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法源翻譯

民法法源翻譯

發布時間: 2025-09-01 07:52:27

㈠ 對民法的認識,急需,1020字論文

「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中的市民法(jus civile)。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萬民法(jus gentium)與自然法(jus naturale)之區分。市民法調整具有羅馬市民資格者的各種法律關系,萬民法調整羅馬市民與異邦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自公元3世紀起,市民法與萬民法的對立逐漸淡化。羅馬法中完備的平權主體法律規范,經過羅馬法復興運動復甦。在歐洲法典化運動中,先後產生了《法國民法典》(又名拿破崙法典)與《德國民法典》兩部具有劃時代意義法典。在對《法國民法典》的引進中,日本學者津田真道錯誤地將「市民法」一詞翻譯為「民法」。清末變法,由中國學者直接抄自日本,譯作今稱。但也有學者認為,民法一詞並非來自日本,而是中國自己創造的,在中國古代典籍《尚書》中就已有「民法」一詞。《尚書·孔氏傳》:「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做明居民法一篇亡」中的「民法」一詞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我國民法的起源(實際上,中國真正開始出現成文的民法法典,是在1929年五月,由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近代以後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中使用的民法一詞,如法語中的droit civil,德語中的Bürgerliches Recht,荷蘭語中的Burgerlyk Regt等都由市民法轉譯而來。

而民法依法源不同,分為直接與間接法源。在台灣地區,民法第一條便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即是對民法的法源規范。當中的法律、習慣、法理即為直接法源,此外尚有所謂的間接法源,指學說與判例而言。現今大陸法系民法在內容分為物權法、債法、親屬法、繼承法等等。英美法系民法在內容上包括契約法、財產法、家庭法、侵權行為法、信託法等等。普遍認為,知識產權法、商法也屬於民法范疇。

關於如何規律司法上的關系,立法上有采「民商分立」制度,即除規律個人關系的民法法典外,另立規律商事交易的「商法法典」。如德國、法國、二戰前的日本,在中國,自二十世紀初國民政府立法之際,決定仿照瑞士「民商合一」制度,即於民法法典外,不另立商法法典。現今中國廣義的民法,除民法法典外,另外還有其他関於私法事項的法律,稱為特別民法。除公司法等商法外,另外尚包括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等。狹義的民法僅指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止於成文的民法法典。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法規

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體例、系統地將民法的各項制度編纂在一起的立法文件。新中國自建國以來,尚未頒行一部系統完整的民法典。由於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完善民事立法,民事活動急需要規定一些基本行為准則,在這種條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一部《民法通則》。從中國民法通則的內容來看,盡管其條款較之於各國民法典的條文要簡略得多,但是民法通則基本上概括了商品經濟活動的一般行為准則,它不僅包括了一些民法總則的規范,而且也包括了民法分則的部分內容。

由於近代市民社會是以平等契約為基礎,而與封建社會的階級身分關系為基礎者大為不同,因此司法上乃以「自由平等」為理念,基於此一理念演變成三大原則:

契約自由原則、過失責任原則、所有權絕對原則

契約自由原則(freedom of contract)
主條目:契約自由原則
它是近代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近代意義上的「契約自由原則」,可以追溯到1804年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其意義為個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應根據契約當事人的自由意思決定,而不得受到國家的干涉。契約自由原則的內容包括: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締約的自由),與誰締結契約的自由(對象選擇的自由),訂立什麼內容的契約的自由(內容的自由),以何種方式訂立契約的自由(方式的自由)。又不僅契約如此,即使單獨行為,如遺囑,亦是如此。因而此一原則遂發展為「私法自治」原則。

過失責任原則
主條目:過失責任原則
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若非出自故意或過失,縱使有損害他人,亦不負賠償責任。換言之,即唯有對自己故意或過失行為,始負賠償責任。至於對他人之侵權行為,則絕對不負責任。故亦稱「自己責任」原則。

