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三個
1. 刑法總則案例習作
案例一,當然有因果關系了,被告人付某某的行為是一種故意行為,當然要承擔刑事責任。
案例二,乙提供工具並以言語激夫自殺的行為應定性為間接故意殺人,因為乙明知該危害結果的可能發生持希望或放任的心態。乙提供工具並以言語激夫自殺的行為本身就是殺人的行為方式,甲自殺時乙不制止、不救助的行為,是希望或放任甲死亡的危害結果發生,有因果關系。
案例三,李某對吳某是死亡是過於自信的過失。本案中李某應該不會想致吳某於死地,其已經預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故意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直接故意:對要發生的結果持期望的心理。(我就想這樣。)
間接故意:對要發生的結果持放任的心理。(出什麼事我不在乎。)
疏忽大意的過失: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比如亂穿馬路,應當知道有危險,但根本沒想那麼多。)
過於自信的過失:它是指行為人已經預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比如酒後駕車,知道不對,但是覺得自己肯定沒問題。)
2. 青少年犯罪案例
1、被告人羅某某故意傷害案
被告人羅某某(16周歲,在校學生)和謝某某均系長沙某學院學生,同住於本市天心區校區男生宿舍504房間。2015年9月12日11時許,被告人羅某某在宿舍內因瑣事與謝某某發生爭執,繼而肢體接觸,期間被告人羅某某用1把不銹鋼單刃尖刀捅傷被害人謝某某左側腹部。
經鑒定,被害人謝某某左腹部刺傷,左側橫結腸對穿傷,損傷程度評定為重傷二級。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羅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重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羅某某犯故意傷害罪的事實及罪名成立。被告人羅某某作案時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依法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被告人羅某某在案發後及在庭審中認罪、悔罪,具有坦白情節,可以從輕處罰。被告人羅某某的家屬賠償了被害人,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量刑時予以考慮。根據被告人羅某某的犯罪事實和情節、悔罪表現及其居住地基層組織出具的社區矯正材料,可以對被告人羅某某適用緩刑。
依照刑法相關規定認定被告人羅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宣判後,沒有上訴、抗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2、被告人劉某凡、劉某聰等聚眾斗毆案案
被告人尹某(成年人)在天心區解放西路某酒吧遺失一部手機,此手機被酒吧服務員饒某撿到並使用多日。尹某知曉後,聯系饒某協商退還手機以及賠償事宜。饒某將手機退還給了尹某,並答應賠償尹某500元錢。後尹某多次要求饒某支付500元賠償金未果。
2015年4月29日凌晨,尹某邀被告人劉某凡(17周歲)在酒吧門口攔住饒某、遲某等人,要求饒某支付500元賠償金,遭到饒某拒絕,雙方發生口角。劉某凡於是打電話給正在另一個酒吧門口的被告人劉某聰(16周歲),要其前來幫忙打架。隨後,劉某凡手持棒球棍,並糾集被告人劉某聰肖某某、王某某等人趕至酒吧門口,對饒某、遲某等人進行毆打,造成一人輕傷、一人輕微傷。
經審理認為,劉某凡、劉某聰等五名被告人持械聚眾斗毆,其行為均已構成聚眾斗毆罪。被告人劉某凡、劉某聰在歸案後和法庭審理過程中均能如實交代自己的罪行,並積極賠償受害人損失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均具有酌定從輕處罰情節。
被告人劉某凡、劉某聰作案時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依法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被告人劉某聰、劉某凡所在的基層組織同意對兩被告人適用社區矯正,可以對被告人劉某聰、劉某凡適用緩刑。
法院判決被告人劉某凡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緩刑二年;被告人劉某聰有期徒刑一年四個月,緩刑二年。該案沒有上訴、抗訴,判決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3、被告人張某某盜竊案
被告人張某某(17周歲)夥同他人分別於2015年12月24日、2016年7月1日凌晨,竄至長沙市芙蓉區某超市和天心區塗家沖某超市內,盜竊中華、軟極品芙蓉王等品牌香煙共計人民幣16244.1元。後二人將所盜贓物予以均分,分別銷贓後將贓款予以揮霍。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被害人數額較大的財物,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被告人張某某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應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其歸案後及法庭審理中均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認罪態度較好,可以對被告人張某某從輕處罰。
依照刑法相關規定,判定被告人張某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
3、被告人陶某某、左某某故意傷害案
2017年7月16日2時許,被告人陶某某(17周歲)等人在長沙市天心區解放西路某酒吧與樊某發生了口角並相互斗毆。後被告人陶某某又糾集被告人左某某(17周歲)等十餘人至某酒吧將樊某、龔某喊出酒吧,雙方交談無效便動起手來,被告人陶某某等十餘人一同毆打龔某、樊某兩人。
2017年7月18日被告人左某某被公安機關抓獲,2017年7月26日被告人陶某某向公安機關投案。經鑒定龔某損傷程度評定為重傷二級,樊某損傷程度評定為輕微傷。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健康,致一人重傷,其行為均以構成故意傷害罪。本案系共同犯罪,兩被告人均系主犯。但從本案被害人的傷情來看,主要系被告人左某某持刀所致,對於本案的傷害後果,被告左某某的作用明顯大於被告人陶某某。
