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2015司法考試真題答案解析

2015司法考試真題答案解析

發布時間: 2025-08-30 13:52:13

❶ 2015年司法考試刑法考點試題:共同犯罪的特殊問題

一、共犯與身份
【知識要點】
(一)無身份者與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問題不具有構成身份的人與具有構成身份的人共同實施真正身份犯時,構成共同犯罪。例如一般主體教唆、幫助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脫逃的,成立脫逃罪的共犯。
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特殊身份僅就正犯(實行犯)而言;至於教唆犯與幫助犯,則完全不需要特殊身份;一般主體教唆、幫助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實施以特殊身份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的,以共犯論處。
對上述情況應當按照實行犯的犯罪性質來確定共同犯罪的性質。例如,一般主體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利用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便利,貪污公共財物的,國家工作人員是貪污罪的實行犯,一般主體屬於貪洞毀污罪的共犯。
注意:具有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犯罪時的定性問題,仍然以實行犯的犯罪性質確定共同犯罪的性質。這種情形中的實行犯遵循如下思路:將具有低位身份的人視為無身份者,將具有高位身份的人視為有身份者,按照高位者的身份觸犯的罪名認定共同犯罪的性質。例如(2005年試卷二第18題)甲為非國家工作人員,是某國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財務的副總經理;乙為國家工作人員,是該公司財務部主管。甲與乙勻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單位的財物100萬元。本案中甲成立職務侵佔罪,乙是共犯,也定職務侵佔罪。
(二)不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因特定的個人要素致刑罰有輕重時,不具有這種要素的共犯人,仍科處通常刑罰。例如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甲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乙共同故意實施誣告陷害行為的,成立誣告陷罪的共犯,但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乙要從重處罰,對甲不能適用該規定。
凡參與以特定的個人要素(身份與目的)為構成要件要素之犯罪的人,雖不具有這種要素,仍是共犯。
二、共犯與認識錯誤
【知識要點】
(一)同一共犯形式內的錯誤
1.共同正犯的錯誤
共同正犯的錯誤,包括同一構成要件內的錯誤與相異構成要件間的錯誤,都應採取法定符合說。
(1)甲、乙共謀殺害丙,在實行時,都認為對方是丙,實際上殺死的是丁。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乙共謀殺害丙,在實行時,沒有擊中丙,卻擊中了丙身邊的丁。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打擊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乙共謀殺害丙,以為丙在草叢中,共同開槍射擊,但草叢中不是丙而是丙的一隻狗。由於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不存在重合的部分,甲與乙都無罪,屬於不可罰的不能犯。
(4)甲、乙共謀殺害丙,都開槍向丙射擊。甲打中了丙身邊的狗(狗的價值數額較大),乙什麼也沒有打中。甲與乙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共同正犯;由於過失毀壞財物不可罰,因而不成立毀壞財物犯罪。
(5)甲與乙共同加害丙,但甲持殺人的故意,乙只持傷害的故意,丙由於受傷而死。甲與乙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同正犯,對甲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對乙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
2.教唆犯的錯誤
教唆犯的錯誤,是指教唆犯所認識的事實與正犯所實現的結果不一致。
1)丙與丁並排站立,甲教唆乙「殺死站在右邊的丁」,乙卻聽成了「殺死站在左邊的丙」,開槍射擊,導致丙死亡。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教唆乙殺死丙,乙開槍射擊丙,卻打中了丁。屬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打擊錯誤),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教唆乙殺死隱藏在草叢中的丙,乙開槍射擊,但實際上尺團是丙飼養的狗。甲與乙都無罪,屬於不可罰的不能犯……
4)甲教唆乙打死右邊的丙的狗,乙聽成為打死左邊的丙的狗(實際上左邊為一兒童),乙開槍射擊,打死了左邊的兒童。乙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甲無罪。
5)甲教唆乙「殺死那條狗」,乙開槍射擊此狗,沒有瞄準,打死了一兒童。乙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甲無罪。
(二)不同共犯形式的錯誤
1.行為人以共同正犯的意思望風,但實際上只起到了幫助作用時,只成立幫助犯。
2.行為人以幫助的故意實施心理的幫助事實上起到了教唆作用的,只能認定為幫助犯。
3.他人已經產生犯罪的決意,行為人以為還沒有產生犯罪的決意而實施教唆行為的,也只成立幫助犯。
關於狹義的共犯與間納困備接正犯的錯誤,主要存在三種情況:
第一,以間接正犯的意思利用他人犯罪,但產生了教唆的結果。例如,甲誤以為乙是沒有責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便引誘乙殺人,但乙具有責任能力,按甲的旨意殺了人。甲為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
第二,以教唆犯的意思實施教唆行為,但產生了間接正犯的結果。例如,甲誤以為乙具有責任能力,教唆乙殺人,實際上乙沒有責任能力,乙在無責任能力的狀態下殺死了人。甲是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
第三,被利用者起初具有工具性質,但後來知道了真相。例如,醫生甲意圖殺死患者丙,將毒葯給不知情的護士乙,乙後來發現是毒葯,但仍然注射了該毒葯。對甲的行為應以殺人罪的教唆犯論處。
(三)共犯過剩
1.甲教唆乙盜竊,但乙實施了搶劫;A教唆B傷害,B實施了殺人行為。甲承擔盜竊罪(既遂)的責任,A承擔故意傷害致死的責任。
2.甲邀約乙對丙實施暴力,乙以為甲只是希望傷害丙,事實上甲具有殺人的故意,甲、乙共同對丙實施暴力,導致丙死亡。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認定甲與乙構成共同犯罪(共同正犯),並都對死亡結果承擔責任;但由於甲具有殺人故意與殺人行為,對甲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3.甲、乙共謀殺害在某博物館工作的丙,並同時舉槍向丙射擊,甲擊中了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乙沒有擊中任何目標。由於甲、乙對丙有共同殺人故意,但沒能造成丙的死亡,故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甲的行為另觸犯了過失損毀珍貴文物罪(想像競合犯)。
4.甲教唆乙破壞公用電信設施,乙誤解了甲教唆的內容,破壞了軍用電信設施。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說,甲、乙兩人成立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的共犯,甲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乙構成破壞軍事通信罪。
【活學活用89】關於共犯和錯誤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共謀殺害丙,都開槍向丙射擊。甲打中了丙身邊的狗(狗的價值數額較大),乙什麼也沒有打中。甲、乙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於過失毀壞財物不可罰,因而不成立毀壞財物罪。
B.甲教唆乙殺死隱藏在草叢中的丙,乙開槍射擊,但實際上是丙飼養的狗。甲與乙都無罪。
C.甲教唆乙「殺死那條狗」,乙開槍射擊此狗,沒有瞄準,打死了一兒童。乙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甲無罪。
D.甲教唆乙傷害A,乙卻殺死了A.甲乙兩人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犯,甲承擔故意傷害致死的責任,乙成立故意殺人罪。
本題正確答案為ABCD
三、共同犯罪與犯罪形態
【知識要點】
犯罪結果已經發生,即法益已經發生實際損害,此時,原則上各共犯人都是既遂,而不可能成立犯罪預備、未遂和中止。
犯罪結果尚未發生,即法益還沒有發生實際損害,此時,
