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鑒定亂象

司法鑒定亂象

發布時間: 2025-09-05 15:46:54

1. 跨省監督揭開「紙面服刑」背後黑幕,你怎麼看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檢察院第三檢察部檢察官李國平收到了湖北省孝感市檢察院寄來的一份徇私舞弊暫予監外執行案的判決書,揭開了這起「紙面服刑」案件背後的黑幕。一女子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卻從沒有一天入獄服刑;被鑒定為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症,卻在一年內頻繁跨省遠行上百餘次。疑點重重的暫予監外執行案件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所謂徇私舞弊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罪,具體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予以減刑、假釋或者監外執行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不具有報請、裁定、決定或者批判減刑、假釋、贊譽監外執行權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偽造有關材料,導致不符合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被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也可以構成本罪。

2. 婁底市湘中司法鑒定中心涉嫌違規開展親子鑒定,當地司法局作何處罰

2020年12月21日,《新京報》發表調查性文章《法醫親子鑒定亂局:兩家鑒定機構非法招募代理人,並將血樣寄給假用人單位》。《新京報》一名記者作為“代理人”加入了一家名為美吉的法醫公司,他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該機構可以用血液樣本來操縱親子鑒定的結論。為了避免司法局的檢查,明治法醫鑒定會將檢測結果送到湖南法醫鑒定中心出具親子鑒定報告。而婁底湘中法醫學鑒定所,擁有法醫學物證鑒定資質的鑒定人只有三名,每月出具的法醫學親子鑒定報告至少數千份。

2021年4月9日,湖南省婁底市司法局發布《關於婁底市湘中法醫鑒定中心涉嫌違反親子鑒定的通知》,並通告2020年12月21日報告稱,湘中法醫鑒定中心涉嫌違反親子鑒定。婁底市司法局配合湖南省司法廳進行了深入調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湖南省司法廳於2021年3月29日發布行政處罰令,撤銷婁底市湘中司法鑒定中心登記,撤銷司法鑒定人員曾介良、倪俊、謝春華的行政處罰。

3.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有什麼特點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在實踐中比較常見,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案件事實一般比較復雜。
首先,案件主體往往涉及多方。雖然合同具有相對性,但在建設工程合同糾紛中,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實際施工人一般可以突破合同相對性,將總包方,甚至發包方均拉入糾紛之中,導致訴訟主體比較多;
其次,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涉及的爭議事實比較復雜。比如工程量、工程價款、工程質量、工期延誤等等,由於合同簽署、履行、現場管理規范不足,相關事實往往證據不足,因此一旦產生爭議,需要進行相關專業的司法鑒定;
2、法律適用也比較復雜
首先,由於目前建設工程領域,掛靠、違法分包、層層轉包等亂象,導致糾紛產生時,相關主體的認定的法律適用復雜多樣,比如實際施工人的認定比較困難。
其次,由於相關合同往往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而被認定為無效,合同認定為無效後,各方之間的權利義務如何適用法律往往比較困難,有時候不得不參照無效的合同。
3、建設工程合同糾紛的維權期間一般比較長
由於案件事實復雜,爭議較多,往往又涉及鑒定,因此一般建設工程案件的維權期限比普通民事案件要長很多。有些長達一年以上。

4. 專家靠賣鑒定證書斂財 倒逼民間文物鑒定立法

來源:法制日報

我國民間收藏已有幾千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收藏人群已突破1億。

然而,民間收藏的很多環節卻一直存在法律空白,導致民間收藏難以規范,甚至亂象叢生。眾多的古玩市場、鑒定機構只有工商營業執照,游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以致發生糾紛後打官司,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

「目前民間收藏的鑒定市場基本處於『三無』狀態: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鑒定者無需對鑒定行為負責,也不承擔風險。」面對《法制日報》記者,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專家」靠賣鑒定證書斂財

1982年11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2002年修訂時,將「私人收藏」改稱「民間收藏」。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法律上首次承認民間收藏。

收藏的人多了,不僅催生了真假文物的商品化流動,也形成了一個鑒定需求市場。在搜索引擎搜索「文物鑒定」,找到的相關結果多達1150萬個。

吳先生在機關是一名處級幹部,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現在屬於內退。平時工作也不忙,閑來無事經常逛一逛古玩城。

