡補助制度,依法繳納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努力提高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地位,設立長沙市「養老護理員節」,每年推選 「十佳護理員」和「百名優秀護理員」。(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3.增設公益崗位。在政府投資興辦的公辦養老機構和街道(鄉鎮)、社區(村)為老服務機構中開發公益性崗位,公益性崗位應優先安排以特困人員為重點的就業困難人員,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比例不低於60%的為老服務機構,按照相關規定給予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四)發揮為老服務社會組織作用。
1.積極培育為老服務社會組織。建立一批長沙特色品牌的老年產業協會、老年產品開發聯盟、養老服務行業協會、養老服務企業商會、老年護理研究會等為老服務社會組織;加強老年協會建設,全市形成覆蓋城鄉、上下聯動的四級老年協會組織網路。(市商務局、市老齡辦、市衛生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2.鼓勵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支持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機構建設運營、養老產品開發、養老服務提供,使社會組織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重要力量;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為老服務社會組織開展養老服務教育培訓、研究交流、咨詢評估等服務,承擔養老服務行業標准制定、服務質量評估、服務行為監督、第三方認證等事務,發揮其在行業自律、監督評估、服務中介、風險分擔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財政補貼制度,支持基層老年協會運營管理農村幸福院,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組織鄰里互助。(市老齡辦、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3.鼓勵開展為老志願服務。建立為老志願服務登記制度、回饋制度,積極倡導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職工和大中小學學生參加養老志願服務活動,扶持各類為老服務志願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開展服務窗口創建「敬老文明號」活動及評選全市「十大孝星」活動,以孝老愛親風尚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老齡辦、團市委、市婦聯、市總工會、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五)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
1.開發老年產品用品。支持企業圍繞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醫和文化娛樂等需要,開發安全有效的康復輔具、食品葯品、服裝服飾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務產品;引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理財、保險等產品。(市商務局、市衛生局、市食品葯品監管局、市金融辦、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2.打造養老服務產業鏈。積極拓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化娛樂、體育健身、老年大學、休閑旅遊、社區商業、健康服務、法律服務、精神慰藉等為老服務,建設一批功能完善、服務優質、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養老服務企業和養老基地,吸引上下游企業聚集,打造養老服務完整產業鏈。鼓勵房地產商建設集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年醫院、老年社區於一體的養老服務綜合體。(市商務局、市旅遊局、市衛生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文廣新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市老乾局、市司法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3.培育養老產業集群。將養老產業納入全市服務業發展規劃,制定長沙養老產業發展規劃,加強規劃引導,鼓勵發展中小企業,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創立長沙養老品牌,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形成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群。(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三、扶持政策
1.完善土地供應政策。將養老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並在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中予以優先安排。養老服務設施土地用途確定為醫衛慈善用地。營利性的老年公寓、老年酒店等參照經營性用地管理。由民政部門認定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與公辦養老機構執行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依法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集體建設用地。對營利性養老機構建設用地,應採用招拍掛等公開出讓方式供地,對利用單位自有用地興辦養老服務設施項目的,需符合城市規劃及養老產業專項規劃的有關要求可採取協議出讓方式供地,年限均不超過50年。新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依據規劃單獨辦理供地手續的,每宗地面積原則上不超過3公頃;集中配建醫療、保健、康復等醫衛設施的,不得超過 5公頃。(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局、市工商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享受劃撥用地政策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可變更為營利性養老機構,變更性質時,可辦理協議出讓(租賃)土地手續,補繳出讓金(租金)。養老服務設施用地轉讓,其地上所建養老服務設施應整體轉讓,不得分割轉讓和分割銷售。嚴禁將養老設施建設用地改變規劃條件進行房地產等經營性用地項目的開發,對於擬改變土地用途的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應當由政府收回處置。(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工商局)
2015年開始, 對社會力量提供的床位數在200張、500 張和1000 張以上的養老服務投資項目,可分別列入各級服務業重點項目,優先給予用地保障。鼓勵將閑置的廠房、倉儲用房、學校、培訓中心、度假村、農庄等存量房產和土地改建為養老服務設施,支持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市發改委、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2.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對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護服務免徵營業稅;對經認定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符合條件的收入免徵企業所得稅。
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其所繳配套費全額由財政預算安排專項支出,通過市民政局預算安排給養老機構,營利性養老機構其所繳配套費的50%由財政預算安排專項支出,通過市民政局預算安排給養老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確有困難,依照《湖南省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規定》,可以到所在地殘聯申請減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養老機構用水、用氣(燃料)等與居民用戶實行同質同價,用電按居民生活用地計價。
