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都出來了
⑴ 民法典包括哪幾部法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以上是民法典所包含的法律。值得注意的是,人格權已從民法總則中獨立出來,成為民法典中的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包含7編、1260條法律條文,涵蓋了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等內容。該法典以人民為中心,旨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權益作出了詳盡的規定,並明確了侵權責任及相關請求權和救濟權。這一法典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並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時,原有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等相關法律均被廢止。
⑵ 民法典35條的規定主要是什麼
2021年1月1日起《 民法典 》正式施行。 一、民法典35條的規定主要是什麼? 第三十五條6868 監護人 應當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在作出與被監護人利益有關的決定時,應當根據被監護人的年齡和智力狀況,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應當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保障並協助被監護人實施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監護人有能力獨立處理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涉。 二、解讀 第1款規定了監護制度的目的或原則:保護被監護人的利益。 第2款規定未成年監護需要尊重被監護人的意願。未成年人分為兩種: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於前者而言,所有以意思表示為內容的決定,都不必尊重其真實意願,因為他們沒有意思能力,沒有尊重的必要,因此這里所涉及的決定,只能是意思表示以外的內容,比如被監護人徵求監護人的意見,今天咱們去看春遊,監護人說好的。對於後者而言,至於不以意思表示為內容的決定,可以尊重被監護人的意願,但必須以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進而作出決定;但對於以意思表示為內容的決定,根據被監護人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則要區分兩種類型:對於屬於第145條第1款前段范圍的決定,必須完全尊重其意願,因為被監護人本來就可以獨立實施;但對屬於第145條第1款後段范圍的決定,監護人必須以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作出決定。 就第3款規定內容而言,這里要求盡可能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而從第28及33條規定可知,成年人只有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之後,才需要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換言之,一旦成年人存在監護人,那麼其行為能力必然存在瑕疵。一旦行為能力存在瑕疵,根據第21條第1款以及第22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被監護之成年人沒有意思能力,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實意願;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被監護之成年人原則上不能單獨實施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除非是純獲法律利益或與被監護人的智力、精神狀況相適應的行為。另外,第3款第1句後段,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言,其本身就可以獨立有效地實施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這里要求監護人「保障並協助」如何理解?首先不可能是保障或協助實施該法律行為,因為被監護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獨立有效實施這一行為。其次,也不太可能是其能獨立完成的事實行為,因為事實行為不以行為能力為必要且若能獨立完成就自己完成了。其實這里應指為貫徹落實這一「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相關但被監護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獨立完成的所有行為,比如履行合同受領給付、履行合同提供給付。第3款第2句要求,對於被監護人的成年人能夠獨立處理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涉。這里使用「事務」而非「民事法律行為」其原因在於對於被監護的成年人而言,因其行為能力瑕疵,故能獨立實施的法律行為范圍極其狹窄,而能獨立實施的其他行為比如事實行為,甚至並非法律事實「自由交友」。此句意在強調監護人只是為了彌補被監護人民事行為能力方面的欠缺而選定,對於其所實施的與行為能力無關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預。 德國法並非如此規定,就成年人監護問題,德國法廢除了「禁止產宣告制度」轉而採用「照 管制 度」,即當成年人因心理疾病或者身體、精神以及心靈上的殘疾而完全或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監護法院要為其選任一位照管人。但照管的范圍必須以被照管人需求為限,而且不要求被照管人為無民事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換言之被照管人原則上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僅在被照管范圍內,不能獨立有效實施法律行為,需要被照管人的同意。這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實施的法律行為效力規定類似。但在邏輯構造上,與中國法完全不同。詳述如下: 中國法採用的是只有當成年人屬於無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才需要監護;而因為屬於限制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原則上被監管人的意思自治受限,於對被監護人的意思自由不利。而德國法上的成年監護不以成年人屬於無或者限制民事行為人為必要,因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故得自由落實其意志,僅在被照管范圍內的法律行為,生效才需要照管人的允許(即允許保留范圍)。 民法總則的這條規定被制定出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很多的孩子在被家長的監護中而權益被侵害的,雖然說孩子的生活都是依靠父母支撐而沒有自己的獨立的能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處理一些屬於他們自己財產或者其他權益的權利。
⑶ 民法典何以為典
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5年磨一劍,「民法典時代」由此開啟。這部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萬眾智慧,應時代所需,既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是權利保障的宣言書。在民法典誕生之際,我們約請法學專家詳細解讀民法典將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市場經濟以及公眾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孫憲忠(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隨著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完成,我們進入了民法典的時代。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民法典是毫無爭議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本遵循,它的編纂完成是涉及國計民生極為重大的事件。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國進入「民法典時代」。圖為表決現場。新華社發
在學習和貫徹民法典之際,我們首先會注意到,這部法律沒有被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而是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它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從它嚴密的立法邏輯和體系看,有可能也是唯一一部。其他法律,比如嘩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其他各種法律,都沒有如此命名。法典和法的命名,僅一字之差,卻區別顯著。
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現,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徵,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且,由於社會上每一個自然人、每一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是民事主體,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根據憲法規定,我國經濟體制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現代民法的全部制度,從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權利變動到法律責任,就是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或者說是為滿足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各種需要而建立的。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於民事行為的規范,屬於社會的常規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慎蘆辯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僅漢語字數就超過了10萬。這個體量,可謂非同小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並不是全部民法規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普遍性,它自古以來就包含著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法律的規范和制度。所以,國家的治理者、立法者和法學家為了適用法律的准確、方便,更為了法律適用的統一和公正,很早就開始了民法規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這一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終於總結出法律關系的邏輯作為龐大的民法規范和制度之間相互連接的主線,這樣,龐大的民法規范和制度之間,就建立起來了主體、客體、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這樣一個清晰明確的聯系;又總結出關於支配權和請求權相互區分、處分行為和負擔行為相互區分以及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相互區分的概念整理方法,使得大量的民法概念能夠區分和歸並為制度,並使得各種法律制度能夠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地、融洽地在各自領域里發揮其功能作用。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寬缺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這些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民法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採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分的模式。原因在於,這種法典編纂方式不但是體現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分科學的最佳方式,而且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所有的民事活動中都會有民事主體、民事權利,都會涉及民事責任。如果民法立法按照具體的民事活動情況來編寫的話,那麼,每一個民事活動的法律制度中都要詳細地規定主體、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應該怎樣,這樣立法就必然大量重復。因此,民法典編纂的體系性科學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則規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後,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法典編纂方法,不僅僅極大節約了立法成本,而且也為我們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引。
科學立法居於立法原則的首位。將龐大的民法規范和制度按照體系化科學編纂為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正是貫徹科學立法原則的結果。總體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我們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典,也應對民法典的體系性科學予以充分尊重,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民法典立法目的的實現,並以此更新、完善民法理論知識,提升民法分析和裁判的專業水平,更好地指導和規范民事活動。
⑷ 民法典出來後民法總則還用嗎
【法律分析】
不用了。民法典施行以後,該法就同時廢止了。民法典包含了廢止法律的所有法律條文,並且新增了一些內容,如果是需要查詢關於民事關系的法律內容,可以參照民法典第一章總則的內容。一般要是處理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只需要依據民法典相關的法律條文就可以來處理。民法典總共有七編,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詳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民法典包含了很多內容,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法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