㈡ 什麼是國際私法,其法律淵源有哪些

國際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由於涉外因素又稱國際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傳統上稱為私法,國際私法因而得名。為廣義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法律術語稱為民法的抵觸或民法的沖突,或稱法律的抵觸或法律的沖突,因此長期以來這一部門法被稱為法律抵觸法或法律沖突法。
法律的淵源,亦稱法源,一般是指法律規范的創制與表現形式。國際私法的淵源即國際私法規范存在和表現的形式。相對於其他法律部門而言,國際私法的淵源具有兩個特性:一是淵源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這個是由其調整對象決定的國際私法淵源的雙重性;二是由於各國立法者對國際私法的內容和范圍認識不一致,即具體到各國,哪些法律、國際條約是國際私法的淵源,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認識。
具體就我國而言,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國際私法淵源有國內淵源和國際淵源。
國內
國內淵源主要包括國內立法和司法判例(司法解釋)。
1、國內立法是國際私法最古老的淵源。
在國際私法的發展史上,國內立法是最早的國際私法淵源。最早的成文國際私法規范當屬1756年的《巴伐利亞法典》,早期影響最大的當屬1804年《法國民法典》。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都開始在國內立法中接受國際私法,但是各國的立法模式並不完全一致,大致分為三種:
(1)分散立法式;
(2)專章專篇式;
(3)單行立法式。
國內立法在國際私法上的發展趨勢為:呈現出法典化的發展方向;調整對象不斷擴大,適用范圍愈加廣泛;沖突規范靈活性加強。
2、司法判例是國際私法的重要淵源。
在我國現行法律體制下,所謂的判例,還並沒有被承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所以也不是法律淵源的構成部分。但是國際私法是處理國家間的爭議,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而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判例具有法律約束力,所以將其作為國際私法的淵源毫無爭議。
具體到我國,雖然我國不承認司法判例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國,富有「民主特色」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也有許多學者認為,應當將司法解釋視為國際私法的法律淵源之一。
國際
國際淵源主要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1、國際條約是國際私法的主要淵源。
作為國際私法淵源的國際條約數量眾多,既有多邊的,也有雙邊的,既有綜合的,也有專門性質的,既有普遍的,也有區域性的,根據條約內容可以分為四大類:
(1)關於外國人民商事地位的國際條約;
(2)關於沖突法的國際條約;
(3)關於實體法的國際條約;
(4)關於國際民事訴訟和商事仲裁的國際條約。
2、國際慣例也是國際私法的淵源。
國際慣例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強制力的,一類是沒有強制力的。國際私法中的國際慣例大多數是這種沒有強制力的 任意性的慣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容易混淆國際習慣和國際慣例這兩個詞,國際習慣是國際慣例形成以後,通過廣泛的實踐而被認可與接受的,因此國際慣例並經過法律確念才能形成國際習慣。
具體到我國,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第3款規定: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和我國締結的條約也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堅持將國際慣例視為國際私法的淵源之一。

㈢ 法源的定義是什麼

法的淵源抄,簡稱法源,基本含義是法的來源或法的棲身之所。法的淵源一詞法源於歐洲大陸古羅馬的Fontes iuris,普遍使用法的淵源一詞的是英美法系的學者。法的淵源是法理學中的重要概念。
在傳統法的淵源理論中,認為法的淵源可以指:實質淵源,法源於自然理性還是君主意志;效力淵源,法產生於立法機關還是其他機關;材料淵源,法的制定是源於習慣還是外國引進;形式淵源,法來自製定還是習慣以及歷史淵源,引起法產生的歷史事件等。
法原類型
具有絕對效力的法源
具有絕對效力的法源指法院在裁判案件時必須適用的法規范,司法實踐中指法院在製作法律文書時「可引用」的規范。
具體有:法律、行政法規、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國際條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具有相對效力的法源
具有相對效力的法源指指法院在裁判案件時可以適用的法規范,司法實踐中指法院在「可在辦案時參照執行,但不要引用」的規范。
具體有:部門規章、各縣市人大發布的決定和決議、地方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和規章等。
相對法源
具體有:習慣法、《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的案例等。

㈣ 關於我國民法淵源的問題

1、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什麼是民法的淵源,或稱民法的法源,它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
因為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
上述理念或者概念必須首先建立起來,然後我們再來理解例外的情況是指什麼?
2、在網路里的回答中,我看了一下,基本正確。
3、我理解的民法淵源有:
1、制定法;2、習慣法;3、判例;4、法理。下面我再作解釋。
4、在制定法方面:
(1)憲法中的民法規范
(2)民法通則以及民事單行法
(3)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5)規章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
(7)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如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
5、在習慣法方面
我國民法沒有對習慣的效力做一般性規定;但有些單行法肯定習慣效力,如合同法第125條就允許用交易習慣解釋合同的歧義條款。
6、在判例方面
主流觀點認為中國沒有判例法歷史傳統,但在事實上,《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布的民事判決實際上對各級人民法院裁判民事案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7、法理方面
我國民法沒有規定法理是民法的淵源,但是法理對解釋民法和裁決民事案件實際上起的重要作用。

你需要解決的是事實上的民法淵源與主流觀點認可的民法淵源的關系,我國的大陸法系,主流觀點不認可習慣、判例、法理等是我國民法的淵源,事實上民法通則上有尊重公序良俗的原則,從法的淵源上講,其實公序良俗也是民法的淵源。
為什麼主流觀點不認可?主要原因是判例、法理等在具體案例中的運用不具有普遍性,只是針對個案的,習慣運用必須有明確的規定時,可以作為斷案依據。
至於怎麼應付考試,你用的教材是什麼觀點,你就採用什麼觀點。如果是參加什麼全國的統考,那就採用主流觀點:習慣、判例、法理等不是我國的民法淵源,僅指成文法是我國民法的淵源。

熱點內容
合同法當事人存在的合同關系 發布:2025-09-01 12:12:13 瀏覽:192
2020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9-01 11:52:00 瀏覽:539
澳大利亞立法程序 發布:2025-09-01 11:43:22 瀏覽:773
經濟法律責任制度的主要內容 發布:2025-09-01 11:43:19 瀏覽:482
學法學的校草 發布:2025-09-01 11:42:00 瀏覽:458
商河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01 11:41:52 瀏覽:601
12月法院開庭嗎 發布:2025-09-01 11:40:26 瀏覽:484
從化法律援助處 發布:2025-09-01 11:40:24 瀏覽:30
黃石最好的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01 11:34:44 瀏覽:382
最新版本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9-01 11:34:11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