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司法全
『壹』 國際私法調整方法
無論是作為一個部門法,還是作為一個部門法學,國際私法都有著悠久歷史。一般認為,完整國際私法的理論體系產生於中世紀,其標志就是巴托魯斯提出的「法則區別說」。盡管如此,國際私法尚有諸多基本問題仍然存在爭議。德國著名法學家康恩(Franz Kahn)曾指出,國際私法是從書名頁開始就存在爭議的學科。[1] 在我國,對國際私法的研究也存在同樣情況。舊中國國際私法學領域如此,[2] 現在也是如此。[3] 但國際私法的所有各類爭議,首先是從國際私法的對象及方法開始的,也正是基於對國際私法對象和方法問題的認識不同,學者們在國際私法范圍問題上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
筆者擬從技術革命對國際私法的影響這一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理論分歧現狀
從以下關於國際私法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學者們在國際私法對象及方法問題上的分歧。
德國學者努斯鮑姆在其《國際私法原理》一書中指出:「國際私法,或沖突法,從廣義上講,是處理涉外關系的私法的一部分。」新中國第一本統編《國際私法》教材也認為:「國際私法是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的部門。」[4] 這一定義是從國際私法調整的法律關系的性質著眼的。
德國學者馬丁。沃爾夫則認為,國際私法就是「在同時有效的法律體系中,決定哪個法律體系應該適用於一些特定的事實」。[5] 我國李浩培先生也認為,國際私法是「指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相互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6] 這一定義是從法律適用的角度來考慮的。
英國學者切希爾和諾斯認為,國際私法是在處理涉外案件時判定:第一,法院在什麼條件下對案件具有管轄權;第二,應適用哪國法律來確定各類案件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第三,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承認外國判決,以及在什麼條件下外國判決所賦予的權利可以在英國得到執行。[7] 顯然,這一定義是從司法角度並結合國際私法的內容或規范來進行的。
另外,還有其他四種代表性的定義:(1)「國際私法是以直接規范和間接規范相結合來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並解決涉外民商事法律沖突的法律部門。」[8](2)「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解決法律沖突為中心任務,以沖突規范為最基本的規范,同時包括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避免或消滅法律沖突的統一實體法規范、以及國際民事訴訟與仲裁程序規范在內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9] 這兩個定義認為國際私法是國內法的一個部門,而且,國際私法的規范包含統一實體法;(3)「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確定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為前提,以解決法律沖突問題為核心,由法律適用規范、規定外國人民事地位規范所組成,並通過國際民事訴訟和仲裁程序進行司法保護的一個獨立的部門法。」[10] 這一定義也認為國際私法是國內法的一個部門,但統一實體法規范不是國際私法的規范;(4)「國際私法是調整國際交往中所產生的民事關系的國際法的一個部門。它是規定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調整不同國家之間法律沖突的、確定國際民事關系雙方當事人具體權利和義務的沖突規范、統一實體規范,以及解決國際民事爭議的訴訟程序和仲裁程序規范的總稱。」[11] 這一定義與第(2)和第(3)的主要不同點在於,它強調國際私法是國際法的一個部門。以上四種定義都是從綜合角度來考慮的。
可見,關於國際私法的對象問題,雖然學者們都認為是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或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但在調整對象的范圍上,則存在差別。一種主張國際私法的對象是所有的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另一種則主張國際私法的對象只是會產生法律沖突的那部分涉外民事法律關系。
基於對國際私法對象的認識,理論界關於國際私法的方法問題,同樣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國際私法的方法包括直接調整方法;[12] 另一種則認為國際私法的方法只有或主要是間接調整方法。[13]
與對國際私法對象和方法問題的認識相對應,關於國際私法的范圍問題,理論界也分別有不同主張:(1)國際私法的范圍僅局限於沖突規范。持這種觀點的可以德國、奧地利、瑞士、北歐國家以及日本等國為代表;(2)國際私法由管轄權規范、沖突規范和外國判決及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規范構成。這是以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的主張;(3)國際私法的范圍包括國籍規范、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沖突規范及國際民商事管轄權規范。這是以法國和義大利為代表的拉丁法系國家的看法;
二、基於技術革命的影響所形成的認識
一般認為,法律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參加者的意志行為,即人與人關系中的意志行為。[14] 在認識法律的調整對象時,一般應注意的是:社會關系只有表現為通過人們的意志而形成的思想關系時,才能成為法律的調整對象;並非所有的社會關系都是法律的調整對象。法律的調整對象是已被法律調整的或客觀上要求法律調整的具體的意志社會關系。或者說法律的調整對象是客觀上能夠「接受」法律調整,而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又有必要對之進行法律調整的意志社會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調整的對象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某些社會關系可能會從生活中消失,或者雖未消失但已喪失進行法律調整的必要,而某些新社會關系產生,則迫切要求法律對其予以調整。法律調整對象的主要發展傾向是擴大和加深。這里所說的「擴大」,是指法律調整對象范圍的擴大。而「加深」則是指對法律調整的質的要求提高,即要求法律上有更為准確、系密的規定,要求法律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增強。
