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那年
㈠ 為什麼民法典歷經五次才最終編纂成功
編纂民法典工程浩大,應穩妥推進。將散於各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中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全面編訂纂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要將不適應、不適宜的規定予以剔除,另一方面又要將新產生的、新出現且已成熟的民事法律規范加以吸收、固化,最終形成一部完整的有中國特色的、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集大成法典。
根據編纂民法典「兩步走」的思路,民法總則已經出台,接下來就是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本次會議審議的有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等6編,共73章1034條。編纂好各分編是對民眾切身利益的法制保障。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編纂有很多亮點,比如物權編強化了業主對建築物共有部分共同管理的權利,住宅建設用地使用許可權屆滿自動續期;合同編里增加了住房繼承人優先承租權的制度,加大了保護弱勢當事人的制度;在婚姻家庭編增加了一個月離婚冷靜期等。
(1)民法典那年擴展閱讀
5年磨一劍,宣告中國邁入「民法典時代」。這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載著幾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億萬人民的夢想。開啟中國民事法律新時代。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
編纂民法典,是一個國家法律傳統和法治信仰的生動寫照,映射出一個民族的不懈奮進。偉大的時代,催生偉大的法典。編纂一部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民法典,離不開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科學的思想指引。
「自始至終,民法典編纂工作都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進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負責人說,根據編纂民法典的指導思想,立法機關確立了「編纂式立法」這一重要理念。
1、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
2、不是簡單的「麻袋裝土豆」,而要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㈡ 古代國外一些傑出將領和他們的事跡
就舉兩個例子吧
1、凱撒 羅馬
凱撒,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出身貴族。少年時期受過良好教育。前78年蘇拉死後,凱撒積極參加反蘇拉體制的斗爭,嶄露頭角。前68~前62年曾任財務官、市政官、大祭司長、大法官等職。前61年出任西班牙行省總督,征服一些部落,聚斂大量資財。翌年回羅馬,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盟,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9年在龐培、克拉蘇和民主派支持下當選執政官。翌年任山南高盧(內高盧)總督後,利用山北高盧(外高盧)各部落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和武力征服的策略,經高盧戰爭最後征服山北高盧。其間,曾於前55年率軍渡過萊茵河侵入日耳曼尼亞,兩次渡海侵入不列顛。戰爭中,他造就了一支訓練有素、能征善戰和忠誠於他的軍隊,並積累巨額財產,為其日後奪權打下基礎。前53年克拉蘇在帕提亞(安息)戰爭中戰敗身亡後,他與龐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激化。前49年1月初,元老院在龐培支持下議決要凱撒任期滿後交出高盧行省的統轄權和軍權。他斷然拒絕,於1月10日率軍渡過魯比肯河,進軍羅馬,迫使龐培偕大批元老逃往希臘。同年秋出兵西班牙,擊敗當地的龐培軍隊。前48年進軍希臘,取得法薩羅之戰的勝利,並揮師埃及追擊龐培。在埃及捲入托勒密十三世與其姐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的權力斗爭,支持後者單獨執政、成為埃及唯一國王。隨後轉戰小亞細亞,擊潰本都國王的軍隊。前46年進軍北非,再征西班牙,清剿龐培余黨後,於翌年凱旋羅馬。經連年征戰,凱撒獲得終身獨裁官、執政官、保民官等職,兼領大將軍、大祭司長榮銜,並被尊為"祖國之父",成為無冕之王。當政期間,實行一系列改革,改善行省管理制度,頒布反對行省官員勒索的法令,擴大授予羅馬公民權的范圍,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實行自治市法,增設高級官職,擴充元老院等。此外,他改訂歷法,推行"儒略歷"。作為軍事統帥,他善於並用政治手段與軍事手段,分化瓦解和各個殲滅敵人;重視騎兵的作用,強調步騎兵協同作戰;在兵力部署上建立了預備隊,增大了戰斗隊形的縱深和穩定性。其代表作《高盧戰記》、《內戰記》是研究古羅馬軍事歷史的重要文獻(見凱撒的軍事思想)。凱撒的獨裁統治動搖了羅馬的共和政體,激起貴族共和派的強烈反對。前44年3月15日,他在元老院議事廳被布魯圖、喀西約等人陰謀刺殺。
蓋尤斯·尤利烏斯·凱撒,出生於公元前102年, 正是羅馬共和國發生嚴重政治危機的時代。這時,羅馬的經濟基礎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它已經變成西方古典時代奴隸制度最發達的國家,原來的小農業已完全被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庄園取代,直接的軍事掠奪和以貢賦等方式向被征服地區進行的壓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財富大量湧入義大利,加速了羅馬的社會分化。
