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試卷及答案
1. 刑法知識期末考試的相關題目是什麼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相關的刑法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刑法考試的相關題目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刑法知識期末考試試卷,希望對你有用!
刑法知識期末考試試卷選擇題
1.刑法第93條規定:“本法所稱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這屬於( B )。
A. 司法解釋 B. 立法解釋 C. 論理解釋 D. 學理解釋
2. 客觀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種犯罪,犯罪分子卻自認為能夠完成而自動停止犯罪的,( D )
A.應認為是犯罪未遂 B.也應以犯罪未遂論
C.不認為是犯罪中止 D.應認為是犯罪中止
3.犯罪行為的兩種基本表現形式是( C )。
A.故意行為與過失行為 B.主行為與次行為
C.作為與不作為 D.主動行為與被動行為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 C )處罰。
A.從輕 B.減輕 C.從輕或者減輕 D.減輕或者免除
5.某甲在行車中不小心將某乙撞傷,為了盡快逃脫,便將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邊樹林。某乙失血過多死亡。對於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為屬於( B )的犯罪。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過失 D.過於自信的過失
6.犯罪既遂是指( C )。
A.犯罪結果已經發生 B.犯罪行為已經完成
C.犯罪行為已經具備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 D.犯罪人的目的已經實現
7.死刑緩期執行減為無期徒刑的條件是( A )。
A.沒有故意犯罪 B.確有悔改 C.確有悔改並有立功表現 D.確有重大立功表現
8.數罪並罰時,管制最高不能超過( C )。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9.某甲被判處無期徒刑,實際執行( B )以後,可以假釋。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10. 在追訴期間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重新計算。這在刑法理論上稱
為( C )
A.時效繼續 B.時效中止
C.時效中斷 D.時效延長
11. 行為人在實施背叛國家罪的過程中,其行為方法或行為結果又觸犯了其他危害國家安全
罪的,其犯罪形態屬於( C )
A. 想像競合犯 B. 結合犯
C. 牽連犯 D. 吸收犯
12. 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 C )
A.只能附加適用 B.只能獨立適用
C.可以獨立適用 D.不能獨立適用
13. 我國刑法對被判處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採取和數罪並罰原則是( A )
A.吸收原則 B.並科原則
C.估堆原則 D.限制加重原則
14.我國通常採用的區分一罪與數罪的標準是( B )
A. 犯罪行為的次數
B. 行為符合犯罪構成的個數
C. 行為人主觀上的罪過的個數
D. 犯罪結果的個數
15、林某因犯強奸罪被判有其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有期徒刑從1989年7月1
日起執行,對甲實際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間為( )
A、1989年7月1日至1992年6月30日
B、199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C、1989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D、198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刑法知識期末考試試卷多選題
1、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其顯著特點是( B C )。
A、理論性與實踐性最強 B、強制性最為嚴厲
C、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更為廣泛 D、保護社會關系的手段更為豐富
2、構成犯罪的不作為以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為前提。這種特定義務來源於( BCD )。
A、社會公德的要求 B、職務上或者業務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規定 D、行為人先行的行為導致的危險狀態
3.下列情況中,我國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A C )。
A. 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刑法不認為是犯罪
B. 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刑法認為是犯罪
C. 當時的法律和刑法均認為是犯罪,但當時的法律處刑比刑法輕
D. 當時的法律和刑法均認為是犯罪,但當時的法律處刑比刑法重
3. 刑法的“避險不適時”是指 ( AC )
A.事先避險 B.事中避險
C.事後避險 D.假想避險
4.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CD )