前不久,吳先生對一件開價5000元的青花瓷瓶很有興趣,一問真假,店主便把他拉到一邊悄悄嘀咕:「加2000元,我們可以開張保真的鑒定證書。」

抱著長見識的心態,吳先生跟隨店主來到了一家櫥窗上貼著「文物鑒定」的藝術品商店裡。穿過商店的前店走進裡屋,吳先生發現,前來詢問藝術品鑒定的人還真不少。

「200元看一件,2000元出一份證書。」一名自稱業務經理的女士跟吳先生報價,並稱公司有多名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老文物專家坐堂,出具的證書絕對權威可靠。

隨後,一位李姓專家拿起青花瓷瓶簡單地看了看,幾分鍾後就開具了鑒定證書:「此件器物為清中期典型精品,有一定收藏價值。」落款的公章為××藝術品鑒定中心。

「如果去外地鑒定,每次收費是8萬元。」這位李姓鑒定專家自稱通曉各類藝術品,每天找他鑒定的多達二三十人。據業務經理介紹,最近上海一個老闆來鑒定五六百張畫,每張都開一個鑒定證書,光鑒定費就花了上百萬元。

記者采訪得知,隨著文物收藏熱不斷升溫,一批較為活躍的明星專家開始走紅鑒定市場,一批號稱專業文物鑒定的商業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文物市場上,鑒定證書隨意買賣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只要你願意出錢,就算是劣質仿品,也能被鑒定成古董,而且鑒定證書上的品名、年代、評語等,都可以由你說了算。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收藏界的亂象根源就是鑒定難。不管是文物鑒定還是藝術品鑒定,迄今既沒有標准,也沒有規范,全憑鑒定者的「眼學」功底。如果有多個專家進行鑒定,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達成一致。

經商多年的肖先生收藏了一件宋代瓷盤,經朋友引薦,他帶上這件「寶貝」,上門求教一位曾經在電視鑒寶類節目中出鏡的專家。

「專家當時連藏品是什麼樣都沒見到,就讓我先交鑒定費。」肖先生說,在鑒定過程中,這位專家對五大民窯的基本常識都不了解,幾乎連求教者的水平都達不到。雖然聽了一半就聽不下去了,可鑒定費已經付了,只好耐著性子聽專家說完。

廣州某文博機構一位專家告訴記者,許多鑒定機構在開展商業鑒定活動時極不負責任,有的專家不懂裝懂,亂說一氣,屢屢鑒假成真。「有一位企業家收了幾千件瓷器,經過一些知名專家的鑒定,竟然開了大量真品鑒定證書,各個朝代的精品瓷器多達幾百件,其中不乏世界各地博物館公認的瓷器收藏」。

鑒定背後藏騙局

古人曾有「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說法。對於多數收藏者來說,無一不希望自己手中的藏品能賣個好價錢,殊不知這當中也隱藏著重重風險。

目前,國內文物鑒定從業人員大致有三類:一是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專家,主要負責博物館文物徵集鑒定工作;二是通過國家文物局鑒定資格認定考試的責任鑒定員,業務范圍僅限於文物進出境審核(2016年01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其中包含取消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員職業資格的認定——記者注);三是在中國藝術品鑒定評估委員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機構任職,或取得相關機構發放的鑒定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

一位多年從事文物工作的專家介紹,前兩類鑒定人員的工作帶有「對公」性質,一般不參與民間藏品鑒定。眼下各類鑒寶活動邀請的嘉賓、專家,多是出自第三類鑒定人員。由於這類鑒定人員在獲取資格證書時,不少人並未經過嚴格的分類考試、資質審核,鑒定水平良莠不齊,從而導致「偽專家」滿天飛。

家住湖北武漢的張先生家中有一幅祖傳的字畫,父親去世後便傳到他手裡,從小聽長輩們討論這件「寶貝」,他就一直想找人鑒定一下這幅字畫。

通過上網搜索,張先生聯繫到了深圳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技術顧問通過張先生上傳的照片,判斷這幅字畫是很有年代的一個藏品,並建議他攜帶實物到他們公司進行免費鑒定。

一番強烈推薦下,張先生夫婦攜帶字畫來到這家公司。一進公司大廳,張先生就被豪華氣派的裝修給鎮住了。隨後,在技術顧問的引薦下,張先生見到了自稱文物鑒定專家的徐老師。

「這幅字畫有600多年的歷史,非常稀有,可能價值一兩千萬元。」徐老師將字畫翻來覆去看了十幾分鍾,最後得出結論,並建議張先生在其公司拍賣。

「按照公司的規定,拍賣品需先交納估價1%的拍賣費。」技術顧問給張先生講解收費標准。

「我的這幅字畫按1000萬元的估價計算,需交納10萬元的拍賣費,太貴了。」一番盤算後,張先生拒絕了徐老師的建議,並將字畫帶回家中。此後,這家公司的員工不停地打電話游說他,最後雙方以5萬元拍賣費達成一致,並與這家公司簽訂了拍賣合同。

