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常見辯題
A. 不知者不為過二辨的陳詞
大綱:
1、不知者=不知情的人,在主觀上沒有造成不良後果的動機。
2、過=過失,因為疏忽不小心而出現的失誤;過=過錯,帶有主觀故意的犯錯。
3、辯論實質,不知情的人犯錯該不該責備。
4、不知情與能知不知有差異。
5、我們要對不知者採取寬容態度,引用興奮劑事件闡述觀點。
6、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
一、立論
1、不知=不知情=不能預知 出處:
清並局·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三回:「起鳳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出處中的不知者很明顯是不知情的人。
《刑法》第十六條規定:碼旅「行為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不知者不為過」,不僅僅是生活的常情常理,也當是法院判決的常規和 「王道」。
2、不知者應該具備兩個條件:即其主觀上沒有不良動機,且其是由於客觀原因沒有及時准確獲取信息,討論「不知者是否為過「這一論題,其實質含義不是判斷不知者是否有錯,而是不知者應不應該被責備。
強調」不知者不為過「不等於要」以「不知」為借口逃避責任,更不是說「不知者」應該完全逃脫其應負的責任、道德的實質在於寬容,這也是「不知者不為過」的實際意義所在。
3、錯誤不是過!!!把 過 與動機聯系起來~
好心辦壞事,是否可以推論出;有錯但無過?過失,因疏忽而犯的錯誤。過,帶有主觀故意的犯錯,而我們說的不知者是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發展的人,何來的故意,何來的疏忽呢?
4、對方非要從不知=不懂的角度辯論,不懂法的人依舊有罪。
從法律上來說,這里的「不知」,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不懂」,另一種是「不知情」。「不懂」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不懂;而「不知情」則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已經發生的違法行為,並不知情。「不懂」與「不知情」,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會受到懲罰,後者則往往無罪。
錯的是犯罪的人,不知情的人本身沒有錯。而對方辯手強行理解為不懂的人,中國漢語博大精深,按照對方辯友的觀點,一切辯題都具有歧義。。。你理解成這個,我理解成那個,辯論還如何進行呢?
5、我們所希望的,是人們在「不知者不為過」的社會道德的引導下,多音分諒解和寬容,站在人類不斷發展的角度激勵人們吸取經驗,不斷改進,去構建一個和諧寬容的社會大家庭
6、「過」指「過錯(之類的)」 也就是是說 不了解事實的內情而做錯了 做得「事」是 錯了 但做這件事的人是沒有錯的 原因是他根本不知道 會有如此影響。
假如我家門口附近有耗子出沒,我找到了 老鼠洞 我放了 一個饅頭在洞口 灑上老鼠葯在上面 而不知道何時來了個乞丐 把饅頭 揀來吃了 並且病了(或死了) , 放饅頭的目的是為了 殺老鼠【性質是對的】 而那乞丐自己拿去吃了 誰會知道會有乞丐路過 還和老鼠搶饅頭 我當然沒有做錯 何有過。
既然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那怎麼可以算是錯了呢?
比如你媽買了水果,你不知道她是要送人的,而遲蔽凳誤吃了,難道說你媽就必須為此把你嚴刑拷打一番么?
