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法人民法上

法人民法上

發布時間: 2021-01-15 05:07:28

㈠ 法人在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上的區別

沒有什麼區別
民法總則
第五十七條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回依法獨立享答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第五十八條 法人應當依法成立。
法人應當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住所、財產或者經費。法人成立的具體條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有關機關批準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十九條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六十條 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

第三十六條 【法人的定義及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三十七條 【法人的條件】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十九條 【法人的住所】法人以它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㈡ 民法總則中的法人分類是怎樣的

民法總則中的法人分類是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兩種:

1、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

2、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其中非營利法人又包括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基金會法人、社會服務機構法人等。

拓展資料:

民法總則(法律名稱)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總則編制: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3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並且先後3次於會後將草案審議稿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兩次將草案印送全國人大代表徵求意見,還將草案印發中央有關部門、地方人大、法學教學科研機構徵求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寧夏和上海召開4次座談會,直接聽取中央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立法聯系點代表、法律實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並到基層進行實地調研。

總則內容:

第三章 法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五十七條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第五十八條法人應當依法成立。

法人應當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住所、財產或者經費。法人成立的具體條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設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有關機關批準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十九條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六十條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第六十三條法人以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應當將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登記為住所。

第六十四條法人存續期間登記事項發生變化的,應當依法向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第六十五條法人的實際情況與登記的事項不一致的,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六條登記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公示法人登記的有關信息。

第六十七條法人合並的,其權利和義務由合並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

法人分立的,其權利和義務由分立後的法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六十八條有下列原因之一並依法完成清算、注銷登記的,法人終止:

(一)法人解散;

(二)法人被宣告破產;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原因。

法人終止,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有關機關批準的,依照其規定。

第六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人解散:

(一)法人章程規定的存續期間屆滿或者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

(二)法人的權力機構決議解散;

(三)因法人合並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法人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登記證書,被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十條法人解散的,除合並或者分立的情形外,清算義務人應當及時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法人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為清算義務人。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清算義務人未及時履行清算義務,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主管機關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第七十一條法人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組職權,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沒有規定的,參照適用公司法的有關規定。

第七十二條清算期間法人存續,但是不得從事與清算無關的活動。

法人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根據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法人權力機構的決議處理。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清算結束並完成法人注銷登記時,法人終止;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清算結束時,法人終止。

第七十三條法人被宣告破產的,依法進行破產清算並完成法人注銷登記時,法人終止。

第七十四條法人可以依法設立分支機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分支機構應當登記的,依照其規定。

分支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法人承擔;也可以先以該分支機構管理的財產承擔,不足以承擔的,由法人承擔。

第七十五條設立人為設立法人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未成立的,其法律後果由設立人承受,設立人為二人以上的,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

設立人為設立法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產生的民事責任,第三人有權選擇請求法人或者設立人承擔。

第二節營利法人

第七十六條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

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第七十七條營利法人經依法登記成立。

第七十八條依法設立的營利法人,由登記機關發給營利法人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營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第七十九條設立營利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第八十條營利法人應當設權力機構。

權力機構行使修改法人章程,選舉或者更換執行機構、監督機構成員,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八十一條營利法人應當設執行機構。

執行機構行使召集權力機構會議,決定法人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決定法人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執行機構為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未設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法人章程規定的主要負責人為其執行機構和法定代表人。

第八十二條營利法人設監事會或者監事等監督機構的,監督機構依法行使檢查法人財務,監督執行機構成員、高級管理人員執行法人職務的行為,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八十三條營利法人的出資人不得濫用出資人權利損害法人或者其他出資人的利益。濫用出資人權利給法人或者其他出資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營利法人的出資人不得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損害法人的債權人利益。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法人的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法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第八十四條營利法人的控股出資人、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法人的利益。利用關聯關系給法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五條營利法人的權力機構、執行機構作出決議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法人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法人章程的,營利法人的出資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議,但是營利法人依據該決議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

第八十六條營利法人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守商業道德,維護交易安全,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三節 非營利法人

第八十七條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

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第八十八條具備法人條件,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供公益服務設立的事業單位,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事業單位法人資格;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事業單位法人資格。

第八十九條事業單位法人設理事會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理事會為其決策機構。事業單位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產生。

第九十條具備法人條件,基於會員共同意願,為公益目的或者會員共同利益等非營利目的設立的社會團體,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

第九十一條設立社會團體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等權力機構。

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理事會等執行機構。理事長或者會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

第九十二條具備法人條件,為公益目的以捐助財產設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資格。

依法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具備法人條件的,可以申請法人登記,取得捐助法人資格。法律、行政法規對宗教活動場所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九十三條設立捐助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捐助法人應當設理事會、民主管理組織等決策機構,並設執行機構。理事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

捐助法人應當設監事會等監督機構。

第九十四條捐助人有權向捐助法人查詢捐助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捐助法人應當及時、如實答復。

捐助法人的決策機構、執行機構或者法定代表人作出決定的程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法人章程,或者決定內容違反法人章程的,捐助人等利害關系人或者主管機關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定,但是捐助法人依據該決定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