兩被告人在本案中具有以下從輕或減輕處罰情節: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作案時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被告人陶某某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且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認定具有自首情節,被告人左某某歸案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認定具有坦白情節。
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家屬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議,對被害人進行了賠償,取得了被害人諒解。上述情節均應當依法從輕、減輕處罰或酌情從輕處罰。
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所在的司法局願意對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進行社區矯正,綜合被告人犯罪性質和情節及認罪、悔罪態度,可以對被告人左某某、陶某某宣告緩刑。
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判定:1、被告人左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2、被告人陶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四年;3、禁止被告人左某某、被告人陶某某在成年之前進入酒吧、網吧等營業性娛樂場所。
5、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搶劫案
2016年11月30日凌晨4時許,王某在本市天心區蔡鍔南路某酒吧以謊稱被害人曹某某調戲其朋友的女朋友為由,夥同曾某等人將被害人曹某某強行帶至本市解放西路某KTV廁所,並糾集余某某、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17周歲)、周某某(17周歲)等人,採用肢體推搡、匕首威脅等方式向被害人曹某某索要人民幣3000元。
隨後,又將被害人曹某某行帶至某KTV包廂,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用揮舞匕首的方式威脅被害人曹某某,迫使被害人曹某某通過支付寶轉賬人民幣1000元至余某某的賬戶上,余某某離開現場;
當日凌晨5時許,王某指使荀某某、曾某和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將被害人曹某某強行帶至某客房部,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繼續採用揮舞匕首的方式威脅被害人曹某某,被告人鍾某某強行奪過被害人曹某某的手機,操作被害人曹某某的手機轉賬人民幣2000元至被告人周某某的賬戶,隨後荀某某和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離開現場,所得贓款予以瓜分、揮霍。
2016年11月30日,公安民警將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抓獲,並從被告人鍾某某身上起獲長約25厘米的黑色折疊式匕首1把。被告人鍾某某、 周某某歸案後均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經審理認為: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夥同他人,使用持刀威脅手段劫取財物,其行為均已構成搶劫罪。本案系共同犯罪,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均系主犯。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作案時均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具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被告人鍾某某、周某某有坦白情節,具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
依照刑法相關規定,判定被告人鍾某某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被告人周某某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
3. 違反「罪刑法定」的案例有哪些
如下:
4. 詳細的刑法案例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刑法總則一、犯罪構成的主體案例1.李某在14歲之前盜竊各類財物約五萬余元。14歲生日那天,李某邀集幾個朋友一起吃飯。飯後回家途中(當晚九點),李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個提包,即掏出隨身攜帶的彈簧刀將持包人刺傷,將包搶走,包內有手提電話一部、現金5000餘元。第二天李某出門遊逛,見路邊停著一輛吉普車,即設法打開車門,將車開走。行駛途中,因操作生疏,將在車站候車的3人掛倒,二死一傷。李某不僅未停車,反而加大油門逃走。當日下午,李某將汽車以兩萬元的價格賣出。聽說警察在調查此案,李某逃走,後被抓獲。經查,李某在逃亡的第五天還曾教唆一個15歲的男少年搶劫他人財產1200元;幫助他人運輸毒品30克,獲得運輸費150元。請對李某的上述各行為從刑法角度進行分析並說明理由。二、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案例2.被告人甲女與開辦工廠的乙男勾搭成*。乙因工廠不景氣而心緒不佳。為穩定人心,乙未將不景氣的情況公諸於眾,被告人甲也不知曉。一日,乙與妻子、甲以及一個朋友吃飯喝酒。勸酒時,被告人甲為乙斟酒,乙妻見狀便阻攔說:「他不會喝酒。」乙即說:「別說喝酒,就是『1059』(即劇毒農葯)我也奉陪到底。」