經濟上的巨大變化,自然要影響到羅馬的政治生活,被征服土地在日益擴大、由僱傭軍組成的常備軍在不斷擴充,奴隸人口在急劇增加,由失業小農民和釋放奴隸構成的遊民階層也在大量湧向首都,這就需要大大加強國家機器才能應付,但這時的羅馬國家體制卻基本上還是當年台伯河上那個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它那年年重選的文官政府、它那已變得臃腫不靈的公民大會和它那由少數世代掌權的豪門貴族壟斷的元老院,根本無法適應這個局面。從公元前二世紀三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種種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為觸犯豪門貴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盤據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謂貴族共和派的反對,遭到失敗。此後,主張民主改革的人前仆後繼、奮斗不息,民主運動從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漸發展到採取陰謀暴動甚至內戰的方式。公元前82年,豪門貴族的保護者蘇拉用血腥的大屠殺鎮壓了反對派,民主運動才一時沉寂下去。但大屠殺並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蘇拉不久死去後,民主運動馬上就卷土重來。這時,羅馬貴族共和政府的顢頇無能、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軍人的專橫跋扈,已經大大削弱了國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紀的七十年代,局勢終於發展到極為可慮的地步。東方強鄰的進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據都還在其次,嚴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盜橫行和斯巴達克斯所領導的奴隸起義。海盜橫行不但使沿海地帶民不聊生,連羅馬也因海外的糧食運不來而有斷炊之虞;奴隸起義使義大利遭到漢尼拔戰爭以來最沉重的一次兵災,而且從根子上震撼了羅馬的奴隸制度,打擊了奴隸制經濟。奴隸起義迫使奴隸主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也迫使奴隸主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們不得不變換已不能保障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共和政體。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當某一個國家內部的國家政權同它的經濟發展處於對立地位的時候——直到現在,幾乎一切政治權力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都是這樣,——斗爭每次總是以政治權力被推翻而告終。"凱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凱撒出身於羅馬的一個古老但已中落的貴族家族,由於他和老一輩的民主派領袖馬略和欽奈有親誼,青年時代就受到貴族共和派的排擠,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邊,逐漸成為反對派的領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從財務官、工務官升到司法官。但在這時候,他除了在街頭的遊民階層中擁有巨大的號召力以外,沒有別的政治資本,為此他設法跟當時在軍隊中有極大勢力的克耐猶斯·龐培和代表富豪們即所謂騎士階層的羅馬首富馬古斯·克拉蘇斯結成"三人同盟"。當然,這三個人代表的是三個不同利益的集團,只是因為同樣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貴族共和派的排擠,才湊合到一起去的。凱撒在這兩個人的共同支持下,當選上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但由於元老院的掣肘,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這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政局動盪,羅馬統治集團中無論那一派的領袖人物,都從實際經驗中體會到,要掌握政權,必須先有一支武裝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凱撒在執政官任期屆滿之後,竭力設法爭取到高盧行省去擔任行省長官,目的是趁在高盧的機會訓練起一支自己的軍隊,作為政治上的後盾;同時,在高盧大事開拓疆土,擄掠奴隸,還可以為自己在羅馬的奴隸主階級中取得聲譽,又可以乘機積聚起一大筆財富來作為今後政治活動的資本。
凱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盧,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義大利。他在高盧的九年中,據普魯塔克說,曾經屠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將吏都發了大財,使他能在羅馬廣施賄賂,甚至一直賄賂到要人們的寵奴身上。他還在平民中舉辦各種演出,發放大宗金錢,並在義大利許多城鎮興建大量工程,既討好了包主的人,也討好了因此獲得工作機會的平民。這樣一來,他在義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兩人,特別是他借高盧作為練兵場所,訓練起一支當時共和國最能征慣戰的部隊,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國家的部隊。