(1)如果有一個共犯人已經著手實施了實行行為,那麼,對於其他共犯人來說,就不可能成立犯罪預備。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動放棄犯罪並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繼續實施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則該共犯人是犯罪中止,其他的共犯人是犯罪未遂。
(2)如果所有的共犯人都沒有著手實施實行行為,即都還處於預備階段,但是,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動放棄犯罪並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繼續實施犯罪的,則該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而其他共犯人是犯罪預備。
注意:共同犯罪人中的中止情形是司法考試中的常考點,要求考生掌握其成立條件。所謂共同犯罪人的中止,又稱共犯的脫離,要求行為人不但自己自動停止,還要消除自己的行為對共同犯罪所產生的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因果性。
1.共謀共同正犯的中止:
(1)有脫離共犯的意思,並向對方明確表示;中止意思被對方接受。
(2)謀劃重罪或者主要提議者要成立中止,還要求阻止其他共犯人實施犯罪(採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許諾、報告警方等措施)。
2.教唆犯的中止:打消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圖。
(1)在被教唆者著手前產生中止意思,並將該意思傳遞給被教唆者。
(2)教唆重罪或者實現給予報酬的,還要求阻止被教唆人實施犯罪(採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許諾、報告警方等措施)。
例如,甲給乙10萬元讓乙殺丙,先支付了5萬元。在乙殺人前3小時,甲後悔,打電話告訴乙不要殺丙。乙在電話里說了一聲「知道了」,就掛斷了電話。3小時後,乙殺死了丙。甲、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共犯。
3.幫助犯的中止:消除自己幫助行為的作用。
【經典考題58】(2008年試卷二第19題)甲與乙共謀盜竊汽車,甲將盜車所需的鑰匙交給乙。但甲後來向乙表明放棄犯罪之意,讓乙還回鑰匙。乙對甲說:「你等幾分鍾,我用你的鑰匙配製一把鑰匙後再還給你」,甲要回了自己原來提供的鑰匙。後乙利用自己配製的鑰匙盜竊了汽車(價值5萬元)。關於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的行為屬於盜竊中止 B.甲的行為屬於盜竊預備
C.甲的行為屬於盜竊未遂 D.甲與乙構成盜竊罪(既遂)的共犯
解析:本題主要考核共犯的脫離問題。
在共同犯罪中,幫助犯要成立中止,必須在既遂前消除自己幫助行為的所有作用和影響。甲、乙共某盜竊汽車,甲為乙提供了盜車所需鑰匙這一幫助行為,後來甲盡管向表達了要退出犯罪的意思,並找乙還回鑰匙,但甲卻允許乙配置了一把鑰匙,表明甲根本沒有消除自己的幫助行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影響,不成立犯罪中止。所以,當乙著手實施盜竊的實行行為,則意味著甲、乙兩人都已經「著手」;當乙盜竊汽車,則甲、乙都是盜竊罪既遂的共犯。D選項正確,ABC三選項錯誤。
本題正確答案為D.
注意上述案件如果稍作調整,結論就不一樣:甲、乙共謀盜竊,由甲提供鑰匙,由乙具體實施。甲將鑰匙交給乙後,又後悔,想退出犯罪活動,便向乙要回了鑰匙。乙無奈只好一人前往盜竊,並取得財物。在這個案件中,甲消除了自己幫助行為的作用和影響,成立盜竊罪中止。
類似的案件還有:
例如,甲按照丙的意思事先繪制了被害人乙家的別墅結構圖,並標明財物位置,然後將圖紙交給丙。在丙著手盜竊前,甲後悔,試圖索回圖紙。但丙聲稱已經撕毀圖紙,甲便不再追究。事後,丙憑借該圖紙盜竊了乙的財物。甲成立盜竊罪既遂。
再如,甲乙多次共同盜竊。某夜,甲乙又一起相約去某別墅區盜竊,但事先沒有商量盜竊種類。甲在外望風,乙入室盜竊。過了一會,乙出來對甲說:「沒偷到什麼東西,只有一把汽車鑰匙,咱們去把車開走。」甲很還怕,說:「你偷你的,我不敢偷汽車。」乙說:「你不偷,那等我一會兒。」甲仍然站在別墅門口,乙獨自去開車庫門,將車開了出來。乙叫甲上車,甲說:「我走回去。」乙說:「我開車送你回去。」甲說:「你偷的車,反正跟我無關。」於是,甲上了乙偷的汽車回家了。乙將甲送回家後,獨自將車開走,低價賣出,得了12萬元。對賣車款,甲分文未要。經查,被乙盜竊的汽車價值45萬。甲乙成立盜竊罪的共犯,數額45萬。甲是幫助犯,從犯;乙是實行犯,主犯。
4.共同正犯的中止:須消除自己的正犯影響,也即阻止其他人犯罪。
甲乙共同殺人,在實施過程中,甲欲放棄,如果甲也阻止了乙犯罪,則甲成立犯罪中止。如果甲沒有阻止,乙既遂,甲也既遂。
【活學活用90】關於共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共謀殺害丙,都開槍向丙射擊。甲打中了丙身邊的狗(狗的價值數額較大),乙什麼也沒有打中。甲、乙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於過失毀壞財物不可罰,因而不成立毀壞財物罪。
B.甲以揭發乙的貪污、受賄事實相要挾,迫使乙對丙實施傷害行為;乙為了逃避貪污、受賄的刑事責任,而對丙實施了傷害行為。甲成立間接正犯。
C.我國刑法中,教唆犯、實行犯和幫助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都可以成立主犯、從犯或者脅從犯。
D.甲教唆乙傷害A,乙卻殺死了A.甲乙兩人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犯,甲承擔故意傷害致死的責任,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本題正確答案為AD
【活學活用91】關於共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34歲的羅某為某村村民,多年來一直夢想著發橫財。迷信的他請一個算命先生為其指點發財途徑,算命先生告訴他:「要想富,就去盜。」羅均對此深信不疑,但想到一個人盜竊不易得手,就力邀朋友楊衛、彭蜀一起「發財」,3人頻頻作案10餘次,涉案金額數萬元。算命先生構成教唆犯。
B.甲綁架了乙的嬰兒,並向乙勒索財物。但由於該嬰兒哭聲大,且不吃不喝,甲害怕犯行敗露,又擔心嬰兒死亡,便請丙女幫忙照看嬰兒,並向丙女說明了真情。丙女構成綁架罪的共犯。
C.某市出台了一項舉報獎勵規定。李某為了獲得獎金,遂起意設計圈套誘人犯罪然後舉報領取獎金。李某來到黃某開的VCD光碟店,向黃某提出購買400張**光碟,當黃某以「風聲緊」為由加以拒絕時,李某就以提高購買價進行利誘。黃某見有利可圖,便約定一個星期之後交貨。到了交貨日,李某事先向公安機關舉報。在雙方交接時,公安機關將黃某抓獲。李某構成教唆犯。
D.甲以搶劫的故意,乙以強*的故意,二人一起對被害人丙女實施暴力。暴力行為致使丙女死亡,乙發現乙死亡,沒有實施**行為就離開了,甲搶得丙女身上現金800餘元。對本案,無法證明死亡結果究竟是甲還是乙得行為造成,但能確定的是只是由其中一人的行為導致。由於二人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甲構成普通的搶劫罪,乙構成強*罪未遂,二人均不對死亡結果負責。
本題正確答案為ABC
【活學活用92】(T20080291)關於共同犯罪的說法,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甲一開始被恐怖組織脅迫參加犯罪,但在著手實行後,其非常積極,成為主要的實行人之一,甲在共同犯罪中可以成為主犯
B.乙是共同貪污犯罪中的實行犯,但其可能不是主犯
C.丙為勒索財物綁架王某,在控制人質之後,丙將真相告訴好友高某,並委託高某去找王某的父母要錢,高同意並實施了勒索行為。丙成立綁架罪,高某成立敲詐勒索罪
D.丁與成某經共謀後,共同傷害被害人汪某,丁的木棒擊中了汪某的腹部,成某的短刀刺中了汪某的肺部,汪某因為成某的致命傷害在送到醫院10小時後死亡。丁需要對死亡結果負責
本題正確答案為ABD
【活學活用93】民警趙某與甲共謀,綁架錢某及其女友孫某。甲又找到乙和丙,四人共同綁架錢某和孫某後,由甲、乙、丙負責關押。趙某等人提出贖金30萬元,錢某的親屬也在籌集資金。在此過程中,趙某向甲提出,得到30萬元後殺死錢某(因為錢某認識趙某),但甲堅持反對(甲也認識錢某),為此,趙某與甲發生矛盾。後甲與乙談論此事,乙對甲說:「錢某跟我說過,如果放掉他,他同意給我們60萬。」(因為錢某知道趙某要殺自己)。於是,甲、乙、丙共謀利用機會殺趙某(因為只有殺了趙某,才可以放掉錢某,因而可以得到60萬元,否則趙某可能殺害甲、乙、丙及錢某與孫某)。經策劃後,某日當趙某進入關押錢某、孫某的地方時,由孫某大聲喊叫引來趙某;趙某到現場後,甲、乙、丙制住趙某,甲將刀遞給錢某,讓錢某刺殺趙某;錢某持刀向趙某有心臟刺了幾刀。事後,錢某、孫某幫助滅屍。甲等人將錢某放出後,錢某從自己經營的公司取出60萬元交給甲等三人,並提出將其中的5萬元給女友孫某,甲等三人同意。此外,乙在看管孫某時還強*了孫某。殺害趙某後,錢某一直窩藏著趙某的兩支手槍。
(1)關於甲、乙、丙三人的行為,正確的說法是()
A.甲、乙、丙構成故意殺人罪共犯 B.甲、乙、丙構成綁架罪共犯
C.甲、乙、丙只構成綁架罪 D.乙的強*行為被綁架罪吸收,不單獨認定強*罪
正確答案為AB
(2)關於殺害趙某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丙與錢某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 B.錢某殺死趙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
C.錢某殺死趙某的行為屬於緊急避險 D.錢某殺死趙某的行為屬於不法行為
正確答案為AD.

