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之治

民法之治

發布時間: 2025-08-26 23:58:55

A. 如何厲行法治知識點九年級

九年級如何厲行法治相關知識如下:

1、實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程序正當,符合公平正義要求,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最大程度地維護社會秩序、增進公共利益。良法能夠維護公平、正義,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2、堅持嚴格執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當、權責統一。加強行政權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權力濫用。

3、現代國家文明程度集中反映在它的制度體系及制度執行力上,制度文明往往體現並制約著該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所能達到的程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B.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啥意思

字面意思:法律是可以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而好的法律是合理治理(國家)的前提。

這句話注重的是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創了依法治國。

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追殺,他逃到秦國邊界的一個旅館卻因為逃亡沒帶證件而無法入住,他問為什麼,旅館的人說是商鞅規定的,不登記證件而住宿是要被處罰的,所以他寧願不賺這個錢也不讓商鞅住宿。當時的國家治安良好,百姓富足,正是因為法制的推行。

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利,而不得犯法,所以當時的百姓生活富裕而公平。

(2)民法之治擴展閱讀:

運用法律的力量,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一、科學立法

要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的各項權利和根本利益,通過召開聽證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意見箱來建立人性化的廣泛參與機制;要具有前瞻性,預先考慮到未來的情況,以便更好的服務社會。

二、嚴格執法

完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建立長效機制;提高執法人員隊伍素質建設,加強自律意識,進行入職培訓,定期交流。

三、公正司法

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做到司法獨立,誠信構建陽光司法機制,嚴格執行訴訟程序,強化內外監督制約,對裁決結果、司法程序進行強有力的監督。
四、全民守法

行動上尊重法律,重視法律,積極響應普法政策。將法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動全社會樹立法制意識。

C. 法治要求實行什麼

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我們國家的法制要求是16字,法制要求的內容就是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對於立法機關,還有執法機關都提出了要求在立法的時候要制定遵循的依據,執法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我們國家憲法也明確規定了公民必須要遵守憲法規定的義務,也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法治的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

