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同等原則
A. 按法律地位及效力同等原則,安全生產法律體系分為哪些門類
僅供參考:
目前的安全生產法律體系
安全生產法律體系是一個包含多種法律形式和法律層次的綜合性系統 , 從法律規范的形式和特點來講 , 既包括作為整個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基礎的憲法規范 , 也包括行政法律規范、技術性法律規范、程序性法律規范。按法律地位及效力同等原則, 安全生產法律體系分為以下五個門類 :
( 一 ) 憲法
《憲法》是安全生產法律體系框架的最高層級 ," 加強勞動保護 , 改善勞動條件 " 是有關安全生產方面最高法律效力的規定。
( 二 ) 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
1. 基礎法
我國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 以下簡稱《安全生產法》 ) 和與它平行的專門法律和相關法律。《安全生產法》是綜合規范安全生產法律制度的法律 , 它適用於所有生產經營單位 , 是我國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的核心。
2. 專門法律 專門安全生產法律是規范某一專業領域安全生產法律制度的法律。我國在專業領域的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3. 相關法律 與安全生產有關的法律是指安全生產專門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中涵蓋有安全生產內容的法律 ,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 還有一些與安全生產監督執法工作有關的法律 ,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機《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等。
( 三 ) 安全生產行政法規
安全生產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組織制定並批准公布的 , 是為實施安全生產法律或規范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制度而制定並頒布的一系列具體規定 , 是我們實施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監察工作的重要依據。我國已頒布了多部安全生產行政法規 ,如《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和《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等。
( 四 ) 地方性安全生產法規 ,
地方性安全生產法規是指由有立法權的地方權力機關一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安全生產規范性文件 , 是由法律授權制定 的 , 是對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補充和完善 , 以解決本地區某一特定的 安全生產問題為目標 , 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如目前我國有 27 個 省 ( 自治區、直轄市 ) 人大制定了《勞動保護條例》或《勞動安全衛生條例》 , 有 26 個省 ( 自治區、直轄市 ) 人大制定了《礦山安全法》實施辦法。
( 五 ) 部門安全生產規章、
地方政府安全生產規章 根據《立法法》的有關規定 ,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 , 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國務院部門安全生產規章由有關部門為加強安全生產工作而頒布的規范 性文件組成 , 從部門角度可劃分為 : 交通運輸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機 械工業、電子工業、冶金工業、電力工業、建築業、建材工業、航空航天 業、船舶工業、輕紡工業、煤炭工業、地質勘探業、農村和鄉鎮工業、技術裝備與統計工作、安全評價與竣工驗收、勞動保護用品、培訓教育、事故調 查與處理、職業危害、特種設備、防火防爆和其他部門等。部門安全生產規 章作為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重要補充, 在我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中起著 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安全生產規章一方面從屬於法律和行政法規 , 另一方面又從屬於地方法規 , 並且不能與它們相抵觸。
( 六 ) 安全生產標准
安全生產標準是安全生產法規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也是安全生產管理的基礎和監督執法工作的重要技術依據。安全生產標准大致分為設計規范類 ; 安全生產設備、工具類 ; 生產工藝安全衛生 ; 防護用品類四類標准。
( 七 ) 已批準的國際勞工安全公約
國際勞工組織自 1919 年創立以來 , 一共通過了 185 個國際公約和為數較多的建議書 , 這些公約和建議書統稱國際勞工標准 , 其中 70% 的公約和 建議書涉及職業安全衛生問題。我國政府為國際性安全生產工作已簽訂了國 際性公約 , 當我國安全生產法律與國際公約有不同時 , 應優先採用國際公約 的規定 ( 除保留條件的條款外 ) 。目前我國政府已批準的公約有 23 個 , 其中 4 個是與職業安全衛生相關的。
B. 民事訴訟的特點
1、公權性
與調解、仲裁這些訴訟外的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相比,民事訴訟有如下特徵:民事訴訟是以司法方式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是由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解決民事爭議。它既不同於群眾自治組織性質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也不同於由民間性質的仲裁委員會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
2、強制性
強制性是公權力的重要屬性。民事訴訟的強制性既表現在案件的受理上,又反映在裁判的執行上。調解、仲裁均建立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只要有一方不願意選擇上述方式解決爭議,調解、仲裁就無從進行,民事訴訟則不同,只要原告起訴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無論被告是否願意,訴訟均會發生。
訴訟外調解協議的履行依賴於當事人的自覺,不具有強制力,法院裁判則不同,當事人不自動履行生效裁判所確定的義務,法院可以依法強制執行。
3、程序性
