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論司法環境

論司法環境

發布時間: 2025-10-07 10:24:20

⑴ 急求法學的社會環境分析,幫幫我啊,O(∩_∩)O謝謝O(∩_∩)O謝謝謝謝!

「在法的世界裡,只有黑與白兩種顏色,學法學的人就像行走在黑白之間的人,我選擇法學專業是出於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想以這種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某大學法學系的本科生小張如是說。如今,像小張這樣懷著崇高職業理想報考法學專業研究生的不在少數。從2009年報考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人數過萬的形勢可以看出法學專業的考研熱度。此外,法律相關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較高。受人尊敬,薪酬水平也不錯。這一切都使法學專業成為莘莘學子為之奮力拚搏的目標。
法學研究生更具就業優勢
一般而言,法學專業本科階段教育的重點在於法學啟蒙教育,這樣的培養方式與現實的社會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為了成為一名既具有扎實廣博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又能夠獨立從事法學研究、教學和其他實務工作的法學工作者,每年義無返顧地投入法學考研大軍的人有如過江之鯽。法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可以使學生增強自身的法學涵養,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的高端需求。這無疑是在現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為自己增加了就業砝碼。畢竟,與法學本科畢業相比,法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還是十分有限的,這樣,對於尋求高端人才的用人單位而言,無疑會更加偏愛錄用法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法學專業成跨考首選
現在的國家司法考試必須是本科畢業才能報考,這對那些本科剛畢業就想進入公安司法機關工作的人來說是很大的阻礙。而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則可以利用假期時間來准備國家司法考試,這就為畢業後進入國家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院、法院及公安系統、仲裁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等單位工作創造了條件。這些單位的工作要麼相對穩定,要麼具有較高的收入。法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還可以給廣大學子提供進入理想城市、出國深造的機會,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現今法學專業考研的空前盛況。在法學專業的考研大軍中,不乏來自非法學專業的跨考生。
法學專業為什麼能獲得跨考生的青睞?答案很簡單。法學專業的碩士生入學考試的科目中沒有數學。因此,對於那些本科階段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的理工類和經濟類等專業的學生以及本科階段的專業培養課程中沒有包括數學課程的學生來說,法學專業是不錯的跨考選擇。如果本科學的是外語,優勢就更加明顯了。此外,相對來說,法學專業的考研科目較為固定,除了一些名校法學專業的考研科目要求較多以外,一般的法學考研科目都比較少,這也有利於法學專業考研的備考復習;
在人才供大於求、市場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考研成為無數學子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而法學專業作為一個既大眾化又精英化的專業,在理論研究型和社會實踐型人才的培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滿足了廣大學子繼續深造尋求人生成功機會的需要,又符合我國現今民主法制建設的社會實際要求。因此,法學專業成為熱度不減的考研大熱門就不足為奇了。
選擇法學是一種理想,報考法學需要決心和勇氣。讓我們努力把理想變成現實,用心感受黑白之間的理性與智慧。