被告人甲便開玩笑地問到:「你家有『1059』嗎?在哪兒?」乙說「有,在西屋地上。甲便取來『1059』農葯,當著大家的面將農葯倒入乙的碗里,然後對乙說:「你喝啊?」乙即問妻子道:「我喝啦?」乙妻開玩笑說:「你喝吧!」於是乙便喝了一口。甲根本未料到乙真會喝,當即嚇呆了,乙妻見狀急忙打掉乙手中的酒碗,用手摳乙的喉嚨,想讓乙把農葯吐出來,但未奏效,乙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問:本案中,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構成犯罪,構成何罪?如不構成犯罪,請說明理由。三、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案例3.被告人江某與被害人鄭某是同一家電腦公司的工作人員,二人同住一間集體宿舍。某日,鄭某將自己的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後索回。一周後,鄭某發現自己的信用卡丟失,到銀行掛失時,得知卡上的1.5萬元已被人取走。鄭某報案後,司法機關找到了江某。江承認是其所為,但對作案事實前後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稱,在鄭某將信用卡交其保管時,其利用以前與鄭某一起取款時偷記下的鄭某信用卡上的密碼,私下在取款機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稱,是仿製了一張信用卡後,用所獲取的鄭某信用卡上的有關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卻稱,是拾得鄭某的信用卡後,用該卡取款。但被害人鄭某懷疑是江某盜竊其信用卡後取走卡上所存的錢款。問:(1)如果鄭某將信用卡交江某保管時,江某私下用來取走了現金,江某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2)如果江某用自己仿製的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構成何罪?(3)如果江某拾得信用卡後,用該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4)如果江某盜竊信用卡後,用該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構成何罪?四、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案例4.宋某系某私營建築公司的總經理、法人代表。2002年,為達到出國觀光目的,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約2萬余元,使其違規辦理了出國手續。在國外,宋某在賭場賭博,贏3萬元。歸國後,2003年4月,宋某指使其建築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該公司承建的一座禮堂坍塌,損失近200餘萬元。為逃避制裁,宋某找到時任公司經理的同鄉金某商議對策。金某恰因走私被追查,金某提出請宋到自己在雲南的親戚家暫避,並請宋將自己走私的證據帶走,隱藏好或乾脆悄悄毀掉。行前金某交給宋某2萬元路費。宋某走後,金某恐其難逃法網,遂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在途中將宋幹掉。譚某聞言色變,說此舉恐有殺身之虞,勸金某放棄。金某詭稱只要譚將自己的一封親筆信帶給劉黃二人,並隨其找到宋某,不必譚動手。譚某默許。於是金某當著譚某的面寫了信,並給譚某3萬元。譚某在途中將金某的信交給劉黃二人,假說自己另有急事,一切事由可與金某直接聯絡,遂於中途下車。劉黃二人尋到宋某,欲施毒手,經宋某苦苦哀求並許以重金,遂放過宋某。後宋某向當地公安機關自首。請分析各人的刑事責任。案例5.甲某認為妻子與其離婚,是妻姐丁某從中挑撥所致,遂產生殺死丁某及其家人後劫持飛機逃往台灣之念,並得到乙的贊同。之後,甲乙二人購買催淚槍一支,並將催淚槍分解偽裝,進行了兩次登機試驗。同時又准備了毒葯「赤血鹽」,用於殺害丁及其家人。甲乙二人決定於1999年11月8日晚,殺死丁及其全家後乘長春市至廈門市的班機,將飛機劫持至台灣。11月3日,由甲出資、乙去長春購買了11月7日長春市至廈門市的飛機票二張。後來,乙感到害怕,獨自一人到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將甲抓獲,阻止了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問:1.甲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罰?2.乙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罰?五、共犯案例6.犯罪人甲早就有殺害乙的意思,某日知道乙躲在屏風後面喝茶,就對剛從他處走來的丙說:「你不是一直對A公司有仇嗎,這是該公司昨天新買的屏風,價值8萬元,把它砸壞算了。」丙於是從屋外揀起一塊石頭,直接向屏風扔去,砸壞了屏風,同時將乙砸死。司法機關事後調查得知,丙不知道有人在屏風後面。問:1.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於乙的死亡,甲、丙是否均需要負責?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2.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A公司屏風的損壞,甲、丙是否均應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3.丙的行為和乙的死亡之間有無因果關系?4.本案最終應如何處理?六、數罪案例7.章某和郭某在趙某開的工廠打工,趙某拖欠章、郭勞動報酬8000元一直未付。張、郭二入商量,將趙15歲的女兒A騙出,然後帶到外地扣押,以迫使趙某支付報酬。雖經郭、章二人多次催促,趙仍不付報酬。於是二人商定將趙的女兒賣掉。在章某外出尋找買主期間,郭某將A*淫。章某找到了買主陳某後,章郭二人以6000元將A賣給了陳某。陳某買回A後要與A結成夫妻,遭到A的拒絕:陳某擔心A逃走,便將A關在房間里反鎖了1個多月,但A仍不願意與陳某結婚;陳某後來覺得A年紀小,太可憐,便讓A回原籍與家人團聚。陳某又覺得自己虧了,於是找到了章某,讓章某退回自己的6000元錢。章某拒絕退還,陳某便於深夜將章某的一輛價值4000元的摩托車騎走。根據上述案情,分析章某、郭某、陳某的刑事責任。七、刑罰案例8.甲因犯強*罪、故意傷害罪被人民法院數罪並罰,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8年,服刑12年後被假釋。在假釋考驗期的第5年,甲盜竊一輛汽車而未被發現。假釋考驗期滿後的第4年,甲因犯搶劫罪而被逮捕,交代了自己在假釋考驗期內盜竊汽車的行為。另外,甲還在假釋考驗期滿的第3年,從A市的毒品走私犯手中購買毒品2500克,運到B市後賣出。問:1.對甲假釋考驗期間的盜竊罪應如何處理?2.對甲假釋考驗期滿後犯的搶劫罪應如何處理?3.對甲進行的毒品犯罪應如何定罪?4.對甲最後的刑罰應如何確定?
