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第59條
㈠ 依照民法通則第59條及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同時也是可變更的民事行為。這就是說,
現在已經是民法總則了,你說的這種變更的情況已經刪除了,現在行為內容的變更只能通過當事人協商改變,法院和仲裁機構也只能在存在欺詐脅迫暴利行為重大誤解的情況時作出撤銷或者不撤銷的判決,而不能直接變更。
㈡ 民法通則59條
第五十九條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該條是關於如何確定當事人即原告被告的規定。
《新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九條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為當事人。有字型大小的,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字型大小為當事人,但應同時註明該字型大小經營者的基本信息。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登記的經營者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3)民法通則第59條擴展閱讀:
新民事訴訟發中原告和被告的訴訟行為能力規定:
訴訟行為能力,又稱為訴訟能力,是指當事人可以親自實施訴訟行為,並通過自己的行為,行使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的訴訟法上的資格。
有訴訟權利能力但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雖然也可以成為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但卻不能親自實施訴訟行為,而只能通過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委託的訴訟代理人代為實施訴訟行為。
有訴訟權利能力但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實際上只有公民,因為公民的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在存續時間上,可能會不一致,而法人及其他組織的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同時產生,同時消滅。
公民的訴訟行為能力與其民事行為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分類上,兩者又不完全一致。公民的訴訟行為能力採用兩分法:有訴訟行為能力和無訴訟行為能力。而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則採用三分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
在民事訴訟中,只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才有訴訟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都沒有訴訟行為能力。
由於訴訟行為能力是當事人可以親自為訴訟行為的資格,因此如果當事人沒有訴訟行為能力,其所為的訴訟行為或者針對其所為的訴訟行為都是無效訴訟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㈣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
重大誤解: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版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權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一)重大誤解與合同的的訂立或合同條件存在因果關系。
(二)誤解是合同當事人自己誤解。
(三)誤解必須是重大的。
(四)當事人不願承擔對誤解的後果。
顯失公平: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行為。
(一)此種合同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
(二)一方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
(三)受害的一方是在缺乏經驗或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行為。
㈤ 民法通則59條與合同法54條有什麼不同
民法通則:
第五十九條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合同法: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㈥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司法解釋.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是關於「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可「變更或者撤銷」民事行為的法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1條、72條和73條是其相應的司法解釋。
附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附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
71、行為人因為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72、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
73、對於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變更;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9條規定「民辦學校清償債務後的財產,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
由全國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釋義》中對該條解釋為「由於民辦學校的資產來源方式多樣,對其清償債務後的財產處理,也應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教育室對「由於民辦學校的資產來源方式多樣,對其清償債務後的財產處理,也應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陳述處理的基本原則是:(1)國家對民辦學校的投入形成的財產,在學校終止後,由審批機關統籌安排,用於發展民辦教育事業;(2)民辦學校接受捐贈形成的財產,依靠公益事業捐贈法的有關規定,在學校終止後,由審批機關統籌安排,用於發展民辦教育事業;(3)由舉辦者出資(不是捐資)形成的財產,按照民法的有關規定,在學校終止後要返還舉辦者。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中和國合夥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對於剩餘財產分配的原則進行分配.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第五十九條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九條 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釋義】本條是對惡意串通合同後果的規定。
本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無效合同。惡意串通合同的法律後果是什麼?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第二款規定: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本條是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作出的。
惡意串通是指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為牟取不法利益合謀實施的違法行為。惡意串通的合同具有以下兩個特徵:
1.當事人雙方是出於故意。因惡意串通而成立的合同的當事人都是故意的,這種故意的本質在於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來獲取自己的非法利益。當然,因惡意串通而成立的合同不以行為人已經或必然獲得了非法利益為必要條件。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惡意串通成立的合同,未必都是當事人的故意,例如,當事人的代理人與對方當事人或對方當事人的代理人串通危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訂立合同,就不應認為是當事人的故意。代理人的故意足以構成惡意串通。
2.惡意串通的合同是為牟取非法利益。當事人訂立惡意串通的合同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非法利益。這種非法利益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在招投標過程中,投標人之間串通,壓低標價;在買賣中,雙方抬高貨物的價格以獲取賄賂等。惡意串通的合同一般都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是情節惡劣的違法行為。由於這種行為是雙方相互勾結在一起,共同損害第三者的利益,因此,這種合同在被確認無效後,在處理上不是一方賠償另一方的損失或者互相賠償損失,而是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收繳雙方所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㈨ 《民法通則》第59,61條是什麼!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內
(一)行為人對行容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此條規定了行為人的撤銷權,因重大誤解或顯示公平則可以主張合同無效。第六十一條 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對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事後義務
㈩ 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包括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59條以及合同法第54條第1款的規定,可撤銷民事行為的類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重大誤解:這是指因認識錯誤實施的行為。基於錯誤認識的行為,行為人的表意雖然是自願的,但卻是違背本意的,所以該行為屬於得撤銷行為。
2、顯失公平:顯失公平行為是指民事行為效果明顯違背公平原則的行為。
顯失公平行為的要件是:
(1)須屬有償行為。顯失公平行為只能發生在有償行為之中,無償行為因當事人一方不支付對價,談不上公平與否的問題。
(2)須行為內容顯失公平。顯失公平是指根據該行為已經實施或者約定實施的財產上的給付,明顯背離公平原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的情況。
(3)需受害人出於急迫、輕率或者無經驗。顯失公平的受害一方,在實施行為時,表面上也是自願的,然而在這種自願的背後,卻有急迫、輕率或者無經驗的背景。
3、欺詐、脅迫: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欺詐、脅迫行為,也是不損害國家利益時,構成可撤銷民事行為,否則,為無效民事行為。
拓展資料:
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雖已成立並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實,可以因行為人撤銷權的行使,使其自始不發生效力的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在被撤銷前,已發生效力,明顯不同於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