⑵ 司法學的司法學

司法學是指對司法現象與事實進行系統的組織的研究所獲致的原理、法則和方法等系統知識。所謂原理是指司法理念,它對司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所謂法則是指司法規范。所謂方法是指具體的司法方式方法。所謂系統知識就是科學。科學是實在的形式,而實在則是科學的內容。科學的知識有四大特點:第一,科學的知識是方法的、工具的;第二,科學的知識是系統的、組織的;第三,科學的知識是實際的、客觀的;第四,科學的知識是進步的、實用的。司法學這門獨立的學科同樣具有這四大特點。司法學切實把握著司法實際,高度概括司法實際,使司法實際抽象化理論化,又去指導司法實際活動。 司法學是同立法學和行政學相對應的一門獨立科學。立法學研究如何立法的問題,主要講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創制良法,完善法律體系。行政學研究如何行政的問題,主要講依法行政,科學行政,控制行政權的膨脹與濫用。司法學研究如何正確實施法律的問題,主要講公正司法,保障人權,在全社會實現公平與正義。
立法學、司法學和行政學是三門重要學科,鼎足而立,共同肩負著保障國家憲法原則實現的重任。它們相依相存,不可或缺;否則,即便立法機關根據憲法原則制定了良法,如果得不到實施而束之高閣,那麼也只是徒有形式的一紙具文。行政機關的行政權日益擴張,如果沒有司法權予以有效制約,那麼公民的基本人權便得不到保障。足見,司法學的價值與地位是實實在在的,並非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 本書將司法學的體系結構分為:司法原理、司法主體、司法客體、司法行為、司法技能、社會司法,共六篇三十四章。著重研討司法領域的基本理論及前沿問題。博採眾說,收集最新資料,汲納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比較研究,反映司法規律,草創司法學科,期有助於教學與科研,以及關心司法建設的讀者
——熊先覺 前言/1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司法學是一門獨立學科/1
一、司法學的概念與特點/l
二、司法學的價值與地位/l
第二節 司法學的研究對象/2
一、司法現象/2
二、司法法規/3
三、司法實踐/3
第三節 司法學的研究方法/4
一、系統論的方法/4
二、分析比較的方法/4
三、辯證唯物的方法/5
四、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5
第一篇司法原理論
第二章司法原理概述/9
第一節 司法與司法權/9
一、司法是歷史的產物/9
二、司法權是國家的重要權力/lo
三、認定司法機關的標准/11
第二節 司法理念/12
一、司法公正是核心理念/12
二、司法公正的構成要素/13
三、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系/15
第三節 司法特徵/16
一、司法特徵是法院的基本屬性/16
二、司法特徵的具體表現/17
第四節 司法哲學/19
一、司法哲學的概念與性質/19
二、司法哲學的范疇與體系/20
三、司法哲學追求司法真善美/21
第三章 司法的產生與演進/24
第一節 司法的產生/24
一、原始司法/24
二、司法產生/25
第二節 司法的演進/25
一、神權司法/25
二、民權司法/26
三、人權司法/27
第三節 當代司法模式/28
一、西方的司法模式/28
二、東方的司法模式/28
三、司法多元化與國際化/29
第四章 司法的體制與類型/30
第一節 司法體制的概念與地位/30
一、司法體制的概念/30
二、司法體制的內部關系/3l
第二節 司法體制的類型/32
一、「三權分立」的司法體制/32
二、「五權分立」的司法體制/33
三、「議行分工」的司法體制/33
四「議行合一」的司法體制/34
第三節 司法行政的類型/35
一、大司法部/35
二、中司法部/35
三、小司法部/35
第五章 司法的功能與目的/37
第一節 司法功能/37
一、保護功能/37
二、調整功能/37
三、懲治功能/38
四、教育功能/38
第二節司法目的/38
一、社會公平與正義/38
二、正義的概念與特徵/39
三、正義論的各種學說/41
四、司法崇高目的/44
第六章司法的價值與效率/46
第一節 司法價值的概念與范疇/46
一、 價值觀/46
二、法價值觀/47
三、司法價值觀/48
第二節司法的價值/49
一、公平價值/49
二、法治價值/52
三、秩序價值/55
四、人權價值/6l
第三節 司法的效率/62
一、效率的概念/62
二、司法的效率價值/63
第七章 司法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66
第一節指導思想的概念/66
第二節司法的指導思想/67
一、思想解放與司法規律的統一/67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67
三、民主政治與厲行法治的統一/68
四、公平正義與人權保障的統一/68
第三節 司法的基本原則/68
一、司法主權原則/69
二、司法統一原則/70
三、司法獨立原則/71
四、司法制約原則/72
五、司法民主原則/73
六、司法平等原則/74
七、司法求是原則/75
八、司法民本原則/76
九、司法合作原則/77
十、司法和諧原則/77
第八章 司法的環境與條件/78
第一節司法的環境/78
一、環境的概念與作用/78
二、司法與環境的關系/79
三、司法環境的種類/79
第二節 司法的條件/83
一、司法條件的含義與種類/83
二、司法的條件/83
第二篇 司法主體論
第九章 司法主體概述/91
第一節 司法主體的概念/9l
一、主體的含義/9l
二、司法主體的概念/9l
第二節 司法主體的種類/93
一、司法機關/94
二、當事人/94
三、訴訟參與人/94
第十章 司法機關/95
第一節司法機關概述/95
一、法院是傳統司法機關/95
二、法院與行政機關根本不同/96
三、法院的設置原則與種類/97
四、司法機關的種類/99
第二節 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100