❷ 2015年新刑事訴訟法同步測試習題:二審審理

1.【真題難度】關於二審的審理方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的,應當開庭審理
B.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上訴案件,應當開庭審理
C.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因為一審程序不合法而上訴的,應當開庭審理
D.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不開庭審理的,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的意見
2.【真題難度】下列關於二審庭前准備及審理結果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二審法院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庭的案件是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B.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理後通知檢察院查閱案卷,檢察院應當在二十日內查閱完畢
C.人民檢察院查閱案卷的時間計入審理期限
D.原審人民法液亂院對於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作出判決後,又被上訴或抗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或者裁定,不得再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3.【真題難度】法院對一起共同犯罪案件審理後分別判處甲死緩、乙無期徒刑。甲沒有提出上訴,乙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同時檢察院針對甲的死緩判決以量刑不當為由提起抗訴。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中發現新犯罪事實。下列關於第二審程序的表述錯誤的是:
A.二審法院可以不開庭審理
B. 因上訴和抗訴都不是針對原審事實認定,二審法院對本案不能以事實不清為由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C. 因本案存在抗訴,二審法院對甲和乙都不受上訴不加刑原則的限制
D. 對人民法院發現的新的犯罪事實,只有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的,原審人民法院才可以作為判決的依據,並可以加重被告人的刑罰
參考答案:
1.【答案】BC.
【解析】新《刑事訴訟法》第223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
(一)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
(二)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四)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
據此確定A選項錯誤,BC選項正確。
該條第2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不開庭審理的,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據此確定D選項錯誤。
【陷阱分析】A選項錯在條件不全,本需要兩個條件同時具備,選項僅僅提供了一個條件。像類似的考點還如:據傳、傳喚持續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就需要兩個純悄條件:1)案情特別重大、復雜;2)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同時滿足。
再如:排除非法物證、書證需要三個條件同時滿足:1)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2)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3)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缺一不可。像這樣的出題點還有一些,希望考生復習時仔細。
B選項,原來死刑二審開庭審理的司法解釋是把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和死刑立即執行是否需要開庭區分規定的,但新刑訴法統一了,只要是被判處死刑的人上訴,包括死刑立即執行和死刑緩期執行,一律開庭,這體現了對死刑的審慎。
D選項,應當通知的對象中多了「證人和鑒定人」,關於這一款,要記清楚是「應當」還是「可以」;應當通知的對象包括哪些人。類似的條文有幾處,都要從這兩個角度把握。
司法考試卷一真題解析卷二真題解析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真題解析模考估分
2.【答案】ABCD
【解析】新《刑事訴訟法》第22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或者第二審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公訴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都應當派員出席法庭。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決定開庭審理後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查閱案卷。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一個月以內查閱完畢。人民檢察院查閱案卷的時間不計入審理期限。所以ABC選項錯誤。
該法第225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鬧褲檔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
(三)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原審人民法院對於依照前款第三項規定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作出判決後,被告人提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或者裁定,不得再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根據該條規定,只有因事實不清或證據不足案件發回重申的,不得超過一次,因為適用法律錯誤或量刑不當的,不受此限制。所以D選項錯誤。
【陷阱分析】A選項,如果反過來說「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二審法院同級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拍員出庭」則是正確的,選項A的說法漏掉了「第二審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公訴案件,同級檢應當派員出庭」這一方面。
B選項是刑訴修改二讀稿的內容,最終稿給了檢察院30天的二審庭前閱卷時間。修改過程中經常出現過的內容,可能會拿來當干擾信息。
D選項,未區別情形,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和適用法律錯誤或量刑不當等同等對待了,這是錯誤的。
3.【答案】ABC
【解析】新《刑事訴訟法》第223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
(一)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
(二)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四)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
因為本案存在檢察院的抗訴,所以應當開庭審理,故A選項錯誤。
該法第222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
該法第225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
(三)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根據以上兩條,確定B選項錯誤。
二審法院僅僅對被抗訴的被告人可以不受上訴不加刑的限制,對未被抗訴的被告人是不能加刑的。所以C選項錯誤。
該法第22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近親屬上訴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實,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的以外,原審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所以D選項正確。
【陷阱分析】AB兩項已在前面的題目中分析。
C選項,是考查考生對上訴不加刑的正確理解。
D選項,考查了不告不理原則和二審加刑的例外。