凱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蘇斯,他在公元前63年趕到東方去發動對安息的戰爭,希望在那邊取得跟凱撒同樣的成功,不料全軍覆沒,死在那邊。這就使得原來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凱撒和龐培兩雄並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從中挑撥拉攏,龐培終於和凱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邊去,成為貴族共和派藉以對抗凱撒的首領。公元前49年凱撒帶著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義大利,龐培措手不及,帶著全部政府人員和元老院倉皇逃出羅馬,渡海進入希臘,聽恁義大利落人凱撒手中。次年冬天,凱撒也趕到希臘,在法薩勒斯一戰擊敗龐培主力。龐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殺死。凱撒在肅清了其他各地龐培余黨後,重新統一全國。
凱撒一個行省一個行省地肅清龐培余黨的過程,也就是掃除羅馬貴族共和體制的殘余影響,建立新的統治機器的過程。因而,被凱撒重新統一了的這個羅馬國家,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軟弱無力、遇事拖拖沓沓的舊的羅馬共和國,它已經是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國家,已經能夠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樣地統一指揮全國了,這對地中海沿岸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凱撒從統一羅馬國家到死去,還不到四年,但就在這樣短的時。期內,他仍能完成了許多值得稱道的工作,最堪注意的有兩個方面:首先,他象摧枯拉朽地破壞了舊的貴族共和體制,把軍政大權集中於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獨裁製的過渡,把過去幾百年發展中隨時遇到問題、隨時修修補補、牽強湊合起來的那些重床疊架、支離破碎的舊制度,作了一番整齊劃一的工作。他把執政官、統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重要職務兼於一身,他把元老院降為咨詢機構、他把公民大會當作可有可無的裝飾品,都是為他後來的繼承人把羅馬變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國開創了道路。次之,他企圖逐步廢除舊羅馬作為一個城邦霸國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特權,把義大利各城鎮的地位提高到和羅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義大利相等,並且把公民權陸續給予羅馬的各個行省——當然只給奴隸主階級——使這個大帝國的統治集團基礎更加擴大鞏固。但這項工作僅只完成了一部分。過去他在高盧時就已經把公民權給了山內高盧人,後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權視為禁臠,不願別人分享的舊公民的不滿,他們譏刺他:
"凱撒在凱旋式里牽著高盧人走,
卻牽他們進了元老院;
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
反穿上了(元老們的)闊邊長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適用於義大利各市鎮的自治法,給它們跟羅馬同樣的地位;他恢復了義大利一向免除的關稅;他還計劃廢除由商人承包徵收行省稅賦的辦法,改由國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銷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項秕政。難怪當時沸沸揚揚地傳說他想把首都遷到亞歷山大里亞去,把羅馬改造成一個東方式的君主國家,主要就是因為他降低了羅馬城在國家中地位的緣故。
凱撒在公元前44年被貴族共和派的殘余分子刺殺,結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孫子該猶斯·猶理烏斯·凱撒·屋大維安弩斯,那奧古斯都,在凱撒奠立的基礎上,徹底完成了把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改建成帝國的任務。
歷來評論凱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偉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統帥、作家、演說家等等,彷彿他是一個恁空建立了這個大帝國的人。其實,凱撒的一生斗爭,只不過是奴隸主階級中一個統治集團跟另一個統治集團為了該不該改變統治方式而作的斗爭,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改善了這個奴隸制國家的處境,使奴隸制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隸主階級,根本沒影響到當時廣大奴隸階級的命運。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應該歸之於他的恰巧處在羅馬共和國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歷史時代,一時風雲際會,機緣湊合,讓他不自覺地完成了歷史要他完成的事業,這里,他的個人品質象堅毅、機智大膽、圓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極其有限的作用,因而過分吹捧凱撒是不恰當的。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說的那樣:"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末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這點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即每當需要有這樣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如凱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詬責凱撒,說他鎮壓了民主運動,把他的取銷行會組織、恢復義大利關稅。