幾個月過去了,張先生沒有收到任何音訊,打電話到公司了解情況,得到的答復是字畫沒拍賣出去,並通知他取回字畫。「否則,將每天收取20元保管費」。

這一回復,讓張先生如夢初醒。「看似正規的公司背後,卻是一個騙局。」張先生後悔不已,要求退還5萬元拍賣費,但被公司以簽訂了拍賣合同為由拒絕。

天津一位深諳拍賣行內幕的收藏家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多數拍賣公司利用市民對藏品拍賣交易的不了解,容易被高額定價誘惑,誘騙事主到公司進行所謂的「文物鑒定」,騙取服務費。

在文博界,關於一夜暴富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北京一位古董商曾花幾百元買了件仿品拿到拍賣行拍賣,由於事先做局買通專家,待仿品一出場,專家們便爭先誇贊其為珍貴藏品,再經過幾個朋友的哄抬,在場的買家都心動不已。最後,一隻百元的「青白瓷」竟賣出了900萬元的天價。

對於藏品的持有者來說,藏品的真偽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正是基於這種贗品當道和收藏心態浮躁造成的心理,才讓一些鑒定平台有了可乘之機,鑒定亂象也更為猖獗。

據統計,全國現有百餘家民間鑒定機構。這些鑒定機構有些是由工商部門注冊的民營企業;有的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社團或民辦非企單位;有的是收藏協會、拍賣公司、畫廊、民營博物館、美術館的內設機構。

某地文物局一退休官員說,文物鑒定市場混亂近乎失控。不少文物藝術品鑒定機構的所謂專家,並不具備文物藝術品鑒定的資質與能力。而根據鑒定結論與文物藝術品估價來收取文物藝術品鑒定費用的收費制度,已成為利益導向的核心鏈條。

民間收藏文物鑒定立法緩慢

近年來,民間文物、古玩、藝術品交流交易迅猛發展,文物鑒定中的法律問題越來越突出。

「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起統一、規范的文物鑒定資格認證制度,而不少與文博相關的社會機構都能發放鑒定資格證書,這使得掛著各種名頭的鑒定師、文物評估顧問大行其道,然後堂而皇之地從鑒寶活動中撈得好處。」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說,鑒定行業魚目混珠的亂象,與鑒定資格證書發放的低門檻直接相關。

記者點擊一家文物鑒定公司網站看到,這家網站特聘十餘位專家,並分別登出他們的照片、簡歷及出具證書的價格,其中不少專家號稱來自故宮博物院。

隨後,記者以收藏者的身份致電這家網站後獲悉,照片鑒定普遍收費三百元左右,速度快的5分鍾就能出鑒定結果,每出具一份鑒定報告收費2000元。與此同時,在回答記者「能否把藏品價格估高一些」時,工作人員說:先看貨,其他的好商量。

記者梳理發現,從早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金縷玉衣」「漢代玉凳」等案件,造假文物能拍出天價評估,「功勞」幾乎都在鑒定專家身上。這些鑒定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民間收藏品大部分在這些專家手中「點石成金」。

「文物鑒定市場並沒有單獨的主管部門,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協等多個部門,九龍治水的直接結果,就是沒有頒發專業鑒定資格證明的部門。現行法律中,並未提到製造、買賣假文物是違法行為。制售環節尚無法可依,鑒定環節就更處於監管真空狀態。」北京一位資深文物鑒定專家坦言,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規範文物鑒定市場的法律法規,鑒定行為缺少監管約束機制,使得「偽鑒定」出具者有恃無恐,東窗事發後除了名聲上的損失,幾乎沒有其他風險。

針對民間文物鑒定市場存在的問題,早在2008年3月13日,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就說,文物局准備出台《民間收藏文物鑒定管理辦法》,推進文物鑒定準入制度的建立,對民間文物鑒定實施資格資質管理,規定受法律保護的鑒定程序,為社會提供科學、規范、負責的鑒定咨詢服務。

2011年中央電規台3·15專題晚會上,曝光了10多起藝術品投資鑒定市場里鑒定證書滿天飛、鑒定機構隨便設、鑒定專家無誠信的案例,揭開了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行業的黑幕,引發社會一片嘩然。

