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先佔
1. 如何理解民法中「先佔」這一制度的價值
1、從社會公眾的角度
(1)平等價值
在原始社會中,先佔取得的產生與應用,無不透著平等的思想。然而,在法律世界裡,卻沒有絕對的平等。因為不論是何種社會,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會因為天賦、才能或機遇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的結果,實體平等的差距總是客觀存在,需要從法律程序上加以彌補,實現機會的平等而非結果的平等,這也正是市民社會所秉持的程序平等觀。在這一問題上,先佔制度的確有此功效。
對於無主物而言,先佔取得的條件是時間上的現行佔有以及對物的現實管控的優先,這是一種一種客觀化、形式化的標准。這樣一來,無論主體的真實身份如何,只要某一人先於他人佔有該物並使該物處於實際掌控之下,他即可獲得所有權。由此可見,先佔取得避免了因為階級和社會身份的差異導致權利分配不均的情況,在程序上為每一個可能的佔有人提供平等的機遇與保護,彰顯了平等價值的選擇。
(2)自由價值
黑格爾在論及所有權時認為,財產是自由的體現,佔有財產是為了在財產中實現意志自由。[1]在他的眼中,佔有就是指一個人有權把意志外化在特定物身上,使特定物具有他的特徵,並且這種外化是出自他的「需要、沖動和利益」。然而,存在佔有和存在所有權並不能畫上等號,僅有佔有不能確保佔有人對財產的絕對所有權,僅有佔有的自由意志不能確保權利的穩定性,因此,先佔取得的出現,就成為了所有權制度的重要部分和補充。法律於先佔之外,重塑一種所有權制度,即一旦實現先佔的法律效力,先佔者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從這個角度看,先佔不僅體現自由,還保障自由的實現。換言之,無主物先佔取得賦予其所有權,進一步體現了人們對於更高的自由意志的追求和肯定。
(3)效益價值
先佔制度取消了外在的考察因素,以時間上的先後來確認無主物的歸屬,無需過多考察先佔人的主體資格,這一模式減少了確定歸屬的社會成本,是一種經濟的行為模式。[2]另外,當先佔人與他人產生糾紛時,除非對方提出相反證據,司法機關可直接根據佔有推定先佔人對無主物的所有權,免除了舉證與取證的程序,節約了司法資源。這是在確權方面對其經濟效益的考量。
而當在運行層面對其進行考察時,可以發現,先佔制度把物和人結合在一起,並對人和物的關系加以確認和保護,其效益體現在三方面:於先佔人而言,是私有財產的增加;於無主物而言,是對其的使用效益的最大限度之保護;於社會整體而言,得以使深埋於他物之中的數量眾多的無主物重新回歸經濟流通的領域,進而以較小代價換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可見,有序佔有是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先決條件。
2、從社會整體的角度
(1)秩序價值
先佔作為一種習慣,並非民眾有意識的個別的選擇,而是為了維持並實現無主物的歸屬秩序,民眾不自覺地、無意識地將先佔作為共同遵循的准則。[3]對於無主物的歸屬問題,先佔制度以時間的先後確定了一種先來後到的規則,這一制度的確立限制了後來者進入財產的權利,確定了對財產享有權利的主體范圍,有力地限制了競爭。[4]人們認同並按此規則行事,從而保護了無主物的安全,使無主物的歸屬秩序井井有條。在具體的情境中,秩序價值是這樣體現的:先佔人在佔有時可以預見先佔所能達到的法律後果,在佔有後取得所有權,並受到法律的保護;第三人則必須尊重先佔人的所有權,不得侵犯,從而達到定分止爭的目的。先佔制度的功能就在於穩定佔有關系,最終達到雙向穩定佔有人對佔有物的實際支配關系以及佔有人與其他人之間的權利歸屬與權利流轉關系,並努力實現佔有物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5]這種穩定,就是秩序價值的追求。
(2)資源利用價值
在古代社會,先佔制度有利於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對人的貪念的縱容。早先地球上的人口相對稀少,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也比較簡單,維持人類生存所需的資源極為豐富,可隨著人口不斷的膨脹與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了,這時,社會上仍存在大量的無主資源,那麼如何獲得無主資源的所有權呢?當某種資源沒有明確的權利歸屬的時候,對於這一資源的利用就要冒著不能完全獲得該資源產生的收益的風險。這時,先佔制度提供一個很好的規則——先到先得。於是,人們受這制度的鼓勵,不斷地將無主物轉變為自己的所有物,在個人獲益的同時,大大地將無主資源利用起來以創造更多的生產力,推動社會快速發展。
在現代社會,先佔制度有利於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對社會資源的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由於前人對無主資源的大量開發加上資源的有限性,現代社會中資源短缺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其高效利用的價值要求。因此,通過先佔制度,人們可以將那些仍具有較高使用價值的廢棄無主物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轉變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先佔制度承認佔有人的所有權,明確佔有行為的合法性,相對精確地衡量其利用無主資源的成本,有序佔有。從而促進其對於資源的有效利用。
(3)生態保護價值
先佔的生態功能到了近現代體現得十分明顯。先佔的標的物為無主物,而無主物包括如野生動物,拋棄物等等沒有主人的物,先佔人通過對無主物的回收、加工、再利用等程序使在生產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再生資源化,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在釐清廢棄物所有權歸屬的同時,也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輸出,達到了保護生態的目的。
早期的人們對於先佔制度沒有生態保護的認識,先佔取得僅僅作為一種維持人類基本生存要求的手段,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模式致使人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生態價值的出現,部分修正了早先存在著的「維持生命」的價值理論,使之具有了時代的特徵。時至今日,「生態中心主義」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
[1]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楊東柱,尹建軍,王哲編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 張喻忻.論佔有制度的法理學價值[J].前沿,2010(04):121-125.