一、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機關/100
二、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機關/108
三、法系三變的日本司法機關/123
第三節 中國的司法機關/127
一、人民法院/127
二、人民檢察院/129
第四節 違憲審查的司法機關與理論基礎/1 30
一、違憲審查的概念與相關問題/1 30
二、違憲審查的主要內容/133
三、違憲審查的理論基礎/137
四、違憲審查的起源與歷史發展/147
五、違憲審查的4種模式/149
六、中國違憲審查的歷史現狀與方案/156
第十一章法律職業/172
第一節法律職業概述/172
一、法律職業的概念與意義/172
二、法律職業的起源/173
三、法律職業的種類/174
四、法學教育/174
第二節法官/177
一、法官概述/177
二、兩大法系國家的法官/1 88
三、中國的法官/194
第三節檢察官/195
一、檢察官概述/195
二、兩大法系國家的檢察官/198
三、中國的檢察官/200
第四節律師/202
一、律師概述/202
二、西方國家的律師/204
三、中國的律師/206
第五節非職業法官/208
一、非職業法官的概念與起源/208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團制/208
三、大陸法系國家的參審制/209
四、中國的陪審制/210
第十二章 當事人/219
第一節 當事人概述/219
一、當事人的概念/219
二、當事人的能力/219
三、當事人的稱謂/220
四、當事人的種類/220
第二節 自然人/221
一、自然人的概念與訴訟主體地位/22]
二、自然人的權利能力/223
三、自然人的行為能力/223
四、監護問題/224
第三節法人/226
一、法人的概念與產生及發展/226
二、法人的成立條件與種類/227
三、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228
四、法人主體觀的學說/228
五、非法人團體/230
第三篇 司法客體論
第十三章司法客體概述/233
第一節 司法客體的概念/233
一、客體的概念/233
二、司法客體的概念/233
第二節 司法關系的概念與構成/234
一、司法關系的概念/234
二、司法關系的構成/234
第三節 司法關系的種類/235
一、程序法律關系/235
二、實體法律關系/235
第十四章 司法關系/237
第一節 司法關系的主體構成/237
一、法院和法官/237
二、司法參加人/237
三、司法參與人/238
第二節三大司法關系/238
一、三大司法的異同/238
二、刑事司法與行政司法/239
三、行政司法與民事司法/239
第三節 司法關系與實體法律關系/241
一、司法關系與實體法律關系的概念與種類/241
二、司法關系與實體法律關系的區別/241
第十五章司法根據/243
第一節 司法根據的概念與意義/243
一、司法根據的概念/243
二、司法根據的意義/243
第二節 司法根據的基本理論/244
一、事實並不存在論/244
二、事實不可知論/244
三、事實接近真實論/245
四、事實可知論/245
第三節 司法根據的掌握與運用/245
一、掌握認識論/245
二.掌握證據論/246
三、運用實踐論/246
四、採納心證論/246
第十六章司法標准/248
第一節 司法標準的概念與意義/248
一、司法標準的概念/248
二、司法標準的意義/248
第二節 司法標準的種類與基本原則/249
一、司法標準的兩大種類/249
二、大陸法系國家司法標準的基本原則/249
三、法、理、情三者結合的原則/249
第三節法律衡量標准/250
一、法律規定的常見情形/250
二、法律規定的缺失問題/250
三、法律規定的沖突問題/25l
第四篇 司法行為論
第十七章司法行為概述/255
第一節 法律行為的概念、種類與理論/255
一、行為的概念/255
二、法律行為的概念/255
三、法律行為的種類與理論/255
第二節 司法行為的概念、種類與特點/258
一、司法行為的概念/258
二、司法行為的種類與特點/259
第十八章行權行為/260
第一節行權行為的概念與種類/260
一、行權行為的概念/260
二、行權行為的種類/260
第二節主要行權行為/261
一、強制行為/261
二、庭審行為/263
三、裁判行為/263
四、執行行為,264
五、控權行為/265
第十九章維權行為/268
第一節維權行為的概念與種類/268
一、維權行為的概念/268
二、當事人的能力/269
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與訴訟義務/270
四、維權行為的種類/27l
第二節主要維權行為/272
一、訴權行為,273
二、舉證行為/273
三、辯論行為/277
四、沉默行為/278
五、反逼供行為/278
第二十章治權行為/280
第一節 治權行為的概念與種類/280
一、治權行為的概念/280
二、治權行為的種類/280
第二節司法廉潔/28l
一、司法廉潔的概念與重要意義/28l
二、司法廉潔回眸/282
三、全球性防腐反貪/284
第三節 司法宣誓/286
一、司法宣誓的概念與作用/286
二、應當盡早建立司法宣誓制度/286
第四節 司法紀律/287
一、司法紀律的概念與作用/287
二、司法紀律與司法道德的關系及其區別/287
三、司法紀律的規定與遵守/288
第五節司法道德/290
一、司法道德的概念與作用/290
二、司法道德的基本原則與規則/292
三、司法道德的規范與遵守/296
第二十一章 司法責任/298
第一節 司法責任的理論學說與種類/298
一、司法責任的學說/298
二、司法責任的種類/299
第二節 司法責任的構成與特徵/301
一、司法責任的構成/301
二、司法責任的特徵/303
第三節 司法責任的形式及其追究/304
一、司法責任的形式/304
二、司法責任的追究/305
第五篇 司法技能論
第二十二章司法技能概述/309
第一節 司法技能的概念與重要作用/309
一、司法技能的概念/309
二、司法技能的重要作用/310
第二節 司法技能的種類/311
一、司法技能的種類/311
二、司法技能的共性/311