二、對手觀點
1、不知者也為過是對行為人和行為本身的客觀的評判,就不知者而言,對於職責之內的本應該知道的事情,不知本身就是一種過錯,又不知而犯更是錯上加錯。(例如三鹿事件)企業因為下屬的失誤,在不知情下造成傷害,而最終法律判定為死刑或其他罪行。
在責任范圍內不知,以「不知道」「不歸我管」推卸責任。
請對方辯友注意,這不是不知,而是能知不知!!對於犯有同樣錯誤的人,因為不知者與已知者動機不同,處罰也應不同,不知這是無意中犯錯,不知情者無過,更不構成犯罪。那些人被處罰被譴責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出現問題,因為他們沒有加強管理發現問題,與是不是不知者關系不大。
2、就行為本身而言,不管知與不知,這樣傷害和不利影響是行為人本身直接造成的,因此,即使實在不知的前提下,荏苒是行為人的過錯,應該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每個人對事物的發展都有不知情的權利,畢竟我們不是神也沒有神的能力感知一切事物的變遷。對於那些不知情而犯了錯的人,我們可以以不知者不怪態度對待,而不是刻意去指出別人的錯誤揪住不放。這是客觀必然存在的事實,不知者需要人們的寬容。
4、不知這也為過能夠使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責任范圍,承擔自己的責任,首先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范圍,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對不知者施以適當的懲戒,才能讓人們明白「認識責任范圍」的重要性,才能鞭策人們更積極主動的去了解自己所應該知的東西。
5、並且不利影響已經造成, 不知這也為過讓人們知道「不知」這個看似無辜的理由不能成為逃避責任的借口,促使人們更好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履行自身的義務。
6、不知者也為過是社會公正評判的需要,是社會對每一個人負責的體現。首先,從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結果和影響去評判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是他的過錯是一個更客觀更公正的評判標准在評判中摻入過多的主管情感因素,會導致有失公允,這很有可能造成一些該負責的人逃脫責任,甚至是的默寫居心不良的人有機可乘,以不知為借口而公然犯錯。
7、從受害者來說,這種不良影響已經造成,他的損失應該有人賠付。正方主張的是,在考錄不知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減輕處罰或責任,但決不能因為不知而免去其責任,不對其進行責備或處罰。
8、反方指出正方的觀點可操作性不強,因為在主觀上很難界定是否有不良動機,在客觀上過錯就是過錯,雖然建立在不知的前提下,但依然造成了不良後果應予以適當的處罰。
正方毫不示弱,,指出對方不應責備行為人本身,應以包容的態度去對待,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
三、法律上的「不知者無罪」實例
一、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透露,近日對一起毒品運輸案作出改判:一審被判死刑的三名犯罪嫌疑人,兩人改判無罪,因為他們不知運的是毒品。(7月19日《京華時報》)
在雲南這個案件中,莫衛奇、謝開其在受他人蒙騙,主觀不明知的情況下實施了運毒行為,不構成犯罪。對莫衛奇、謝開其所作判決屬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錯誤,據此改判莫衛奇、謝開其無罪。由此可見,法律意義上的「不知者無罪」,僅僅指的是不知情者才無罪。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性質就發生了變化,即其行為不屬「主觀故意」,所以法院才會作出無罪的判決。
法律並不會因為行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而減輕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如果那樣的話,天下不知會冒出多少失憶又糊塗的「法盲」來。但另一方面,在這里,被告的「不知情」是建立在證據確鑿的基礎之上的,那些抱著僥幸心理,企圖作姦犯科,然後一概借口「不知情」想逃脫法律懲罰的人,還是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吧。
二、俄羅斯女運動員斯維特拉娜日前在葯檢中被查出使用了奧委會禁止的「1-甲基乙胺」。IOC經核實認為:斯維特拉娜是在一個月前因感冒而按照醫生給出的處方使用了該葯品,並且在在奧委會違禁葯品檢查開始的前一天已經停用。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巴赫宣布:斯維特拉娜在上周六的葯檢中被查出輕微使用了違禁葯品,但是這屬於一起特例;她不會因此受到禁賽處罰。
三、2008年12月20日,經某火鍋店老闆娘牟某介紹,四川省宜賓縣國稅局白花分局局長盧玉敏以6000元價格與該縣未成年學生何某發生性關系。三個月後,受害人何某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派出所報案。警方最後認定,盧玉敏的行為屬於不知道何某是或可能是不滿14周歲幼女而嫖宿,不構成犯罪。
過失傷人:
一)對過失致人重傷罪的司法認定 我國刑法第十五條關於「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的規定。
該規定是關於什麼是過失犯罪,它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和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兩大類。
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
