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身權的保護只是民法的任務
總的來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而刑法與民法屬於部門法,位於憲法之下。刑法與民法同屬於部門法,但是刑法是民法的保障法,即民法保護一般的人身與財產利益,若侵犯人身與財產的行為達到嚴重程度,民法或其他部門法不足以規范該行為的,則由刑法調整。因此,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立法宗旨】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 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調整范圍】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貳』 民法和刑法的區別是什麼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區別是什麼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區別如下:
(1)調整對象的不同。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財產和人身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行為;
(2)任務的不同。民法的任務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穩定,刑法的任務是為了維護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
(3)違法責任的不同。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刑事責任主要是限制人身自由;
(4)適用法律的不同。民法主要適用民事法律規范,刑法適用刑事法律規范。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二、刑法有什麼作用
1、管制。管制是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機關管束和群眾監督改造的一種刑罰方法。
2、拘役。拘役是對犯罪分子短期剝奪人身自由,並由公安機關實行就近關押改造的刑罰方法。
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對犯罪分子剝奪一定時期人身自由,在監獄等執行場所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
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在監獄等執行場所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
5、死刑。死刑又稱極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方法。
『叄』 民法典是什麼時候頒布實施的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女、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各編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民法典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肆』 我國民法的任務主要包括
一、民法的任務
明確了民法的地位和性質,對於民法的任務也就可以隨之迎刃而解。
(一)彰顯私權
民法是以權利為本位的部門法。如果說憲法是一部公民基本政治權利的宣言書,那麼,民法的主要任務則是彰顯私權;如果說憲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明確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與國家公權力之間的關系,那麼,民法則是一部明確公民具體私權利的宣言書。
民法為私權提供基本的保障。所謂私權,是指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屬於其個人的權利。其中主要是人身權、人格權和財產權。它們是民法上最重要的民事權利,並首先主要由民法予以規定和保護之。尤其人格權,是享有其他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基礎。民事權利中的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等,人格權一般被認為是基本的人權,民法就是一部國民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保障人權(私權)是民法的基本任務。
當前的民法典編纂是在官方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基礎上開展的,這使其處於顯著不同於制定《民法通則》乃至更久遠的民事法律制定時的歷史背景下。新中國成立以後,立法者認為,中國民法典編纂的最大障礙是當時經濟社會,尤其是經濟體制的不完備、未定型與探索性,難以穩定與持久地擔當統一民法典的社會基礎與規范來源,民事立法要防止「閉門造車或束縛群眾的手足」。故而,長期以來,民事立法主要圍繞各歷史時期經濟社會中心任務和人民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逐步總結地方與群眾經驗,在經驗逐步定型的基礎上,遵循「由簡到繁」、「由通則到細則」、「由單性法規到成套法律」的「經驗主義」的路徑,分散形成民法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