同樣,在國際民商事領域,社會發展的最直接的結果可歸結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的范圍呈不斷擴大趨勢並需要相應的部門法對其進行調整;其二是國際社會對以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部門法(即國際私法)所提出的質的要求也有不斷提高的趨勢。這樣,以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為對象的國際私法,只有順應國際民事法律關系發展的現實,才能較好地服務於各國的對外政策,才能維護或重構國際民商事交往秩序。
從國際層面出發,對涉外民商事關系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可作如下歸納:
在13世紀以前的漫長歲月里,各國間民事交往的數量極少,國際私法產生的基本條件尚未具備。即使古羅馬時期就出現了所謂的「萬民法」,[15] 但有學者認為,「在羅馬之世,絕無國際私法之存在。」[16]
從13世紀開始,人類科技水平才有了較大提高,某些國家的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國家間的經濟貿易開始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國際民事交往在量上有了一定變化。13世紀以後,由於造船業的發展,義大利北部的城市國家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心。但當時的國際貿易是相當有限的。[17] 新航路開辟後到16-18世紀,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總之,在13-18世紀中葉,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范圍主要局限於外國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婚姻家庭、財產繼承等問題;客體主要是動產和不動產,涉外合同與涉外貨物運輸保險才開始萌芽。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並引起了產業革命,其最主要的後果之一就是使國際經濟貿易關系有了新的發展。到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技術革命給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帶來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受第一次技術革命影響較大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其客體主要是農產品,工業品和半製成品所佔比例較小;從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所涉及的領域看,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范圍已經有了較大變化。這一點可以普通法系國家早期的國際私法著作為佐證。如威斯特萊克(Westlake)1858年《國際私法》(第二版)所講的內容依次為:自然人的身份及能力與監護問題;結婚、離婚與准正;動產繼承;破產;動產與不動產;管轄權的一般概念;國內與國際管轄權;契約;債務的轉移和消滅;住所;國籍;外國公司;外國判決與程序等內容。[18] 戴賽的《沖突法》於1896年首次出版,可以說,該書是對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國際私法對涉外民事法律關系調整情況的總結。戴賽在其著作中主要講了自然人的身份、能力、住所和國籍問題;法人國籍、能力及破產問題;婚姻家庭關系及繼承問題;侵權行為以及各種合同關系等問題。[19]
19世紀70年代後,出現了一系列的技術發明。如湯姆士煉鋼法、蒸汽渦輪、內燃機車、氣鑽、發電機、遠距離輸電、電燈、電車、電話、無線電、從煉焦煤中提取氨、苯和人造燃料等。這些技術和發明的運用,被概稱為第二次技術革命。這次技術革命,極大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特別是海上運輸業的發展,從而使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在20世紀以前,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量上的變化。即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在總量上大為增加,有關國際貨物買賣、運輸、保險、支付等有了空前發展;其二是主體上的變化。即法人數量和種類有較大增加;其三是所涉及的領域擴大。即自由競爭的加劇也促進了技術、專利發明、科學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對這種變化,有學者將之概括為三點:由於法人在國際交往中作用的增長,法人的國籍、地位和能力問題,以及涉外代理和破產關系,也隨之增長;由於銀行在國際交往中作用的增長,隨之發展了信貸關系和票據關系;由於國際間文化和科學技術交往的發展,涉外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關系也隨之發展起來。[20]
20世紀50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和利用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開始,[21] 人們一般將之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此次技術革命對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影響可歸納為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宏觀上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方面:其一是出現了一系列新型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在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補償貿易和許可證貿易;在涉外合同領出現了新的外民事承攬合同關系,如對外來料加工和來件裝配等;在涉外法人問題上出現了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以及外商獨資經營等;在國際貨物運輸上出現了新的運輸形式和方式,如運輸形式上多採用集裝箱運輸,運輸方式上則大量採取多式聯運方式;此外,在合同領域還出現了咨詢合同關系。其二是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在量上進入「爆炸階段」。即在這一時期,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某一具體領域,其發展速度已非已往任何時候所能比擬。