民事訴訟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訴訟活動,無論是法院還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訴訟法設定的程序實施訴訟行為,違反訴訟程序常常會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
如法院的裁判被上級法院撤銷,當事人失去為某種訴訟行為的權利等。訴訟外解決民事糾紛一的方式程序性較弱,人民調解沒有嚴格的程序規則,仲裁雖然也需要按預先設定的程序進行,但其程序相當靈活,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也較大。
3、特定性
民事訴訟的對象具有特定性。它解決的爭議是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不是民事主體之間民事權益發生爭議,不能納入民事訴訟程序處理,如倫理上的沖突、政治上爭議、宗教上的爭議或者科學上的爭議等不能成為民事訴訟調整的對象。
對於無訟爭性的非訟事件,雖然各國的普遍做法是由法院主管,但都規定了與民事訴訟程序不同的非訟程序來處理。
4、自由性
民事訴訟反應民事主體權益之爭,民事主體不論在實體上還是在程序上,都有依法處分其權利的自由。民事訴訟中的原告有權依法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被告也有權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正因為如此,民事訴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機制,訴訟中的和解制度和調解制度,對當事人處分其權利具有獨特地意義和作用。對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勝訴的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執行,也可以不申請執行。
但是,在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情況則不同,刑事訴訟中公訴人與被告人不能進行和解或調解,行政訴訟中就行政法律關系的爭議,也不適用調解方式解決,作為當事人一方的行政機關勝訴後也無權放棄自己的權利。
5、規范性與正當性
民事訴訟法以及其周邊法律制度如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等保障著民事訴訟的正義性,確保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程序利益不受侵蝕。程序規則的嚴格性並不等同於程序的復雜性,其含義是指確保當事人權益的強行性規定不得違反,否則即產生一定的程序制裁。
民事訴訟的嚴格規范性限制了法官的恣意,消除了對社會統一規范的背離,滿足了國家和社會維護統一的法律秩序的要求。
(2)刑法同等原則擴展閱讀:
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相比有本質的不同:
1、性質不同。民事案件主要是關於民事權利、義務性質的糾紛,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性質。而刑事案件則是危害社會、觸犯刑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犯罪,屬於階級矛盾性質。
2、適用的實體法不同。民事案件所適用的實體法是民法通則、婚姻法、海商法等。而刑事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刑法。
3、適用的程序法不同。審理民事案件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而審理刑事案件則適用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進行審理。
C. 刑事訴訟如何體現對被追訴人的救濟
刑事司法實踐中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是中國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關繫到我國的民主和文明進程,更是我國人權保障事業與世界接軌的的表現。但我國在司法實踐中對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卻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在明確人權含義及保障被追訴人人權必要性這一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在保障被追訴人人權方面存在的問題,並據此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訴訟法修改有些許裨益。
論文關鍵詞:人權保障刑事訴訟被追訴人
一、被追訴人人權保障的意義和必要性
反思震驚全國的趙作海、杜培武、佘祥林等等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沒能保護好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而造成的冤假錯案。筆者認為保障被追訴人人權的必要性和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刑事訴訟的規律要求在刑事訴訟中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
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是刑事訴訟的兩大目的,懲罰犯罪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障人權。因為司法實踐中被追訴人處於被追訴的特殊地位,從進人訴訟程序的那一刻起,就必然的成為追訴方主體及其他相關訴訟主體認知和處分的對象,成為訴訟程序對象化客體。而作為享有一定司法權力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然要對其司法權力加以規范、限制和制約,防止司法權力不當運用而給社會秩序造成新的破壞。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確保無罪人不受刑事追究或追究後能夠迅速從訴訟中解脫出來,最大限度的減少冤假錯案發生的可能性。
(二)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有利於促進法治建設
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繫上,法治國家要求對國家權力進行必要的規范、限制和制約,對公民權利的任何剝奪和限制均應具備正當的法律根據和法律程序,賦予被追訴人廣泛的訴訟權利,使其具有與國家追訟機構相抗衡的能力和機會,以有效抵制國家權力的任意非法侵犯,並在其權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時能夠尋求司法救濟。 www.11665.coM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是否得到有效保障,關繫到法治實體價值和程序價值能否得到真正實現。把人權保障作為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價值目標,引導著刑事訴訟法制不斷改革和完善,推動刑事訴訟法制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二、保障被追訴人人權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的問題
