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與公安
A. 民法典中與公安工作有關的條文
法律分析:《民法典》中部分條款涉及公安機關在治安、道路交通安全、網路安全、移民和出入境等領域的行政管理服務職責,其中,有3個條款直接規定「公安機關」的義務(分別為第314條、第1106條、第1254條),公安機關在履行相關管理服務職責時要注意遵守《民法典》的規定,釐清職責范圍和界限,完善執法操作規范,為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開展民事活動提供保障和便利。同時,《民法典》明確了各類民事權利,一方面要求公安機關依法打擊相關違法犯罪,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另一方面要求公安機關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特別是注意刑民交叉等問題,准確認定違法犯罪,堅決防止侵犯民事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 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發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B. 民法典包括治安管理處罰法嗎
法律分析:不包括,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比如所有權歸屬,合同,婚姻,侵權賠償之類的,治安管理處罰是行政處罰的一種,屬行政法,有一方主體是行政機關,是規范公安機關做出行政處罰的法。民法上的救濟途徑是民事訴訟、調解、仲裁等,而治安處罰法的救濟途徑是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C. 公安局有權拒絕改名嗎
一般情況下公安局無權拒絕改名。每個公民都享有姓名權,有權更改自己的名字,公安機關不得拒絕。改名權歸屬公民個人,任何人不得侵害該權利。但如果公民改名字違反了法律規定或公序良俗,公安機關是可以拒絕的。一、公安局有權拒絕改名嗎?
公安局無權拒絕改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生效)第一千零一十二條規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千零一十四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干涉、盜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權。
第一千零一十五條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第一千零一十六條自然人決定、變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組織決定、變更、轉讓名稱的,應當依法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事主體變更姓名、名稱的,變更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千零一十七條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眾混淆的筆名、藝名、網名、譯名、字型大小、姓名和名稱的簡稱等,參照適用姓名權和名稱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二.姓名使用權是如何規定的?
姓名使用權,指自然人依法使用自己姓名的專有使用權。使用自己的姓名是自然人姓名權的重要內容,自然人在民事活動中,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可以使用本名,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筆名、藝名或化名等。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得強迫自然人使用或不使用某一姓名。
姓名使用權是一種專有的使用權,他人不得故意使用別人的姓名。在現實中有重名的現象,並不是侵權行為。重名也叫姓名的平行,即數人合法取得同一姓名。在這樣的情形下,各人都有權使用自己的姓名,也都是正當行使權利,但是故意混同的除外。
姓名使用包括積極行使:在自己的物品、作品上標示自己的姓名,作為權利主體的標志;在特定場合使用姓名,以區別於其他社會成員。消極行使:在作品上不署名;為特定行為後,拒絕透漏自己的姓名。其限制在於:在特定條件下,自然人不許使用非正式姓名,如戶口登記、身份證、護照上必須使用正式姓名。
姓名也可以轉讓他人使用。通常情況下,名人的姓名往往蘊涵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因為名人奮斗的歷史通常能給人以巨大的激勵,人們愛屋及烏的心理使姓名成了名人的象徵,因而姓名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商業價值。例如,李寧牌運動服;喬丹牌運動鞋。這種姓名使用權的轉讓方式可以通過以姓名入股的方式實現,也可以通過支付事業報酬等方式實現。這其實體現了姓名權的財產利益。姓名權所體現的利益,從以上內容來分析,為精神利益。在現代社會中,姓名權的精神利益也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如利用著名作家的筆名發表作品,可以賺取稿費,利用著名演藝員的藝名以提高票房價值。但是,在具體人格權中,自然人姓名權的經濟利益不僅與法人、商號的名稱權相差懸殊,而且與自然人的其他人格權如肖像權等,也有很大的差距。姓名權的精神利益是其基本、最主要的利益。
姓名變更權,也稱為改名權,即自然人享有依法改變自己姓或名的權利,如果公安機關沒有充分的理由證明公民更改名字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一味拒絕為公民更改姓名,那麼公民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公安機關不作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