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過於自信過失的特徵,一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由於行為人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結果。
過失殺人:
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因過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構成本罪,客觀方面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索;
1、客觀上必須發生致他人死亡的實際後果。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為人必須實施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在這里,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是有意識的,或者說是故意的,但對致使他人死亡結果發生是沒有預見的,是過失。本罪屬結果犯,行為的故意並不影響其對結果的過失。這點同有意識地實施故意剝奪他人生命行為的故意殺人罪不同。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可以分為作為的過失致人亡行為和不作為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兩種情況。
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要件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自然人不能成為本罪主體。首先,無論從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客觀行為,還是社會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其次,對過失致人死亡的結果的預見,要求行為人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辨別能力。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由於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知識水平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認識能力、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的認識,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們是限制行為能力 (含責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們對過失行為負刑事責任。本次刑法修訂中於第17條將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自然人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中的「殺人罪」明確界定為「故意殺人罪」,其意亦在於此。
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即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抱有過失的心理狀態,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預見是法律對行為人實施某種有意識的行為時,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的主觀認識上的要求。根據一般人的能力和行為時的客觀條件,行為人能夠預見並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因為其疏忽大意才未預見,以致發生嚴重危害結果,他就應當對此結果負法律責任。過於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已經預見,但卻輕信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由於行為人已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進而產生了避免這種結果發生的責任,他卻沒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因此,行為人應對自己因主觀上的過於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輕信能夠避免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是過於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區別於間接故意殺人的界限。
,並從兩個方面論述自己的觀點:首先,不知者在主觀上沒有造成不良後果的動機,以「溫哥華冬奧會,俄羅斯女運動員斯維特拉娜未用興奮劑,國際奧委會對其人性化處理」一事為例進行論述;其次,不知者在客觀上因為信息失真或者溝通不暢無法避免這種不良後果,以「由於濟南鐵路局文件傳遞及調度命令傳遞混亂造成膠濟鐵路列車相撞,國家及社會大眾處理文件傳遞責任人,卻為追究火車司機責任」一事為例論述己方觀點。正方而正方所希望的,是人們在「不知者不為過」的社會道德的引導下,多一分諒解和寬容,站在人類不斷發展的角度激勵人們吸取經驗,不斷改進,去構建一個和諧寬容的社會大家庭。
對方不應責備行為人本身,應以包容的態度去對待,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