[3] 閆黎麗.先佔制度立法可行性研究——以「彭州烏木案」為中心[J].河北法學,2015,33(09):142-153.
[4] 王珊珊.談我國民事時效制度[J].雲南法學,1995(01):12-15.
[5] 劉雲生.民法典設立先佔取得制度之必要性與可能性透視[J].河北法學,2005(03):25-30+50.
2. 求羅馬法對中國的影響借鑒 西法大流傳的答案是什麼
影響:中國當今的法律制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沿襲大陸法系的做法,當然結合中國的實際有所改動。而大陸法系直接淵源於羅馬法,所以中國的法律制度間接地受到羅馬法的影響。羅馬法系,又稱大陸法系,而我國又是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因此可以看出羅馬法對我國法系影響至深。羅馬法第一次調整了社會關系的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羅馬法物權訴訟和一般訴訟的區別,提出了對物之訴和對人之訴,從今天我國的法律制度來看,都有所體現羅馬法系的這些理論。從法制精神來說,羅馬法更加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更加尊重私權,更加強調權利觀念,它打破了中國人的傳統人治思維,這些精神在清末的時候被傳入到了中國,從思想上改變了中國人的觀念,在《大清民律草案》中體現的尤為明顯。首先,《大清民律草案》從立法結構上繼承了羅馬法的立法結構,總則部分繼承了羅馬人法的特徵,詳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限制了行為能力人等的權利及義務,債務部分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契約自由原則也加以繼承其精髓。在《大清民律草案》之前,我國沒有獨立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但《大清民律草案》對我國法制建設又是一個跨越,在中國近代法制建設過程中,也借鑒了羅馬法中的精髓,在我國民法體系中,體現出了公法和私法的不同特點,民法是私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和人身關系,像羅馬法系《十二銅表法》中所確立的私有制原則、時效制度、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制度在我國民法體系中都有所體現。總而言之,羅馬法作為世界上的發達法律體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各國的立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動產所有權的添附
添附一般是附合、混合的通稱,廣義的添附還包括加工在內。這三者都是動產所有權的取得方法,在法律效果上有共同點;但與前述的先佔、即時取得(善意取得)、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不同,它是指數個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成一物(合成物、混合物),或由所有人以外的人加工而成新物(加工物)。
基於添附的事實而產生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有這樣幾種解決途徑:恢復原狀,各歸其主;維持現狀,使原物的各所有人形成共有關系;維持現狀,使因添附而形成之物歸某一人所有。比較這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不僅在很多情況下不能或難於適用。例如加工物,已無法將其恢復原狀,而且一定要將合成、混合為一的物分開、恢復其原狀,也會毀損該物,也不利於發揮物的效用。所以,第一種方法最不足取。而第二種方法會使法律關系較為復雜:不僅給所有人行使權利帶來不便,而且易於產生糾紛。故不在不得已時,不宜採用。第三種方法,不僅有經濟上的實益,而且使法律關系明確,一勞永逸。從現代各國立法例來看,一般都是根據添附的事實,重新確定所有權的歸屬,而斟酌具體情況,以形成共有關系為補充。
(一)附合
附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不能分離,若分離會毀損該物或者花費較大,如用他人的建築材料建造房屋。附合有兩種情況:
(1)動產與動產的附合。這是指不同所有人的動產互相結合,非毀損不能分離或分離的費用較大。從我國的司法實踐分析,動產與動產的附合應當由原所有人按照其動產的價值,共有合成物。如果可以區別主物或從物,或者一方動產的價值顯然高於他方的動產,則應當由主物或價值較高的物的原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並給對方以補償。
(2)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這是指動產附合於不動產,成為不動產的組成部分。羅馬法中,這種附合主要是因建築或種植而產生。一般的原則是建築物或種植物歸土地所有人所有;至於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則視行為人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而定。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但應當給原動產所有人以補償。
