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司法圖片
你的意思是法官的法袍有沒有肩章嗎?
目前法官的法袍並沒有肩章,法袍是黑色袍子,前襟扣子處是一條紅杠,兩袖分別綉著利劍和印花,領口也有綉花,但是沒有肩章。
夏天是淡藍色的制式襯衫。
⑵ 古代那些各種酷刑都是在什麼時候取消的
(一)酷刑之始 「蚩尤唯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姦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唯作五虐之刑日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黥,越茲麗刑。」 即指割鼻,割耳,破壞生殖器官,刺面和死刑五種刑罪。 第一種肉刑是劓,劓是割鼻。古刑乃石刃割鼻的象形。周秦之際廣泛適用,漢初文帝廢除肉刑,將劓刑改為笞三百。此後劓刑趨於衰止,但南北朝時期間或施用。隋後不見於律典,唯金國早期對於犯重罪者要割掉鼻子,以別於一般平民。 第二種肉刑是刵,刵是割耳朵,又稱「截耳」。即以石刀割去耳朵的懲罰。《尚書 康誥》:「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說文解字》:「刵,斷耳也。」刵刑長期被用於軍中,斃敵而割其左耳以獻功,在我國歷史上產期存在。「馘」字,就是此意之表。 第三種肉刑是椓,今文作官割。歷代所述者甚豐,不表。 第四種肉刑是黥,又稱「墨刑」。先秦時期廣泛適用,漢初文帝廢除肉刑,以髡鉗城旦舂代替。魏晉南北朝時期間或適用,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四年再廢。隋唐律典無此制。五代後晉石敬瑭恢復酷刑,改成刺字,並與流刑結合使用,稱為「刺配」。宋沿襲,刺配盛行,林沖蒙冤刺配滄州,武松刺配孟州,可見一斑。清末法制改革,將其廢除。 此外,再加上「麗刑」,即割頸的死刑,又稱大辟。「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一般來說,戰國以來死刑通稱大辟。 除了五刑之外,五帝時期還有「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等五種死刑和「聰明」,「明畏」兩種肉刑,其殘酷性,對人體的危害性和「五刑」並無差別。 苗氏和三皇五帝時期施行的肉刑,是不折不扣的酷刑,雖然相較於後世而言,刑具簡單,手段單一,但其對後世的酷刑的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和作用。 (二)夏商周三代之酷刑 提及三代的酷刑,不得不提及中國歷史上兩位著名的暴君——夏桀,商紂。此二人開啟了暴君酷烈的司法習氣,以「酷斃了」之姿傲然蔑視群雄,以發指之罪行,被永久的定格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夏桀沒有任何名目,就殺死了一代名臣關龍逢,三千多年後的宋高宗深得其精髓,以「莫須有」的罪名,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殺害了一代忠臣名將岳飛,「天日不昭」;而商紂王,則為中國暴君中之「集大成者」。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對此有詳盡的描述。 醢酒侯,脯鄂侯,剖比干心,炮烙梅伯,敲骨吸髓,驅逐賢臣,囚禁賢人箕子,幽禁文王於羑里 ……可謂惡貫滿盈,無惡不作,凶神惡煞,窮凶極惡,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三)秦至清末的酷刑 秦奉行重刑輕罪的政策,「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廣泛使用肉刑,「劓鼻盈累」,「斷足盈車,國之諸市,履賤踴貴」, ; 漢代雖有」文景之治」,文帝劉恆深感緹縈之孝,廢除前代苛刑峻法,但新建的體系卻重用了以身體、生命為內容的笞刑,簡直成了歷史逆流而徹底失敗。武帝時,太史公慘遭宮刑,「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重為鄉黨戮笑,污辱先人,無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憾事。中國酷刑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 及至隋唐,堪稱中國歷史之「黃金時代」,「天下帖然」,「人人自安」,「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而野,外產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風採的一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靜水之下,暗流洶涌,盛世亦非白璧無瑕。武則天統治時期,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不可謂不發展,不可謂不進步,而亦是在此時代,暴露出了中國酷刑史上最黑暗的一面。武則天統治前期,對士大夫採用了籠絡利用的手段,後徐敬業造反,基本策略就轉為打擊迫害。其任用酷吏,大興冤獄,派出大批「告事」偵查士大夫言行,鼓勵告密,動輒以「謀反」之罪嚴刑逼供,其殘酷程度無以復加,時稱「羅織」,比漢末「黨錮」還要殘毒。武則天出身低微,歷經坎坷,熟讀經史子集,但末了,一代女皇還是無可奈何,只能「威懾天下」,不知酷刑之下,大周天子那顆玲瓏女兒心該如何安放? 古代法律發展到唐代,就已經完全成熟。中華法系的幾個重要特點皆以具備,《唐律疏議》更是為中國法典的楷模,被後世立法者奉為圭臬。唐代以後的發展趨勢是愈往後愈繁瑣,刑罰愈來愈嚴酷,但皆以唐律為模式。宋代,「刺配」盛行,還出現了「鼠彈箏」的捆綁方法,至於神宗時期,更出現了酷刑之最——「凌遲」,「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完膚,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 。與此同時也恢復了腰斬,梟首和夷族等酷刑。宋末紛爭不斷,蒙古滅金,滅大理,滅南宋,始建元朝,此代法制倒退,刑具野蠻,不足而論。元短命而亡,1368年,又變成朱家天下。明律之嚴酷,眾所周知,剝皮之刑,殘酷並不亞於凌遲。明代大儒方孝孺,堪稱中國歷史上受酷刑種類最多的一個人,明成祖手段之殘酷不輸桀紂,不讓始皇。而明中後期,更堪稱經典,十個皇帝九個痴,宦官專權,蔚為大觀。中國歷來「刑不上大夫」,至此,皇帝已公開在朝堂或宮門對大臣予以杖責,規模之大,次數之多,手段之狠,堪稱世界刑罰史之奇跡。仁禮二字何在?士大夫之尊何在?1644清軍入關,「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燒殺強掠,無惡不作,此處已經奠定了清代刑罰的基調,「酷」,已成必然之選。「部族私心」與「中華利益」交織,「滿蒙一家」與「文字獄」交錯,當一個國家,已經成為一個部族滿足自己私利的工具,一切的殘忍,一切的暴虐,已經理所當然,文化隕落,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四)古代酷刑的衰落 1905年4月,清朝兩位修律大臣——伍廷芳和沈家本——聯合署名,向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提交《刪除律例內重法折》,請求從《大清刑律》中永遠刪除凌遲。這是伍廷芳和沈家本匯合後做出的第一個驚天之舉,是現代法理與古代酷刑傳統的第一個較量,兩位修律大臣拉開架勢,高屋建瓴,以仁政為坐標系,說明刑法「裁之以義」,終極目標卻是「推之以仁」。而慈禧太後對其進行了批復, 「我朝入關之初,立刑以斬罪為極重。順治年間修訂刑律,沿用前明舊制,始有凌遲等極刑。雖以懲儆凶頑,究非國家法外施仁之本意。」 1905年4月24日清廷廢除死刑中的凌遲、梟首、戮屍。歷史有時是頑皮的,就在陵遲廢止的前1個月,法國駐華使館衛兵去菜市口閑逛,偶然拍攝下同天執行的3起陵遲,圖片轟動了歐洲。也就是說,當凌遲在中國廢除之時,這種酷刑卻在歐洲出名了,頑皮的歷史和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