攻辯環節中,反方二辯選擇了正方二辯作為攻辯對象,雙方就赤壁之戰曹操的責任展開了辯論,正方認為曹操不應被責難,反方認為曹操出現重大失誤應該承擔責任。正方認為對位人本身應予以寬容的態度,反方則認為,過錯就是過錯,應該承擔責任,並指出國家法律規定行為人應該承擔責任。 正方二辯選擇了老對手反方二辯作為攻辯對象,正方指出反方立論與駁論相矛盾,反方予以還擊,正方同時指出應公正的評判行為人,反方認為,可以減輕處罰,但不應免去責任,接下來,雙方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誤解,最終孫悟空最終原諒唐僧這一事情進行了辯論。正方認為應該寬以待人,反方則認為,在原則性問題上,不應違背原則。 反方三辯對正方三辯進行提問,反方舉出政府官員失職的例子,正方則認為,政府官員不是不知,而是能知不知,正方同時認為犯有同樣錯誤的人,因為不知者與已知者動機不同,處罰也應不同,不知這是無意中犯錯,不應予以處罰。 禮尚往來,正方三辯同樣選擇了反方三辯,雙方繼續就「曹操在赤壁之戰的責任」以及「廉頗與藺相如」兩個事情上展開激辯,正方認為曹操和廉頗應該被寬容,反方則認為曹操和廉頗應該負有責任。 攻辯小結的環節中,反方總結出三點:第一,當事人應該承擔責任,才能更好地對受害人負責;第二,很難區別當事人是否真的不知;第三,該知而不知者,就是不知者。正方總結出:不知者主觀上無不良動機,應對本人予以寬容,對其行為進行處罰,反方論證過於片面,並舉出法律上對不知者從輕處罰的事例予以論證。 比賽進行到自由辯論的環節,反方指出,行為人不應以不知為借口逃避推脫責任樹立負責任的態度,可以減輕對行為人的處罰,但前提必須是建立處罰。正方不甘示弱,指出對行為人在道義上予以責任有失公允,反方定義過於狹隘 。 總結陳詞環節中,提問嘉賓來自研究生院的第八屆啟鳴杯決賽最佳辯手楊軻學長對反方四辯立論和動機進行提問.........,反方四辯予以精彩的回答,反方四辯的總結陳詞分為2點:第一,對行為人從輕處罰的態度,其實質依然為處罰,依然要追究其責任;第二,從小事上無法進行判斷,應放大到社會層面進行判斷,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楊軻學長就「行為與行為人相結合,怎麼追究其責任.................」以及「不知者少為過,.......但是指依然是為過........」兩個問題對正方四辯進行提問,正方四辯同樣予以精彩的回答,正方四辯的總結陳詞分為3點:考慮責任人的特殊性,應予以從輕處理,有利於更好地承擔責任;第二,不知者犯錯應負有責任,但應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有利於更好地承擔責任;第三,無法從主觀上判斷不知這是否不知。
對方辯友對不知者的理解有偏差啊,這個人明明知道這樣的行為會遭人譴責是不對的舉動,而依舊惡意的去做了,無論是否懂法,此人刻意去做不對的事,當然屬於已知者,有錯。
既然是過失殺人當然有罪,對於過失殺人,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能夠預見並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因為其疏忽大意才未預見,以致發生嚴重危害結果。第二種,過於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已經預見,但卻輕信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在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後果但不能預見會導致危害的情況下殺了人,那麼他即是不知者又是已知者,對方辯友的問題觀點模糊。
1、好,對方辯友剛剛說到……,那麼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唐僧因為自身局限根本無法在悟空殺人的短時間內辨別老百姓真假,因而誤會了悟空,那麼難道真的像對方辯友的觀點,悟空不該原諒師傅的不知情嗎?
2、正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許多政府官員常常企圖以不知情來為自己開脫責任,如果不知者也為過的話那難道這些人是在為自己爭取更多譴責和過錯嗎?
3、如果母親在沒有告訴你家中水果是要送人的情況下,你吃掉了送人的水果,難道不知情的你吃水果也有錯嗎還是說你的母親要因此對你評判一番呢?
4、「不知」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難道對方辯友你沒有不知道的事情嗎還是說作為必然的 不知者」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錯的呢?
5、那麼有一真實事例,一男子在好心救老人之後反被連續勒索至20萬,男子走投無路後服毒自殺,在不知老人是勒索者的情況下救人,請問對方辯友此男子何錯之有呢?
B. 辯論資料
辯論不是一定要找資料的,你們自己進行試辯和討論來完善立論。
其實說壓力大不利於成才 一方面是心理上背負了太多,無法專心進行學業和事業的學習。每個人所能承受的都是有限的,輕松的環境下會可以更容易有信心進行努力。
對方估計也就是壓力轉化為動力,通過舉出很多家境不好的人成功的例子來反駁。但這其實和辯題略有不符合,辯題指的是學習壓力,你們需要強調這一點,學習的壓力可能是周圍的同學和老師施加的,不利於正確指導思想和健康思想的形成。
當然也可以參考順境出人才還是逆境出人才的辯論
C. 法律裡面對於犯罪動機是如何確定的
淺議刑法中的犯罪動機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犯罪動機的一般理論,包括犯罪動機的概念和性質、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的聯系和區別、犯罪動機的分類以及犯罪動機存在的范圍。其次通過介紹國外關於犯罪動機的立法規定和司法實踐,認為國外的某些做法可以為我國刑事立法採用。最後,對犯罪動機立法化進行思考,分析立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和刑事司法特點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犯罪動機犯罪動機立法化量刑情節故意殺人罪