答 案 案例1:答:(1)李某在14歲之前盜竊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才開始負刑事責任;(2)李某在14歲生日當天搶劫他人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當時他還不滿14周歲;(3)李某在生日的第二天早上偷開一輛汽車並賣掉的行為屬於盜竊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盜竊行為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4)李某將他人撞死、撞傷的行為屬於交通肇事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這也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5)李某在逃亡的第5天教唆他人搶劫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的人應當為搶劫行為負刑事責任,而他此時已經年滿14周歲。李某教唆未成年人犯罪,還應當從重處罰。同時,因為其不滿18周歲,應當按其犯罪情節從輕、減輕處罰。(6)李某在逃亡期間幫助他人運輸毒品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14-16周歲的人僅對販毒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李某的行為凡不構成犯罪的,都不承擔刑事責任。案例2:答:甲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她對乙的死亡沒有罪過。首先,她沒有殺害乙的直接故意;其次,她也無法預見乙會真的喝劇毒農葯。甲是在和乙開玩笑,並沒有逼迫乙喝農葯。她認為乙作為一個成年人是不可能自願喝農葯的,這種看法並無錯誤。所以她對乙的死亡也不存在間接故意和過失。對於甲來說,乙的死亡是一個意外事件。案例3:答:(1)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2)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其偽造信用卡的行為不另定罪;(3)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4)江某構成盜竊罪。案例4:(1)宋某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還須為單位所犯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承擔刑事責任。對宋某應數罪並罰。宋某有自首行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宋某為了違規出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宋某將金某走私的證據帶走並准備銷毀的行為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所在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禮堂坍塌的行為構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宋某作為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刑事責任。(2)金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和窩藏罪。應當數罪並罰。金某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其明知宋某構成犯罪,仍助其逃跑的行為構成窩藏罪。(3)譚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譚某明知金某要殺宋某,仍為其帶信尋找殺手,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4)劉黃二人構成故意殺人罪(中止)。劉黃二人接信後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他們因宋某哀求即放過宋某,說明他們是自動停止犯罪,因此構成犯罪中止。(5)金某、譚某、劉、黃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但劉黃二人屬於犯罪中止,因沒有危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金某、譚某屬於犯罪未遂,因為殺人未能成功是由於金某、譚某意志以外的原因:劉黃中止犯罪造成的。對其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案例5:答:(1)甲構成故意殺人、劫持航空器罪,處於預備狀態,可以比照既遂范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乙構成故意殺人、劫持航空器罪,處於中止狀態。因為沒有造成損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案例6: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二人在故意毀壞財物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甲屬於故意殺人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競合,擇其重者,定故意殺人罪。對於乙來說,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乙無需為丙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乙的行為和丙的死亡之間有因果關系。[分析]有因果關系不等於有刑事責任,有無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事實。案例7:參考2003年的試卷四標准答案。案例8:注意甲在假釋考驗期的盜竊行為雖然是在考驗期滿才被發現的,仍然要追究,而且要撤銷假釋。以假釋未執行的6年有期徒刑和盜竊罪並罰。其從毒品走私犯手中購買毒品的行為構成走私毒品罪,其販賣、運輸毒品的行為和走私行為定一個罪,罪名為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罪。其搶劫罪也需並罰。對甲應撤銷假釋,將假釋未執行的6年有期徒刑和盜竊罪並罰,再以其並罰結果和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罪、搶劫罪並罰。
