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與社會關系

民法與社會關系

發布時間: 2025-09-07 17:19:39

❶ 從個人角度出發,談談民典法與社會生活有哪些關系

民法典與公民的關系:人身關系、財產關系

一、人身關系:是基於公民自然人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它賦予了公民人身權利。

人身權利又具體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主要有生命健康、姓名、榮譽、信用、隱私等權利。法人的人格權包括名稱、名譽、信用等權利。身份權是公民因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權利,並非人人都有的權利。

二、財產關系:民法典中的財產關系,是指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社會組織之間,自願發生的、受價值規律支配的經濟關系。包括經濟關系的建立、變更、與消滅。主要表現為財產的支配、佔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它分為靜態財產關系和動態財產關系。

靜態財產關系也稱為財產流轉關系,比如夫妻財產、贈與、買賣、租賃等。動態財產關系也稱財產支配關系,主要包括物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股權關系、遺產繼承等。

(1)民法與社會關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❷ 從個人伯度出發,談談民典法與社會生活有哪些關系

1、民法典與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保障

人們常常用安居樂業來描述幸福生活。當然,安居是樂業的前提,沒有安居,也就談不上樂業。為此,民法典不僅要保護人民群眾對房屋所享有的所有權,也要保障非所有權人對房屋進行合法利用的民事權利,更要保障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2、提供房屋所有權的多重保護方式。

民法典規定了物權是具有排他效力的權利,此種排除他人不當干預的效力不僅是針對其他民事主體,也針對公權力機關,從而劃定公權力運行的邊界。

3、強化不動產登記的風險防範功能。

民法典賦予了不動產登記非常強大的法律效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不動產登記,尤其是要懂得如何利用不動產登記制度防止和化解法律風險。

4、構建區別於商品房網簽的預告登記制度。

在商品房預售中,因為房子還沒有建好,開發商無法給購房人辦理登記手續,此時購房人就可以要求開發商先辦理預告登記,以防止開發商一房二賣。

5、創設居住權作為一項新型用益物權。

與租賃權不同,居住權沒有最長期限的限制,當事人可以約定居住權直到居住權人去世才消滅。另外,居住權具有物權效力,不僅可以對所有權人主張,也可以向除雙方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主張。

6、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長期以來,高空拋物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盡管侵權責任法對此予以了規定,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❸ 哪些社會關系不受法律調整

一.民事法律關系和非民事法律關系的區別民事法律關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例如: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
以下四種社會關系不是民事法律關系,不受民法調整:
1.有關單位在從事管理工作時,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例如交警給違章人員開罰單,屬於不明等的關系,交警在進行管理職能,受行政法調整,不受民法調整。但是交警大隊以單位名義購買辦公用品時,屬於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受民法調整。
2.個人自己的活動。因為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只有個人,沒有和其他主體形成關系,所以不受民法調整。
3.不能產生司法效果的人身關系。例如戀愛關系,朋友關系,這類關系不能產生司法效果,受道德調整,不受民法調整。
4.不能產生司法效果的財產關系。具體為以下幾種情形:
好意施惠:一般的好意施惠由於缺乏意思表示,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因此不受民法調整,不屬於合同違約責任或者締約過失責任,例如吃飯爽約,火車到站叫醒,順路投遞郵件,幫助鄰居清掃積雪,無償指路等。但有時可能符合侵權責任,例如:吃飯時極力惡意勸酒造成他人損害,酒後沒有盡到照顧責任造成他人損害,屬於侵權責任。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1.民事主體:我國民事主體採取三元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國家和集體也可以作為民事主體,如發行國債,國家成為無主財產的所有,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等。
2.民事內容:包括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民事權利:國家強制力保障的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利益。民事權利可以由國家直接規定,例如物權(國家對土地享有的所有權由法律直接規定),民事權利也可以由當事人約定而產生(例如買賣合同中的約定)
民事義務:義務人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可以使法規規定也可以是合同約定),不可以拒絕,延誤,摒棄。如果義務人不履行義務(包括作為和不做為)將承擔法律責任
民事客體:是指民事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具體分為以下民事權利的客體:
1)物權的客體為物和權利。(例如我對手錶享有的物權,客體就是手錶。我將股權質押給A,A享有權利質權,客體就是股權,股權是一種權利)
2)債權的客體是給付行為(包括積極地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例如,我和A簽訂買賣合同,是一種合同之債,我買東西就有義務給錢,給付行為就是客體,是一種積極地作為。再如,我和A簽訂獨家授課協議,是一種合同之債,我不能違反協議去其他機構授課,客體就是給付行為,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
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的法定分類:1.財產權:包括物權和債權2.綜合性權利:包括知識產權,繼承權,股權3.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身體權。
民事權利的學理分類:
1.支配權:包括物權,人身權和知識產權。2.形成權:指行為人通過單方意思表示就是使民事權利或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
形成權的產生:可以由法律約定產生,例如被欺詐後的撤銷權。也可以由當事人約定產生,如買賣合同一方不履行義務,另一方有權利撤銷。
形成權的行使:可以明示表示也可以默示表示。可以直接通過行為人的意思表示行使,成為簡單形成權,例如選擇權。或者也可以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行使,成為形成訴權,這種行使方式需要法官的價值判斷,例如撤銷權。
形成權的分類:撤銷權: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中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例如未成年人購買貴重物品)。和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中受害方的撤銷權(例如欺詐行為)
抵消權:例如兩人之間的債權相抵消。抵消權屬於簡單形成權。
追認權: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中,法定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追認權(例如未成年人購買貴重物品,需要其父母追認。無權代理需要被代理人追認。)
否認權:例如上述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定代理人或被代理人的否認權。
選擇權:顧客決定買還是不買,就是選擇權。繼承人沉默表示接受繼承。受贈人沉默表示放棄受遺贈。記憶口訣:撤,抵,追,解,否,選,繼,遺。
形成權的形式受除斥期間的限制,追認權的除斥期間是收到相對人催告起的30天內。
3.請求權:請求權是請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具有相對性,客體是不特定的行為。具有非公示性。包括債券請求權和物上請求權(包括物權請求權和佔有保護請求權)
4.抗辯權一時或永久的對抗請求權的權利。包括永久性抗辯權和一時性抗辯權。永久性抗辯權:是訴訟時效抗辯權。一時性抗辯權:包括一般保證人先訴性抗辯權+雙務合同履行中的三大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抗辯權的行駛以承認對方有請求權為前提,但是不履行。而抗辯是否認對方有請求權。
四.民事權利的行使在行使民事權利時要滿足:自願原則,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例如24H裝修),可以採用事實行為的方法行使民事權利(例如佔有或消費所有物,買來的牛奶喝掉),也可以採用法律行為的方法行使民事權利(例如出賣或贈與所有物)