A.只要犯罪行為或結果有一項發生在我國領域的,就認為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B.對普通中國公民在領域外犯罪的,對一些輕微罪行,可不予追究。
C.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D.我國刑法不在香港、澳門地區適用。
E. 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國公民犯罪,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的,適用本法。
5.下列行為應當認定為犯罪未遂的是( AD )。
A.張三持刀前往李四家殺人,走到半路因身體不適而返回
B.甲欲前往乙處行竊,甲不知乙已將保險箱中的錢款存入了銀行。甲在撬竊保險箱過程中因良心發現而罷手
C.丙欲殺丁,連擊數槍而未擊中,因子彈用光,只得悻悻回家
D.王五正在趙六家行竊,忽聞屋外有人說話,便慌忙逃離
6、丁某因犯走私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7年並處沒收財產,汪某等5人得知這一消息後,提出丁某向他們借過5萬塊錢,要求丁某償還,在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債務時必須符合下述哪些條件?(ABCD )
A.此債務必須是在法院判處沒收丁某財產之前所負的債務
B.必須經債權人汪某等5人向法院提出請求
C.汪某等5人與丁某之間的債務必須是正當的債務
D.只能在沒收財產的數額內償還
刑法知識期末考試試卷簡答題
1、簡述成立正當防衛應當具備的條件。
正當防衛的成立,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
第一,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即不法侵害的產生與存在。(1分)
第二,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即不法侵害正處於已經開始並且尚未結束的進行狀態。(2分) 第三,正當防衛的對象條件,即只能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而不能對沒有實施侵害行為的第三者實行。(2分)
第四,正當防衛的主觀條件,即必須出於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衛意圖。(1分)
第五,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即防衛行為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2分)
2、簡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條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分)
構成共同犯罪,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共同犯罪的主體必須是二人以上。這是共同犯罪的主體條件。(2分)
(2)各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這是共同犯罪的客觀要件。(2分)
(3)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這是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2分)
3. 什麼是犯罪的不作為?構成犯罪的不作為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所謂犯罪的不作為,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並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4分)
構成犯罪的不作為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2分)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而未履行。(1分)
(3)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的不作為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1分)
4. 簡述一般累犯的構成條件。
一般累犯的構成條件為:
(1)前罪與後罪都是故意犯罪。此為構成累犯的主觀條件。(2分)
(2)前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後罪應當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此為構成累犯的刑度條件。(2分)
(3)後罪發生在前罪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5年之內。這是構成累犯的時間條件。(2分)
2. 2015年司法考試刑法考點試題:共同犯罪的特殊問題
一、共犯與身份
【知識要點】
(一)無身份者與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問題不具有構成身份的人與具有構成身份的人共同實施真正身份犯時,構成共同犯罪。例如一般主體教唆、幫助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脫逃的,成立脫逃罪的共犯。
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特殊身份僅就正犯(實行犯)而言;至於教唆犯與幫助犯,則完全不需要特殊身份;一般主體教唆、幫助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實施以特殊身份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的,以共犯論處。