❸ 2015年司法考試 火災母親還是女朋友是哪一題

52、關於不作為犯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A.兒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時,其父甲、救生員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為犯罪
B.在離婚訴訟期間,丈夫誤認為自己無義務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立過失的不作為犯罪
C.甲在火災之際,能救出母親,但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親。如無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構成不作為犯罪
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幾口後將咖啡遞給丙,因擔心罪行敗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導致乙、丙均死亡。甲對乙是作為犯罪,對丙是不作為犯罪
【正確答案】 ACD
【答案解析】不作為犯罪的本質是具有法定作為義務而不作為,具有法定作為義務的人被稱為保證人。保證人包括兩種:(1)創設了危險的人,(2)沒有創設危險,但具有保護、救助法益的法律義務的人。
選項A正確。基於法律規定或職業等要求,此處的父母和救生員對該兒童均有救助義務,故意不救助的,可成立不作為犯罪。
選項B錯誤。行為人負有實施特定積極行為的具有法律性質的義務,能夠履行特定義務而不履行造成危害後果的,即可認定為不作為。至於其主觀上是否認識到作為義務,不影響不作為犯的認定。從認識錯誤的角度看,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卻誤認為不構成犯罪的,此時按照有罪處理。
選項C正確。判定是否構成不作為犯罪,首先要看當事人是否有作為的義務,法律規定對近親屬包括母親在內有救助義務,如果近親屬包括母親遇到了危險,在能夠救助的情況下而不去救助,可成立不作為犯罪。
選項D正確。行為人對先前行為引起的法益侵害風險的阻止義務。甲在將咖啡遞給丙時,由依法阻止的義務而不履行,因此,甲對乙是作為犯罪,對丙是不作為犯罪。

❹ 2015年司法考試卷四第二題高某負什麼刑事責任

參考答案:
(一)高某的刑事責任
1.高某對錢某成立故意殺人罪。是成立故意殺人既遂還是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像競合,關鍵在於如何處理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法律 教育 網
答案一:雖然構成要件結果提前發生,但掐脖子本身有致人死亡的緊迫危險,能夠認定掐脖子時就已經實施殺人行為,故意存在於著手實行時即可,故高某應對錢某的死亡承擔故意殺人既遂的刑事責任。
答案二:高某、夏某掐錢某的脖子時只是想致錢某昏迷,沒有認識到掐脖子的行為會導致錢某死亡,亦即缺乏既遂的故意,因而不能對故意殺人既遂負責,只能認定高某的行為是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的想像競合。
2.關於拿走錢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現金的行為性質,關鍵在於如何認定死者的佔有。
答案一:高某對錢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現金成立侵佔罪,理由是死者並不佔有自己生前的財物,故手提包和5000元現金屬於遺忘物。
答案二:高某對錢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現金成立盜竊罪,理由是死者繼續佔有生前的財物,高某的行為屬於將他人佔有財產轉移給自己佔有的盜竊行為,成立盜竊罪。
3.將錢某的儲蓄卡與身份證交給尹某取款2萬元的行為性質。
答案一: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的教唆犯。因為高某不是盜竊信用卡,而是侵佔信用卡,利用拾得的他人信用卡取款的,屬於冒用他人信用卡,高某唆使尹某冒用,故屬於信用卡詐騙罪的教唆犯。
答案二:構成盜竊罪。因為高某是盜竊信用卡,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不管是自己直接使用還是讓第三者使用,均應認定為盜竊罪。

❺ 求解析司法考試2015年卷二59題

【答案】ABCD
解析來自:獨角獸司考網校的在線題庫(注冊後進入學習中心就能看歷年真題的答案和解析哦)
《刑 法》第72條第1款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 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一)犯罪情節較輕;(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根據《刑法》第258條規定可知,重婚罪的法定刑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據《刑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可知,虐待罪的基本法定刑為「二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因此,甲犯重婚罪和虐待罪,數罪並罰後仍有可能被判處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能適用緩刑。所以,A項正確。
緩刑的適用對象為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為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即使犯罪情節輕微,也不能宣告緩刑。所以,B項正確。
《刑法》第68條規定:「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 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綁架罪的法定最低刑為5年有期徒刑,若丙有一般立功情節,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其判處的刑罰可能為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故可能適用緩刑。所以,C項正確。

❻ 2015年司法考試卷四精選題及答案綜合案例分析(9)

點擊查看:2015司法考試卷四綜合案例分析精選題及答案匯總
【案例】:

瓜農王某在自家田地里種了5畝西瓜。因在西瓜成熟季節經常被盜,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其實沒有打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於是,王某果真在西瓜上打了農葯,並用注射器將農葯注入瓜田中較大的5個西瓜內,並在西瓜地里插上寫有「瓜內有毒,請勿食用」的白旗。鄰村李某路過瓜地,雖然看見了白旗,但以為是嚇唬人的,仍然摘了一大一小兩個西瓜,其中大的西瓜是注入了農葯的。回家後,李某先把小的西瓜吃了,然後出門幹活。當天,正好家裡來了3位客人,李某的妻子趙某見桌子上放著一個大西瓜,以為是李某買的,就用來招待客人,結果導致2個客人死亡,1個重傷。

問題:

1. 王某的行為構成犯罪還是屬於正當防衛?為什麼?