一、犯罪動機的一般理論
(一)犯罪動機的概念、性質
什麼是動機?恩格斯曾指出「就個別人說,他的行為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願望和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1]從心理學上講,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而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沒有需要就不可能產生動機。但是,並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為動機,只有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標,並且展現出達到目標的可能性時,才能形成動機,才會對行為有推動力。也就是說,有需要產生,還要有誘因條件。由此可見,形成動機的條件有二:一是內在條件,即需要、慾望;二是外在條件,即誘因、刺激。因此,動機的概念可以概括為:動機是指推動人行動的內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維持個體行為、並將此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願望和意念。
按照我國刑法學教科書的定義,所謂犯罪動機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起因或思想活動,它回答犯罪人基於何種心理原因實施犯罪行為,故動機的作用是發動犯罪行為;說明實施犯罪行為對行為人的心理願望具有什麼意義。」[2]
犯罪動機的性質是指由內在需要決定的犯罪動機的特殊性。通說認為,犯罪動機具有反社會的性質。犯罪動機無論其本身的社會性質如何,在它推動下產生的行為都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因此,把犯罪動機與其所導致的犯罪行為聯系起來,就會看出犯罪動機具有反社會性。正像犯罪學家塔拉魯欣所指出的:「絕大多數誘發犯罪的動機都是反社會的或非公益的。」[3]
(二)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
所謂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達到某種危害社會結果的心理態度,也就是危害結果在犯罪人主觀上的表現。如犯罪人實施盜竊行為時,就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實施故意殺人行為時,就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目的。
1.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聯系
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之間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兩者都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心理活動,它們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行為人主觀惡性程度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2)犯罪目的以犯罪動機為前提和基礎,犯罪目的來源於犯罪動機,犯罪動機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3)兩者有時表現為直接的聯系,即它們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如出於貪利動機實施以非法佔有目的的侵犯財產犯罪即是如此。
2.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區別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又相互區別,主要表現在:(1)兩者的形成時間先後順序不同。即犯罪動機產生在前,犯罪目的產生在後,犯罪動機是產生犯罪目的的原因。動機產生於人對某方面的需要,動機就是人意識到某種需要。犯罪動機之產生,是由於人的某些需要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而激發的;犯罪目的則是在對犯罪行為的性質有明確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實施犯罪時,犯罪目的控制犯罪行為的方向,並將犯罪意識轉化為犯罪行為;(2)兩者的內容、作用不同。犯罪動機是表明行為人為什麼要犯罪的內心起因,比較抽象,是內在的發動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動犯罪實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則是實施犯罪行為所追求的客觀危害結果在主觀上的反映,比較具體,它決定著犯罪行為的方向,引導犯罪行為向預期達到的目標運行。所以說,動機決定目的的產生,目的支配行為的實施;有目的必有動機,有動機不一定有目的;兩者都伴隨行為的發展而發展變化,但動機對行為起的是推動作用,目的起的是導向、指揮作用;(3)一種犯罪動機可以導致幾個或者不同的犯罪的目的。例如,出於報復的動機,可以導致行為人去追求傷害他人健康、剝奪他人生命或者毀壞他人財產等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種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時為多種犯罪動機所推動。例如,故意殺人而追求剝奪他人生命的目的,可以基於仇恨與圖財兩種犯罪動機的結合;(4)兩者對定罪量刑的意義不同。實踐中,犯罪目的一般不僅影響量刑,還影響定罪,側重於影響定罪,而犯罪動機側重於影響量刑。
