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論體系
❶ 如何評價朱慶育教授發表的《民法總論》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法律意識也越來越強,相對於忍氣吞聲,大家開始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可是對於一些人來說,大家對於法律的理解還不太夠,所以一些專家和教授兩位寫出相關書籍來為人們普法。而朱慶育教授發表的《民法總論》就是一部非常具有含金量的著作,這本書以比較系統的方式來給大家解釋了民法的科學框架,也講述出了對於民法的新思考,不過在看這本書之前,一定要有充足的民法知識才能夠充分的去理解。
綜上所述,如果你對於法律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那麼就可以看一看朱慶育教授所寫的這本書,但是新人就不要去接觸了,畢竟無法理解也是在浪費時間,對於一些法律學生來說,這本書應該列入必讀書單內。
❷ 民法總論 (概述)
民法總則新頒布,所以想認真多看幾遍,似乎懂了,晨起,看到麥老師的一段話,點醒夢中人:
好吧,那就開始行動,從基礎開始,重新梳理知識體系,釐清概念,獲得進一步的門票。
民法總論(一)
導言:
一、民法在體系中的作用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民法調整的是平等的法律關系,屬於基礎的法律關系
所有的民法規則在實踐中自發形成的比較有效率的行為模式。
二、民事主體制度
核心,保障法律地位的平等,行為自由
一、民事主體
二、物權
1、所有權
2、物權
3、只能支配使用價值——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三、債權
規則——合同制度
物權和債權就構成了財產權
四、人身權
緒論
第一節民法的意義
一、民法與民法學
(一)民法的定義
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的語言:
羅馬法的市民法是民法的源頭,到民法(日本的功勞),到清末《大清民律》。
民法是商品經濟上長出的一顆苗。
民法學是以民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二)民法的調整對象
1、民事關系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因民事形成的平等的社會關系。
人與人之間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國家在公法里是管理者,在民事領域中就是平等主體】
民事:與國家行政事務、刑事事物相對應的概念。(政治國家層面,有等級運作,叫公民、市民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
平等:機會平等(形式平等)
結果平等(實質平等)
平等有以上兩者含義,民法上強調的平等是機會平等。
2、財產關系
財產:指對人有經濟價值的一切事物。【物質性、非物質性(債權、知識產權)】
財產又分為靜態財產關系和動態財產關系。
靜態財產關系是物權關系。
動態財產關系是債權關系。
財產關系的特徵:
具有經濟價值,經濟價值可以和權利主體分離。
3、人身關系
人:人格(具備主體性要素,生命、健康天然有的)
身:身份(親屬、配偶等參加社會活動後才有的)
人身權不能與主體相分離轉讓的,也沒有什麼價格。
(三)民法的分類
民法具有多種語意,指向范圍有別
1、形式民法與實質民法
以是否僅表現為民法典為標准。
2、狹義民法與廣義民法。
以一國的私法體制為標准。
3、普通民法與特別民法
以適用層次不同為標准。
二、民法的歷史沿革
(一)西方民法的歷史沿革
1、羅馬民法
(1)十二銅表法:把羅馬法成文化。
(2)民法大全(公元六世紀,東羅馬查士丁尼大帝):把現存的法律進行整理,學說匯篆、法學階梯、查士丁尼新律。
(3)中世紀:封建法(土地關系以及基於土地關系所產生的農奴對土地產生的依附關系)、教會法(家庭婚姻繼承關系)、商法(商人之間的關系)。
(4)人的行為是被自己的預期所決定的。
羅馬法復興
三R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羅馬法復興
民法與商品經濟之間有血脈相連的關系。
2、近代民法
(1)近代民法的法典化
要有統一的主權國家、統一的立法機關、統一的司法機關。
在中世紀不具有這個基礎,宗教只管人的精神生活,把世俗社會推了出去。
第一個法典是《法國民法典》,封建法是有等級的,
(2)近代民法模式:
A、抽象平等的人格B、私的所有
C、私法自治D、自己責任(自己對自己的過錯負責任)
3、現代民法
(1)具體的人格;(2)私的受限制;
(3)意思自治受限制(主要是對強者的限制,對弱者保護);(4)無過錯責任
近代向現代民法的轉型一定要深刻理解,轉型的指征、原因。
4、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1)大陸法系:指歐洲大陸。法官靠成文法典進行裁判。
羅馬法系、成文法系。
(2)英美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系。法官靠以往判例進行裁判。
兩者的影響力不同。
三、民法的體系
(一)法國式:法學階梯式(權利主體、權利客體,主體和客體之間如果聯系:人、財產,人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
(二)德國式:學說匯簨式、潘得克潘式
好處:邏輯性強,避免重復