第二十三章審判技能/312
第一節 庭前准備及其意義/312
一、庭前准備工作/310
二、庭前准備的意義/313
第二節庭審的重要意義/314
一、公開審判的重要作用/314
二、公開審判並非「公審」/314
第三節審判綜合藝術/315
一、「十要十不要」/3l 5
二、繼續總結經驗/318
第四節個案審判藝術/31 8
一、民事個案審判藝術/31 8
二、刑事個案審判藝術/319
三、其他個案審判藝術/321
第二十四章調解技能/322
第一節 調解的種類及其優越性/322
一、調解的概念與種類/322
二、調解的優越性/322
第二節調解原則/323
一、自願原則/323
二、合法原則/323
三、合理原則/324
四、和諧原則/324
第三節調解綜合藝術/324
一、「十要十不要」/324
二、繼續總結經驗/326
第四節個案調解藝術/327
一、民事個案調解藝術/327
二、刑事個案調解藝術/327
三、其他個案調解藝術/328
第二十五章檢偵技能/329
第一節檢偵體制/329
一、檢偵體制的種類/329
二、檢偵體制的理論/330
第二節檢察技術/331
一、檢察范圍/331
二、批捕技術/331
三、起訴技術/332
第三節偵查技術/333
一、偵查特點/333
二、偵查技術/334
第二十六章律師技能/335
第一節 律師的定位與作用/335
一、律師定位/335
二、律師作用/335
第二節辯護技巧/336
一、刑事辯護的概念與作用/336
二、辯護技巧/336
第三節辯論技巧/339
一、民事辯論的概念與基本原則/339
二、民事代理與刑事辯護的異同/339
第二十七章 鑒定技能/341
第一節 司法鑒定概述/341
一、司法鑒定的概念與性質/341
二、司法鑒定的產生與發展/342
三、中國的司法鑒定/346
第二節 司法鑒定的分類/347
一、外國的司法鑒定分類/347
二、中國的司法鑒定分類/348
第三節 司法鑒定技術/349
一、司法鑒定的原則/349
二、司法鑒定的技術/350
第二十八章 文書技能/351
第一節 司法文書概述/351
一、司法文書的概念與種類/351
二、裁判文書的概念與種類/35 0
三、裁判文書的基本理論/352
第二節裁判文書的製作技能/355
一、裁判文書的基本結構/355
二、裁判文書的語言特色/358
三、裁判文書的法律思維與法律推理/362
第三節 裁判文書的製作原則與要求/363
第四節 中西裁判文書的風格比較/365
一、法系與裁判文書的關系/365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主要差異/367
三、當代中國裁判文書的主要特點/369
四、中西裁判文書的不同風格/369
第二十九章 司法執行/373
第一節 司法執行的概念與種類/373
一、司法執行的概念/373
二、司法執行的種類/374
第二節社區矯正/376
一、社區矯正的概念與特徵/376
二、社區矯正的理論基礎/378
三、社區矯正的產生與發展/380
四、西方的社區矯正/382
五、中國的社區矯正/389
六、社區矯正國際化/390
第三節司法賠償/393
一、司法賠償的概念與種類/393
二、司法賠償的理論基礎/397
三、西方的司法賠償/404
四、中國的司法賠償/407
第四節 司法補償/411
一、司法補償的概念與理論基礎/411
二、西方的司法補償/412
三、中國的司法補償/41 3
第三十章司法管理/415
第一節 司法管理的概念與類型/4l5
一、司法管理的概念/415
二、司法行政的由來與類型/419
三、審判與司法行政分立的重要意義/420
第二節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管理/42t
一、美國司法部/421
二、英國司法部/422
第三節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管理/424
一、德國司法部/424
二、法國司法部/425
第四節 中國的司法管理/426
一、中國司法部的歷史沿革/426
二、中國司法管理的現行體制/431
三、推進司法體制改革/432
第六篇社會司法論
第三十一章社會司法概述/437
第一節社會司法的概念與重要意義/437
一、社會司法的概念/437
二、社會司法的重要意義/438
第二節社會司法的種類與性質/438
一、社會司法的種類/438
二、社會司法的性質/439
第三節 社會司法制度的創建與發展前景/439
一、社會司法制度的創建/439
二、社會司法制度的發展前景/439
第三十二章調解/440
第一節調解概述/440
一、調解的概念與特性/440
二、調解的起源與發展/441
三、當代中國的調解體系/442
第二節人民調解/444
一、人民調解的建立與發展/444
二、人民調解的性質與基本原則/445
三、人民調解的組織與工作方法/447
第三節西方國家的調解/449
一、訴訟外調解/449
二、法院調解/450
第四節調解的地位、作用與展望/451
一、人民調解的地位/45l
二、人民調解的作用/4.52
三、人民調解的展望/452
第三十三章仲裁/454
第一節仲裁概述/454
一、仲裁的概念與法律特徵/454
二、仲裁的基本理論/456
三、仲裁的起源與演變/457
第二節西方國家的仲裁/461
一、仲裁機構/461
二、仲裁協議/462
三、仲裁員和仲裁庭/463
四、仲裁程序/464
五、仲裁裁決/465
六、仲裁裁決執行/466
第三節國際商事仲裁/466
一、國際商事仲裁機構的分類/466
二、主要的常設國際商事仲裁機構/467
第四節中國的仲裁/469
一、仲裁的引進與誤譯/469
二、中國仲裁的建立與發展/470
三、中國仲裁的改革完善/472
第三十四章公證/481
第一節公證概述/481
一、公證的概念與性質/481
二、公證的起源與演變/485
第二節西方國家的公證/486
一、法、德的公證/486
二、英、美的公證/487
三、日本的公證/487
第三節中國的公證/487
一、中國古代的私證與稅契/487
二、民國時期的公證/488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證建立與發展/489
四、現行公證機構的性質任務與設置/490
五、公證員的資格、任免、權利與道德/492
六、公證原則與公證效力/493