對上述情況應當按照實行犯的犯罪性質來確定共同犯罪的性質。例如,一般主體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利用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便利,貪污公共財物的,國家工作人員是貪污罪的實行犯,一般主體屬於貪洞毀污罪的共犯。
注意:具有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犯罪時的定性問題,仍然以實行犯的犯罪性質確定共同犯罪的性質。這種情形中的實行犯遵循如下思路:將具有低位身份的人視為無身份者,將具有高位身份的人視為有身份者,按照高位者的身份觸犯的罪名認定共同犯罪的性質。例如(2005年試卷二第18題)甲為非國家工作人員,是某國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財務的副總經理;乙為國家工作人員,是該公司財務部主管。甲與乙勻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單位的財物100萬元。本案中甲成立職務侵佔罪,乙是共犯,也定職務侵佔罪。
(二)不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因特定的個人要素致刑罰有輕重時,不具有這種要素的共犯人,仍科處通常刑罰。例如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甲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乙共同故意實施誣告陷害行為的,成立誣告陷罪的共犯,但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乙要從重處罰,對甲不能適用該規定。
凡參與以特定的個人要素(身份與目的)為構成要件要素之犯罪的人,雖不具有這種要素,仍是共犯。
二、共犯與認識錯誤
【知識要點】
(一)同一共犯形式內的錯誤
1.共同正犯的錯誤
共同正犯的錯誤,包括同一構成要件內的錯誤與相異構成要件間的錯誤,都應採取法定符合說。
(1)甲、乙共謀殺害丙,在實行時,都認為對方是丙,實際上殺死的是丁。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乙共謀殺害丙,在實行時,沒有擊中丙,卻擊中了丙身邊的丁。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打擊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乙共謀殺害丙,以為丙在草叢中,共同開槍射擊,但草叢中不是丙而是丙的一隻狗。由於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不存在重合的部分,甲與乙都無罪,屬於不可罰的不能犯。
(4)甲、乙共謀殺害丙,都開槍向丙射擊。甲打中了丙身邊的狗(狗的價值數額較大),乙什麼也沒有打中。甲與乙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共同正犯;由於過失毀壞財物不可罰,因而不成立毀壞財物犯罪。
(5)甲與乙共同加害丙,但甲持殺人的故意,乙只持傷害的故意,丙由於受傷而死。甲與乙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同正犯,對甲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對乙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
2.教唆犯的錯誤
教唆犯的錯誤,是指教唆犯所認識的事實與正犯所實現的結果不一致。
1)丙與丁並排站立,甲教唆乙「殺死站在右邊的丁」,乙卻聽成了「殺死站在左邊的丙」,開槍射擊,導致丙死亡。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教唆乙殺死丙,乙開槍射擊丙,卻打中了丁。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打擊錯誤),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教唆乙殺死隱藏在草叢中的丙,乙開槍射擊,但實際上尺團是丙飼養的狗。甲與乙都無罪,屬於不可罰的不能犯……
4)甲教唆乙打死右邊的丙的狗,乙聽成為打死左邊的丙的狗(實際上左邊為一兒童),乙開槍射擊,打死了左邊的兒童。乙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甲無罪。
5)甲教唆乙「殺死那條狗」,乙開槍射擊此狗,沒有瞄準,打死了一兒童。乙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甲無罪。
(二)不同共犯形式的錯誤
1.行為人以共同正犯的意思望風,但實際上只起到了幫助作用時,只成立幫助犯。
2.行為人以幫助的故意實施心理的幫助事實上起到了教唆作用的,只能認定為幫助犯。
3.他人已經產生犯罪的決意,行為人以為還沒有產生犯罪的決意而實施教唆行為的,也只成立幫助犯。
關於狹義的共犯與間納困備接正犯的錯誤,主要存在三種情況:
第一,以間接正犯的意思利用他人犯罪,但產生了教唆的結果。例如,甲誤以為乙是沒有責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便引誘乙殺人,但乙具有責任能力,按甲的旨意殺了人。甲為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
第二,以教唆犯的意思實施教唆行為,但產生了間接正犯的結果。例如,甲誤以為乙具有責任能力,教唆乙殺人,實際上乙沒有責任能力,乙在無責任能力的狀態下殺死了人。甲是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
第三,被利用者起初具有工具性質,但後來知道了真相。例如,醫生甲意圖殺死患者丙,將毒葯給不知情的護士乙,乙後來發現是毒葯,但仍然注射了該毒葯。對甲的行為應以殺人罪的教唆犯論處。
(三)共犯過剩
1.甲教唆乙盜竊,但乙實施了搶劫;A教唆B傷害,B實施了殺人行為。甲承擔盜竊罪(既遂)的責任,A承擔故意傷害致死的責任。