壞處:法律適用的時候,要解決具體糾紛,找法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民法的本質和本位
(一)民法的本質
1、民法是市民社會之法
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兩分
2、民法是私法
(1)公法與私法的區分標准
公法法律關系的主體至少有一方是國家公權機關。
(2)公法和私法區分的意義
A、實踐意義
B、認識意義
公法是為了保護私權的
C、私法優位主義與公法優位主義
D、私法自治是民法基本原理。
3、民法是權利法
確定私權神聖
4、民法是市場經濟基本法
(二)民法的本位
民法的基本價值取向
1、義務本位:在古代時,有等級,不同的等級履行不同的義務,民法保障各個等級義務的履行。
2、權利本位:
3、社會本位:
4、中國民法之本位:以權利本位為主,以社會本位為輔
五、民法的淵源
(一)民法的淵源,民法的表現形式
對法官而言,面對特定的案件時,去哪裡找法。
(二)成文法與不成文法(制定法、判例)中不同的淵源
(三)成文法的局限性與克服
學習小結:對民法的來源和歷史的了解,就如同一個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未來不迷茫,做事也有了規則和界限。
姚 茜 律師/學習筆記
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
微信號:sunshine_yao123
❸ 民法總則和民法總論有什麼區別
在探討民法總則與民法學總論的區別時,首先要明確的是,民法學總論屬於學術領域,而民法總則則屬於法律制度。
民法學總論,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是對民法基本原則、概念、制度和理論的系統性研究。它涵蓋了廣泛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行為、民事責任等方面。這些理論研究對於理解民法的基本結構和運作原理至關重要。
相比之下,民法總則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一部法律文件,它確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和規則。民法總則直接應用於司法實踐,對民事法律關系進行規范,具有強制執行力。
在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可以觀察到一個明顯的規律:某一法律制度往往經歷從學說發展到立法,再到受立法影響而形成的新學說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民法總則的發展歷程中尤為明顯。
例如,民法總則的制定,是在充分吸收了民法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立法者參考了大量民法學總論中的理論,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法律條文。這不僅體現了學說對立法的重要影響,也表明了法律制度對學術研究的反哺作用。
隨著民法總則的實施,新的法律實踐又會反過來影響和豐富民法學理論。學者們開始關注法律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從而推動民法學總論的發展。
因此,民法總則與民法學總論雖然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民法學總論為立法提供了理論基礎,而民法總法則為法律實踐提供了規范。
❹ 誰能簡單的總結一下民法總論的知識框架結構阿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法律分立中的私法
第二節 我國民法的制度語源
第三節 民法概念及調整對象
第四節 民法的法律淵源
第五節 民法法條
第二章 法律關系和權利
第六節 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七節 民法體系和體例
第八節 民法的效力及其范圍
第九節 民法的適用
第三章 權利主體
第一節 法律關系
第二節 權利主體
第三節 自然人概述
第四節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
第五節 監護制度及其改革
第六節 自然人的人格權
第七節 自然的其他法律屬性
第八節 法人概述
第九節 法人的權利能力
第十節 法人機關
第十一節 法人的行為能力責任能力
第十二節 法人的成立及其管理
第十三節 法人的其他屬性
第十四節 法人人格的否認
第十五節 法人終止和清算中的法人
第十六節 無權利能力社團
第十七節 合夥
第四章 法律行為
第一節 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理念
第二節 法律行為的分類
第三節 法律行為的成立
第四節 法律行為的生效
第五節 意思表示瑕疵
第六節 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
第七節 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第八節 法律行為的交易基礎瑕疵學說
第九節 法律行為的解釋
第十節 物權行為的理論和應用
第十一節 代理
第五章 民法上的時間
第一節 時間的民法意義及其規范屬性
第二節 期日和期間
第三節 時效
第四節 除斥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