⑶ 誰能為我描述一下中國法治的現狀,發展進程,發展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同一個案子,同一套法律,法官、律師,法律專業各級大學生,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職位)有不同的解釋和判斷,如何判決好像猴皮筋,另外還有很多非正常不確定因素,所以走法律程序就像是賭博,具有殘忍性。

⑷ 辯論資料

辯論不是一定要找資料的,你們自己進行試辯和討論來完善立論。
其實說壓力大不利於成才 一方面是心理上背負了太多,無法專心進行學業和事業的學習。每個人所能承受的都是有限的,輕松的環境下會可以更容易有信心進行努力。

對方估計也就是壓力轉化為動力,通過舉出很多家境不好的人成功的例子來反駁。但這其實和辯題略有不符合,辯題指的是學習壓力,你們需要強調這一點,學習的壓力可能是周圍的同學和老師施加的,不利於正確指導思想和健康思想的形成。

當然也可以參考順境出人才還是逆境出人才的辯論

⑸ 司法論文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司法論文的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司法論文篇1

試談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

當代社會,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傳媒的發展,為新聞輿論監督提供了有利的實現 渠道 。我國法學界普遍承認輿論法律監督。輿論的法律監督,是指由新聞媒介進行的法律監督,屬於廣義的法律監督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可以在法律監督方面起到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的作用。[1]因此,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在理論上並不存在本質上的沖突,相反,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但實踐中遠非如此。記者對於社會 熱點 的追求,促使他們以“新聞自由”為依據不斷介入政治、經濟、 文化 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司法過程所蘊含或展示的內容以及司法過程本身所顯示的刺激性,對於傳媒來說具有永恆的吸引力;司法所衍生的事實與問題從來都是媒體關注的熱點”[2]。而媒體的強大力量,在對司法過程的報道中暴露出職能越位、充當法官審判等問題。而這種強大的輿論引導功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司法審判造成壓力,對司法的獨立性和權威性造成了沖擊。因此,司法機關出於對新聞媒體的抵觸心理而要求其“閉嘴”,但這種行為著實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

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本屬於憲法賦予的兩項基本權利,為何會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如此強烈的沖突?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司法獨立與新聞輿論監督的沖突

司法獨立是為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重要原則。《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此外,《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也規定: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因此,司法獨立應該排除利益和情感的影響,也自然應當排除新聞媒體的影響,保持對法律的敬畏和對案件事實的忠誠。與此同時,英國古諺講:“正義不僅應當實現,而且應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而“看得見的方式”就需要新聞媒體對案件的報道將正義實現的過程置於公眾的視野之內,在充分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同時,其肩負的輿論監督作用對促進司法公正有著積極作用。但媒體卻憑借其強大的介入力量,不斷向司法入侵,最終由新聞輿論監督發展成為“新聞審判”。

