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司法的正義
1. 司法正義的表現有哪些
人有其格,方成為人;司法之格在於恪守公平正義。司法正義所反映的是司法關系各方主體遵從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為矯正業已發生的不公或者傷害而形成的價值關系。
一、司法正義的特點
(1)司法正義屬於矯正正義。矯正正義是相對於分配正義和交換正義而言的。矯正正義要求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
(2)司法正義屬於法律正義。法律正義是相對於自然正義而言的,包括立法正義、執法正義、司法正義。司法是執行法律的活動,其特點為規范性,要求依照法律規范作出裁判,從這個意義來說,它與一般的自然正義是不一樣的。
(3)司法正義屬於制度正義。制度正義是相對於叢林正義而言的。公正是與制度性因素相關的正義。司法活動由制度作為保障,司法正義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正義。
(4)司法正義屬於底線正義。底線正義是相對於道德正義而言。對正義的看法,法定標准和道德標準是不同的,盡管其基本方向一致。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故司法正義是底線正義。
(5)司法正義是受法律規范和秩序約束的正義。司法活動不僅要考慮個人的權利自由,而且需要考慮公意和普羅大眾的福祉。
(6)司法正義是一種以應答作為基本方式的正義。司法要求對原告和公訴作出應答和反應。這種應答式的正義與立法正義、行政正義是不同的。
(7)司法正義是通過事實恢復和法律論證而實現的正義。司法首先要弄清楚事實,再恢復事實真相,在此基礎上進行法律適用。
(8)司法正義是通過三方以上主體參與一定程序或儀式而實現的正義。司法要藉助一定的程序或者儀式來增強其權威性,保證事實真相的恢復,使法律適用得以更加正確,增加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和法律尊嚴。
(9)司法正義是綜合正義。司法的過程是重新評估和整合有關主體利益的過程,而利益整合的背後是價值權衡,對多元價值的綜合、排序決定了司法正義必然是一種綜合正義。
(10)司法正義是終局性的正義。從一定意義上說,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活動是和平解決社會爭端的最後一種方式。司法的這個特性要求法官要慎用其權。
(11)司法正義是有限的正義和不完善的正義。司法正義的實現需要依賴一定的程序和儀式而實現,有些程序和儀式能夠確保事實真相的恢復和法律規范的正確實施,但有的案件客觀上喪失了實現實體正義的條件,這決定了司法正義不可能盡善盡美。
二、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或外在表現
(1)目的與功能要求。包括維護法律權威、保護正當權益、制裁違法犯罪、公平解決糾紛、強化規則指引等方面的要求。
(2)實現途徑與方式要求。包括審判中立、程序正當、關心需求、公開透明、真相恢復、規范適用等方面的要求。
(3)成本與效率要求。包括訴訟經濟、合理收費、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辦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
(4)結果與效率要求。包括客觀公正、易於了解、裁判救濟、社會效果、裁判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2. 讓每一位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1. 我們必須確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這是司法公正的基礎。法官在案件審理中應保持中立,不受任何外部干擾,並確保程序的公開透明,以便當事人和社會公眾能夠追蹤案件進度和結果。
2. 在司法過程中,必須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包括知情權、陳述權和申辯權等。法官應充分聽取當事人意見,確保其主體地位在案件審理中得到體現。
3. 強化司法監督與制約機制對於防止司法權力濫用至關重要。這涉及到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審判監督、檢察機關對法院審判活動的法律監督,以及社會公眾和媒體通過輿論監督對司法活動進行評價。
4. 司法人員的素質提升對司法案件質量至關重要。因此,應加強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辦案能力,確保准確適用法律和公正裁判。
綜上所述,為了使每一位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我們需要從司法程序公正性、當事人權益保障、司法監督與制約,以及司法人員素質提升等多方面採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司法環境,讓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律依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關於公民平等權利和人權的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條關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條關於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三條關於法官忠實執行憲法和法律、服務人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