(二)混合
混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動產互相混雜合並,不能識別。混合發生在動產之間。它與附合的不同在於:附合(指動產的附合)的數個動產在形體上可以識別、分割,只是分離後要損害附合物的價值,出於社會利益考慮不許分割;而混合則是數個動產混合於一起,在事實上不能也不易區別。但兩者的法律效果卻無區別規定的理由,故而各國民法大多規定混合準用附合的規定,如《德國民法典》第948條、《法國民法典》第573條、《日本民法典》第245條的規定。
(三)加工
加工,是指在他人之物上附加自己的有價值的勞動,使之成為新的財產。對於加工物所有權的歸屬,《法國民法典》及《日本民法典》以加工物屬於材料所有人為原則;而在加工所增加的價值遠遠超過材料的價值時,才屬於加工人為例外(《法國民法典》第570條至第572條、《日本民法典》第246條)。而依《德國民法典》第950條的規定,加工於他人動產者,以由加工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為原則;在加工的價值顯然少於材料的價值時,由材料所有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為例外。我國司法實踐的一般做法是,加工物的所有權原則上歸原物的所有人,並給加工人以補償。但是當加工增加的價值大於材料的價值時,加工物可以歸加工人所有,但應當給原物的所有人以補償。
4. 先佔權主義是什麼
先佔制度的構成要件
一、導論
先佔,是法律史上最早確立的財產所有權制度。早在羅馬法 時代 ,先佔就作為 自然 方式的典型代表體現在成文法中。這種事實上的占據被法律上承認為合法的占據。由於物是無主的,因而這種佔有不會傷害任何人[1]。正如梅因所言:「財產權利不可侵犯性在實際上長期得到了認可時,以及絕大多數享有物件已屬於私人所有時,單純的佔有可以准許第一個佔有人就以前沒有被主張所有權的物品取得完全所有權。」[2]繼羅馬法以後的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均確立了先佔制度。時至今日,雖然人們對物資的利用較以往更為充分,但是生活中的無主物仍較常見。古老的先佔制度並未因事實的變遷而喪失其生命力。我國最新通過的《物權法》對於先佔未作明確規定,但因先佔而取得動產所有權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將來《民法典》的修訂中,對先佔制度加以規定仍有必要。
二、先佔的概念及各國有關先佔的立法例
(一)先佔的概念
關於先佔的概念,學者的表述多有不同。由於先佔在性質上屬於事實行為,它的成立須具備佔有無主動產的要件,其法律效果為先佔人原始取得無主物之所有權及其他衍生權利。因此可以表示為:先佔是以所有的意思,佔有法律允許范圍內的無主動產,從而取得物上所有權及相關衍生權利的事實行為。
(二)先佔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先佔制度。據記載,早在《唐律雜律》中就有關於先佔取得無主動產之規定,以後為歷代所承襲。其總的特點是,強調先佔原則,保護先佔人的利益。清末的《大清民律草案》及民國時期《民律第二次草案》,將先佔作為動產所有權的一種重要取得方式確定下來。以這兩個草案為基礎,同時參照歐洲各國的立法經驗,中華民國民法的第802條規定:「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之動產者,取得其所有權。」[3]
在我國 目前 的民事法律體系中,對先佔尚無明文規定,《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物權法》第113條僅規定: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筆者認為此條應理解為只是針對某些有主但是所有人不明的物的歸屬做出的規定,而不能硬性理解成是無主物即屬於國家所有。現實生活中諸如狩獵、垂釣、回收廢品等行為也證明了先佔行為為當世所認可也始終為法律所承認和保護。除法律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植物外,我國歷來允許個人進入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森林、荒原、灘塗、水面進行打獵、捕魚、砍柴伐薪、採集野生動物、植物果實乃至名貴中葯材,並取得獵獲物、採集物的所有權[4]。沒有先佔原則,《洪湖水浪打浪》中的漁人,《我的祖國》里的獵手,還有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知名人士」恐怕都要失業了。倘若這些人以「不合法」手段謀生,還有什麼歌唱頌揚的必要呢?由於物權法實行物權法定主義,關於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均應由法律作出強行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或者變更其內容,很多學者主張我國應當規定先佔制度,如梁慧星教授領銜起草的《 中國 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王利明教授領銜起草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對先佔進行了規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公布的《物權法》卻沒有規定先佔制度,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缺憾。
