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獨立的障礙

司法獨立的障礙

發布時間: 2025-09-25 14:28:26

『壹』 司法獨立的意義是什麼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專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屬人的干涉。」從中外學者的基本觀點來看,司法獨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含義就政治層面而言,司法獨立指司法權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第二層含義是法院獨立,法院獨立是司法權獨立的制度表現,包括法院獨立於非法院機構和法院之間相互獨立;第三層含義是法官獨立,既獨立於其他職業的公民又須特別強調法官與法官之間的自主性,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最高形態。法官個人獨立與法院獨立是司法獨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法院獨立,單個法官無法履行其職責;同樣,如果法官不能免於其獨立審判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擔心,就不可能有獨立的審理與判決,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獨立。法院獨立審判與法官個人獨立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結構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結構,組成部分豪無根據,沒有組成部分,結構毫無意義

『貳』 如何處理黨的領導和審判獨立的關系

司法權來源於國家權力,是國家權力機關根據人民主權原則授予司法機關的一種專屬權力.司法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司法權專指審判權,本文所討論的司法權僅僅限定在狹義的范疇.論及司法權,必須界定其性質.司法權的性質可以從多角度來分析,諸如司法權的獨立性、中立性、受動性、程序性、公正性、統一性、終極性,等等.我認為,獨立性乃是司法權的本質特性.司法權的獨立性有其憲法依據.我國憲法規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司法獨立,首先要獨立於行政機關.我國行政機關擔負著80% 的法律、90% 的行政法規、100% 的部門規章的執行責任,是最大的執法主體,也可能成為最大的違法主體.如果行政機關可以干預司法,公民的合法權益一旦受到行政機關的不法侵害,就失去了權利救濟的最終渠道.因此,如果說司法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那麼這道防線首先要阻隔的就是行政權的僭越.司法獨立,還要獨立於任何社會團體.社會團體都是一定的社會群體以一定的利益訴求和社會關系為紐帶所結成的社會共同體,代表著社會中部分人群的利益和主張.
在一個利益多元的社會中,如果允許社會團體干預司法,司法就可能成為這部分利益群體實現自己私利的工具.司法獨立,還必須排除任何個人的干預.在一個法治國家裡,不允許任何公民有超越憲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權.關於司法權的獨立性的上述觀點,幾乎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在建設社會主義司法文明的過程中,一個不可迴避的理論和實踐難題是: 如何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司法獨立的關系.我的看法是:
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加強對立法、執法和司法的領導.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首先是黨對司法工作的政治領導,這種政治領導,應當通過黨領導立法的方式來實現,只要黨把好了立法關,確保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政策、執政意圖、執政目標,轉化為國家的法律,並且確保黨領導制定的法律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從而就可以為黨領導司法確立法制保障.第二,黨領導司法,絕不意味著黨直接行使司法權,也不意味著黨可以對司法工作 "像過去那樣進行過分頻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對工作細節的干涉"( 列寧語) ,也不意味著黨可以干預司法個案.第三,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還表現在黨通過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通過黨對司法官的遴選、任免權,建設一支忠於、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高素質的司法官隊伍.第四,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應當而且完全可以通過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來實現.在法治中國建設中,全黨必須明白這樣的道理,要實施好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必須改善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而黨領導司法的最佳方式就是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第五,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必須遵循司法工作的規律,按照司法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領導司法.由於司法文明的發展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它在絕對地依賴於社會存在的同時,又有著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它遵循著司法的普遍規律而發展,反映著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普遍訴求.因此,世界司法文明發展在呈現出多元化和異質性的同時,各國司法文明在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又呈現出相互滲透、相互借鑒和相互融合的趨同化態勢.這就要求黨在領導司法的過程中,既要立足中國國情,把握和遵循中國司法文明發展的特殊性,也要把握和遵循世界司法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做到了這一點,也就實現了黨科學執政、科學領導司法的基本要求.第六,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必須做到依法領導.從憲法意義上講,共產黨的領導就是執政,它應當在國家政體內運行而不是在體制外實施,應當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而不是超越於憲法之外,凌駕於法律之上.這就是說,黨不是作為游離於國家制度外的領導力量,而應當作為國家制度內的領導力量,作為執政黨來運作國家制度,領導國家活動、司法工作.建立這種憲政架構中的黨與司法關系,不僅有利於保障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而且更有利於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
為了保證司法機關切實有效地執行反映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與利益的法律,同時防止司法權的濫用,因此,我們強調司法獨立,絕不意味著司法權不受監督.任何權力都必須接受監督,必須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否則就有濫用和腐敗的可能.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科學高效有力的司法權力監督體系.
首先,司法機關必須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監督.要充分發揮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對黨員司法官的監督.黨的紀律檢查機關依據黨章黨紀對司法人員進行黨法黨規的監督,特別是監督人民法院和司法官是否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 監督他們在審判活動中是否只服從法律,獨立裁判,公開公正司法; 監督他們不得徇私枉法,杜絕司法腐敗; 監督他們自覺維護司法的獨立與權威.
其次,司法機關還要接受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監督.全國人大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具有憲法賦予的監督憲法實施、罷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具有解釋法律、監督司法機關工作的職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這表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依據憲法監督司法權的行使,有權任免司法官,通過這些權力的行使,實現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必須服從.
第三,司法審判機關應當接受檢察機關的監督.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具有督促法院公正司法的職權.檢察機關應當嚴格履行職責,一要對法院的活動進行全方位的法律監督.這種監督應當是對法院的審理程序與實體裁判是否合法進行法律上的評價,防止司法錯案和司法不公現象的發生.因此,這種監督活動不能流於形式,否則,即失去了國家設立檢察機關的意義.二要督促法院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國家權力本身即具有不可放棄性,法院的權力更是事關人權保障和社會秩序和諧有序的權力建置.因此,法院必須切實履行懲治犯罪、保障人權、確保社會秩序穩定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職責.如果法院放棄應當履行的法定職責,檢察機關就必須履行對法院的監督責任,通過具體的檢察活動來對法院的活動進行監督.
第四,充分發揮公眾對司法的社會監督.司法活動並非一種封閉性的適用法律的活動,它必須吸納社會民眾對司法活動、司法判決及其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判.因此,司法機關除了要接受黨的監督、人大監督、檢察院監督之外,還必須接受社會監督.對司法的社會監督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人民群眾的監督; 二是輿論監督.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對包括法官在內的國家公職人員的監督,是保證司法權責統一、防止司法錯誤和司法腐敗的重要舉措.人民享有對包括法官在內的國家公職人員的監督權利.人民的監督權至上,是社會主義司法監督制度的重要特徵.當然,輿論監督司法必須在合法、理性、有序的限度內進行,否則就有可能導致用輿論審判代替司法審判,就會干擾正常的司法活動,出現 "輿論牽著司法的鼻子走"、影響司法公正的現象發生.
總之,黨的領導不應該成為司法權獨立行使的障礙,司法權獨立行使並不能成為拒斥黨的領導的理由,加強黨的領導和司法權獨立應當形成正效應的關系.司法獨立與對司法權的監督有機統一,是當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升司法公正、司法能力、司法質量的關鍵,也是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關鍵.