5. 求助一個案例: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刑法學中因果關系案例分析
案例一:甲傷害乙後,警察趕到。在警察將乙送醫途中,車輛出現故障,致乙長時間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答:不具有因果關系。因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在行為人的行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為而導致結果發生的場合,要判斷某種結果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所造成時,應當考慮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以及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本案中甲傷害乙,導致乙的生命處於危險狀態。後在警察將乙送醫途中車輛出現故障,該介入因素是異常的,阻斷了甲傷害致乙死亡的因果關系,乙的死亡結果是由於車輛出現故障長期得不到救助所致。因此,乙的死亡結果與甲的傷害行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 相反,如果是因為上下班高峰時間堵車而導致乙的死亡,導致乙的死亡結果是由於車輛出現堵車而乙得不到救助所致。該介入因素是正常的,沒有阻斷了甲傷害致乙死亡的因果關系,雖然乙的死亡結果是由於車輛出現堵車長期得不到救助所致,乙的死亡結果與甲的傷害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因為在送往醫院救治途中因堵車(或者路途遙遠)等因素,導致被害人沒有得到及時救助,(或因在正常治療期間引起並發症,導致被害人不治身亡)。由於上述情形中,被害人的死亡雖介入了堵車(路途遙遠、並發症等)因素,但這些介入因素在任何人受傷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生,即合乎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因而堵車(路途遙遠、並發症等)因素的介入,屬於正常介入,由此引起乙死亡結果發生的,不能中行為甲與乙死亡結果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行為人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案例二: 甲違規將行人丙撞成輕傷,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駕車逃竄。1分鍾後,超速駕駛的乙發現丙時已來不及剎車,將丙軋死。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是否有因果關系?答: 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有因果關系。因為在公路上,車輛往來屬於正常現象,倒在路中央的丙被過路車輛碾壓的可能性極高。而丙昏倒在路中央是甲造成的,因此是甲的行為導致丙處於高度危險中,即使乙車超速,此介入因素也不具有異常性。我們不能因為乙超速駕駛來不及剎車,將丙軋死。就說阻斷了甲傷害致丙死亡的因果關系。因為,超速到底超速多少叫超速?生活中開車超速(一點點)一般認為是正常而不是異常的。因此,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案例三:甲以殺人故意向乙開槍,但由於不可預見的原因導致丙中彈身亡。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是否有因果關系?答: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是具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對犯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客觀上是否存在引起與被引起關系的判斷,與行為人主觀上是否預見、能否預見沒有關系,主觀上是否預見、能否預見在所不問。只要犯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客觀上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即使是由於行為人無法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也應當認為存在因果關系。本案中,甲以殺人故意開槍,客觀上導致丙中彈身亡,即使是由於不可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也應當認為存在因果關系。
案例四: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後感覺更加難受,自殺身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是否有因果關系?答:沒有因果關系。因為乙的死亡結果是乙的自殺行為直接所致,而非甲的投毒行為直接所致。也就是說乙自殺行為的介入阻斷了甲的行為與乙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甲的投毒行為與乙的死亡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