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姓民
⑴ 民法典1012條規定內容
《民法典》第1012條規定了自然人的姓名權。
自然人享有的依法改變自己姓或名的權利,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都是允許的,只需要到戶籍管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手續。使用自己的姓名是自然人姓名權的重要內容,自然人在民事活動中,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可以使用本名,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筆名、藝名或化名等。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鍵州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啟嫌國民法通則》,該法於1986年4月頒布,被學者稱為「准法典」。稿旁蔽
法律依據:
《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千零一十四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干涉、盜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權或者名稱權。
第一千零一十五條
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⑵ 民法典關於姓名權的規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自然人擁有姓名權,此權利包括決定、使用、變更姓名,或允許他人使用其姓名,但不得違反社會公德。
二、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以干涉、盜用、假冒等行為侵犯他人姓名權。姓名使用權是指自然人對其姓名的專有使用權,自然人在民事活動中,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可以使用本名,也可以使用筆名、藝名或化名等。
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強制自然人使用或不使用某一姓名。但在特定情況下,例如:選擇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擇扶養人姓氏,或有其他正當且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理由,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四、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應遵循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五、自然人決定、變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組織決定、變更、轉讓名稱的,應當依法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但法律有特殊規定的除外。
六、民事主體變更姓名、名稱的,變更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
七、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眾混淆的筆名、藝名、網名、譯名、字型大小、姓名和名稱的簡稱等,應參照適用姓名權和名稱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八、根據我國《民法典》相關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旅啟、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