(一)刑訊逼供在一定范圍內的存在
在刑事被追訴人與強勢國家的對抗中,被追訴人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基於發現真實、控制犯罪的功利性追求,國家機關不可避免的會使用國家的強制權力來完成使命,刑訊逼供應運而生。我國刑訴法在相關方面盡管做了很多努力,但依舊有很多地方值得修改,例如《刑事訴訟法》第93條「……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如實回答,但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然而「如實」的判斷標準是什麼,由誰判斷,咋樣判斷?「與案件無關」判斷的標准又是啥?這些問題只有法律都做出明確的規定,才能避免偵查人員的主觀判斷,才能抑制偵查人員的獨斷專行,只有這樣才能根除刑訊逼供的根基,才能公正,公平的懲罰犯罪,保障人權。
(二)控辯雙方訴訟地位不平等
控辯平等原則是平等思想在刑訴法領域的反應。國外刑訴法理論稱其為「手段同等原則」,意指被告人,在原則上應當如同刑事追訴機關一樣予以平等對待。然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承擔控訴職責的檢察機關與被追訴人之間地位並不平等,被追訴人始終處於弱勢地位。雖然現行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但在實踐中公檢法三機關雖然喊著「分工負責,互相配合」的口號,實際上卻是三個操作員在一條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流水線上根據不同的職能共同證明犯罪,這三個機關扮演著三位一體一邊倒式的控訴角色。
(三)律師辯護權受到諸多限制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律師的辯護權受到諸多限制,主要表現在:律師在偵查階段不具有辯護人的身份,無法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有效的幫助;律師因取證困難,無法獲得充分有效的證據;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等都受到限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例如,律師將會見函件交給偵查機關後,很難馬上得到許可,大都是在經過律師數次的催促下,或者反復奔波的要求下,偵查機關一拖再拖後勉強簽署。無論是否涉及國家秘密案件,偵查機關總是派員參加,有的還進行錄像、錄音,對律師提前介入如臨大敵……更有甚者,偵查機關在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之前先向其交待,不可在律師面前亂講,講的必須與先前口供一致。有的律師深有感觸地說,律師刑辯有「三難」:一是提前介入操作難;二是會見被告人難;三是辯護難。
三、對完善刑訴法保障被追訴人權方面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
非法證據排除不僅涉及到刑事司法的各個部門,還涉及到被告人、辯護人、甚至被害人、證人,因此需要處理好各部門以及各個訴訟參與人的關系。要使非法證據徹底排除就得設立對非法取證的監督機制。首先要進一步明確非法證據的排除范圍,一是對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要具體化;二是對於超期羈押或剝奪律師的會見、閱卷、調查等權利而獲的證據,也要予以排除。其次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監督非法取證行為。一是要通過檢察院的監督權監督偵查機關的非法取證的行為,檢察院可以依法通過審查案件資料、調查核實違法事實、提出糾正違法意見或者建議有關部門更換辦案人、立案偵查職務犯罪等措施進行監督。二是通過法院的審判權對偵查機關的非法證據進行監督,法院審判的依據必須是偵查機關合法有效的證據。法院應當在檢察院起訴後開庭前組織控辯雙方進行各自的證據展示,雙方進行證據核實,對存有異議的證據,偵查機關必須派人出庭接受質詢。
(二)賦予被追訴者沉默權
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不得被迫自證其罪以及在接受訊問和審判時有沉默的權利,並且不能因為沉默而得出對其不利的結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雖然規定「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但卻沒有賦予被告人享有沉默的權利,反而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我國偵查機關被賦予強大的偵查權力,而犯罪嫌疑人力量弱小,如果不賦予其沉默權,那麼犯罪嫌疑人的人權根本無法保障,刑訊逼供也無法徹底禁止。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不僅可以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也有助於根除傳統有罪推定思想的影響,有效抑制刑訊逼供的發生,也能提高偵查人員的業務素質,從而真正實現司法公正,保障人權,可謂一舉多得。
(三)嘗試建立人民陪訊制,遏制刑訊逼供
陪審制,是指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組成合議庭,除指派審判員參加外,還通過一定的民主方式從普遍的公民中選出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陪審員只對事實問題發表意見的一種審判制度。
在偵查階段,律師作為犯罪嫌疑人權益的維護者往往受到偵查人員的排斥,而民主選擇的陪審員具有中立性,不會受到控辯雙方的抵觸,而且可以監督審訊的合法進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人民陪訊制度,抑制刑訊逼供。當然,有人會說陪訊員不具有專業的偵查知識,可能影響訊問效率,筆者認為這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人民陪訊員可以「只陪不訊」甚至陪審員的工作只是負責監督訊問過程合法合理,只看不問。這樣就不會影響偵查訊問的效率。通過人民陪訊制度,可以使訊問工作在陽光下進行,有效的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
四、結語
總之,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應貫徹落實憲法精神,維護實現憲法權威的高度來對待刑事訴訟中的被追訴人,應把保護被追訴人的人格權利和自由作為刑事訴訟的最終落腳點,綜合考慮社會價值與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實體公正,程序公正以及我國基本國情,保持各方適度平衡,加強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實現刑事訴訟的目的,使每個人的權力都不受到侵害,刑事訴訟真正實現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