“新聞審判”本為舶來品,傳入國內後即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新聞審判”的含義指新聞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對報道對象所做的一種先在性的“審判預設”。[3]從曾經的張金柱案到近年來的葯家鑫案、李啟銘案等,每一宗案件都被媒體傾注入過度的熱情――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消息、評論是非時,對審判前或者審判中的刑事案件,失其客觀公正立場,明示或暗示,主張或反對被告罪行,或處何種罪行,其結果或多或少影響審判。[4]正是基於新聞媒體強大的引導和評價功能,將司法機關審理案件的過程置於輿論的重壓之下,最終的裁判或多或少的受到輿論的影響。

二、新聞輿論監督的意義

(一)新聞輿論監督有利於實現司法公正

“沒有公開則無所謂正義”。[5]而我國《憲法》第125條也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正是由於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使法院的審判權在陽光下運行,有效的遏制了司法權行使過程中的不當內容,推動實現司法公正。

(二)新聞輿論監督有利於防止司法腐敗

司法腐敗始終是司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司法腐敗不僅損害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損害國家的司法權威,而且侵蝕公眾對司法系統的信心。美國著名記者指出,“罪惡、卑鄙和腐敗最害怕的就是報紙,因而任何法律、倫理和制度都無法和報紙相比。”新聞媒體對司法腐敗現象的報道,往往能夠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同時會引發相關部門的重視,政府和公眾的合力使腐敗分子身敗名裂。如此大的腐敗成本,有效的防止了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

(三)有利於推動司法改革

新聞媒體對於司法體系的分析和評述,為司法改革提出了寶貴的借鑒意見,有助於全面深化司法改革。

三、司法獨立對新聞自由的限制

司法獨立包括審判獨立和檢察獨立。《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13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由此看來,新聞自由並非是絕對的,新聞媒體行使法律監督權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司法獨立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新聞自由

司法審判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司法審判要求法官依靠“理性和良知”,忠於法律和事實,排除任何形式的干擾後做出謹慎且公正的判斷。而新聞媒體則通過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 文章 ,有失公允的評判案件,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帶動性的輿論壓力,成為法官裁決時的障礙,使其失去獨立審判的立場。

(二)法官審判與新聞采編之間的矛盾性

司法審判與新聞采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對立性。由於司法審判關乎人的生死、權利與義務的承擔,因此必須是理性判斷的過程;而新聞媒體的宣傳卻帶有很強的感性因素,往往摻雜了道德情感於其中,其語言也強調標新立異、扣人心弦。因此,對於同一個問題,法官與記者基於不同的立場與視角,關注點自然不同,這種差異勢必導致新聞輿論監督過程中的對立和沖突。

四、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的平衡

盧卡斯曾經深刻的揭示了司法所要求的專業性:“一個看重正義、法律和自由的國家,在一個重要的意義上必定是不平等的,即法官必須占據實權地位,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法官。”因此,新聞媒體應當認識到其新聞審判的越位行為,重新回歸到法律監督主體的地位。對於尋求新聞審判與司法獨立之間的平衡的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入手解決:

(一)加強立法規范,填補法律空白

二者沖突的根源在於缺少法律規范對於二者關系的協調。立法機關可以借鑒相關的域外 經驗 並結合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新聞輿論的監督設置合理的界限,以消除當前司法機關和新聞媒體之間的對立沖突關系。

(二)強化新聞從業者相關的 法律知識 ,引導遵從職業規范

通過強化其相關的法律知識,引導其遵從職業規范,使其從內心遵從法律,維護司法的獨立地位,並嚴格遵循職業道德法規,避免對案件做出有失公允的報道,做事實的傳播者而非情感的傳遞者。

(三)加強司法機關與新聞媒體的交流

二者之間不存在根本上的對立和沖突。因此,關於媒體如何介入、如何報道以及如何評論等關鍵性的問題,應當由二者坐下來進行交流和溝通,共同研討解決方案,制定出一個雙方認同的規則,並按照規則規范雙方的行為,共同促進司法文明和司法公正。

司法論文篇2

司法能動與司法克制之探討

一、司法能動主義和司法克制主義的基本內涵

所謂司法能動主義(judicial activism)是指“一種司法理論,它鼓勵法官擺脫對於司法判例的嚴格遵從,允許法官在製作判決時考慮其個人對於公共政策的觀點以及以其他因素作為指導,通過對於判決來保護或擴展與先例或立法意圖不符的個人權利。遵循該理論會造成某些判決侵犯立法權和行政權的結果。”[1]

