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第257
❶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五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與第一百三
135條:【普通訴訟時效】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版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權除外。
136條:【短期訴訟時效】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也就是如果不是136條指出的這四項情況是1年訴訟時效以外,一般都是2年。
❷ 如何避免和解決農民承包田邊界附近栽樹糾紛--《河南林業》1999年06期
一、【1年時效】
1、《民法通則》第136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2、《海商法》第257條第1款 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在時效期間內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後,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自追償請求人解決原賠償請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對其本人提起訴訟的法院的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
3、《海商法》第260條: 有關海上拖航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4、《海商法》第263條 有關共同海損分攤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理算結束之日起計算。
5、《拍賣法》第61條第3款 因拍賣標的存在瑕疵未聲明的,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二、【2年時效】
1、《民法通則》第135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合同法解(一)》第6條 技術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實施之日超過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一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二年。
3、《專利法》第62條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他人使用其發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
4、《商標案件解釋》第18條 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注冊商標專用權有效期限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5、《著作權糾紛解釋》第28條 侵犯著作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著作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利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著作權保護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6、《國家賠償法》第32條第1款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7、《海商法》第257條第2款 有關航次租船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8、《海商法》第258條 就海上旅客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計算:
(一)有關旅客人身傷害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
(二)有關旅客死亡的請求權,發生在運送期間的,自旅客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因運送期間內的傷害而導致旅客離船後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計算,但是此期限自離船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年;
(三)有關行李滅失或者損壞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
9、《海商法》第259條 有關船舶租用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10、《海商法》第261條 有關船舶碰撞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碰撞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本法第一百六十九第三款規定的追償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連帶支付損害賠償之日起計算。
11、《海商法》第262條 有關海難救助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救助作業終止之日起計算。
12、《海商法》第264條 根據海上保險合同向保險人要求保險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13、《產品質量法》第45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三、【3年時效】
1、《海商法》第265條 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2、《環境保護法》第42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四、【4年時效】
《合同法解釋(一)》第7條 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過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二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四年。
五、【5年時效】
《行訴解釋》第42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六、【20年時效】
1、《民法通則》第137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2、《民通意見》第175條第2款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的「二十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延長的規定,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3、《行訴解釋》第42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簡單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如果需要可以加我好友聊聊!!!
❸ 專業文章丨如何理解我國《海商法》第257條規定的一年時效期間
深入探討我國《海商法》第257條的關鍵規定,關於海上貨物運輸的時效問題,讓我們一起揭示其中的法律內涵與實踐爭議。首先,無論是"海上貨物運輸"還是"沿海、內河貨物運輸",法律賦予的時效期限均為一年,這一期限自交付貨物的合理日期開始計算,無論提起的是合同違約還是侵權索賠。
在理論與實踐中,對於時效的適用存在分歧。天津海事法院認為,侵權責任不適用一年訴訟時效,而天津高級法院則堅持認為,《海商法》的時效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賠償請求,包括合同違約和侵權。作為法律專家,張秀霞律師傾向於後者,她認為,無論索賠的法律依據是合同還是侵權,海上貨物運輸的賠償請求時效均為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時效的起算點是"應當交付貨物之日",即承運人有義務交付貨物但未履行的合理日期,即使提單持有人未及時提貨,這並不影響時效的開始。在無單放貨糾紛中,時效起算自這個日期,而非貨物實際抵達港口的時間。
《海商法》第257條對時效中斷有明確的規定,僅限於請求訴訟、仲裁或義務人同意履行的情況,如撤訴或起訴被駁回,時效不中斷。特別地,發送索賠函或提起訴訟後又撤訴的情況,不會導致一年時效的中斷。
對於沿海、內河貨物運輸,雖然原《批復》未明確時效中斷的規定,但從2021年起,民法典的適用使得訴訟時效為一年,從交付之日起計算。例如,海口海事法院的案例中,原告在2019年6月提起訴訟,其未超過時效。訴訟中斷的情況發生後,時效自2019年6月28日重新計算。
總的來說,張秀霞律師作為北京市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的專職律師,專注於海事海商、物流運輸和保險法律領域,她的見解為我們理解《海商法》第257條提供了專業的視角。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無論何種類型的海上貨物運輸賠償請求,一年時效期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法律依據。
❹ 追索未休年假工資,時效限制怎麼算
追索未休年休假工資適用普通時效,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算1年。
人社部《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十條規定:「用人單位經職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職工年休假天數少於應休年休假天數,應當在本年度內對職工應休未休年休假天數,按照其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其中包含用人單位支付職工正常工作期間的工資收入」。從該規定可以看出300%的年休假工資報酬中包含了100%的正常工作期間工資收入,其餘200%實質是對用人單位應按法律、法規規定安排卻未安排勞動者享受帶薪年休假行為所承擔的一種懲罰責任所付出的懲罰性賠償,對於勞動者來說是應享受年休假卻未享受到的一種補償。
追索的未休年休假工資,實際上就是追索另外的200%的補償,因此適用於普通時效,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算1年。當年已滿,用人單位沒有安排休假,勞動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因此一般只是可以追索最後兩年的未休年休假工資。但存在用人單位經本人同意當年不安排年休假的情形的,可以追索最後三年未休年休假的工資。
《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