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十三屆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什麼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間及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的性質:
民法為文明法;
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不是程序法;
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不是國際法;
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不是特別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在民法中,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
從主體的地位上說,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間有隸屬關系;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並無隸屬關系。前者如財政稅收關系,俗稱為縱向經濟關系;後者如借款關系,俗稱為橫向經濟關系。只有主體地位平等的財產關系,才是民法的調整對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典法這部法律自什麼實施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條 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⑶ 婚姻法258條是怎樣規定的
法律分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同時廢止。且《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全文共分為6章,包括總則、結婚、家庭關系、離婚、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附則,共51條。
法律拓展:刑法第258重婚罪規定是《刑法》第258條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構成重婚有兩類人,第一類是有配偶的人,又與他人登記結婚,或者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第二類是明知他人已有配偶的人,又與之登記結婚,或者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其中,第二類人構成重婚要求是「明知他人已有配偶」,事先知道,或者事後知道而繼續保持婚姻關系,則屬於「明知」。反之,不知道、受欺騙,則不構成重婚。
認定重婚,關鍵要看是否構成另一夫妻關系。依據有關司法解釋,重婚有兩種情況:一是法律上重婚,指有配偶的人與他人登記結婚;二是事實上重婚,即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視為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
(1)有配偶的人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的;
(2)有配偶的人雖未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但以夫妻相稱或者對外以夫妻自居的。
夫妻相稱,除當事人間承認、日常生活間的稱呼外,當事人同居生活,女方生病時男方以丈夫的名義簽名、陪侍,女方生育孩子男方以父親的名義在醫院簽字,當事人以父母的名義為子女慶祝滿月等,也可以作為認定以夫妻相稱的輔助證據。認定重婚,通常還需要取得周圍群眾、當事人親朋戚友的證言,以證明周圍群眾認為當事人是夫妻。
⑷ 民法典是法律法規嗎
民法典屬於法律。
在我國,狹義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不包括憲法在內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民法典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所以民法典屬於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法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它問題請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⑸ 民法典是哪年正式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2021年開始實施的。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從2021年1月1日起開始正式施行的。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條 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什麼會議通過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通過時間是2020年5月28日。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簡稱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每年舉行一次會議。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十四條 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第十五條 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⑺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
法律分析: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在京舉行,備受關注的民法典(草案)首次整體亮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作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民法典既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現。從規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強調禁止高利放貸;從抽象地規定公序良俗,到具體地要求贍養父母、撫養未成年子女,民法典映照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