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司法制度
㈠ 比較隋唐與明清時期的司法審判制度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㈡ 古代司法制度由刑向法的轉變過程
第一章
夏商時期的司法
夏商的司法制度
關於夏商的司法體制,沒有具體劃分,其政治體制在以帝國程度
上就是其司法體制的原型。夏商的政治體制有內服和外服之分,
內服即中央和王室機構體系,外服即地方諸侯機構體系。夏商比
較專門的司法機構體系史書上無記載。
夏司法制度
1.
司法機關
大理:中央最高司法管
士:地方司法官
蒙士:基層司法官
2.
審判制度
「神判」、「天罰」
3.
監獄的設置
「圜土」、「夏台」
商司法制度
1.
司法機構
司寇:中央最高審判機構
士:地方司法官
蒙士:基層司法官
2.
審判制度
(
1
)重案:
三審,即史與正的審理、大司寇的復審、三公參聽的
再審。
(
2
)疑案:
「疑案,泛與眾共之,眾疑,赫之,必察大小之比以
成之。」——《禮記·表記》
(
3
)
量刑:
可輕可重者,主張從輕;
可寬可嚴時,主張從寬。
3.
監獄的設置
「圜土」
「囹圄」:「所以拘罪人」
夏商的司法總結
其司法主要有以下之特點:
1.
,尚未從行政、軍事體制及其職能中分商兩代的司法體制
及其職能離出來,它們基本上是合而為一體。
2.
商兩代屬於中國權法時代,司法制度具有鮮明的天討、天
罰、神判的特色。司法審判大權握足於各級奴隸主宗主手中。
3.
著司法審判制度的產生,作為刑罰執行機構的監獄也開始
出現。
第二章
西周的司法制度
1)
司法機關的設置:
自上而下依次為:①周王
②大司寇
③小
司寇,地方效仿中央,地方司法機構主要是指天子京師和諸
侯國都之下或基層地方執行司法事務的官職或機構。
2)
訴訟審判制度:
1
肺石達窮民,路鼓制度
2
證據制度:僅
控告而無證據則不受理,
至於證據來源,
首先允許刑訊逼供,
就是要求必須要有口供。
並且以當眾宰牲發誓為訴訟輔佐證
據。
3
五聽制度:辭,色,氣,耳,目五聽,察言觀色等技
巧。
4
審理時限:
收禁人犯五六天後才進行審理。
盡心斷獄,
甚之又甚。
5
季節與司法:春夏不受,秋冬行刑。
6
三敕
與民主司法
7
八議制度:規定親故賢能,功貴勤賓不能采
取一般程序審理,必須採取朝廷特別會議由周王最後定奪。
這是後世八議制度的起源。
8
宣讀行書制度:是後世讀鞠乞
鞠的來源。
9
審判程序:一般死刑案件的審理程序一般要經
過二審終審,三宥程序僅僅適用於貴族。
10
法律宣教制度,
周禮的懸法象魏很可能是最早的法律宣傳普及教育制度。
3)
司法較前代之發展:
1
體系更加完備,制度更加成熟
2
統
治放於司法權下,
權責進一步分明
3
司法審判程序進一步嚴
格人性化,重視對人的法律教育。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司法制度
(一)
司法改革
1.
就司法機關而言,剝奪了舊貴族的司法審判權,改由封建職
採納
㈢ 分析古代司法制度由刑向法的轉變制度
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時期,就有了明確的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時期只是有了監獄這種司法執行機關。西周時的最高審判權還在周王手裡,他統轄的中央地區的具體司法官是士師和眚史。西周時的案件區域管轄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審級已經有了王、三公、司寇、鄉、遂、縣六級,古代的司法機關基本形成。就已有了類似現在治安管理的職能分工。當時,國家設有司民(戶籍)、司稽(捕盜)、司寇(刑獄與糾察事務)等相應的官職。
戰國時期
到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魯國則設有大司寇一職。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擔任過魯國的大司寇。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縣制,地方的司法機關由郡守和縣令兼任,疑難案件上報中央,一般的則自己處理。在縣鄉兩級,則創設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基層治安機構——亭。亭是秦漢時代政府的末端組織之一,遍布全國,主要設置於交通要道處,大致每十里(相當於3公里)設置一亭。亭本來是為軍事交通設置的機構,後來逐漸演變為兼具軍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層政府機構,兼司緝捕盜賊和維護治安之職。秦朝的司法機關體制奠定了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司法機關的基礎。
漢朝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漢朝對於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三國兩晉南北朝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隋唐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宋朝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 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元朝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時期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明朝
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清
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