2.甲邀約乙對丙實施暴力,乙以為甲只是希望傷害丙,事實上甲具有殺人的故意,甲、乙共同對丙實施暴力,導致丙死亡。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認定甲與乙構成共同犯罪(共同正犯),並都對死亡結果承擔責任;但由於甲具有殺人故意與殺人行為,對甲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3.甲、乙共謀殺害在某博物館工作的丙,並同時舉槍向丙射擊,甲擊中了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乙沒有擊中任何目標。由於甲、乙對丙有共同殺人故意,但沒能造成丙的死亡,故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甲的行為另觸犯了過失損毀珍貴文物罪(想像競合犯)。
4.甲教唆乙破壞公用電信設施,乙誤解了甲教唆的內容,破壞了軍用電信設施。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說,甲、乙兩人成立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的共犯,甲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乙構成破壞軍事通信罪。
【活學活用89】關於共犯和錯誤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共謀殺害丙,都開槍向丙射擊。甲打中了丙身邊的狗(狗的價值數額較大),乙什麼也沒有打中。甲、乙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於過失毀壞財物不可罰,因而不成立毀壞財物罪。
B.甲教唆乙殺死隱藏在草叢中的丙,乙開槍射擊,但實際上是丙飼養的狗。甲與乙都無罪。
C.甲教唆乙「殺死那條狗」,乙開槍射擊此狗,沒有瞄準,打死了一兒童。乙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甲無罪。
D.甲教唆乙傷害A,乙卻殺死了A.甲乙兩人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犯,甲承擔故意傷害致死的責任,乙成立故意殺人罪。
本題正確答案為ABCD
三、共同犯罪與犯罪形態
【知識要點】
犯罪結果已經發生,即法益已經發生實際損害,此時,原則上各共犯人都是既遂,而不可能成立犯罪預備、未遂和中止。
犯罪結果尚未發生,即法益還沒有發生實際損害,此時,
(1)如果有一個共犯人已經著手實施了實行行為,那麼,對於其他共犯人來說,就不可能成立犯罪預備。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動放棄犯罪並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繼續實施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則該共犯人是犯罪中止,其他的共犯人是犯罪未遂。
(2)如果所有的共犯人都沒有著手實施實行行為,即都還處於預備階段,但是,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動放棄犯罪並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繼續實施犯罪的,則該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而其他共犯人是犯罪預備。
注意:共同犯罪人中的中止情形是司法考試中的常考點,要求考生掌握其成立條件。所謂共同犯罪人的中止,又稱共犯的脫離,要求行為人不但自己自動停止,還要消除自己的行為對共同犯罪所產生的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因果性。
1.共謀共同正犯的中止:
(1)有脫離共犯的意思,並向對方明確表示;中止意思被對方接受。
(2)謀劃重罪或者主要提議者要成立中止,還要求阻止其他共犯人實施犯罪(採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許諾、報告警方等措施)。
2.教唆犯的中止:打消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圖。
(1)在被教唆者著手前產生中止意思,並將該意思傳遞給被教唆者。
(2)教唆重罪或者實現給予報酬的,還要求阻止被教唆人實施犯罪(採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許諾、報告警方等措施)。
例如,甲給乙10萬元讓乙殺丙,先支付了5萬元。在乙殺人前3小時,甲後悔,打電話告訴乙不要殺丙。乙在電話里說了一聲「知道了」,就掛斷了電話。3小時後,乙殺死了丙。甲、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共犯。
3.幫助犯的中止:消除自己幫助行為的作用。
【經典考題58】(2008年試卷二第19題)甲與乙共謀盜竊汽車,甲將盜車所需的鑰匙交給乙。但甲後來向乙表明放棄犯罪之意,讓乙還回鑰匙。乙對甲說:「你等幾分鍾,我用你的鑰匙配製一把鑰匙後再還給你」,甲要回了自己原來提供的鑰匙。後乙利用自己配製的鑰匙盜竊了汽車(價值5萬元)。關於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的行為屬於盜竊中止 B.甲的行為屬於盜竊預備
C.甲的行為屬於盜竊未遂 D.甲與乙構成盜竊罪(既遂)的共犯
解析:本題主要考核共犯的脫離問題。
在共同犯罪中,幫助犯要成立中止,必須在既遂前消除自己幫助行為的所有作用和影響。甲、乙共某盜竊汽車,甲為乙提供了盜車所需鑰匙這一幫助行為,後來甲盡管向表達了要退出犯罪的意思,並找乙還回鑰匙,但甲卻允許乙配置了一把鑰匙,表明甲根本沒有消除自己的幫助行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影響,不成立犯罪中止。所以,當乙著手實施盜竊的實行行為,則意味著甲、乙兩人都已經「著手」;當乙盜竊汽車,則甲、乙都是盜竊罪既遂的共犯。D選項正確,ABC三選項錯誤。
本題正確答案為D.