王某的行為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而不是正當防衛,因為不符合正當防衛的構成條件。

2. 李某的行為觸犯了哪些罪名?

李某的行為分別觸犯了過失致人死亡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

3. 李某觸犯的數個罪名是否構成數罪?為什麼?

李某觸犯的過失致人死亡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不構成數罪,屬於想像競合犯。

4. 李某觸犯的數個罪名應當如何處理?

李某觸犯的數個罪名應從一重罪處斷,即按照過失致人死亡罪論處。

5. 趙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為什麼?

趙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其行為屬於意外事件。

【案例】:

陳某見熟人趙某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便產生歹意,勾結高某,謊稱趙某欠自已10萬元貨款未還,請高某協助索要,並要回款項後給高某1萬元作為酬謝。高某同意。某日,陳某和高某以談生意為名把趙某誘騙到稻香樓賓館某房間,共同將趙扣押,並由高某對趙某進行看管。次日,陳某和高某對趙某拳打腳踢,強迫趙某拿錢。趙某迫於無奈給其公司出納李某打電話,以談成一筆生意急需10萬元現金為由,讓李某將現金送到賓館附近一公園交給陳某。陳某指派高某到公園取錢。李某來到約定地點,見來人不認識,就不肯把錢交給高某。高某威脅李某說:「趙某已被我們扣押,不把錢給我,我們就把趙某給殺了」。李某不得已將10萬元現金交給高某。高某回到賓館房間,發現陳某不在,趙某倒在窗前已經斷氣。見此情形,高某到公安機關投案,並協助司法機關將陳某抓獲歸案。事後查明,趙某因爬窗逃跑被陳某用木棒猛擊腦部,致趙某身亡。

問題:

1.陳某將趙某扣押向其索要10萬元的行為構成何種犯罪?為什麼?

答案:構成搶劫罪而非綁架罪,因為陳某是直接向趙某索取財物,而非向第三者索取財物。

2.高某將趙某扣押向其索要10萬元的行為構成何種犯罪?為什麼?

答案:構成非法拘禁罪,因為高某並無綁架的故意,而以為是索要債務。

3.陳某與高某是否構成共同犯罪?為什麼?

答案:構成共同犯罪。因為根據部分犯罪共同說,陳某的搶劫罪與高某的非法拘禁罪之間成立共同犯罪。

4.高某在公園取得李某10萬元的行為是否另行構成敲詐勒索罪?為什麼?

答案:不另外構成敲詐勒索罪,因為高某的行為屬於拘禁他人之後,索取債務的行為,缺乏非法佔有的目的。

5.陳某對趙某的死亡,應當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為什麼?

答案:不另定故意殺人罪,因為陳某的故意殺人行為包含在搶劫罪當中。

6.高某對趙某的死亡後果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為什麼?

答案:不負刑事責任,因為陳某的殺人行為超出了高某的故意范圍。

7.高某的投案行為是否成立自首與立功?為什麼?