3.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之間的轉化
犯罪人的犯罪動機並非總是從一開始就是單一的,往往具有幾個犯罪動機,經過犯罪動機的激烈斗爭,某一強烈的犯罪動機佔了上風。這時,基於這一犯罪動機,開始產生特定的犯罪目的。作為犯罪動機的行為人的某種願望與需要,如泄憤報復,在犯罪意識形成過程中一旦與具體的犯罪行為,如殺人、傷害、毀壞公私財物相結合,並以犯罪結果的實現為滿足行為人願望或需要的方式時,犯罪動機也就轉化成為犯罪的目的。也就是說,當行為人以具體的犯罪方式來滿足犯罪動機的要求時,就形成了特定的犯罪目的。
一般說來,犯罪動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不同的結局:(1)依照既定的犯罪動機,實施犯罪,順利達到犯罪目的。(2)犯罪動機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由於犯罪分子的主觀因素或出現某種客觀情況,致使犯罪終止。(3)犯罪動機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由於主客觀因素的急劇變化,使犯罪人突生新的犯罪動機,從而構成更為嚴重的犯罪。
(三)犯罪動機的分類
西方的犯罪學家根據犯罪動機的性質,把犯罪動機分為財欲、性慾和攻擊欲三大類。我國的刑法學者主張將犯罪動機分為以下11類:(1)政治動機,指出於一種反社會需要而產生的犯罪動機;(2)財物動機,指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質需要而產生的犯罪動機;(3)性動機,指為了滿足性本能的需要而產生的犯罪動機;(4)報復動機,指基於報復而產生的犯罪動機;(5)自尊動機,指為了滿足某種變了形的自尊的需要而引發的犯罪動機;(6)友情動機,指為了滿足某種非社會化友情需要而導致的犯罪動機;(7)妒忌動機,指因妒忌而產生的犯罪動機;(8)戲謔動機,指出於追求刺激而產生的犯罪動機;(9)恐懼動機,指因害怕而引起的犯罪動機;(10)好奇動機,指出於好奇心而產生的犯罪動機;(11)其他動機,如大義滅親行為中正義感動機。犯罪動機的性質不同,所反映出來的主觀惡性往往大不一樣,比如謀財害命的貪利性動機就比出於自尊動機而侵害他人的主觀惡性大。[4]
(四)犯罪動機存在的范圍
對犯罪動機的存在范圍這一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說認為,犯罪動機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少數學者認為,不僅是直接故意犯罪,而且間接故意犯罪中也存在犯罪動機,甚至認為過失犯罪中都存在著犯罪動機。筆者同意通說的觀點,即犯罪動機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根據動機理論,不是行為的結果決定動機,而是動機決定行為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犯罪動機是測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的一個心理指數,只有能夠說明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的心理事實才能成為犯罪動機。例如,姦情殺人和義憤殺人,這二者所反映的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的有所區別的。而在間接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中,所謂的動機並不反映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例如,為投毒殺妻而間接故意殺子與為打中獵物而間接故意殺人,就間接故意殺人而言,無論實施這一行為的動機是殺妻還是打獵,主觀惡性程度沒有差別。因此,筆者認為,間接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動機。
二、中外對於犯罪動機在立法上的規定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一)外國對於犯罪動機在立法上的規定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以成文法為主的大陸法系國家中,不少國家的立法或司法實踐非常重視犯罪動機這一因素。比如,德國則旗幟鮮明地把動機堂而皇之地寫進了它的刑法典。犯罪動機在德國刑法中不僅是量刑的首要依據,而且是某些犯罪構成的要件。德國刑法典第46條對量刑的基本原則作了規定:「法院在量刑時,應權衡對犯罪人有利和不利的情況,特別注意下列事項: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和目的,行為所表露的思想和行為時的意圖等」。[5]同時,第188條把出於與受誹謗者的公開生活地位有關的動機直接規定在對政界人士的中傷和誹謗罪的條文中,成為構成該罪的要件之一。日本的刑事立法也有這方面的規定,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48條第2項規定:「適用刑罰時,應當考慮犯罪人的年齡、性格、經歷與環境、犯罪的動機、方法、結果與社會影響、犯罪人在犯罪後的態度以及其他情節,並應當以有利於抑制犯罪和促進犯罪人的改善更生為目的。」[6]西班牙刑法典第23條規定:「罪犯的配偶及結合成具有類似情感的穩定關系人、尊親屬、卑親屬、婚生、領養兄弟或者同輩分的親屬協助罪犯實施犯罪的,根據犯罪性質、動機和結果等情節,可以減輕或者加重其刑事責任」。[7]
故意殺人的犯罪動機多種多樣,如報復殺人、姦情殺人、義憤殺人、圖財殺人等等。德國刑法典第213條規定:「非行為人的責任,而是因為被害人對其個人或家屬進行虐待或重大侮辱,致行為人當場義憤殺人,或具有其他減輕情節的,屬故意殺人的減輕情節」。[8]西班牙刑法典第143條第4項規定:「由於被害人因足以致其死亡或者持續、嚴重、不能忍受的嚴重疾病而提出認真、明確的請求,而殺害或者通過必要、直接的行為參與殺害被害人的,減輕一至兩級判處刑罰」。[9]可見,犯罪動機在許多國家的刑事立法及司法中都得到了重視。