《布萊克法律詞典》是這樣定義的,司法能動主義是指:“司法機構在審理案件的具體過程中,不因循先例和遵從成文法的字面含義進行司法解釋的一種司法理念以及基於此理念的行動。當司法機構發揮其司法能動性時,它對法律進行解釋的結果更傾向於回應當下的社會現實和社會演變的新趨勢,而不是拘泥於舊有成文立法或先例以防止產生不合理的社會後果。因此,司法能動性即意味著法院通過法律解釋對法律的創造和補充。”[2]

與此相反,法官在執法的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循已經確立的規則來辦案,反對法官充當立法者的角色,反對法官融入個人的價值觀以及他本人對法律的理解與信仰。這被稱為司法克制主義(judicial passivism)。施克萊認為:“所謂守法主義是指一種倫理態度,它把是否遵循規則當做判斷道德行為的標准,將道德關系視為由規則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就像所有被強烈感受並廣為接受的道德守法主義不僅體現為個人行為,也表現為哲學思想、政治意識形態、社會制度。”[3]其本質為社會生活中涉及法律的問題與現有法律規定和判例相背離的地方,應當通過立法等方式解決,而非司法機關主動改變既存之規定。在外觀上表現為“司法機構的自我約束或自我剋制”[4]。

司法能動主義與司法克制主義並非針對具體的法律進行解釋,而是在現存法律規定或判例與實際生活的新趨勢不符的背景下,法官在進行法律解釋時所享有的創造性之界限問題。司法能動主義強調法官要為了實現正義,在服從法律基本原則和理念的前提下,可以不受現有規定和判例的約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對司法權的限制;司法克制主義強調法官只能嚴格依法裁判,法官不能創製法律,而只能服從法律,制定法是法律的唯一淵源,法律解釋只局限於文義解釋,並努力探詢立法者的原意。“司法克制主義則傾向於強調在民主國家中對司法權所應該進行的限制,並通過各種方式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5]2。因此,“司法能動或司法克制是法官在進行自由裁量時享有多大的自由或者受到多大的限制的程度問題”,即“能動和剋制的區別更多隻是一個程度不一而非性質不同的問題。”[5]2-3

二、司法能動主義和司法克制主義各自的價值分析及局限性

(一)司法能動性的價值分析及局限性

在現今社會,簡單依靠法律條文來處理案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訴訟需求,條文的固定性及有限性往往會使我們的司法裁判者在某些個案的處理上寸步難行。假若為了使所有案子都“有法可依”而不停修改或增減法律條文,不僅會造成社會行為規則觀念的動盪,而且會大大損害法制穩定的威信力。司法能動在法律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有著諸多的適用價值,但是司法能動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司法能動性與司法者自身的素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年來,我國的司法者慢慢由以前的非法律人轉換為法律人,即大部分司法者接受過一定的法律知識的學習,受過一定的法律實務的培訓,自身有一定的法律知識的儲備。當所面臨的案件沒有直接可以遵循的法律條文的情況下,可以結合自身的法律技能運用適當的法律 方法 ,經過一定的法律推理、法律解釋、法律續造、法律發現等方式分析案情,在已有的法律法規中探求最為適當的條款來處理案件。但是,由於法律沒有直接明細的法律法規可以遵循,對於同一案件司法裁判者運用法律方法有可能因為個人法律素質的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裁判,這樣往往會產生司法的不穩定性,影響法律的可預測性及對民眾行為的指導性。

其次,司法能動性與司法者的思想道德價值傾向有著一定的關系。當司法者運用司法能動這一自由利器時,高比例的法律裁判結果就握在了法官的手中。法官是傾向公序良俗還是機械性地被輿論牽著鼻子走,更或是傾向於權力而非權利時,案件的裁判結果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既可能裁判顧及多方利益,採取較為平衡的裁量方式判案,也有可能產生令大眾嘩然的結果,更或順應民意的裁判結果。因此,司法能動性是否得以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和司法者的思想道德傾向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司法能動性需要司法者具有較豐富的司法經驗,以及嚴謹的辯證 邏輯思維 。但是,在我國,法官不是像美國那樣經驗豐富的律師擔當,而是學校法學系 畢業 生或者其他並不是很權威的法律人擔當。由於沒有豐富的法律經歷,或者還未被培訓出縝密的思維邏輯,在判案時很容易產生疏漏或不足,影響法律運用的質量。法律思維被異化,法律思維立場的變化而產生的異化,以及法律操作技巧的程度都將影響司法能動性的發揮,局限其作用的范圍及程度。