『叄』 中央政法委員會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

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建設法治國家的戰略高度,對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目前,此「意見」已在政法系統內下發,中央政法委正在抓緊制定實施改革意見的分工方案,改革實施工作正在積極穩妥推進。這是2009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政法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央推出的司法體制改革方案的指導思想是:在繼續抓好2004年中央確定的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事項的基礎上,從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出發,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進一步解決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順利運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堅強可靠的司法保障和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核心是調整司法職權配置,加強權力監督制約,促進司法獨立。主要改革內容包括政法經費保障、司法職權重新配置、規范司法行為、落實寬嚴相濟政策、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等方面。
一、建立政法系統財政保障機制,政法經費由中央財政統一保障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不獨立的一個重要根源在於司法受制於當地政府,法院的經費及其法官工資、檢察院的經費及其檢察官工資等,都是由當地政府財政部門解決,司法機關的「財權」由政府部門「把持」,使得司法難以「硬」起來,司法很容易受到來自當地政府的干擾,形成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從財政負擔上看,2006年全國檢察系統的全部財政支出大約150億元,法院系統大約200億元,一共不到400億元,加上基本建設費用和適當增加工資福利,總量仍在財政可承受范圍之內。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建立政法系統財政保障機制,以後法院、檢察院的經費將由中央財政專項確定,建立分類保障政策和公用經費正常增長機制,解決基層法院的經費保障問題,從而開始打破司法經費由地方保障的格局,逐步化解司法的地方化難題。具體有可能會採取分地區,分級別,結合案件數量和訴訟費收入情況,採用因素計演算法確定各法院的財政撥款數。
二、檢察院刑偵職能劃歸公安局管轄,檢察院專司法律監督
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原有的《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院享有對經濟犯罪和職務犯罪等部分刑事案件的偵查權(自偵權)。對於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可以由檢察院進行法律監督,但是對於檢察院的自偵案件,則長期缺乏必要的制度性限制,只在檢察院內部進行監督。根據「有權利就有監督」的原則,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檢察院對經濟犯罪和職務犯罪的刑偵職能從檢察院剝離開,劃歸公安局管轄,檢察院主要專心做法律監督建設,以實現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的目標,其中包括對法院的監督和對於司法系統其他部門的監督。
三、法院執行職能劃歸司法局管轄,法院其他有關行政職能劃歸司法行政機關管轄,法院專司審判
在我國,法院判決後案件「執行難」很突出,影響到法院判決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包括法院執行在內的有關行政職能劃歸司法行政機關管轄,法院專司審判。
四、看守所劃歸司法局管轄
長期以來,看守所作為主要的羈押場所,由同級公安機關管理。在偵查、羈押、改造主體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下,看守所對偵查機關的訊問活動缺乏有效的監督,容易出現刑訊逼供現象。近年來曝光的佘祥林案、聶樹斌案中,都存在刑訊逼供,這些案件主要發生在看守所。許多學者提出,為了體現程序公正和控辯平衡,必須做到偵查權和羈押權的分權與制約。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看守所的管理移交到司法部(局)體系之下。
五、決定勞教權力由法院行駛
長期以來,由於其未經審判即限制人身自由的特點,勞教制度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質疑。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長期呼籲取消勞教制度。勞動教養制度主要的依據是1957年8月3日國務院公布實施的《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以及1979年由國務院公布施行的補充規定和1982年由國辦轉發的試行辦法。胡教授認為,一個決定實施半個世紀,一個試行辦法試行20多年,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次司法體制改革將此項權力由公安機關移交調整到法院來行使,以確保這項權力的行使更加規范化。
六、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司法體制改革提出要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上升為法律制度,轉化為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到執法實踐中去,使之既有利於控制社會治安大局、增強群眾安全感,又有利於減少社會對抗、促進社會和諧。一方面,適應新時期犯罪行為發生的變化,對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的犯罪從嚴打擊。另一方面,對輕微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按照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實行寬緩處理,盡量教育挽救,增加社會和諧。
七、加強政法隊伍建設
司法體制改革本著「從嚴治警」與「從優待警」相結合的原則,提出完善政法幹警招錄和培訓機制,完善政法幹警行為規范和職業保障制度,加強政法機關廉政建設,嚴肅查處政法幹警違法違紀行為,改革完善司法考試制度和律師制度等。