而在以判例法為主的英美法系國家,犯罪動機更是其刑事司法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英美法系國家實行的是陪審團制度,裁決有罪無罪的權力掌握在陪審團的手裡。陪審團的成員不是法律專家,而是所謂代表社會良知的一些普通人。他們判定一個人有罪還是無罪的標准往往不只看他做了什麼,而是更注重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在他們的眼裡並非所有的殺人者都是罪犯,甚至反而是英雄。這往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動機的不同。
(二)我國立法對於犯罪動機的態度和司法實踐中的做法
在我國刑事立法中,犯罪動機不屬於犯罪構成的要件,而屬於酌定量刑情節。酌定量刑情節是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由審判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總結出來並加以適用的,對正確裁量刑罰有影響的事實情況。犯罪動機的不同,直接說明行為人的罪過程度不同,因而是量刑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例如,同樣是故意殺人,有的是出於義憤殺人,有的出於報復殺人,其所反映出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就有差別,量刑時也應有所差別。
同時,犯罪動機對定罪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我國刑法典第13條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再如刑法典第37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我國刑法的某些具體條文中,對某些犯罪規定了「情節嚴重」或「情節惡劣」作為犯罪成立的構成要件,我們稱這種犯罪為「情節犯」。如我國刑法典第243條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才成立誣告陷害罪;刑法典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才成立侮辱罪、誹謗罪;等等。類似的規定在我國刑法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就目前生效的刑法及其修正案而言,以情節嚴重、情節惡劣作為犯罪成立的構成要件的規定就有74個條文、79個罪名之多。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情節犯的「情節」的成分主要包括犯罪動機、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等與行為人的人格判斷相關的因素。根據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犯罪的動機是作為定罪情節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國刑法典對故意殺人罪的規定,用的是簡單罪狀的表述方式,只涉及了一個罪名。該罪主觀方面要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不同的殺人動機,對構成該罪沒有影響。有這么一個例子,兒子不學無術、視賭如命、燒傷擄掠、無惡不作,還經常打罵、虐待年老的父母親,動輒逼要他們的「棺材本」,村裡人看到他都害怕,可以說是地方上的禍害。老父親痛心疾首,基於「大義滅親」的動機將親生兒子殺死,認為是為民除害。誠然,其行為已經構成了故意殺人罪,因為我國不承認「家法」,法律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但是,其動機引起的行為導致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避免了或者減少了被害人對社會潛在的危害性,而犯罪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並不是很大。當然,放任這類犯罪行為的發生並不是筆者的本意。
三、犯罪動機立法化的思考
(一)犯罪動機立法化的必要性
犯罪動機立法化是指在刑法的立法中,將一些故意犯罪的犯罪動機予以明確規定。犯罪動機立法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犯罪動機在我國現行刑法中所處的地位還不盡合理,甚至還表現出較大的局限性。歸納起來,這種局限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論罪不問動機不利於科學地把握犯罪的本質。犯罪是一種法律所禁止的惡。從某種意義上講刑罰也是一種惡,一種法律所允許的、必要的惡。那麼法律所允許的惡和法律所不允許的惡在行為本身的要件上的不同就在於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動機。抽取了動機的行為本身無所謂善惡,所以被界定為犯罪的行為是不能不過問動機的,否則就很難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犯罪;②論罪不問動機不利於全面地發揮刑法功能。傳統的刑法理論認為刑法的功能在於維護社會秩序及保障公民自由,筆者認為除此之外,刑法還應該具有道德規誡的功能。刑法作為一種道德規誡的功能是通過追求刑法的價值理念——公正來實現的。只有這樣,刑法才能成為一種為人們所擁戴,所信服的良法。而要做到這一點,不考慮犯罪動機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然是不行的。(2)犯罪動機立法化,有利於某些罪名的細化,這也是人權保障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國刑法對故意殺人的立法規定,罪狀過於概括,法定刑幅度過大。立法規定了從死刑到3年有期徒刑這樣的法定刑量刑幅度,而沒有規定相應的具體情節。窮凶極惡的連殺數人是故意殺人,臨時起意的激情殺人是故意殺人,大義滅親是故意殺人,但不同的犯罪動機引起的不同情況在立法中並沒有相應的規定,立法顯得有些粗糙;(3)犯罪動機對於理解、把握整個直接故意犯罪現象的產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於一個犯罪行為,只有探究其動機,才能正確揭示犯罪行為本質的因素,有助於預防、減少犯罪的發生,有利於打擊犯罪行為。