答案:成立自首與重大立功,因為被檢舉人有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刑罰。

❼ 2015年新刑事訴訟法真題答案及解析更正:偵查

03/51.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下列哪些情況需要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或者出具證明文件?
A.某被害人對公安機關的輕傷鑒定不服,要求重新鑒定
B.犯罪嫌疑人的父親提出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病要求進行鑒定
C.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提出自己患有嚴重疾病要求取保候審需要鑒定,但是不需要省級
D.正在服刑的罪犯提出自己患有嚴重疾病,要求監外執行
【答案】D(原答案為ABD)
【原解析】依刑訴法第120 條規定,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敗旦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故選 A、B 項。
依刑訴法第 214 條規定對於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①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②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對於適用保外就醫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或者自傷自殘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對於罪犯確有嚴重疾病,必須保外就醫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開具證明文件,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審批。發現被保外就醫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醫條件的,或者嚴重違反有關保外就醫的規定的,應當及時收監。故選 D.
【新解析】2012年修訂《刑事訴訟法》第145條規定,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其把「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給刪除了。所以AB不在入選,本題只選D項。
【綜合分析四個選項】依據原刑訴法內容,本題考查了刑訴中所有需要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的情形。這意在告訴考生,復習時,單純記住零散的知識點是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司法考試,前期打基礎、記憶掌握零散的知識點,是為後期綜合復習做准備和鋪墊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但是如果僅掌握這些基本知識,而缺乏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也一樣提高不了最終得分,一看都會,態枯塌一作基本不對就是這樣狀況的生動體現。
07/77.偵查人員懷疑已批捕的甲患有精神病,擬對其進行鑒定。關於對甲進行鑒定一事,下列哪些程序是正確的?
A.應當由省級醫院進行
B.精神病鑒定結論應加蓋醫院公章
C.精神病鑒定的時間計入辦案期限
D.作為證據的精神病鑒定結論,告知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
【答案】D(原答案為BD)
【原解析】《刑事訴訟法》第120條第二款規定,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根據本條的規定,B是正確的。
進行鑒定的機構是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而不是省級醫院。所以A是錯誤的。
《刑事訴訟法》第122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所以C項是錯誤的。
《刑事訴訟法》第121條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所以D項是正確的。因此,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D.
【新解析】 2012年修訂《刑事訴訟法》第145條規定,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其把「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給刪除了。所以AB不再入選,本題只選D項。
【綜合四個選項】依據原刑訴法的規定,本題綜合考了精神病人鑒定的相關知識點,包括:鑒定機關、鑒定結論要求、鑒定時間與辦案期限的關系、鑒定結論的告知對象。像這種以一個點位線索考查相關聯點的考法越來越多。
帆圓02/51.某甲因搶劫他人財物被K縣公安機關依法逮捕,在偵查期間,某甲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對於該案件,公安機關應當如何處理?
A.偵查羈押期間自查清某甲真實身份年月起計算
B.在查清某甲真實身份以前,不允許其聘請律師為他提供法律幫助
C.在查清某甲真實身份以前,中止偵查活動
D.如果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可以按某甲自報姓名移送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答案】AD(本題答案沒有問題,只是A選項依據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有所調整。)
【原解析】《刑事訴訟法》第128條第1款規定:「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偵查羈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計算,但是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對於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也可以按其自報的姓名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因此C排除。《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被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保候審。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請律師,應當經偵查機關批准。」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不影響其享有偵查階段獲得辯護的權利。因此排除B.【A項依據調整】2012年修訂《刑事訴訟法》第158條第2款規定,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應當對其身份進行調查,偵查羈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計算,但是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對於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確實無法查明其身份的,也可以按其自報的姓名起訴、審判。
【綜合分析四個選項】本題綜合考了查不清犯罪嫌疑人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時的處理。三個選項都出自一個條文,意在告訴考生看法條要學會分解法條包含的內容,仔細深入地掌握每一個重點條文。
04/63.甲因搶劫被某縣公安機關依法逮捕,在偵查期間,甲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對於該案件,公安機關應當如何處理?把涉及某一個主體的偵查情況涉及到
A.偵查羈押期間自查清甲真實身份之日起計算
B.在查清甲真實身份以前,不允許其聘請律師為他提供法律幫助
C.在查清甲真實身份以前,中止偵查活動
D.如果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可以按甲自報姓名移送縣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答案】AD解析和修改理由都同上。
08四川/75.(廢題)律師提出會見下列哪些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不在48小時以內安排會見?
A.王某和劉某、李某共同實施的重大復雜的販賣毒品的犯罪
B.黃某實施的數額巨大的貪污案
C.崔某涉嫌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案
D.張某、趙某實施的重大復雜的共同走私案
【答案】ACD
《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司法部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1條規定,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規定,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批准。對於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經過批准。不能以偵查過程需要保密作為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不予批准。律師提出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在四十八小時內安排會見,對於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或者走私犯罪、毒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等重大復雜的兩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律師提出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在五日內安排會見。由此,本題中只有B項屬於應當在48小時之內安排會見的情形,ACD項都屬於應當在五日內安排會見的情形,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D.【作廢理由】以上規定因與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第37條第2款「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沖突而失去效率。
【綜合分析四個選項】依據原刑訴法的規定,本題意在讓考生辨別應當在48小時內安排會見和應當在5日內安排會見的情形。
偵查綜合:08四川/35.關於偵查中的專門調查工作,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在執行拘傳的時候,不另用搜查證可以進行搜查
B.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
C.(作廢)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
D.對犯罪嫌疑人作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答案】B(本題答案正確,只是C選項作廢了)
解析:《刑事訴訟法》第111條規定,進行搜查,必須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在執行逮捕、拘留的時候,遇有緊急情況,不另用搜查證也可以進行搜查。因此,A項說法錯誤。
第104條規定,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因此,B項說法正確。
第120條第2款規定,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據此,對於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只是在需要重新鑒定的時候,才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因此,C項說法錯誤。
第122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據此,只是對於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對於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期間是計入辦案期限的。因此,D項說法錯誤。
綜上,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刪除理由:2012年修訂《刑事訴訟法》第145條規定,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其把「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給刪除了。

❽ 2015年司法考試第三卷第29條詳細解答普通合夥人聘陳東為管理人,陳東可否作為合夥人

對陳東的聘任須經全體合夥人的一致同意。
解析為合夥企業的事務決定,聘請合夥人以外的人擔任經營管理人員須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

❾ 2015年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考點:再審案件的審理程序

(一)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由作出再審決定的法院或再審審理法院作出(民訴法206條)
【注意】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
(二)分別適用第一審程序或者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再審。(民訴法207條)
【例題·多選題】林某訴張某房屋糾紛案,經某中級法院一審判決後,林某沒有上訴,而是於收到判決書20日後,向省高級法院申請再審。期間,張某向中級法院申請執行判決。省高級法院經審查,認為一審判決確有錯誤,遂指令作出判決的中級法院再審。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 )(2009/3/88)
A.高級法院指令再審的同時,應作出撤銷原判決的裁定
B.中級法院再審時應作出撤銷原判決的裁定
C.中級法院應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行
D.中級法院應適用一審程序再審該案
【答案】CD
【解析】本題考查當事人申請再審、指令再審。選項A錯誤,選項C正確。《民事訴訟法》第206條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但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選項B錯誤。《民訴意見》第二百零一條規定,按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或提審的案件,由再審或提審的人民法院在作出新的判決、裁定中確定是否撤銷、改變或者維持原判決、裁定;達敏慎成調解協議的,調解書送達後,原判決、裁定即視為撤銷。據此可知,對於原審判決,需要等再審法院對案件審理完後,再根據具體案情來作出相應的判決或裁定,因此,本案不一定是裁定撤銷原判決。另外,如果在審理過程中達成了調解協議,再審案件可能以調解書的方式結案,此種情況下原判決自調解書送達後視為撤銷,不需要作出撤銷原判決的裁定。選項D正確。《民事訴訟法》第207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橋卜敬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本案中,原生效判決是一審法院作出的,且是中院作出的,原中院進行再審不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再審,應該按照一審程序進行審理。
1.審理法院:因不同的主體而不同
a.法院基於審判監督權
b.檢察院基於檢察監督權
c.當事人基於申請權
【注意】不得指令再審的情形
《審監解釋》第29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一)原審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的;
(二)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三)原判決、裁定系經原審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作出的;
(四)其他不宜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的。
2.審理方式
《審監解釋》第31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現為207條)的規定,按照第一審程序或者第二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但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雙方當事人已經其他方式充分表達意見,且書面同意不開庭審理的除外。
3.開庭審理時發表意見的順序
《審監解釋》第32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再審案件,應分別不同情形進行:
(1)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先由申請再審人陳述再審請求及理由,後由被申請人答辯及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
(2)因人民檢察院抗訴裁定再審的,先由抗訴機關宣讀抗訴書,再由申請抗訴的當事人陳述,後由被申請人答辯及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
(3)人民法院依職權裁定再審的,當事人按照其在原審中的訴訟地位依次發表意見。
4.審理范圍
《審監解釋》第33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再審案件。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於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弊消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
經再審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現為140條)的規定處理。
5.審理時特殊情形的處理
(1)《審監解釋》第34條 申請再審人在再審期間撤回再審申請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準許的,應終結再審程序。申請再審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裁定按自動撤回再審申請處理。
人民檢察院抗訴再審的案件,申請抗訴的當事人有前款規定的情形,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再審程序;人民檢察院撤回抗訴的,應當准予。
終結再審程序的,恢復原判決的執行。
(2)《審監解釋》第35條 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時,一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準許的,應當同時裁定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
6.再審審理中的調解(《審監解釋》第36條)
7.再審案件的裁判
(1)維持原判(《審監解釋》第37條)
第37條 人民法院經再審審理認為,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應予維持;原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闡述理由方面雖有瑕疵,但裁判結果正確的,人民法院應在再審判決、裁定中糾正上述瑕疵後予以維持。
(2)改判或發回重審(《審監解釋》第38條,第39條)
第38條 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發現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認定事實不清的,應當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但原審人民法院便於查清事實,化解糾紛的,可以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原審程序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且無法達成調解協議,以及其他違反法定程序不宜在再審程序中直接作出實體處理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
第39條 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應予改判。
申請再審人或者申請抗訴的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致使再審改判,被申請人等當事人因申請再審人或者申請抗訴的當事人的過錯未能在原審程序中及時舉證,請求補償其增加的差旅、誤工等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請求賠償其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可以另行提起訴訟解決。
(3)裁定駁回起訴(意見210條1款)
【總結】不同程序中駁回起訴的運用
(4)裁定駁回再審申請(《審監解釋》第40條)
第40條 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審結的案件裁定再審後,經審理發現申請再審人提出的調解違反自願原則的事由不成立,且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並恢復原調解書的執行。