注意上述案件如果稍作調整,結論就不一樣:甲、乙共謀盜竊,由甲提供鑰匙,由乙具體實施。甲將鑰匙交給乙後,又後悔,想退出犯罪活動,便向乙要回了鑰匙。乙無奈只好一人前往盜竊,並取得財物。在這個案件中,甲消除了自己幫助行為的作用和影響,成立盜竊罪中止。
類似的案件還有:
例如,甲按照丙的意思事先繪制了被害人乙家的別墅結構圖,並標明財物位置,然後將圖紙交給丙。在丙著手盜竊前,甲後悔,試圖索回圖紙。但丙聲稱已經撕毀圖紙,甲便不再追究。事後,丙憑借該圖紙盜竊了乙的財物。甲成立盜竊罪既遂。
再如,甲乙多次共同盜竊。某夜,甲乙又一起相約去某別墅區盜竊,但事先沒有商量盜竊種類。甲在外望風,乙入室盜竊。過了一會,乙出來對甲說:「沒偷到什麼東西,只有一把汽車鑰匙,咱們去把車開走。」甲很還怕,說:「你偷你的,我不敢偷汽車。」乙說:「你不偷,那等我一會兒。」甲仍然站在別墅門口,乙獨自去開車庫門,將車開了出來。乙叫甲上車,甲說:「我走回去。」乙說:「我開車送你回去。」甲說:「你偷的車,反正跟我無關。」於是,甲上了乙偷的汽車回家了。乙將甲送回家後,獨自將車開走,低價賣出,得了12萬元。對賣車款,甲分文未要。經查,被乙盜竊的汽車價值45萬。甲乙成立盜竊罪的共犯,數額45萬。甲是幫助犯,從犯;乙是實行犯,主犯。
4.共同正犯的中止:須消除自己的正犯影響,也即阻止其他人犯罪。
甲乙共同殺人,在實施過程中,甲欲放棄,如果甲也阻止了乙犯罪,則甲成立犯罪中止。如果甲沒有阻止,乙既遂,甲也既遂。
【活學活用90】關於共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共謀殺害丙,都開槍向丙射擊。甲打中了丙身邊的狗(狗的價值數額較大),乙什麼也沒有打中。甲、乙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於過失毀壞財物不可罰,因而不成立毀壞財物罪。
B.甲以揭發乙的貪污、受賄事實相要挾,迫使乙對丙實施傷害行為;乙為了逃避貪污、受賄的刑事責任,而對丙實施了傷害行為。甲成立間接正犯。
C.我國刑法中,教唆犯、實行犯和幫助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都可以成立主犯、從犯或者脅從犯。
D.甲教唆乙傷害A,乙卻殺死了A.甲乙兩人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犯,甲承擔故意傷害致死的責任,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本題正確答案為AD
【活學活用91】關於共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34歲的羅某為某村村民,多年來一直夢想著發橫財。迷信的他請一個算命先生為其指點發財途徑,算命先生告訴他:「要想富,就去盜。」羅均對此深信不疑,但想到一個人盜竊不易得手,就力邀朋友楊衛、彭蜀一起「發財」,3人頻頻作案10餘次,涉案金額數萬元。算命先生構成教唆犯。
B.甲綁架了乙的嬰兒,並向乙勒索財物。但由於該嬰兒哭聲大,且不吃不喝,甲害怕犯行敗露,又擔心嬰兒死亡,便請丙女幫忙照看嬰兒,並向丙女說明了真情。丙女構成綁架罪的共犯。
C.某市出台了一項舉報獎勵規定。李某為了獲得獎金,遂起意設計圈套誘人犯罪然後舉報領取獎金。李某來到黃某開的VCD光碟店,向黃某提出購買400張**光碟,當黃某以「風聲緊」為由加以拒絕時,李某就以提高購買價進行利誘。黃某見有利可圖,便約定一個星期之後交貨。到了交貨日,李某事先向公安機關舉報。在雙方交接時,公安機關將黃某抓獲。李某構成教唆犯。
D.甲以搶劫的故意,乙以強*的故意,二人一起對被害人丙女實施暴力。暴力行為致使丙女死亡,乙發現乙死亡,沒有實施**行為就離開了,甲搶得丙女身上現金800餘元。對本案,無法證明死亡結果究竟是甲還是乙得行為造成,但能確定的是只是由其中一人的行為導致。由於二人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甲構成普通的搶劫罪,乙構成強*罪未遂,二人均不對死亡結果負責。
本題正確答案為ABC
【活學活用92】(T20080291)關於共同犯罪的說法,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甲一開始被恐怖組織脅迫參加犯罪,但在著手實行後,其非常積極,成為主要的實行人之一,甲在共同犯罪中可以成為主犯
B.乙是共同貪污犯罪中的實行犯,但其可能不是主犯
C.丙為勒索財物綁架王某,在控制人質之後,丙將真相告訴好友高某,並委託高某去找王某的父母要錢,高同意並實施了勒索行為。丙成立綁架罪,高某成立敲詐勒索罪
D.丁與成某經共謀後,共同傷害被害人汪某,丁的木棒擊中了汪某的腹部,成某的短刀刺中了汪某的肺部,汪某因為成某的致命傷害在送到醫院10小時後死亡。丁需要對死亡結果負責