微觀上的影響則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發生了一系列顯著變化。其主要表現為中、小企業公司、法人重顯活力,成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新力量;聯合企業和跨國公司大量出現;發展中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成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二是對涉外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的影響,如就涉外侵權而言,出現了許多跨國環境污染問題。三是對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工業製成品超過了初級產品客體;用於國際流通的產品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伴隨國際技術轉讓的發展,無形客體已超過有形客體。
到20世紀90年代,人類經歷的一次意義深遠的重大技術革命就是互聯網路、行動電話的廣泛運用。它不僅是人類通訊方式的改變,而且將導致經濟運行方式和人們交際方式的變革,以及社會組織方式和結構的改變,它正逐步改變著整個經濟和社會的面貌,人類從此進入信息時代,[22] 這就會更進一步促進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譬如,電子商務(E-commerce)的發展速度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在1996至1997年間,通過國際互聯網路進行的商事貿易(business-to-business trade)每6個月增長2倍,但1998年則是每3個月或每4個月增長2倍,有人預計到2003年,網上貿易額每年將達到1300億美元。[23] 但國際互聯網路在促進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法律問題。[24]
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技術革命的進步,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或國際民事法律關系)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當然,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發展變化的原因和條件並不僅僅是技術革命,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技術革命對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發展變化所起的直接作用)。國際私法只有順應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保障或推動國際民商事交流的發展。
從國際私法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國際私法總是在隨著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發展變化而作適時的調整。
國際私法在其產生之初,直到19世紀末,其對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主要採取的是間接調整方法。這一歷史階段,國際私法完成了從「學說法」到「制度法」的過渡。無論是在「學說法」還是在「制度法」階段,國際私法對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主要採取的是間接調整方法。但即使在這一階段,也存在用直接調整方法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情況。如在判定某一外國人(包括外國法人)在內國是否具有相應的民事活動權利時就必須用直接調整方法。
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尤其是二戰後,涉外民事法律關系迅速發展,其所涉及的范圍急劇擴大,而間接調整方法本身存在缺乏針對性、可預見性等方面的缺陷,因而就有了以其他方式來順應對迅速發展著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進行調整的需要。也正因為此,這一時期就產生了大量的以直接方式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統一實體法規范。[25] 這類統一實體法規范能避免或直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因而能克服沖突規范缺乏針對性和可預見性的缺陷。此外,部分國家還提出和制定了所謂「直接適用的法律」,其目的在於,為了組織和保護一國的社會、經濟和金融結構,使一切與法院地國家有充分聯系因而會影響法院地利益的交往關系均受其調整。[26]
因此,對國際私法的方法問題,我們認為,應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但這並不能說直接調整方法完全可以取代間接調整方法。因為,從目前的情況看,規定直接調整方法的統一實體法規范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所涉及的領域及普遍效力上,都是相當有限的。而且,對某些領域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如涉外婚姻家庭關系的調整,仍然將主要或完全以間接調整方法來進行。所以,同作為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手段,間接調整方法和直接調整方法在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過程中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從國際民商事交往的實際看,這種現象將存續相當長的時期。
三、結語
基於前述,我們認為,對國際私法的范圍問題,我們一方面要立足於國際私法這一部門法的傳統及其本身所固有的特色;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兼顧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發展的現實。