第九十五條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不得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剩餘財產。剩餘財產應當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權力機構的決議用於公益目的;無法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權力機構的決議處理的,由主管機關主持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法人,並向社會公告。

第四節 特別法人

第九十六條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第九十七條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九十八條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九十九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一條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㈢ 民法總則中法人的分類有哪些

您好:
一、民法總則中法人的分類
(1)公法人與私法人。
公法人指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由國家「依公法」所設立的行使或者分擔國家權力或政府職能的法人。私法人是指依私法設立的法人為私法人。
(2)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私法人」按照成立的基礎分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
社團法人指以人的集合為基礎而成立的法人。公司、企業、合作社、各種協會、學會都是典型的社團法人。財團法人指以一定目的財產為基礎而成立的法人。基金會組織、慈善組織、寺院都是財團法人。
(3)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區別
a、成立基礎不同。
社團法人以人的集合為成立基礎,有自己的組織成員或社員;財團法人以捐助財產為成立的基礎,因而沒有法人成員(社員)
b、設立行為不同。
設立社團法人的行為屬於生前共同行為;而設立財團法人的行為屬於單方民事法律行為,部分屬於生前行為(例如比爾蓋茨設立的基金會法人),部分屬於死因行為,通過遺囑設立(例如通過遺囑設立諾貝爾基金會)
c設立人的地位不同。
社團法人的設立人,在法人成立後成為法人的成員(社員),並享有成員權;財團法人的設立人在法人成立後與法人相脫離,並不成為法人的成員,並且社團法人也沒有成員。
d、有無意思機關不同。
社團法人既然是人的集合,其成員需要參與法人事務的管理,因此社團法人有意思機關(例如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定社團法人的大政方針,社團法人屬於「自律法人」。財團法人沒有成員,也沒有意思機關,屬於「他律法人」。
e、法人目的不同。
社團法人設立的目的既可以是為了營利,也可以是為了公益,因而社團法人可以分為營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間法人;而財團法人設立的目的只能是為了公益,因此財團法人只能是公益法人。
(4)營利法人、公益法人、中間法人。
a、營利法人。
營利法人指以取得營利並將營利「分配給」其成員為目的的法人,如公司、企業。營利法人所謂的「營利」,重在強調設立法人的目的在於「為其成員營利」,有此目的即可,法人是否當真營利,對營利法人的性質沒有影響。
b.、公益法人。
公益法人指以公益為其活動目的的法人,如學校、醫院、慈善機構等。公益法人並非不能從事營利活動,而是不能將營利分配給成員。
c、中間法人。
中間法人指設立的目的既非為了公益,亦非為了成員的經濟利益的法人。如取得法人資格的社交俱樂部、校友會、同鄉會。
由此可見,在民法總則中法人的分類的具體內容大致把法人分為七類。不同的分類,不同的法人身份,即使屬於社會不同層面的法人,但都各司其職,盡管地位不同,都有其存在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不只是營利才會產生法人。如還需了解可以繼續瀏覽下面的延伸部分。

㈣ 《民法通則》中規定的法人類型

選擇A.企業法人和D.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二節企業法人

第四十一條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資金數額,有組織章程、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取得中國法人資格。

第三節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第五十條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

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4)法人民法上擴展閱讀:


B選項中的法人合夥式聯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法人:即能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才能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十一條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第五十二條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共同經營、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

第五十三條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獨立經營的,它的權利和義務由合同約定,各自承擔民事責任。

商法人與民法上法人的聯系和區別

商法人與民法法人有一定的區別。商法人是商法賦予一定社會組織以法律上的人格,這種人格,使商法人成為商業法律關系的主體,使它具有了主體所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體地講,商法人與一般法人相比,具有以下特點:①依照法律不同,商法人是依照商法規定而成立的社會組 織。依據法定程序不同,商法人是依據商業登記而成立的活動的內容不同。商法人是僅限於以自己的名義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的集合體。比如公司、社會團體,工商戶等。
而民法法人相對比較廣泛,
法人種類分為三種。第一,以行為能力為界分為完全行為能力法人與限制行為能力法人,傳統的法人為完全行為能力法人,非法人團體和中國特有的「兩戶」為限制行為能力法人。第二,從責任范圍看,完全行為能力法人是有限責任,而限制行為能力法人是無限責任。第三,完全行為能力法人分營利與非營利法人,作為限制行為能力的法人也有營利與非營利之分,非法人團體屬於非營利,而「兩戶」屬於營利。
法人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與自然人相對稱的,兩者相比較有不同的特點:第一,法人是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是法律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生命體,其依法產生、消亡。自然人是基於自然規律出生、生存的人,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稱為該國的公民。自然人的生老病死依自然規律進行,具有自然屬性,而法人不具有這一屬性。第二,雖然法人、自然人都是民事主體,但法人是集合的民事主體,即法人是一些自然人的集合體。例如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的公司法都規定,公司法人必須由兩人以上的股東組成。對比之下,自然人則是以個人本身作為民事主體的。第三,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與自然人也有所不同。根據《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但是在中國因沒有公布商法典,現實中沒有對商法人與一般法人加以區別。