刑法、民法、行政法分別調整哪些社會關系

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指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與刑事責任的關系。刑法規定了哪些行為是犯罪行為,哪些人有刑事責任,以及應當如何懲治這些犯罪行為,從而調整了社會中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指民法規定的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規定了哪些人是民事主體,以及這些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調整了社會中個人與個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行政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指行政法規定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規定了哪些人是行政主體,以及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調整了社會中國家機關與公民、企業、社會團體之間的關系。

❺ 簡述學習民法典的意義

學習民法典的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習民法典有助於增強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民法典作為民事法律的基本法,對於規范人們行為、調節社會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民法典,人們能更好地了解法律,增強法律意識,引導人們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從而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其次,學習民法典有助於保護民事權利,維護個人合法權益。民法典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全面系統地規定了公民的各種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財產權、知識產權等。通過學習民法典,公民能了解自身權益,維護個人合法權益,避免受到不法侵害。同時,這也有利於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第三,學習民法典對於推動法治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法典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貫徹實施有利於推動其他法律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民法典的貫徹實施也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最後,學習民法典可以提升法律素養,引導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通過學習和宣傳民法典,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形成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這對於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於培養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這對於建設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具有深遠影響。

❻ 民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機制和調整范圍

民法調整機制實際上以私法自治為原則,規定任意性條款作為補充,規定強制性條款為例外。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受到民法保護。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即通過意思或者法律規定賦予當事人創設權利義務。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當事人社會關系的攫取,民法不一定調整其全部的社會關系,僅僅調整具有民法意義上的社會關系,比如買賣。民法不調整的社會關系,比如情誼關系,請客吃飯放鴿子不能追究違約等。

調整的范圍:平等主體之間的一切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關系分類

隨著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日益深入和擴展,歷史地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揭示了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從屬關系,據此將社會關系分為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兩種基本的類別。

物質關系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不依人們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聯系,思想關系是通過人們的意識形成的關系,它是物質關系的反映(見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





熱點內容
揚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07 20:41:56 瀏覽:640
湖南省供水條例 發布:2025-09-07 20:03:46 瀏覽:428
問責條例心得體會2016 發布:2025-09-07 20:01:31 瀏覽:809
埇橋區法律援助中心官網 發布:2025-09-07 20:00:53 瀏覽:157
公共場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07 20:00:48 瀏覽:538
2016年注冊會計師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9-07 19:55:14 瀏覽:950
法院服務企業 發布:2025-09-07 19:45:29 瀏覽:826
簡述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 發布:2025-09-07 19:35:25 瀏覽:960
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 發布:2025-09-07 19:35:23 瀏覽:87
律師監管部門 發布:2025-09-07 19:34:41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