本題正確答案為ABD
【活學活用93】民警趙某與甲共謀,綁架錢某及其女友孫某。甲又找到乙和丙,四人共同綁架錢某和孫某後,由甲、乙、丙負責關押。趙某等人提出贖金30萬元,錢某的親屬也在籌集資金。在此過程中,趙某向甲提出,得到30萬元後殺死錢某(因為錢某認識趙某),但甲堅持反對(甲也認識錢某),為此,趙某與甲發生矛盾。後甲與乙談論此事,乙對甲說:「錢某跟我說過,如果放掉他,他同意給我們60萬。」(因為錢某知道趙某要殺自己)。於是,甲、乙、丙共謀利用機會殺趙某(因為只有殺了趙某,才可以放掉錢某,因而可以得到60萬元,否則趙某可能殺害甲、乙、丙及錢某與孫某)。經策劃後,某日當趙某進入關押錢某、孫某的地方時,由孫某大聲喊叫引來趙某;趙某到現場後,甲、乙、丙制住趙某,甲將刀遞給錢某,讓錢某刺殺趙某;錢某持刀向趙某有心臟刺了幾刀。事後,錢某、孫某幫助滅屍。甲等人將錢某放出後,錢某從自己經營的公司取出60萬元交給甲等三人,並提出將其中的5萬元給女友孫某,甲等三人同意。此外,乙在看管孫某時還強*了孫某。殺害趙某後,錢某一直窩藏著趙某的兩支手槍。
(1)關於甲、乙、丙三人的行為,正確的說法是()
A.甲、乙、丙構成故意殺人罪共犯 B.甲、乙、丙構成綁架罪共犯
C.甲、乙、丙只構成綁架罪 D.乙的強*行為被綁架罪吸收,不單獨認定強*罪
正確答案為AB
(2)關於殺害趙某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丙與錢某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 B.錢某殺死趙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
C.錢某殺死趙某的行為屬於緊急避險 D.錢某殺死趙某的行為屬於不法行為
正確答案為AD.
3. 2004年司法考試試卷二單選第36題的祥解給付之訴的具體概念是什麼
分類: 教育/學業/考試 >> 其他資格考試
解析:
第二卷?那是刑法哦!我覺得你應該說的是第三卷的36題!所以我自作主張的分析第三卷的36題了哦!
[題目]:下列哪一種民事訴訟請求屬於給付之訴?
A 甲起訴請求乙停止損害其名譽
B 丙起訴丁請求撤銷二人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
C 男方起訴前妻,請求將二人之子判歸前妻撫養
D 王某起訴李某,請求解除收養關系
[答案]:A
[考點]:訴的種類
[解析]:民訴中的的訴按不同的標准,可分為不同的種類。目前普遍認為的分巧首哪法是比較訴的內容或者目的的不同將訴分為確認之訴、給付之訴和變更之訴。
確認之訴是指一方當事人起訴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法律關系或者對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權利之訴。
根據其目的不同又可把它分為積極的確認之訴(即肯定某種關系或權利)和消極的確認之訴(即否定某種關系或否定某種權利) 典型的確認之訴如請求確認收養關系存在之訴,請求知識產權的確認之訴等
給付之訴是指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向自己履行一定義務、履行一定給付的訴。
其最大的特點是生效判決的可執行性,所指的給付是廣義的給付:既可以是現在的給付也可以是將來的給付;給付內容:既可以是物的給付也可以是行為給付,至於行為給付,則既包括積極作為的行為給付,也包括消極不作為的行為給付,如停止某種侵權行為的實施等。
所以本題A項是給付之訴,也是本題的正確答案。
變更之訴是芹仔指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做出判決以改變或消滅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某種既存的民事關系的訴。
請求變更之訴必須首先承認有一個基礎民事法律關系的存在,如離婚之訴首先得有合法的婚姻關系的存在。
本題中BD項請求撤銷合法關系和請求解除收養關系都是比較典型的變更之訴
本題的難點孝碼在C項,乍看起來,甲起訴乙請求法院判令乙撫養二人之子,可以履行,符合給付之訴特徵,但深入研究可發現,本案的訴是關於撫養權的訴,即監護權之訴。而監護權之訴既可能是確認之訴也可能是變更之訴,本題中由於孩子本來由甲撫養,甲應當是法定的監護人,因而甲請求孩子歸其前妻撫養實質是請求變更監護人,屬變更之訴。本題C項的訴與三種訴都有所沾邊,但把它歸入變更之訴最為確切,這一選項是很強的干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