減少發給貧民口糧分額等等,說成是背叛平民。這些責難往往是出於對羅馬當時的所謂"平民"、"民主運動"等等名詞作了過分現代化解釋的結果。要對共和末年聚居在羅馬的所謂平民、他們的構成、他們的政治作用和經濟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較復雜的工作,而且也不是這里該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說,他們絕不是十八、九世紀的那種工業無產階級。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過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羅馬的無產階級依靠社會過活,現代社會則依靠無產階級過活"——這就是關於他們的最中肯的結論。在公元前一兩世紀中,他們在政治上從來沒產生過一位自己的代表,也從來沒提出過自已的一套政治綱領,他們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動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們不能把他們當做現代無產階級一樣,我們也絕不可以把凱撒看做是路易·拿破崙甚或梯也爾一流人物。凱撒在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當時其他活動家做過的事情,可以責備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們、後來又離開了他們而已。而離開他們、甚或損害到他們,則是.當時不問那個民主派活動家一旦當權之後,勢必難免的事情。特別是凱撒,只要從前面簡單地舉出來的他所致力的工作來看,就可以知道這是他這些工作的必然結果。首都的遊民階層久已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要減輕對行省的搜括、減少羅馬這個城市的特權,就不得不採取一些對這些遊民不利的措施,象發放給公民的免費口糧,被凱撒從三十二萬份一下子降到十五萬份,把這一過去一向認為是公民應享的特權嚴加限制,變成真正的社會救濟,就是一個例子。而且建立了強有力的個人統治之後,公民大會連作為橡皮圖章的作用都失去了,遊民階層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結束,用不著再竭盡國庫所有去討好他們,這正是合乎邏輯的發展,也是從共和國向帝國過渡的必然結果。凱撒一生的所作所為可議的地方雖然很多,恰恰不在這一方面。
2、漢尼拔 腓尼基
羅馬與迦太基兩個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強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爭奪地中海世界的霸權,展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爭霸戰爭,因羅馬人亦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被稱做布匿戰爭。而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羅馬與迦太基雙方都冉冉升起璀璨的新星,羅馬出現了顯赫一時的西庇阿家族,而迦太
基則擁有被稱做「戰略之父」的漢尼拔。
第一部分:布匿戰爭的背景
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完成了對義大利半島的征服,其不斷膨脹的大國霸權主義不可避免對地中海南岸的商業帝國迦太基產生威脅。於是,圍繞著對西西里及其附近島嶼的歸屬權,公元前264年,兩國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雖然迦太基擁有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並數次重創羅馬海軍。但是羅馬民族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使他們在遭受了比迦太基人更慘重的損失後,最終戰勝了迦太基,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將西西里及其附近島嶼納入羅馬版圖。
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年,年僅28歲的漢尼拔從迦太基海外領地西班牙出發,傾入義大利本土,第二次布匿戰爭拉開了序幕。雖然號稱「戰略之父」的漢尼拔在義大利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連續大敗羅馬軍,但由於迦太基政府內訌不斷,他不能及時從北非得到補給以及援兵,而來自西班牙的援軍又遭遇羅馬的圍堵,全軍覆沒,最終不得不放棄義大利,無功而返。隨後在扎馬會戰中,漢尼拔敗給了羅馬著名統帥西庇阿,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敗仗,也是最後一次敗仗。迦太基無力再戰,只得向羅馬投降。羅馬取得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最後勝利。因為這次戰爭始終於漢尼拔的活動為線索,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做 「漢尼拔戰爭」。
第三次布匿戰爭
