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原則的司法適用
① 法律原則司法適用的條件
1、窮盡法律規則,方得適用法律原則。這個條件要求,在有具體的法律規則可供適用時,不得直接適用法律原則。即使出現了法律規則的例外情況,如果沒有非常強的理由,法官也不能以一定的原則否定既存的法律規則。只有出現無法律規則可以適用的情形,法律原則才可以作為彌補「規則漏洞」的手段發揮作用。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部分,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法律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有助於保持法律的安定性和權威性,避免司法者濫用自由裁量權,保證法治的最起碼的要求得到實現。
2、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這個條件要求,如果某個法律規則適用於某個具體案件,沒有產生極端的人們不可容忍的不正義的裁判結果,法官就不得輕易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這是因為任何特定國家的法律人首先理當崇尚的是法律的確定性。在法的安定性和合目的性之間,法律首先要保證的是法的安定性。
3、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在判斷何種規則在何時及何種情況下極端違背正義,其實難度很大,法律原則必須為適用第二個條件規則提出比適用原法律規則更強的理由,否則上面第二個條件規則就難以成立。
② 法律適用的四大基本原則
一、法律適用的四大基本原則
1.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在處理案件時,必須依據確鑿的事實,並嚴格按照法律進行判斷和裁決。
2.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身份地位,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承擔平等的義務。
3. 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應當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4. 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發現的錯誤必須及時糾正。
二、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八條: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三、法律適用特徵
1. 法定性: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處理必須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無論是程序還是實體。
2. 權威性:國家機關尤其是司法機關的活動以國家名義進行,司法裁決一旦生效,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執行,不得擅自修改和違抗。
3. 被動性:司法過程的啟動通常以具體案件的發生為前提,且在大多數案件中,司法活動必須由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來啟動。
4. 獨立性: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干涉。國家行政機關在處理行政復議案件時也應堅持獨立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