(三)各國對於先佔制度的立法
先佔作為一種原始取得制度,自羅馬法至今,在許多大陸法系均有相關規定。關於先佔之立法例,各國主要有兩種立法例:第一,先佔自由主義。在羅馬法中,先佔是萬民法的一種取得方式,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只要是無主物均可通過先佔取得。羅馬法就是這種思想,在羅馬法上先佔作為所有權的萬民法取得方式,是指以據為己有的意圖獲取或者佔有不屬於任何人的無主物。先佔的標的可以是未經馴養的野生動物、恢復自然屬性的被飼養動物、敵國人民及其在羅馬的財產以及在海洋中產生的島嶼等。但是對被合法所有人所遺棄的某些物品實行佔有不被視為先佔的一種情況,而被視為一種傳來取得,並被歸納在向不特定人讓渡的概念之中[5]。在古典法中,對被遺棄的要式物的佔有不使佔有者自然成為所有主。第二,先佔權主義,是指無主不動產惟國家有先佔權,至於無主動產,則須法律許可方能取得其所有權。日耳曼法採用這一做法,現今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法律都認可先佔權主義立法例。例如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俄羅斯、衣索比亞、阿爾及利亞及中國 台灣 和澳門地區等。我國台灣民法典第802條規定,以所有之意思佔有無主之動產,取得其所有權。《日本民法典》239條第1項規定,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動產者,因佔有取得所有權。《德國民法典》第958條規定,(1)自主佔有無主動產的人取得此物的所有權。(2)先佔為法律禁止或因實施佔有而損害他人的先佔權者,不取得所有權。《瑞士民法典》第718條規定,以成為某動產的所有人為目的,先佔有不動產的人,取得所有權。《俄羅斯民法典》第219條第3款規定,在本法典規定的情況下和依照本法典規定的程序,一個人可以取得無主財產、所有人不明的財產,或者所有人拒絕領受的財產、其所有人依照法律規定的其他根據喪失其所有權的財產的所有權。
在英美法系國家,也承認通過佔有(先佔)獲得財產所有權。通過佔有而立即獲得產權的主要有三種情形:取得拋棄物;發現沒有現實佔有人的物,且該物的主人又不能找到:將野生動物歸己佔有[6]。
三、先佔的法律性質及其成立要件
(一)先佔的法律性質
關於先佔的法律性質,學術界主要有三種學說:一是法律行為說。此說認為須以先佔人所有的意思佔有標的物,該所有的意思即取得所有權的效果意思。此說的不足之處就是將所有的意思「混同效果意思」。二是准法律行為說。該說認為先佔屬於以所有的意思為要素的准法律行為中的非表現行為,法律規定只要有意思表示,即承認其取得所有權。但是此說無法解釋在沒有意思表示的事實行為中存在的大量先佔問題。三是事實行為說。認為先佔制度中的「以所有的意思」同取得時效中的以所有的意思一樣,非指效果意思,而是指事實上對物有完全支配管領的意思。基於佔有無主動產的事實,法律賦予佔有人取得所有權的效果。
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核心區別在於:後者不依賴行為人的意圖而產生法律後果,而前者之所以產生恰恰是因為行為人表示了這種意圖,即法律使其成為事實行為人意圖的工具。而基於先佔取得所有權,先佔人對標的物的主觀認識存在與否、正確與否在所不問。從 現代 各國的立法例來看,先佔主要是依據先佔的事實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故本文主張先佔的性質屬於事實行為。
(二)先佔的成立要件
先佔的成立要件,學說上分歧不大,通說為三個要件:
1、先佔的標的須為無主物
無主物是指不屬於任何人所有的物。無主物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曾經有所有人而現在無所有人的物,如拋棄物、所有人死亡後既無繼承人又無受遺贈人的財產等;二是從來沒有任何人所有的物,依多數國家法律,一般野生動植物當屬此類(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規定野生動植物資源歸國家所有)。在以上所列舉的無主物中,可以作為先佔標的的是拋棄物和野生動植物。至於所有人死亡,既無繼承人又無受遺贈人的財產,依大多數國家(如法、德、日、中國)法律規定,這樣的財產歸屬國家所有,從而排除了先佔的可能性。反之如果將這類無主物列入先佔標的,則會引起他人未牟取利益而採取欺詐、強迫等違法行為,損害原所有權人的利益,對 社會 秩序的穩定極為不利。某物是否為無主物,不應以先佔人的主觀認識為准,而應以先佔時的客觀情況為據。
須加以說明的是,拋棄物由原所有人的拋棄行為而生。拋棄行為與遺失行為在客觀上均表現為喪失佔有,但是行為人在主觀方面卻截然相反。拋棄行為是所有人出於拋棄所有權的意圖而為的意思表示,故而由拋棄行為而生無主物;而遺失行為為事實行為,物之佔有的喪失非基於佔有人的意思。遺失物乃為有主物,只是現在無人佔有而已。
資源:http://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shiquanli/cchsyq/xianzhan/110751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