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刑法基本原則
①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② 刑法的三大原則有
我國刑法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罪刑均衡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罪刑平等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
清華大學張明楷老師認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罪刑法定原則、法益保護原則和權利保障原則。西北政法陳子平老師認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罪刑法定主義、行為主義和責任主義。
一、從新兼從輕原則是怎樣的
從新兼從輕原則是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原則之一。指對新刑事法律生效的未經審判或判決未確定的犯罪行為,原則上適用判決時的新律,但舊律處罰較輕時則適用舊律。從新兼從輕原則認為新法具有普遍追溯力,但舊法規定較輕時為例外。
二、從新兼從輕原則與從舊兼從輕原則有什麼區別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一個刑法適用原則,指除了對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懲罰或有利於行為人的規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從舊兼從輕原則的適用范圍是當法律有更新或變動的時候,而並非是所有的刑罰都從舊兼從輕。
舉例說明:某項行為以前是犯罪,現在不是犯罪了(比如投機倒把、流氓罪等等),如果你的行為是在「還是犯罪」的年代發生的,但在判決時法律已經更改,這時候「從舊兼從輕」就要體現從輕,而按照輕的判決,基本就是無罪了。
道理就是既然觀念已經更新,這類行為根本不是犯罪,不具備社會危害性,再對行為人處了刑罰沒有意義。
如果不考慮這一項,那麼按照76年之前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都可以進里判上幾年了。就算按76年刑法,約炮的全抓了也不冤。
這就是我國刑法的三大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我國刑法三大基本原則。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綱領性、全局性、貫穿性的基本特徵,被賦予指導司法實踐的重大使命。
回顧我國刑事司法實踐歷程,積極貫徹三大基本原則並充分發揮指導司法實踐功能是主流,但也存在一定司法背離現象。
新時代背景下,應從保持刑法典的持續修正態勢、堅守區別對待與遏制「例外的一般化」、激活並完善刑事責任的司法化機制、樹立罪刑均衡理念等方面入手,積極培訓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化能力,與時俱進地推動刑法基本原則的發展與進步,從多維度持續優化刑法基本原則指導司法功能。
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稱罪刑等價主義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則。《刑法》第 5 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據此,刑法規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有兩方面內容:
第一,刑罰的輕重與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相適應,就是按照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實際危害程度決定刑罰輕重。
第二,刑罰的輕重與犯罪人主觀惡性的深淺、再次犯罪危險性的大小相適應。
《刑法》以下規定體現了這一原則:
第一,刑法總則規定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掘斗人、自首、坦則散則白、立功的犯罪分子從寬處理,對中止犯處罰明顯寬於未遂犯、預備犯,等等,均體現刑罰與犯罪分子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第二,《刑法》規定量刑原則:「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這表明裁量刑罰應盡量使刑罰與具體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罰當其罪。
第三,刑法分則對每一個罪都根據其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規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對重罪適用重刑,對輕罪適用輕刑。
歸納:重罪重罰、輕罪輕罰、不罪不罰、罰當其罪。
法律依據:孫棚
《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的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③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我國1997年及2012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行法定原則決定了刑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並派出了習慣法的做法;禁止類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適用刑罰。
2、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其含義是指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
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該條規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指任何人沒有地位、職務、出身等因素的區別,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權。
4、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3)什麼是刑法基本原則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原則從字面意義上看,「正當法律程序」,似乎僅僅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適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實際上它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從實質上限制政府的權力。在刑事訴訟中,正當程序這種實質性限制,不僅要求在實體刑法中的犯罪行為,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確規定,而且要求立法機關在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時,要具有適當的和明確的限制。
如果某種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嚴重程度,立法機關就不能通過法律程序將其認定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種危害的情況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傳統構成要件為由,而宣布某項刑事法律違憲,以此體現正當法律程序對刑事立法的實質性限制。
④ 刑法的六大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