司法能動性的發揮雖然可以彌補我國法律的某些漏洞和不清晰,但是並不是可以隨意使用。只有在上述條件都較完備的情況下才能有效發揮其能動性,使之法律實質化,司法能動權利化而非權力化,能動性科學有效、正義合法地在案件的集結點為司法者解圍,給當事人化解案情予以合法的裁判,以達到說服當事人、懲罰犯罪人、震懾社會其他成員的作用。

(二)司法克制性的價值分析及局限性

在司法能動性實現其法律價值的時候,司法克制性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能動性的發揮,或者說是抑制司法能動性的過分發揮。

司法克制主義強調法官在解釋的過程中應探詢立法者的原意,體現了對規則的尊重[6]。司法克制主義要求法官對法律要忠誠;要克己守法,廉潔自律,尊重法律規則;要對立法權、行政權和其他 社會公共權力保持謙抑的姿態。司法克制雖然在司法活動中不可或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諸多的局限性。

第一,司法克制必須結合本國的國情及司法能動的 發展程度。在我國,司法克制是相當必要的:我國人口眾多,民俗繁雜,部分地區的法律實施還比較落後,或者說地方控制主義比較嚴重。如果在處理法律問題時,僅注重司法能動性而忽視司法克制性,將造成嚴重的後果。掌權執位者極有可能將法律作為其實現某些不正當、不合法目的的工具,正如文強案中,作為重慶市司法局局長,文強和黑道勾結,強奸女學生等惡行,其行為的保護傘就是他手中的權力,作為一個法律人,偷天換日,壞事做盡,司法能動在他的手中變成了凶器,此時若無司法克制、法律來懲處他的行為,該惡行豈不是會被他的虛言假語矇混過去?

第二,司法克制對於法律條文的理解因不同法律人而有迥異結果,因此需要社會大眾的監督與建議。此時,所說的大眾監督並不是說司法活動被民眾牽著鼻子走,而是司法活動在一定意義上需要考慮民眾意見,利於將裁判結果均衡於法律與社會利益,達到利益衡量的最佳狀態。

正如,南京醉酒駕車案中,張明寶造成五死四傷的慘劇,但是在2009年12月23日的一審判決中卻只是判處了無期徒刑。對於此,筆者認為,張明寶明知我國法律嚴禁醉酒駕車,並且造成如此慘劇,雖然事發之後張明寶認罪態度良好,表示自己已經認識到了罪行,願意接受法律的懲處,但是,對於此案判處無期徒刑顯然沒有實現法律所追求的實質正義,嚴重偏離了利益衡量的軌道。因此,筆者認為,為了達到法與正義的契合,實現社會的正義,實現法律的實效價值,應在司法克制的前提下發揮司法能動,判處極刑。司法克制不應成為實現實質利益的絆腳石或是借口。

結語

綜上所述,司法能動與司法克制在我國現階段的法律發展中缺一不可,法律規則是規范的固定化文字,而法律人的法律思維是思辨靈活的,但是對於法律問題這一嚴謹的問題來說,法律人在處理某些法律問題時需要充分發揮司法能動性以妥善處理案件,實現當事人利益、法制要求和懲罰罪惡的平衡。但是,司法能動性過度必然會產生權力泛濫性地被利用,法律成為凶器而喪失了其本來存在的意義。因此,在司法能動地適用過程中是伴隨著司法克制行為的,法律人必須以立法原意為基準,“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將司法能動與司法克制融合適用,結合實際適度加大或減小司法能動或克制的運用比例,在法治社會中逐步完善法制。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司 法論 文”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71條 發布:2025-10-07 12:22:14 瀏覽:275
東城區法院地鐵站 發布:2025-10-07 12:04:14 瀏覽:226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收費標准 發布:2025-10-07 12:04:04 瀏覽:396
浦口人民法院官網 發布:2025-10-07 11:57:07 瀏覽:233
經濟法教程第二版課後習題答案 發布:2025-10-07 11:51:55 瀏覽:807
杭州司法拍賣限購 發布:2025-10-07 11:47:08 瀏覽:874
司法部監獄局領導分工 發布:2025-10-07 11:36:50 瀏覽:98
行政單位會計被詐騙了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7 11:35:24 瀏覽:149
鄭大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07 11:30:20 瀏覽:818
行政訴訟法要點 發布:2025-10-07 11:23:56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