我國國際私法泰斗韓德培先生曾提出「機翼論」的觀點。他認為:「國際私法就如同一架飛機一樣,其內涵是飛機的機身,其外延是飛機的兩翼。具體在國際私法上,這內涵包括沖突法,也包括統一實體法,甚至還包括國家直接適用於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而兩翼之一則是國籍及外國人法律地位問題,這是處理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前提;另一翼則是在發生糾紛時,解決糾紛的國際民事訴訟及仲裁程序,這包括管轄權、司法協助、外國判決和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這就形象而科學地勾畫出了國際私法的范圍。[27] 首先,該觀點肯定了國際私法的傳統性,即肯定了沖突法在現代國際私法中所仍然具有的地位;其次,該觀點科學揭示出國際私法的發展規律,指明了現代國際私法的發展現狀。即國際統一實體法和「直接適用的法律」已成為國際私法規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該觀點也注意到了國際私法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關聯性和系統性,即認為與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有關的規范和與解決涉外民事法律爭議有關的規范均為國際私法的規范。
綜上,我們可以認為,國際私法是以國際關系中的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並擁有獨特調整方法的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如同憲法、民法、經濟法等構成國內法體系一樣,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等則構成國際法體系。如果將法學學科體系劃分為國內法學體系和國際法學體系的話,那麼,以國際私法為研究對象的國際私法學就是國際法學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學。既然憲法學、民法學和經濟法學都是法學學科中的獨立的二級學科,那麼,國際私法學與國際公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也都應當是法學學科中獨立的二級學科。因此,若將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三者硬性捆綁,並由此建立一個所謂的「國際法學」,然後將該「國際法學」作為一個與國內法學中的憲法學、民法學和經濟法學等相並列的二級學科,且以此否認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在法學學科中二級學科的地位,顯然是違背科學規律的。
注釋:
[1] 從國際私法的歷史看,主要名稱有: 法則區別說(Theory of Statutes)、私國際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國際私法(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沖突法(Conflict of Law),除上述幾個較為普遍使用的名稱外,還有「法律選擇法」、「民法施行法」、「法例」、「外國法之適用」、「涉外私法」、「國際民法」、「國際民商法」等,國際私法理論上爭議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2] 參見陳顧遠著:《國際私法總論》(上),會文堂新記書局,1936年1月第四版,第49~113頁。
[3] 80年代初,我國學者關於國際私法的對象、方法、范圍以及國際私法學的體系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激烈的討論。之後,許多學者根據他們對國際私法的這些基本問題的認識,分別形成了具有相應特色的國際私法學體系。現在,學者們在這些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分歧。也正因為這樣,2000年國際私法學會的年會討論的議題之一就是國際私法的基本理論問題。參見《中國國際私法2000年年會綜述》,載《法商研究》,2000年第6期,第122-124頁。
[4] 參見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第8頁。
[5] 參見馬丁·沃爾夫著,李浩培、湯宗舜譯:《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 月第一版,第22頁。
[6]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第228頁。
[7] See Cheshire & North『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Butterworths London, 1992, 12th ed., pp.7-8.
[8] 參見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第22頁。
[9] 參見李雙元著:《國際私法(沖突法篇)》,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第33頁。
[10] 參見張仲伯主編:《國際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18頁。
[11] 參見錢驊主編:《國際私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22頁。
[12] 參見劉仁山主編:《國際私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6頁。
[13]參見劉仁山主編:《國際私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5頁。
[14] 參見孫國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第227頁。
[15] 雖然在公元前242年,羅馬帝國就設置了外事大法官,專門處理在羅馬的外國人之間和外國人與羅馬人只因交換關系所產生的實際問題,並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套規范,稱為萬民法(jus gentium)。但無論在數量、內容上,還是在適用范圍上,萬民法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羅馬法學家所關心的萬民法,通常有兩重含義:一是萬民法的實際意義,即指羅馬法中既適用於羅馬公民也適用於在羅馬的外國人的那部分法律;二是萬民法的理論涵義,即羅馬法學家所認為,自然理性是為全人類而制定的,在全世界各國人民中應予一律遵守的規定。公元212年頒布的安東尼尼憲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將羅馬公民權賦予一切異幫人以後,萬民法與市民法之間的區別就已無實際意義了。
[16] 梅仲協著:《國際私法新論》,台灣三民書局,1980年6月第三版,第23頁。
[17] 在赫·赫德和德·普·韋列著的《義大利簡史》中有這樣的記載:「從14世紀開始,『夫蘭得爾大帆船』每年兩次從威尼斯揚帆出發,載著香料、糖、胡椒和其他東方產品,取道直布羅陀海峽和安普敦港口和布魯日。它們在那裡載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木材和皮貨、英國的羊毛、夫蘭德爾的呢料和法國的酒駛回。其他東方的貨物則用馬馱,越過阿爾卑斯山,供應德國城市。」
[18] See John Westlak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William Maxwell & Son, 3nd., 1880.