㈥ 民法上的中法人是什麼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版承擔民事義務的組權織。
法人是世界各國規范經濟秩序以及整個社會秩序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各國法人制度具有共同的特徵,但其內容不盡相同。
不同的法人形成了不同的法人理論,法人制度理論成為世界各國建立和完善法人制度、規范經濟秩序以及整個社會秩序的理論基礎。

㈦ 民法中,企業法人怎麼理解

企業法人不同於自然人,是法人的一種,是指能以自己名義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組織。企業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企業法人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負責人。

㈧ 如何理解和評價《民法總則》中的法人的分類

《民法總則》第七十六條規定,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第八十七條規定,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第九十六條規定,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由上可知,《民法總則》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民法總則制定過程中,存在多種關於法人分類體系的主張,有的主張將法人分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有的主張分為營利法人、公益法人與中間法人,還有的主張採用公法人與私法人的分類。

《民法通則》沒有採用財團法人的概念還有其他客觀因素。當時已經存在事業單位的概念,該概念在功能上已經涵蓋財團法人,差別在於事業單位一般限於國家設立,而非民間設立,財團法人則側重於私人捐贈設立的非營利組織。

(8)法人民法上擴展閱讀:

中國民辦的非營利組織是在《民法通則》頒布十年之後才開始出現和發展的。財團法人概念過於生澀,且財團一詞易引發誤解,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格格不入。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民法總則》起草的影響,雖然民事立法是基礎性法治工程,尤其法典更具有極強的學術性,但不可忽視的是,民事基本法的立法技術和立法體例的選擇與政治背景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即使學術色彩極其濃重的《德國民法典》中的一些具體制度的設計同樣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例如財團法人制度的設計,其直接政治目的是國家為了限制教會的權力。在中國,具體的法律制度和立法體例背後的政治根源同樣值得重視。

《民法總則》起草前,我國立法早已開始使用「非營利法人」的概念,《民法總則》非營利法人一節實質上是對中國過去廿年非營利法人實踐在法典層面上的總結。

《民法總則》第七十七條規定,營利法人經依法登記成立。第七十八條規定,依法設立的營利法人,由登記機關發給營利法人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營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第七十九條規定,設立營利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㈨ 法人在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上的區別

《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關於物權、債權、民事責任等民法上的重要規定都包含在其中。一般說來在有《民法典》的情況下,只需要依據《民法典》相關條文就可以處理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了。
而《民法通則》只是關於民法適用的一些籠統的概括性的規定,《民法通則》確立的制度是在民事法律實踐中被普遍適用的,但具體到調整每一個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時,還需要依據民法的其他部門法才能勝任。所以雖然我國《民法通則》已經有物權、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等方面的規定,但依然還是要制訂《物權法》、《知識產權法》、《侵權行為法》等民法法律。
目前我國沒有完整的《民法典》,民事法律採用的是《民法通則》做概括規定,各民事部門法作具體規定的方式,這與我國社會經濟基礎和民事立法起步較晚等客觀現實狀況是相符的。
民法總則為民法各編之冠,總匯民法共同適用之原理原則,非將民法各編融會貫通,難以識其原流與體系,而窺其全豹。

㈩ 民法總則法人的分類有哪些

民法總則法人分為三種:

1、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

2、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

3、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4、非法人組織,其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

依據《民法總則》第七十六條之規定: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

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第八十七條: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

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第九十六條: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第一百零二條: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

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

(10)法人民法上擴展閱讀:

在我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組織數量眾多,但由於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其民事主體地位,在一些情況下這些組織不能順利從事民事活動。

因此,增加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此外,法人一章中增設第四節「特別法人」,將機關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等涵蓋在內,以利於這些組織更好地參與民事生活,利於保護其成員和與其從事民事活動的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關於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法人地位的問題,有的部門、地方和一些基層幹部群眾代表提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為履行其職能需要從事一些民事活動。

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其民事主體地位,致使其在一些情況下不能順利從事民事活動。民法總則應明確賦予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人資格。

對此,此次增加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熱點內容
嘉陵法院梁 發布:2025-10-10 04:49:15 瀏覽:575
武裝警察條例 發布:2025-10-10 04:32:47 瀏覽:634
三八節法律知識下鄉 發布:2025-10-10 04:31:07 瀏覽:162
擾亂社會治安是行政法范疇 發布:2025-10-10 04:15:13 瀏覽:119
司法考試總分數 發布:2025-10-10 04:04:35 瀏覽:656
2017民法精講 發布:2025-10-10 03:58:01 瀏覽:413
南寧鐵路法院 發布:2025-10-10 03:50:27 瀏覽:355
勞動法私人罰款 發布:2025-10-10 03:50:25 瀏覽:301
今日社會與法回放 發布:2025-10-10 03:31:23 瀏覽:812
安微省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手機號碼 發布:2025-10-10 03:30:42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