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利大於弊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利大於弊

發布時間: 2025-09-29 19:57:28

①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文檔

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近幾年,隨著我國傳媒技術的提高,傳媒手段的多元化,社會輿論對司法的監督在我國的司法監督體制中的地位日趨上升。正本清源,社會輿論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是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司法審判的積極影響,即促進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另一方面過度的輿論監督會干擾司法獨立,錯誤的輿論會妨礙司法公正。

今天我們判斷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應該看社會輿論對司法過程、司法體制和司法精神的建立完善究竟起到長效性的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理由有三。

1、社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公正起促進作用,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適當監督,使司法在公眾的監督下進行,使其司法過程公開透明,促進司法過程的合理化以及司法體制的完善。而司法機關以及司法工作人員在輿論的影響下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從而使司法人員依法辦事,對司法腐敗能有效抑制,促進司法過程的公正化發展。

2、社會輿論是現階段下最有效的權力制衡手段。平民與權力階層的沖突能夠促進司法獨立。在社會環境中,尤其是大陸法系下,往往存在行政權力干預司法的現象,影響司法人員和司法結果。平民掌握話語權,通過社會輿論聚集成強大的社會力量,能夠與權力階層進行博弈,與權力階層所存在的沖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權力的不正當使用,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

3、社會輿論能夠促進司法精神和法治社會的建立完善。從長遠來看,隨著司法獨立的日趨成熟,司法體制日趨完善,也不需要輿論的力量來平衡會妨礙司法公正的力量,這時社會輿論對具體的案件影響減小,在此過程中,社會輿論在法治社會的形成和尊重法律風氣的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民眾通過關注司法,提升民眾本身的主人翁意識和法制意識,促進司法人員在長期監督下堅持司法公正的行為方式,公平、公正、公開的司法精神得以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對司法體制的長遠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反駁:

【社會輿論影響判罰】

1、證明最後的判罰結果確實是不公正的。【如果不是具有損害性的結果,可以說民眾是監督作用,促進結果的公正化】

您方說 …… ,那我方也可以說最終的結果是公正的,社會輿論發揮了監督作用達到了結果公正。所以這樣論證沒意義

2、證明最後不好的結果是社會輿論導致的,而不是司法人員的判罰不當,不是司法體制的不完善導致的。

【主動權在法官手裡,綜合的結果;一類較為輕松的作出判決,二類人情和法理的劇烈沖突,社會對法理人情的大討論,是的結果更加公正】

②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利還是弊

總體來講是弊大於利,畢竟法官會有獨立的判斷,而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西版方國權家是非常忌諱的,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畢竟中國人的法律素養太低了,我們喜歡干預法院的審判,往往是輿論擔任法官,最終影響了判決結果,所謂了民憤極大之類 的玩意兒

③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從何種定義來看,網路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夠公正就在他的獨立性,難為外物左右。法律並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當中進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為大多數人意見的集合體,符合絕大多數人關於公平正義的判斷標准。
我們維護的所謂的司法公正,一是讓絕大多數人在某一次案件審判的結果中感受到公正,這是嚴格執行法律就可以獲得的效果;二是維持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的公正形象,這個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證每一次審判結果的公正之外,還需要司法的獨立和公開。比如三權分立使得權利之間互相制衡,從而建立起人民對於司法公正的信賴和信心,而司法過程透明公開,也能有效的杜絕權利的腐敗,堵上造謠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過程是對原有規定的變革。凡變革必有流血者,足夠慘淡才足夠觸目驚心,才能使社會為之顫動。遲到的是正義不是正義,微小的聲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須要有很大的、足夠蓋過一切的聲音,這,才是力量。
其次,輿論是民意的基礎,而網路輿論卻不一定是。首先網路輿論具有主體廣泛性和匿名性,這就導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謠言,產生更多不理智的無效言論,更容易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被有心人操縱利用,也使得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權威和領袖的優勢減弱。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網路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為對於事件本身關鍵點的關注被弱化而劍走偏鋒,轉為無法推動事件解決的人身攻擊。比如在於歡案的審判中,近一半的網路輿論的重點都在於不理智地抨擊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關鍵其實在於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職守以及防衛是否過當導致量刑是否准確。
最後,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卻是一定存在並且影響深遠的。有部分案件在輿論的推動下進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審判,比如蘇格拉底之死,比如鄧玉嬌殺人獲無罪釋放。但是,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還是更貼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們不得而知。
同時,正是對這些案件的大肆宣傳使得民眾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輿論高於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談何公正?
這個社會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來主義更是泛濫。試想一下,這些偏激的觀點一旦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們還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④ 你覺得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會有影響嗎