次年7月底,國家文物局、公安部、海關總署、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經營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了古玩舊貨市場的管理機關,但並未涉及市場中大量存在的文物鑒定的管理辦法。

2014年10月24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天津市文物開發咨詢服務中心、黑龍江省龍博文物司法鑒定所、西泠印社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廈門市文物鑒定中心、湖南省文物鑒定中心、廣東省文物鑒定站、雲南文博文物評估鑒定有限公司7家單位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工作。

國家文物局確定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單位,給不少收藏者帶來希望。到了2018年3月4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陶瓷專家、全國政協委員呂成龍呼籲:文物鑒定是目前需要迫切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十年過去了,《民間收藏文物鑒定管理辦法》依然待字閨中。(記者王陽 制圖/高岳)

5.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時,索賠金額超過多少應當進行鑒定

有些省份規定超過十萬元以上就應當進行鑒定,有些省份則執行全國統一的標准,沒有規定金額超過需要鑒定,醫患雙方可以自行申請調解或者直接起訴。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第三十四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需要進行醫療損害鑒定以明確責任的,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學會或者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也可以經醫患雙方同意,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委託鑒定。

《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第四十二條 醫患雙方當事人申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對索賠金額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且醫患雙方對醫療責任存在爭議的醫療糾紛,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委託其專家庫中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專家出具的書面咨詢意見應當明確醫患雙方的責任。

對索賠金額十萬元以上且醫患雙方對醫療責任存在爭議的醫療糾紛,應當先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或者醫療損害鑒定,明確責任。鑒定應當委託醫學會等具有資質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費由醫患雙方按照責任比例承擔。

《江蘇省醫療糾紛處理條例》第三十五條 醫患雙方不願自行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醫療機構所在地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不得調解。

糾紛與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無關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予受理。

醫患雙方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是否存在過錯致使患者受到損害有爭議,患方索賠金額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組織專家咨詢,或者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療損害鑒定;索賠金額十萬元以上的,應當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療損害鑒定。

《安徽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辦法》第二十條 醫患雙方可以在賠償限額內自行協商解決醫療糾紛。雙方協商一致的,可以製作和解協議書。

患方提出的賠償數額超過賠償限額的,醫患雙方可以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醫調委申請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前款規定的賠償限額,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規定。

《福建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第四十一條 對索賠金額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醫療糾紛,醫調委應當向其專家庫中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徵得專家咨詢意見和調解建議。

對索賠金額10萬元以上的醫療糾紛,應當先進行醫療損害鑒定或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明確責任。

醫療損害鑒定或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執行。

《河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暫行辦法》第二十九條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應當自受理調解開始之日起1個月內調結。當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個月。調解到期仍未達成調解協議的,視為調解不成,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司法鑒定亂象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第二十二條發生醫療糾紛,醫患雙方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雙方自願協商;

(二)申請人民調解;

(三)申請行政調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途徑。

第三十條醫患雙方選擇協商解決醫療糾紛的,應當在專門場所協商,不得影響正常醫療秩序。醫患雙方人數較多的,應當推舉代表進行協商,每方代表人數不超過5人。

協商解決醫療糾紛應當堅持自願、合法、平等的原則,尊重當事人的權利,尊重客觀事實。醫患雙方應當文明、理性表達意見和要求,不得有違法行為。

協商確定賠付金額應當以事實為依據,防止畸高或者畸低。對分歧較大或者索賠數額較高的醫療糾紛,鼓勵醫患雙方通過人民調解的途徑解決。

醫患雙方經協商達成一致的,應當簽署書面和解協議書。

熱點內容
政府機關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05 20:18:58 瀏覽:399
諸暨律師排行 發布:2025-09-05 20:16:01 瀏覽:716
法院執行訴訟 發布:2025-09-05 20:15:57 瀏覽:311
行政訴訟法三難 發布:2025-09-05 19:43:16 瀏覽:258
康德的道德哲學 發布:2025-09-05 19:40:02 瀏覽:473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行為 發布:2025-09-05 19:11:27 瀏覽:899
2015新婚姻法首付男方出 發布:2025-09-05 19:03:45 瀏覽:725
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年齡 發布:2025-09-05 18:51:23 瀏覽:113
依法治疆辦 發布:2025-09-05 18:50:36 瀏覽:409
社保勞動法賠償 發布:2025-09-05 18:49:36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