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有溯及力
⑴ 民法溯及力是什麼原則
法律分析:我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的溯及力的規定是新的民事法律頒布實施以後,對其生效之前發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關系同樣適用的效力有強弱之分.在新法律規范施行之前產生的民事關系和事實,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適用新法的,為弱度溯及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八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⑵ 民法典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怎麼規定的
民法典溯及既往的效力的規定是:對於新增條文不得溯及既往,對於修改的條文應當從保護當事人利益的角度來適用新法規還是舊法規,對於出台的有關司法解釋應當根據實際的案件情況來適用。 《民法典》溯及既往的效力應當結合實際而定,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民法典》中新增條文的溯及力問題。原則上,《民法典》中創設性的新增規定沒有溯及力,如總則編中的臨時監護制度、物權編中的居住權制度、婚姻家庭編中的離婚冷靜期制度等均不能溯及既往。但是,對於現行民事法律中有總則性、基礎性的規定,新增條文屬於對現行規定的具體展開,甚至在民法典正式實施前還可以在司法辦案中參照適用。如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在審理個人信息保護糾紛案件中,容易忽視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請求權基礎,沒有細致區分人格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間的區別,一概按照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責任形式進行分析判斷,在法律適用上是存在問題的。檢察機關在辦理該類案件時,完全可以參照民法典的具體規定去判斷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是否存在需要監督的情形。
第二,《民法典》中實質性修改條文的溯及力問題。應從最有利於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角度,選擇適用新法還是舊法。需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兩造對抗,在訴爭的民事權益上屬於此消彼長的博弈關系,無論適用哪一種標准裁判,必然對一方當事人有利,對另外一方當事人不利。因此,應以不給一方當事人造成明顯不公結果為標准,來判斷是否有利於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在難以判斷時,仍然遵循法不溯及既往的基本原則。
第三,《民法典》中非實質性修改條文的溯及力問題。所謂非實質性的修改,主要包括三種情形:一是立法語言表述更加嚴謹准確,如第1218條、第1224條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修改為「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二是對現行法律規定進行了補充、細化、完善。三是對現行司法解釋的吸收。
第四,關於新出台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問題。「兩高」司法解釋在民事司法法律適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公布的2020年度司法解釋立項計劃,明年上半年之前將出台17個民事司法解釋。因「司法解釋是最高司法機關針對法律在實踐中的具體適用而對法律作出的理解,因而與立法不同,其目的並非創設規則,而是運用法律解釋方法解決法律的實施問題。因此,大多數司法解釋雖然制定於被解釋的法律施行之後,卻應溯及到被解釋的法律實施之日發生效力。」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民法典出台之後的法律溯及效力,應當嚴格根據上述規定的程序和要求來進行合法的認定,特別是對於造成了嚴重的 違法事實的,或者法律適用存在難以認定的,是需要基於上述幾種不同情況來進行辦理的。
⑶ 民法的溯及力
法律解析:
新的民事法律頒布實施以後,對其生效之前發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關系同樣適用的效力有強弱之分.在新法律規范施行之前產生的民事磨純關系和事實,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適用新法的,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該民事關系和事實所產生當時即適用新法有關規定的,為強度溯及力。 實際上,關於民法總則的書籍的問題,大家簡單一點理解,在新法頒布之前,所有的 民事糾紛 都按照舊的 民肢源法典 來解決。在新法頒布以後發生的民事糾紛,應當按照新的民瞎飢咐法總則當中的法條來進行解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⑷ 《民法總則》法的不溯及既往及其例外
我國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則,主要規定在《立法法》:
簡單說來,《立法法》規定的溯及力原則,是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溯及既往為例外。但是這個例外,應當以「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權益」為前提。
《民法總則》實施後,出現了部分之前《民法通則》及其他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情形。比如,「《民法總則》規定的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發生沖突,應如何處理該沖突?」 「《民法通則》未規定的通謀虛偽,規定於《民法總則》,應當如何適用法律?」
這些問題的出現,意味著新舊法之間存在明顯的沖突,顯然已經符合《立法法》九十三條規定的不溯及既往的情形。而如依據《立法法》的規定嘗試適用新法,則可能難以論述新法可以「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權益」這一前提。
因此,現實中出現的困難,難以直接用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做一刀切的處理。法官無法無視新舊法律的沖突,案件也不能因為新舊法律存在不同的規定而使判決而陷入僵局。
通說認為,對於法不溯及既往不應機械化應用,而要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適用法律。
在案件無「對當事人有利」或「對當事人無利」的傾向的情況下,經過立法者的裁量,認為新法有溯及既往的必要的,可以溯及既往。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於2019年11月8日發布《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稱《九民紀要》),對於民法總則的效力時間,做出了如下指引:
換言之,對於「虛偽意思表示、第三人實施欺詐」等行為,法院可以依照《九民紀要》確立的立法精神,直接突破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新規定。
盡管最高院的「立法者」身份存在一定的疑問,但這份紀要的內容,無疑為法院審理相關案件,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本月底,我將參加一個《九民紀要》的研討會,期待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⑸ 《民法總則》施行後,三年的訴訟時效是否具有溯及力,如何適用
1、《民法總則》實施時舊法訴訟時效已屆滿的,無溯及力
從訴訟時效作為消滅時效的性質來看,此時請求權人的時效利益事實上已經享受完畢,訴訟時效已因此而歸於消滅,不可能因新法的實施而使已消滅的時效重新「激活」。
從實踐效果來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賦予請求權人重新計算時效的權利,就會產生一種不符合邏輯的結果:即在前後兩段時效未屆滿的期間(從舊時效產生到舊時效屆滿、從《民法總則》實施到新時效屆滿)中間還存在一段時效已屆滿的時間(從舊時效屆滿到《民法總則》實施),而且也不符合訴訟時效制度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穩定現存社會秩序的制度本意。因此,在該情況下以不賦予請求權人溯及保護為宜。
2、《民法總則》實施時舊法訴訟時效未屆滿的,有溯及力
此時請求權人的時效利益還未享受完畢,其訴訟時效仍在延續計算中。因新法的實施而使正在進行中的時效按照新的標准重新計算,這並不違反消滅時效的本質屬性,也不會產生第一種情況中不合邏輯的結果,具有可溯及的前提和基礎。由於新時效的期間長度長於舊時效,從有利於保護權利人的角度,也具有可溯及的現實性。
(5)民法總則有溯及力擴展閱讀:
涉及新訴訟時效起算點的溯及力:
《民法總則》對訴訟時效起算點的新規定可能造成的情況是,在《民法總則》實施時,請求權如果按照舊法起算點計算,訴訟時效已屆滿,但如果按照《民法總則》起算點計算,訴訟時效未屆滿,甚至還不能開始計算
存在訴訟時效中斷時的溯及力:
訴訟時效的中斷一般產生於存在法定事由的某個時點,對於該時點的法律效果,《民法通則》第140條與《民法總則》第195條均規定「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存在訴訟時效中止時的溯及力:
訴訟時效的中止一般是一個時段,在該時段兩端分別存在起點與終點,在終點上發生訴訟時效的繼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