❿ 2015年司法考試刑法考點練習題:犯罪構成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何種犯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
A.偽證罪
B.誣告陷害罪
C.間諜罪
D.非法行醫罪
正確答案:A
2、某甲商場為打垮競爭對手乙商場,由總經理葛某牽頭並與副經理劉某、部門經理楊某、朱某等集體決議,雇請當地黑社會勢力孫某等人光天化日之下對乙商場打砸搶,造成乙商場財物損失9萬多元,關於葛某等的行為,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某甲商場構成單位犯罪,因是決策機關集體決策為本單位利益實施的犯罪
B.某甲商場不構成單位犯罪,因只有《刑法》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才能成立單位犯罪,本案中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刑法》未規定可以由單位構成
C.此案中應適用雙罰制,對甲商場處於罰金,對葛某等處於刑罰
D.本案只屬於一般違法,不構成犯罪,由甲商場賠償乙商場損失即可
正確答案:B
3、關於因果關系,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甲故意傷害乙並致其重傷,乙被送到醫院救治。當晚,醫院發生火災,乙被燒死。甲的傷害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B.甲以殺人故意對乙實施暴力,造成乙重傷休克。甲以為乙已經死亡,為隱匿罪跡,將乙扔入湖中,導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殺人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C.甲因瑣事與乙發生爭執,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導致乙心臟病發作,救治無效而死亡衫雀罩。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則應視甲主觀上有無罪過而定
D.甲與乙都對丙有仇,甲見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歲譽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後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為與丙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正確答案:D
4、甲販運假煙,駕車路過某檢查站時,被工商執法部門攔住檢查。檢查人員乙正登車檢查時,甲突然發動汽車奪路而逃。乙抓住汽車車門的把手不放,甲為擺脫乙,在疾駛時突然急剎車,導致乙頭部著地身亡。甲對乙死亡的心理態度屬於下列哪一選項?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過於自信的過失
D.疏忽大意的過失
正確答案:B
5、李二憨一日到鄰村赴宴時醉酒,回家途中遇本村痴呆女孩傻姑或鬧,因酒亂性,將其**,酒醒後後悔不已,到鄉派出所投案,對李二憨的行為,應當如何認定?
A.李二憨是由於醉酒亂性才**傻姑的,這種行為並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其主觀心態不是犯罪故意,因此他的行為只是一般違法,不應當認為是犯罪
B.李二憨醉酒後在意識不清狀態下實施的行為可以類比於間歇性精神病人的發病期實施的行為,這個時候他們都屬於無行為能力人。根據《刑法》第18條無行為能力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因此李二憨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甚至連違法都算不上
C.根據李二憨犯錯後的悔改表現可以得知其對自己醉酒時的所作所為確實不知情,況且傻姑是痴呆者,感受不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李二憨的行為根本就沒有造成危害,沒有受害者不具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就不是犯罪
D.李二憨應當對其醉酒時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正確答案:D
6、張某意圖殺害李某,一日晚藏於李某院門外,從虛掩的門縫中見一黑影在移動,即認為是李某,遂舉槍射擊,次日得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其家中的一頭牲畜。張某
A.應負故意殺人未遂的責任
B.屬於意外事件
C.應負過失殺人的責任
D.因其行為未造成李某受損害不負刑事責任
正確答案:A
7、陳某患精神病多年,雖經多方醫治,病情並無好轉,發作時精神狂亂,並伴有暴力行為。1999年4月21日,陳某在其居住的家屬院中突然發病,用鐵鍬將一正在玩耍的兒童當場拍死。對陳某的行為應當如何處理?
A.按故意殺人罪處理
B.不按犯罪處理
C.按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處理
D.按過失教人死亡罪處理
正確答案:B
8、甲男與乙女於某日中午公開在某公園內發生性關系,引起遊客的極大憤慨,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對甲、乙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A.聚眾*亂罪:
B.組織**表演罪
C.尋釁滋事罪
D.無罪
正確答案:D
9、1998年,甲購買高壓汽槍一支,改製成能發射小口徑子彈的槍支後,與50發子彈一起藏匿家中。2002年5月,甲懷疑其妻與單位負責人乙有不正當兩性關系,打電話將乙叫到家中質問。因乙否認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槍支和子彈,返回客廳向乙的頭部開槍射擊,致乙開放性顱腦損傷而死亡。甲見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甲妻回家後,甲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電話,謊稱來家中借槍,自己擺弄槍支時走火受傷。甲的朋友和乙妻來到甲家後,甲與他們一起將乙送往醫院搶救。之後,甲與其他人一起來到公安機關報稱,乙在自己家中擺弄槍支走火致死。在公安機關做了槍痕、槍支鑒定,證明乙的槍彈傷不能自己形成後,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請根據案情回答:
下列關於甲致乙死亡行為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A.甲的行為系直接故意殺人
B.甲的行為系間接故意殺人
C.甲的行為系故意傷害致死
D.甲的行為系過失致人死亡
正確答案:A
10、1998年,甲購買高壓汽槍一支,改製成能發射小口徑子彈的槍支後,與50發子彈一起藏匿家中。2002年5月,甲懷疑其妻與單位負責人乙有不正當兩性關系,打電話將乙叫到家中質問。因乙否認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槍支和子彈,返回客廳向乙的頭部開槍射擊,致乙開放性顱腦損傷而死亡。甲見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甲妻回家後,甲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電話,謊稱來家中借槍,自己擺弄槍支時走火受傷。甲的朋友和乙妻來到甲家後,甲與他們一起將乙送往醫院搶救。之後,甲與其他人一起來到公安機關報稱,乙在自己家中擺弄槍支走火致死。在公安機關做了槍痕、槍支鑒定,證明乙的槍彈傷不能自己形成後,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請根據案情回答:
下列關於甲的定罪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A.甲的行為應以故意殺人罪處罰
B.甲的行為應以故意殺人罪和非法儲存槍支彈葯罪數罪並罰
C.甲的行為應以故意殺人罪和非法持有槍支彈葯罪數罪並罰
D.對甲的行為應以故意殺人罪和非法製造、儲存槍支彈葯罪數罪並罰
正確答案:D
11、下列關於我國刑法中單位犯罪規定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對於某一個具體犯罪,刑法分則條文只要沒有明文規定該罪的犯罪主體是單位,那麼,這個罪的犯罪主體就只能由自然人構成
B.對單位犯罪的處罰,我國刑法既規定了雙罰制,也規定了單罰制。但是,單罰制只包括了處罰單位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情形,不包括只處罰單位的情形
C.黃某為進行走私成品油犯罪活動,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成立了騰龍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成立後,黃某以騰龍公司的名義大肆進行走私犯罪。該案應對騰龍公司判處罰金,對黃某判處刑罰
D.單位涉嫌犯罪後,若被有關主管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可以直接追究其直接責任人員或主管人員的刑事責任
正確答案:C
12、甲為上廁所,將不滿1歲的女兒放在外邊靠著籬笆站立,剛進入廁所,就聽到女兒的哭聲,急忙出來,發現女兒倒地,疑是站在女兒身邊的4歲男孩乙所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兒,一手用力推乙,導致乙倒地,頭部剛好碰在一塊石頭上,流出鮮血,並一動不動。甲認為乙可能死了,就將其抱進一個山洞,用稻草蓋好,正要出山洞,發現稻草動了一下,以為乙沒死,於是拾起一塊石頭猛砸乙的頭部,之後用一塊磨盤壓在乙的身上後離去。案發後,經法醫鑒定,甲在用石頭砸乙之前,乙已經死亡。依此情況,甲的行為構成何罪?
A.過失致人死亡罪
B.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既遂)數罪
C.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未遂)數罪
D.故意殺人罪
正確答案:C
13、我國《刑法》分則根據犯罪所侵犯的何種客體把犯罪分為十大類?
A.一般客體
B.同類客體
C.直接客體
D.簡單客體
正確答案:B
14、嚴某(男,13歲)與李某(男,18歲)商量好夜間去商店行竊,嚴某看好地形,准備好犯罪工具,制定好了行竊計劃。當晚,二人行竊時被值班人員發現,送至公安機關。對二人應該如何處理?
A.不成立共同犯罪,由李某獨立承擔刑事責任。
B.不成立共同犯罪,由嚴某獨立承擔刑事責任。
C.按盜竊罪的共同犯罪處理,並且李某為主犯。
D.按盜竊罪的共同犯罪處理,並且嚴某為主犯。
正確答案:A
15、甲愛好游泳,且技術高超,一日,甲聲稱願幫助乙學會游泳,乙欣然答應。甲遂將乙帶到河流深水處去游,在乙剛學會游時,甲即棄之不顧,獨自游回河岸,乙無力游回,面臨被淹死的危險狀態,甲能夠援救卻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此時,站在河岸上旁觀的丙,游泳技術很好,完全能夠及時援救乙,但丙不認識甲乙兩人,不願跳入河中救人。本案中,甲和丙的行為
A.構成共同犯罪
B.甲的行為構成犯罪,丙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C.均不構成犯罪
D.應分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正確答案:B
16、路某(15歲)先後唆使張某(15歲)盜竊他人的財物折價1萬余元;唆使李某(19歲)綁架他人勒索財物計2000餘元;唆使王某(15歲)搶劫他人財物計1500元。路某的行為構成何罪?
A.盜竊罪
B.搶劫罪
C.綁架罪
D.搶劫罪、綁架罪
正確答案:B
17、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對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犯罪的處罰原則是
A.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B.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C.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D.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正確答案:A
18、下列案件中的行為人屬於我國《刑法》中屬於限制責任能力人的是
A.李小乙,男,17周歲,智力心理正常,1999年12月潛入某大學寢室竊取價值650元的電腦一台
B.王大明,男,26歲,13歲時因腦膜炎後遺症而患間歇性精神病,2001年5月因與居朱某發生口角將其毆打致重傷,經法醫鑒定,王大明行為時未發病,精神狀態常
C.李苗花,女,33歲,1998年4月間將農葯「滅蛉王」500毫升倒入自家及鄰家的豬圈中,致8頭牲豬中毒死亡,直接經濟損失760O元:經法醫鑒定,李苗花在行為時屬尚未完全喪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
D.吳月華,男,43歲,司機,醉酒開車撞死行人史某後逃逸,又將行人郭某撞死
正確答案:C
19、某甲是間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闆打成重傷,在群眾抓捕他時,某甲因驚恐而精神病發作。則某甲
A.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減輕處罰
B.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處罰
C.不負刑事責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應當負刑事責任
正確答案:D
20、孫某(男,1983年7月4日出生)於1997年6月30日、7月1日、7月2日連續三次盜竊財物,價值3萬元;於1999年7月2日、7月3日連續二次盜竊財物,價值2萬余元;於2000年1月1日又盜竊財物,價值1萬元。案發後,孫某被捕歸案。法院認定孫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其盜竊數額為
A.6萬元
B.5萬元
C.4萬元
D.1萬元
正確答案:D

熱點內容
合同法中承包合同 發布:2025-08-30 19:58:15 瀏覽:709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碩學制 發布:2025-08-30 19:50:10 瀏覽:524
天政司法 發布:2025-08-30 19:19:49 瀏覽:837
不會的法律責任主要有 發布:2025-08-30 19:15:24 瀏覽:363
北京市勞動法職工病假工資規定 發布:2025-08-30 19:15:13 瀏覽:92
刑法期末考試 發布:2025-08-30 19:05:50 瀏覽:523
民法典綬帶 發布:2025-08-30 19:04:16 瀏覽:320
溫柔執法官 發布:2025-08-30 19:03:44 瀏覽:531
國際民事訴訟法讀後感 發布:2025-08-30 19:03:23 瀏覽:614
刑法312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8-30 19:02:45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