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總則修改內容
⑴ 民法總則手抄報內容
民法總則手抄報內容: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2017年3月15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66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新華社3月18日受權全文播發這部法律。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3、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4、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5、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⑵ 民法典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回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⑶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條文內容137的規定
您好,
第一百三十七條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以非對內話方式作出容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⑷ 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其依據和基礎是什麼
依據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制定的,基礎就在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民法通則。
⑸ 民法典和民法總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來
1、定義不同源
①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②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2、來源不同
①民法通則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目的不同
①民法通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②民法總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增加哪些內容
增加的內容有:
1、明確胎兒有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權利
草案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在法律上,民事權利能力是一個人能否享受民事權利的前提,如果沒有民事權利能力則無法享有和行使民事權利。
民法總則草案認為,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胎兒尚未出生,原則上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為保護胎兒的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權利,有必要在需要對胎兒利益進行保護時,賦予胎兒一定的民事權利。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六周歲
草案第十八條: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草案第十九條:不滿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考慮到一個人對自身行為的認識和控制能力,法律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做出規定,這意味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一般在與自己的智識水平相當的范圍內)享有權利。在之前的民法通則中,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草案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適當降低年齡有利於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地尊重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
3、法律明確「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須得到監護」
草案第二十條:不能辨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草案此次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將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辨識認識能力的成年人也納入被監護人范圍,這意味著有利於保護這些人的人身財產權益,也有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更好維護老年人權益。
4、法人將只有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兩類
法人是法律 擬制的「人」,是為了各類組織方便在法律上享有權利而設計的制度。過去對法人的分類有多種不同認識,學術界對此爭論較多。
此次草案認為,經過反復比較,應按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兩類。草案認為,這樣的劃分既繼承了民法通則按照企業和非企業進行分類的基本思路,比較符合我國的立法習慣,同時這樣的分類也合於我國的國情。
其中,關於非營利性是指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性目的成立的法人,非營利性法人不得向其成員或者設立人分配利潤。
5、網路虛擬財產、數據信息將正式成為權利
草案第一百零四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具體權利或者網路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草案第一百零八條第二款第八項:(知識產權包括)數據信息;
近年來,關於虛擬財產的糾紛層出不窮,同時大數據的運用已經高度嵌入人們的生活,但關於它們的法律性質目前還十分模糊。為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草案對網路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型民事權利客體做出規定。
6、破壞環境者,新的民事責任可為「修復生態環境」
草案第一百六十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五)恢復原狀、修復生態環境;
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草案特別增加了「修復生態環境」這種新的責任承擔方式,而不像過去只靠賠償了事。
7、訴訟時效由兩年延長至三年
訴訟時效是為了避免權利人「躺在權利上睡覺」、督促其行使權利而設計的制度,一旦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期間屆滿後,權利則不受法律保護。
近年來,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交易方式與類型也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司法實踐中普遍反映的兩年的權利行使時間較短,因此,此次草案予以適當延長,從兩年的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
⑺ 法法網 民法典,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的區別
《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關於物權、債權、民事責任等民法內上的重要規定都包含容在其中。一般說來在有《民法典》的情況下,只需要依據《民法典》相關條文就可以處理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了。
而《民法通則》只是關於民法適用的一些籠統的概括性的規定,《民法通則》確立的制度是在民事法律實踐中被普遍適用的,但具體到調整每一個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時,還需要依據民法的其他部門法才能勝任。所以雖然我國《民法通則》已經有物權、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等方面的規定,但依然還是要制訂《物權法》、《知識產權法》、《侵權行為法》等民法法律。
目前我國沒有完整的《民法典》,民事法律採用的是《民法通則》做概括規定,各民事部門法作具體規定的方式,這與我國社會經濟基礎和民事立法起步較晚等客觀現實狀況是相符的。
民法總則為民法各編之冠,總匯民法共同適用之原理原則,非將民法各編融會貫通,難以識其原流與體系,而窺其全豹。
⑻ 《民法典》總則1198條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民法典》第1198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回營場所、公答共場所的經營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該承擔侵權責任。
所以,該餐館老闆必須對萬黃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適當減輕老闆的賠償責任。
黃某之所以會撞上餐館的玻璃門,與玻璃門向外打開的設計不科學有直接關系,再加上餐館沒有做到必要的「提醒注意」,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所以老闆應該賠償黃某的醫葯費。
但是,由於黃某自身也存在一定過錯,老闆的賠償責任可以適當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