D. 實行良法之治的意義

答:摘 要:法治是城邦建設中一個不得不討論的話題,在中西方的城邦發展變化中法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
有良法才能夠真正發揮法治的功能,才能夠維護整個城邦和全體人民的利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的法治觀念在古希
臘到古羅馬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文章就以古希臘發展到古羅馬的這一階段為時代背景,從柏拉圖、亞里士多
德和西塞羅的法治觀念入手深入分析良法之治並從中找出對於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拓展:關鍵詞:法治;良法;城邦;
現代化建設
一、城邦治理的必然選擇―法治
柏拉圖在早期的著作《理想國》中詳細地描述了他關於「哲學王」治國的理念,然而現實的殘酷還是打翻了柏拉圖心中那
個理想之夢,他明白了,一個城邦的理想治理僅僅依靠那些所謂的美德治國是完全不夠的,還必須要輔之以法治。在柏拉圖晚
期的著作《法律篇》中,柏拉圖說到:「……我們就判斷出快樂和痛苦的是非曲直,當它作為一個國家的一個公共決策來表述
時,它就獲得「法律」的名稱。」[1]這是柏拉圖對於法律所下的定義,他認為法律是一個國家的公共決策。亞里士多德認為城
邦是追求美好德性、實現善的優良團體。[2]德性就是:「即幸福的生活在於無憂無慮的德性,而德性又在於中庸,那麼中庸的
生活必然就是最優良的生活-人人都有可能達到的這種中庸。」[3]對於城邦的治理,他認為需要進行良法之治。西塞羅受到了
斯多葛自然法思想的影響。他弘揚並繼承了斯多葛哲學的自然法思想,將自然法貫穿到對國家、政體以及實在法的論述之中。
二、法治的前提條件―良法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三個人都已經意識到並不是隨意的頒布法律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理城邦的效果,亞里士多德
是第一個詳細地解說良法的人,但是我並不認為他是第一個倡導良法的人,因為,從柏拉圖的法治觀點來看,他也已經認識到
了制定法律的程序及目的等各個方面並且注意頒布正確的法律,只是柏拉圖沒有明確地貫上良法的名字。
柏拉圖認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時候要考慮到全面的美德和全面的利益即人的利益和神的利益,在法律制定的內容方面,
應該包括國家體制、刑法婚姻法、司法、經濟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良法之治的概念:因此優良法制的一
層含義是公民恪守業已頒訂的法律,另一層含義是公民們所遵守的法律是制定得優良得體的法律,因為人們也可能情願遵從壞
的法律。[4]在此,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除了要被人們普遍服從外還必須保證人們服從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西塞羅
把法律看作是判斷正義與否的尺度,他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好的法律,法律是否制定得良好並不是看是否是元老院的決
議抑或是人民大會通過的決議,可以看出,三人都意識到法治的前提條件,那就是良法。
三、良法的判斷標准
(一)法律制定的目的是善
柏拉圖認為每個立法者制定每項法律的最大目的是善,這個善與戰爭無關,而是人們之間的和平與善意,無論是多數人統
治還是少數人統治,都要遵循這個觀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使國家和平,使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
的開篇便說到:「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城邦都是共同體,所有的共同體都是為著某種善而建立的(因為人的行為都是為著他
們所認為的善)。」[5]從中也可以看出來亞里士多德同意法律制定的目的必須要是善才能夠稱得上是良法。西塞羅認為法律制
定的目的必須是為了正義,避免一些邪惡的企圖,使人民過上平等安逸的生活。
(二)法律的制定應該與好的政體相適應
這個標准主要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制定的好壞的標准應該看它是在哪種政體下制定出來的,凡是正
宗政體下制定出來的法律則是良法是民主之法,凡是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則是惡法。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在共和性質的城
邦下制定出來的法律才可以稱得上是良法。
(三)理性是良法的基礎
柏拉圖是這樣表達理性的:「我的好朋友(我們應該說),如果天體和天體里的一切東西的整個運行過程和運動,反映著
理性的運動、旋轉和計算,並且以相應的方式來動作,那麼我們必須清楚地承認,它是最好的一種靈魂,這一靈魂照管著整個
宇宙並且指導宇宙沿著最好的路徑進行。」[6]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一切物體運動的本源,靈魂也即自身的運動,最好的靈魂反映
著理性的運動,他強調立法者按照理性的方式立法,才是一個國家的最好的方式。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觀,他認為
法律應當是不受慾望所影響的理性的體現,理性的法律要求不帶有任何個人的情感因素。西塞羅則是在法律的起源上引出了理
性,他說到:「法(jus)的始端應導源於法律,因為法律乃是自然之力量,是明理之士的智慧和理性,是合法和不合法的尺
度。」[7]西塞羅認為法律應是來源於自然的理性。
四、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一)健全立法
我國目前存在著立法比例失衡的現象,經濟類立法比較全面,比較詳細,但是比較之下牽涉到意識形態的、政治、管理類
立法就比較缺希。我們現在要在立法工作中考慮全面,在各個方面的立法上注意比例協調,不能夠偏重於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
方面,造成了立法瘸腿的現象,另外,我們要在立法中進一步保證人民的參與,保證立法的中立態度,凡是能夠不交給部委起
草的法律都應該交給人大,或者一個與本部門的利益沒有關系的部門機構去起草,否則的話,立法不容易擺脫部門利益的干
擾,甚至還有部門利益之爭。
(二)重視法律的正義、公平
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法律的正義、公平問題。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至高的善,亞里士多德則進一步將正義
分為「矯正正義」和「分配正義」,西塞羅在自然法思想下強調理性。我國現在在立法、執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缺陷,主要
表現為立法監督方面不健全,尤其是人民監督這方面選出的代表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夠代表全體人民的意思,在執法方面,主
要是表現在行政執法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如何規范城管執法的問題。
(三)及時修改法律以適應當前的社會現狀
法律要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狀況相一致,在現代的社會中,就要協調好制定新法和修改舊法的關系,要及時對一些脫離現在
社會經濟狀況的法律條文進行修改,但是,我國目前的法律修改並不及時,造成這樣的原因有:第一,立法上不夠重視,我國
法律對「法律修改」的規定極少且不系統,我國憲法和法律不僅未對「法律修改」加以定義,而且對法律修改涉及的原則、程
序、制度和形式等的規定都極少,且不系統,從而造成操作性不強甚至無法操作的問題。第二,實踐中,我國的法律修改極少
與法規清理和廢止相聯系,法律的修改往往涉及到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平衡與銜接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防止沖突的發生。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柏拉圖著.法律篇.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
2021/11/18 論良法之治及對我國現代化的啟示
https://www.xzbu.com/3/view-7617237.htm 2/2
[3]
[古羅馬]西塞羅著.論共和國論法律.王煥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 盛紅傑.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的法律思想解讀.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6).
[5] [古希臘]柏拉圖著.法律篇.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
[6] 盛紅傑.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的法律思想解讀.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6).
[7] 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137.
[8] 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132,1.
[9] [古希臘]柏拉圖著.法律篇.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7.
[10] [古羅馬]西塞羅著.論共和國論法律.王煥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90

熱點內容
行政法監督是由哪幾個部分 發布:2025-08-27 03:17:50 瀏覽:345
北京設立行政法院 發布:2025-08-27 03:16:26 瀏覽:304
合肥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8-27 03:14:03 瀏覽:601
立法機關的普法 發布:2025-08-27 03:12:38 瀏覽:349
司法路上 發布:2025-08-27 03:06:15 瀏覽:228
網路人肉立法 發布:2025-08-27 03:02:31 瀏覽:102
法院證據編號 發布:2025-08-27 02:54:34 瀏覽:282
司法執法守法 發布:2025-08-27 02:44:24 瀏覽:337
社會與法聽見涼山最新集 發布:2025-08-27 02:38:15 瀏覽:608
行政法判例研讀電子版 發布:2025-08-27 02:35:10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