有多大不好說,但是肯定有影響。

對於「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確實有法學教授做過相關實證研究,一位是徐光華教授,一位是白建軍教授。二位博導,都是熱衷於進行實證研究的刑法學者,尤其是白建軍教授的論文。

在徐光華教授在論文中總結了130份判決,其中23份,民意對刑事司法的影響。白建軍教授曾總結2000年以來的刑事判決,共32萬份,其中無罪判決僅586個,而受到輿論影響的無罪判決就有8個,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驚人。

回歸到個案上來,輿論的監督對一些案件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許霆 ATM 機盜竊案」,由於民意的影響,從無期徒刑改判為5年有期徒刑;「崔英傑殺死城管案」順應民意判處死緩;「鄧玉嬌刺死官員案」最終判處防衛過當並免於刑事處罰;「深圳機場梁麗拾金案」無罪處理。這類案件因為行為雙方的身份差距巨大,引發了社會的巨大關注,最終也確實影響了判決,可這類判決的基礎有的是在自由裁量的空間內對民意進行回應,有的則跨越了法律本身的維度,比如馬克昌教授就曾明言:「若沒有民意,鄧玉嬌至少會判緩刑。」

當然不能只著眼於這類案件,同樣是因為輿論的關注,比如對「齊二葯假葯案」、「河南三鹿奶粉案」、「河南瘦肉精案」的關注,最終推動《刑法修正案(八)》增設食品監管瀆職罪,修改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構成要件並加重其法定刑。這就是輿論關注的正向反饋。

所以社會輿論確實對法律判決有影響,這樣的影響有正向反饋也有負面反饋,可不論如何,司法還是應保持其獨立性,以塑造其權威性。這有賴於整體法治環境、法治文化、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道德水平、普通民眾個人素養的提升。而這恰是如今轉型升級的中國的陣痛點。

⑤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弊大於利。
司法講究獨立性。目前國內因為輿論而重判錯判的案件不在團簡少數。
而且,法律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沒念皮有專業的接觸過法律的人很難全面思考仔或差問題。
所以,司法不應因社會輿論而被左右。當然社會監督還是好的

⑥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法律分析:判斷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大還是消極作用大,其關鍵在於網路輿論能否在司法執行的過程中提供理性的參考與監督,使其更加公正。顯而易見,網路輿論沒有這個功能。由於網路謠言的大量存在、網民強烈的主觀性和情緒偏向,網路輿論常常表現出一種顯然的非理性。網路輿論中確實存在小部分的理性,但因為大多數網民對法律的不了解,這個理性的標準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理性的網路輿論只能帶來類似於「群體極化」和」多數暴政」的」輿論審判」只有理性的監督才是監督,不理性的監督只能稱為干擾甚至破壞。網路輿論不僅不能給予司法活動理性的參考和監督,反而會破壞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威。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熱點內容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發布:2025-09-29 21:55:47 瀏覽:97
高速公路相關法規 發布:2025-09-29 21:53:31 瀏覽:907
勞動法包含在什麼法 發布:2025-09-29 21:43:25 瀏覽:94
行政訴訟法2015對比 發布:2025-09-29 21:17:59 瀏覽:343
行政訴訟法實施意見 發布:2025-09-29 20:59:50 瀏覽:391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何沒有 發布:2025-09-29 20:46:54 瀏覽:259
黃天崎魔法學院主題曲 發布:2025-09-29 20:46:46 瀏覽:483
中級經濟法txt 發布:2025-09-29 20:21:54 瀏覽:737
民法中的交易 發布:2025-09-29 20:20:25 瀏覽:479
法院判好了 發布:2025-09-29 20:09:23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