(二)犯罪動機立法化的可行性
犯罪動機立法化是可行的,主要表現在:(1)我國審判機關在對直接故意犯罪進行量刑時往往要考慮犯罪動機這一因素,而將其立法化並不與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做法相沖突,只是使其名正言順;(2)犯罪動機立法化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犯罪動機立法化有利於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罰的法定化的完善;(3)犯罪動機立法化有利於更好地保護法益。隨著社會的復雜化,犯罪動機呈現多樣化,且常常引發犯罪人實施較為殘忍、嚴重的犯罪行為。如近期媒體頻頻報道的滅門慘案,這種案件往往需要了解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可能更有利於案件的偵破。
(三)犯罪動機立法化的具體建議
筆者認為,我國刑法可以借鑒德、日等國關於犯罪動機在其刑事立法中的規定,實現犯罪動機的立法化,具體建議如下:
1.對我國刑法總則部分的犯罪動機規定的完善
(1)對我國刑法總則第20條、第21條關於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規定進行補充。建議添加:「行為人出於正當的動機,且出於不得已,但不完全具備正當防衛的形式要件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行為人出於正當的動機,且出於不得已,但不完全具備緊急避險的形式要件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對我國刑法總則關於剝奪政治權利的附加、獨立適用的第56條的條文予以補充修正。建議添加:「對於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犯罪動機十分惡劣,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3)對我國刑法總則部分的第61條關於量刑的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的規定進行修正。可參照德國、日本的做法,在刑法條文中增補具體的量刑標准,同時將犯罪動機等酌定情節法定化,使其上升為法定情節。具體條文可表述為:「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該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和目的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2.對我國刑法分則部分的犯罪動機規定的完善
刑法分則部分,某些罪名要細化,明確其犯罪動機,如故意殺人罪。外國刑法一般都把義憤殺人等情形單獨設置一種罪名,從而形成與普通殺人罪並列的罪名之一。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把這些特別的情節分別在普通殺人罪罪名之內予以列舉規定、設定處罰的上限或者下限。筆者認為,可以對我國故意殺人罪的立法條文作以下補充規定:「故意殺人,有下列情節之一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1)因受被害人的侮辱、迫害或者虐待等原因,而出於激情、義憤故意殺人的;(2)直系血親尊親屬為隱瞞恥辱,或者無法養育,或者有特別值得憐憫的動機,在分娩時或者分娩後殺害嬰兒的;(3)其他情節較輕的情形。」
我國刑法分則部分對於情節犯的條文通常表述為「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中也對情節犯的主要情節予以列舉規定,但是表述仍略顯粗糙。例如,我國刑法關於盜竊罪、貪污罪等罪名的情節的相關解釋是通過數額的角度認定的,並未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的犯罪動機這一情節因素。筆者認為,可對情節犯的情節的具體解釋予以修正,充分考慮行為人的犯罪動機這一因素,以完善刑法分則部分關於犯罪動機的規定。
誠然,犯罪動機的立法化給刑事立法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同時,動機的多樣性也對法官的綜合素質和法官在辦案過程中能否正確區分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期待犯罪動機的立法化的實現,並相信這一實現必將成為刑事立法的一個新亮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43頁
[2]蘇惠漁.刑法學:修訂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71頁
[3]俄〕斯·塔拉魯欣.犯罪行為的社會心理特徵,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77.40頁
[4]邱國梁.犯罪動機論,法律出版社,1988.70頁
[5]、[8]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法制出版社,2000.56頁、161頁
[6]張明楷譯.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23頁
[7]、[9]潘燈譯.西班牙刑法典,中國政法出版社,2004.10頁、56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