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間借貸最高司法解釋

民間借貸最高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5-09-13 08:37:46

⑴ 最高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三條上部份怎麼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

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企業名義與出借人簽訂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企業或者其股東能夠證明所借款項用於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個人使用,出借人請求將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列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個人名義與出借人簽訂民間借貸合同,所借款項用於企業生產經營,出借人請求企業與個人共同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解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實質即:企業向第三方借款給個人使用或者個人向第三方借款給企業使用,用款人需與借款人一起共同承擔責任。

單從合同相對性來看,出借人只能向合同相對方主張償還債務,這往往會導致實際用款人藉此逃避債務。為此,最高人民法院突破合同相對性原理,規定在特定情形下,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共同負責清償債務。

在司法實踐中,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合同的權利義務只發生在當事人之間,第三人無法介入。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交易活動不再停留在固有的合同法體系下,遵循一貫的合同相對性原則己經不能適應經濟和交易活動的發展。

合同相對性原則在保護債權人及合同關系外第三人合法權益方面的弊端凸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滯後性漸漸顯現。

(1)民間借貸最高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關於職務行為,《民通意見》第58條有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法發[1993]8號)第五條中也明確,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在其職務范圍或者在授權范圍內以企業法人的名義進行的活動應當由法人承擔責任。

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事前未經授權或超越代理權以企業名義進行職務范圍外的活動,除企業法人追認或者知道不予制止的外,由行為人自己負責。企業法人授權不明,使相對人誤認為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得到授權的,由企業法人承擔責任。

其他人明知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未經授權或超越代理權而仍與之進行經濟交往造成損失的,無權要求行為人所在單位承擔責任。

解釋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與上述法定的突破合同相對性情形相比,其有一個證明責任的規定,無論是企業證明借款用於個人,還是個人證明借款用於企業,都需要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僅須證明借款的實際用途,還須證明借款實際用於個人或企業的比例。在無法區分比例的情況下,是否可以要求企業和個人承擔連帶責任,諸如此類的問題則需要進一步去探究。

比較典型的案例,即融資租賃。融資租賃是集融資、融物為一體的新型金融產業(融資租賃的典型特點之一,在融資租賃合同項下承租人可避開出租人直接向出賣人行駛索賠權)。

熱點內容
華中科技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9-13 11:38:28 瀏覽:52
商議式立法 發布:2025-09-13 11:36:46 瀏覽:73
錦州律師電話 發布:2025-09-13 11:36:42 瀏覽:714
2017年刑事訴訟法司考 發布:2025-09-13 11:26:38 瀏覽:929
鼎城司法 發布:2025-09-13 11:26:33 瀏覽:806
崆峒法院網 發布:2025-09-13 11:23:38 瀏覽:9
社區文化活動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3 11:23:28 瀏覽:544
民法典對於中國的意義 發布:2025-09-13 11:21:59 瀏覽:743
司法鑒定賺錢嗎 發布:2025-09-13 11:11:37 瀏覽:398
對方侮辱我算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3 11:11:05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