經過前兩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從一個實力強大的地中海強國淪落為惟羅馬馬首是瞻的附庸國,但其幾百年建立的基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被摧毀的,它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繁盛。緊惕迦太基再次強盛的羅馬,念念不忘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曾經差點攻打羅馬城。於是羅馬找了一個借口,要迦太基拆除港口,搬到北非內陸,迦太基拒絕,羅馬隨即對迦太基宣戰。公元前149年,羅馬軍圍攻迦太基城,迦太基平民與軍隊協同防禦,羅馬圍攻了整整三年,仍沒有攻破迦太基城。接著,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打敗漢尼拔的西庇阿·阿非利加的過繼孫子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小西庇阿)以強大兵力攻陷迦太基城,並將其夷為平地,倖存的5萬人全部貶為奴隸。迦太基帝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此從世界上消失,羅馬將整個地中海變為內湖。
第二部分:漢尼拔生平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年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終身與羅馬為敵,在軍事上有卓越表現。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亞戰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7 年)和坎尼戰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潰羅馬人。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拒絕與漢尼拔發生正面沖突,並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公元前196年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公元前195年,羅馬人迫使漢尼拔被驅逐。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漢尼拔在公元前182年服毒自盡。
第三部分:漢尼拔的四次重大戰役
1.特拉比亞之戰
時間:公元前218年12月
地點:北義大利波河支流特拉比亞河畔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老西庇阿&羅馬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
兵力:迦太基軍34000人,羅馬軍40000人
過程簡介:羅馬執政官指揮不力,沒有完全發揮出羅馬軍隊的戰鬥力,漢尼拔以戰象為沖鋒主力,
撕開了羅馬軍的正面步兵主力,同時使羅馬騎兵很快失去戰斗能力,羅馬步兵雖然英勇戰斗,但隨即遭
到漢尼拔步兵的包抄,結果羅馬軍大敗,被迫撤離北義大利。
2.特拉西美諾湖之戰(Trasimene Battle)
時間:公元前217年6月21日
地點:義大利半島埃特魯尼亞Etruria東部特拉西梅諾湖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努斯
兵力:迦太基軍人數不詳,羅馬軍30000人
過程簡介: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努斯缺乏戰爭經驗,被漢尼拔引入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平坦開闊
地。當羅馬軍沿著湖邊大路前進,准備在前方迎敵時,漢尼拔的伏軍卻出現在側面和後方。這就迫使羅
馬軍轉向側面背水而戰。羅馬軍大批葬身湖中和大道上,執政官也戰死。戰斗從清晨開始幾個小時就結
束了,羅馬軍15000人陣亡,其餘倖存的士兵全部被俘虜。而漢尼拔僅損失1500人。
3.坎尼戰役
時間:公元前216年8月2日
地點:義大利半島坎尼城附近平原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瓦羅
兵力:迦太基軍42000人,其中32000名步兵,10000名騎兵;羅馬軍73000人,其中步兵66000人,騎
兵7000人。
過程簡介:漢尼拔把瓦羅引誘到坎尼城附近廣闊的適宜騎兵作戰的平原,以正面半月形的高盧步兵
對抗羅馬的步兵方陣,戰斗開始後,高盧步兵按照漢尼拔預期的開始後退,羅馬步兵一步步前進,隨後
漢尼拔巧妙地調動剩餘步兵和騎兵自兩翼飛速包抄羅馬軍,自敵方身後完成對羅馬軍團的包圍。羅馬軍
團面對包圍完全不能動彈,戰斗變成單方面的屠殺,羅馬軍最後戰死44000人,其中包括一名執政官與80
名元老,被俘10000 人。而漢尼拔僅僅損失了6000人。坎尼戰役是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會戰。
4.扎馬戰役
時間:公元前202年
地點:北非迦太基城以南50英里的扎馬城附近
交戰雙方:迦太基統帥漢尼拔VS羅馬執政官大西庇阿
兵力:迦太基軍40000人,羅馬軍40000人
過程簡介:西庇阿與漢尼拔棋逢對手,各人施展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擺開包圍的架勢。漢尼拔以層
出不窮的幾層兵力對付西庇阿的進攻。最後西庇阿以騎兵優勢包圍了漢尼拔的後衛解決了戰斗。坎尼戰
役在迦太基本土重演,但這次得勝的是羅馬人。
第四部分:對漢尼拔的評價
論將才,漢尼拔的戰爭藝術遠遠高於羅馬的執政官們,只有小西庇阿可以與之相比。漢尼拔曾自比
僅僅排在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之後,這並不完全是誇張。因為他的軍隊素質不能跟亞歷山大的軍隊
相比,而他的對手又是比波斯人更驍勇善戰的羅馬人,他實際上單槍匹馬地向古代最強盛、其政治、軍
事基礎最堅固的社團及其同盟提出了挑戰,並且幾乎將她摧毀,這似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從根本上說,羅馬是一個遠較迦太基強大的國家。他在這樣的一種劣勢中還能取得這樣巨大的勝利,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漢尼拔,北非迦太基名將,位列西方古代四大名將的第二位,其他三位分別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
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無冕之王愷撒大帝,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