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業主所有
A. 公共收益歸全體業主所有 法律依據
小區公共收益歸全體業主所有,這一法律依據在我國的物權法中有所體現。具體來說,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以下是相關法律條文和公共收益的具體例子:
1. 根據《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273條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這些權利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2. 第274條規定,建築區劃內的道路、綠地以及其他公共場所和設施均屬業主共有。
3. 第283條規定,關於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費用分攤、收益分配等事項,如有約定,則按約定執行;若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則按業主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的比例確定。
4. 根據《物業管理條例》,公共地方的收入可以用於專項維修資金,也可以彌補管理費不足,但必須由全體業主投票決定。
5. 公共收益的分配和公示應在小區的《業主公約》和《業主大會章程》中事先約定。
公共收益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 公共區域廣告收益,如電梯轎廂廣告和戶外廣告。
- 小區公共區域的停車位收益。
- 小區公共區域內租賃的攤位收益。
- 利用公共配套活動場地、會所、游泳池等的經營收入。
- 部分通信運營管理費。
- 因損壞小區公共設施而獲得的賠償。
- 自製售水機運營費用。
- 物業管理用房的收益。
在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成立前,公共收益可由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物業服務企業代為管理。成立後,業主大會可決定公共收益的管理方式,無論是自行管理還是委託給物業服務企業管理。若由物業服務企業管理,合同中應明確管理費在公共收益中所佔比例。物業服務企業需在銀行開設專戶專款存儲公共收益,並單獨立賬,確保收支明細清晰。
綜上所述,小區公共收益的所有權屬於全體業主,法律有明確的規定,業主應了解並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