『肆』 如何司法獨立

(一)加快全國人大立法步伐,盡快確立司法獨立地位,使其合法化,制度化。

無法不立,失去了憲法和相關法律的法理支持,本應合理的司法獨立制度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國的司法獨立制度不要全盤照搬外國的「三權分立」制,但可以吸取別人的先進經驗和良好做法,結合自身實際,建立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司法制度。

(二)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為司法獨立創設良好的政治環境。

當前,要實現司法獨立,還有很多政治體制上的障礙。要實現這一個目標,最徹底的解決辦法就是進行包括司法體制在內的政治體制改革,轉變機關職能,把一些機構重疊,運行效率低,職能錯位的部門進行撤並優化,為司法獨立的進一步實現掃清障礙,創設良好的政治環境。

(三)加強法制宣傳,進一步強化國民的法治意識和觀念。

由於我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家,封建儒家思想在國人的心裡根深蒂固,這為「人治思想」的盛行,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土壤。但是一個政治成熟的法治國家,是容不下「人治」思想的。因此,要建設法治社會,要司法獨立,就一定要加強法制宣傳,通過網路,報刊,影視等媒介,利用文字,視頻,音樂,圖畫,聲音等手段來宣傳法治,進一步強化國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確保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早日實現。

(四)完善人大代表和紀委監督司法機關機制,確保「司法獨立」陽光運行。

按照我國現行的司法監督機制,各級人大和紀委都有權監督司法機關的職能行為。因此,完善這一個機制,需要人大和紀委在不泄密、不影響、不幹擾司法機關正常辦案的情況下,切實地對司法機關執法進行全方位的監督。