3.完善投融資政策。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應加大投入,安排財政性資金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市、區縣(市)兩級福彩公益金50%以上要用於支持發展養老服務業,並隨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體育彩票公益金要為老年活動陣地配備健身器材。充分利用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創業投資等方面的扶持資金以及醫療衛生資金、就業資金、社會保障基金等,發揮投入合力,採取投入資本金、直接補助、項目補貼、財政貼息、風險補償金、產業發展基金、股權投資等方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加速進入養老領域。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范圍,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有效信貸投入。鼓勵養老企業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市財政局、市體育局、市金融辦、市發改委、市文廣新局、市科技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4.完善醫養融合政策。制定衛生、醫保支持老年護理院發展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老年護理院,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養老醫療服務。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申請設立醫療機構或老年護理院,符合條件的可納入醫保定點范圍。不具備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應與周邊醫院、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鼓勵衛生技術人員到養老機構工作,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聘用醫生、護士、葯劑師等衛生技術人員,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技術准入和推薦評優等方面,享受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待遇。(市衛生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5.調整居家養老服務補貼政策。建立日間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分級分類補助標准,經驗收達標,日間照料中心建設補貼按照一、二類標准,市財政一次性分別補貼10萬元、8萬元;運營補貼按照一、二類標准,市財政每年分別補貼5萬元、4萬元。城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補貼按照一、二類標准,市財政每年分別補貼3萬元、2萬元。區縣(市)財政投入不得低於市級財政補貼標准。(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6.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補貼提標擴面。對本市戶籍的城區困難老年人實施基本養老服務補貼,服務補貼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實施。年滿60周歲的失能半失能低收入家庭老人以及百歲老人,可申請每月300元的服務補貼;年滿60周歲的失能半失能低保老人、失獨低收入老人,年滿70周歲的低保老人、失能半失能低收入老人,可申請每月400元的服務補貼;年滿60周歲的失能半失能散居「三無」 老人,年滿70周歲的散居「三無」老人、失獨低收入老人,獲市級以上勞模稱號的低收入老人,可申請每月500元的服務補貼。服務補貼由市、區兩級財政按照1:2分攤。服務補貼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實施。上述對象入住養老機構的,服務補貼可抵扣入住費用。農村困難老人和縣市城鎮困難老人的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由各區縣(市)具體制定實施辦法。(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老齡辦、各區縣市政府)
7.建立養老機構建設財政補貼制度。對區縣(市)社會福利中心,市福彩公益金應給與重點支持。對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機構,財政部門按每張床位按照新建1萬元、改建5000元的標准給予建設補貼,芙蓉區、天心區、開福區、雨花區、長沙縣和高新區,市、區(縣)財政按4:6的比例負擔。嶽麓區、望城區、瀏陽市和寧鄉縣,市、區(縣)財政按6:4的比例負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8.建立社會辦養老機構運營補貼制度。公辦民營和社會辦養老機構收住本市戶籍社會寄養老人,運營補貼按實際入住老人數每床每月補助160元,由市、區(縣市)兩級財政按照建設補貼的比例負擔。社會辦養老機構經批准收住「三無」、「五保」老人的,區縣(市)財政部門按公辦養老機構標准全額補貼的基礎上,上浮10%。上述基本養老服務補貼、養老機構(含日間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和運營補貼市、區兩級財政均要建立自然增長機制。(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9.建立財政補貼保費制度。支持和鼓勵養老機構購買養老機構責任險,將養老機構場地責任險和「三無」、「五保」老人意外傷害險納入財政補貼范圍。鼓勵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人身保險產品,鼓勵和引導商業保險公司開展相關業務。(市財政局、市金融辦、市民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10.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健全養老服務行業准入和退出機制。逐步完善養老服務業行業標准,按照屬地監管原則,強化區縣(市)對養老機構服務范圍、服務質量和服務收費的日常監督。公辦養老機構實行政府定價,社會辦養老機構實行市場定價機制。量化養老服務業發展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建立養老服務業統計體系和需求評估體系。開發養老服務管理信息平台,准確、及時、全面反映養老服務發展規模、水平、行業結構等基本情況。充分利用電子政務網路,建立全市養老機構數據直報系統,加強養老機構信息採集、儲存、統計和分析。建立養老服務評估制度,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政府資助的養老項目和補助對象進行養老需求和服務質量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老年人享受基本養老服務、政府支持的層級類型和輪候順序。(市民政局、市物價局、市統計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長沙市發展養老服務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由市長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研究室、民政、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財政、老齡、規劃、國土資源、教育、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工商、稅務、金融、質檢、公安消防、食品葯品監督等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局。成立長沙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承擔對全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指導工作,負責促進我市養老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其人員編制在市民政局內部調劑解決。區縣(市)政府參照設立發展養老服務業工作機構。
(二)健全體制機制。市直各相關部門、各區縣(市)政府要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切實履行統籌規劃、政策扶持、資金引導、典型示範、監督管理等職責,研究制訂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落實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相關任務要求,形成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民政部門要牽頭履行業務監管職能,加強宏觀引導、行業規范、業務指導、信息發布和監督管理。老齡工作機構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加強督促指導工作。發改部門要將養老服務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物價部門要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養老服務定價機制。財政部門要逐步建立符合養老服務業發展需要的公共財政投入增長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制定養老服務公益性崗位細則,加強醫療保險定點管理、養老服務人員管理、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衛生部門要研究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規劃、國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編制規劃、落實政策,統籌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土地供應。稅務部門要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商務、金融、文化、體育、教育、旅遊、廣電、新聞出版、公安、消防、質監、工商、食品葯品監管等部門要按各自職責創新政策,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扶持力度。
(三)強化督促檢查。從2015年起,將重點任務(詳見附表)分解並納入對各區縣(市)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和為民辦實事工程,確保責任到位,任務落實。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市直有關部門和區縣(市)政府工作情況的督促檢查,及時向市政府報告,市政府適時組織專項督查。
五、本意見自2015年2月20日起實行。
附:《長沙市發展養老服務業配套政策制定任務分工表》
長沙市人民政府
201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