『伍』 跨區域管轄的主要意義

行政訴訟跨區域管轄的含義在新《行政訴訟法》首次確立了行政案件中的跨行政區域管轄,最突出的價值和意義便是對司法公正與司法獨立的實現。盡管依照《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的規定,行政訴訟案件的管轄仍然是要依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則,主要是由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但第2款的規定無疑也是對被告所在地管轄原則的挑戰與突破。通過跨行政區域管轄的確立,可以使司法公正更容易實現,對於司法行政化的現象也可以有效規避,同時還能盡可能地實現司法獨立。
行政訴訟中被告所在地管轄時,由於當地司法機關受制於地方政府,無法全面擺脫對地方政府的依賴,而且在我國熟人社會的背景下,法官與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難免會熟識,法院對行政案件的審判難以保證其獨立性、公正性。但在跨行政區域管轄的基礎上,跨行政區域的法院必然與被告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存在較少的聯系,獨立性更強。
從司法權的本質來看,司法權行使是通過審理裁定這一過程來實現對法律糾紛的解決、對合法權利的保障與維護,對公權力的限制與約束以及對人權的保障。司法活動要求遵循公平公正要求,而只有司法真正獨立才能實現公平公正,才符合法治的本質要求和特點。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司法制度的完善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層面,而司法體制改革就要求確立司法獨立的原則。司法獨立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更是構建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司法獨立原則的確立,可以有效實現司法活動的公平公正,可以滿足司法裁決的基本要求,還可以推動我國法治建設不斷深入。
受到歷史與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國司法權行政化的趨勢很明顯。我國司法機關的財政權與人事權都受制於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能處於地方利益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對法院等司法機關施壓。從案件受理、審判、裁決到執行的各個環節,司法機關都可能受到來自地方政府的壓力和干預,嚴重影響了司法獨立性。而在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作為被訴方,理應與法院之間保持獨立,以確保行政訴訟案件判決結果的公平公正。但受到司法權行政化的影響,司法獨立的實現也面臨著不少障礙,在行政訴訟案件中,司法不獨立,受制於地方政府的現象尤其突出,極大地侵害了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在我國依法治國進程中,以司法獨立為主要內容的司法體制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環節。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無一不確立了司法獨立原則,我國更應該藉助司法獨立來實現司法公平公正,使司法機構獲得公眾的信賴和認可,提升我國整體的法治環境。司法獨立制度的核心是法院審判權的獨立。要真正實現司法獨立,在行政訴訟中避免受到來自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確立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是有效果的。

『陸』 我國司法獨立的困境是什麼

1、司法機關與黨政機關的關系:

在我國,司法獨立是黨領導下的「獨立」,各級黨委及其政法委員會領導和協調公、檢、法工作的機制一直在運行,這在事實上形成了我國司法領域中「一個家長,三個孩子」的制度現實。雖然現在各級黨委、政法委審批案件的做法已大為減少,但一些「重要」案件的處理還是必須要向黨委或政法委請示或者接受其「過問」。

雖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是不能脫離黨的領導,無論是司法機關還是行政機關所有的領導幹部基本屬於黨的成員,因此其受黨的領導和管理是必然的問題。如此一來,司法機關是不可能脫離政黨對其的干預,無論是在有形還是無形,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干擾。

2、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的配置上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和政府,這不僅包括司法機關的日常經費開支,更包括了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等現實的開支,具體的數額和項目都是由地方政府自己預算的,缺乏獨立性,經濟保障不足且財政供應體制不順,有時難以避免手捧帽子向自己的當事人乞討的尷尬。

由於地方各級法院的人、財、物均掌握在地方,從而使得我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單一制國家,司法卻不能獨立於地方。我們的司法機關在人事、財政上嚴重地依賴於地方,地方法院和檢察院都同在一個地方政府制約下,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也不可能不受當地經濟利益的左右。辦金錢案、人情案,司法活動中的腐敗現象突出。

3、司法機關與人大的關系:

我國憲法在確立司法獨立原則時,沒有規定司法機關有權獨立於權力機關。我國憲法採用的是議行合一的政體,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全部國家權力由人民代表大會即權力機關行使,司法機關由國家權力機關依法產生,司法機關應該對權力機關負責,並接受其監督。

由於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未排除人大對法院審判活動的事前干預,現實中已出現了多起人大代表在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進行「個案監督」的事例,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人大對司法的監督機制還有待完善,而且缺乏有效地制約。實踐證明,不講究黨的領導方式和人大監督機制的合理化,必然會影響司法獨立的實現。

4、公、檢、法之間的關系:

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負有審判監督的職責。這種監督的方式和程度雖然受到法律的嚴格制約,而且目前看也有弱化趨勢,但畢竟與法院形成一種監督上的上位與下位關系。

而且就刑事案件辦理,憲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要求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時「互相配合」,這種平等的配合制約關系,使得以審判至上為前提的司法獨立難以有效貫徹,很明顯與司法獨立的核心要求是不相吻合的。

熱點內容
支部選舉條例 發布:2025-09-25 18:23:58 瀏覽:83
我國特色立法解釋 發布:2025-09-25 18:22:23 瀏覽:745
山東省威海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5 18:14:30 瀏覽:71
讓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顆心靈講稿 發布:2025-09-25 18:01:38 瀏覽:447
行政法人文精神 發布:2025-09-25 17:58:22 瀏覽:793
論民法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5-09-25 17:57:36 瀏覽:875
南寧中級法院法官名單 發布:2025-09-25 17:52:38 瀏覽:72
行政法規以什麼命名 發布:2025-09-25 17:45:35 瀏覽:965
領導重視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5-09-25 17:35:47 瀏覽:562
申請法律援助報告 發布:2025-09-25 17:35:06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