[19] 戴賽在其《沖突法》中所闡述的合同的有關問題涉及動產、不動產、買賣、租賃、運輸、共同海損理算、票據、利息等關系以及合同中的代理、效力、履行、解釋和解除等問題(See A. V. Dicey, the Conflict of Law, 1st ed., 1896)。這與1804年《拿破倫民法典》所涉及的合同關系相比,其范圍無疑要廣泛得多。
[20] 見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教研室編:《國際私法論文集》,1984年8月,第28頁。
[21] 錢學森認為:「像電子計算機,遺傳工程、激光技術,核能、核技術,航天技術,海洋工程等等,這些都是技術革命,所以,新技術革命不是單數,而是復數,是一個新的技術革命群。」《關於新技術革命的若干基本認識問題》,載1984年4月2日,4月9日《世界經濟導報》。
[22] 對以互聯網路和移動通訊的運用為標志的技術革命究竟是第三次革命的繼續,還是一次獨立的新技術革命,目前尚無定論。
[23] 如加拿大1997年網上貿易額為8億加元,加拿大有關機構於1998年估計,到2001年前,網上貿易將增加到327億加元。See Electrionic Commerce and Canada『s Tax Administration(A Report to the Minister of National Revenue from the Minister』s Advisory Committe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1998, p.4.
[24] 譬如,伴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廣泛應用,在合同、侵權以及管轄權等方面,就產生了許多新的沖突法問題;在國際服務貿易領域,諸如國際旅遊、跨國銀行、國際投資公司及其他金融服務、國際電話服務、國際視聽服務、國際咨詢服務、廣告及設計等服務、維修及保養和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等,都將產生諸多新法律問題。
[25] 如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工業產權領域,有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886年《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1891年《關於商標注冊的馬德里協定》;在國際貨物運輸方面,有1901年《關於統一若干船舶碰撞規則的公約》和《關於統一海上救助規則的公約》、1924年《關於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定的公約》、1929年《關於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在國際支付方面,有1930年《關於統一匯票和本票的日內瓦公約》、1931年《關於統一支票法的日內瓦公約》。此外,這一時期還產生了一定數量的國際貿易統一慣例。二戰後,國際統一實體法大量產生,這一點在國際貿易領域尤為明顯。 參見趙承壁編著:《國際貿易統一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7-13頁。
[26] 參見韓德培著:《國際私法的晚近發展趨勢》,載《中國國際法年刊》(1988年),第14頁。
『貳』 國際爭端是如何通過司法手段解決的
國際爭端的法律解決方法,是指通過仲裁和法院判決的方式解決國家間的爭端。
一、仲裁
(一)仲裁的一般規則
仲裁是指根據爭端當事國之間的協議,將爭端交與它們選定的仲裁人作出對爭端當事方具有拘束力的裁決,從而解決爭端的方法。
1899年和1907年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1928年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總議定書》、1958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擬定的《仲裁程序示範規則》,對國際仲裁的仲裁協議、仲裁庭、仲裁適用法律、仲裁程序和仲裁裁決效力等的內容作了系統闡述。仲裁裁決對於當事國具有法律拘束力,並為終局性決定。當事國應在裁決規定的期限內執行裁決中的義務。
(二)國際常設仲裁法院
國際常設仲裁法院是專門受理國家間仲裁案件的常設仲裁機構。它是根據1899年《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公約》於1900年在海牙設立。
當事國將爭端仲裁協議提交仲裁法院時,可以在仲裁員名單中各自選定1~2名仲裁員,再由這些選定的仲裁員選定首席仲裁員。仲裁一般經過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兩個階段。然後仲裁庭進行秘密評議並以多數票作出裁決。裁決為終局性的,但如果爭端方對裁決的意義和范圍不明,可以在裁決作出3個月內,請求仲裁庭作出解釋。
二、法院方式
解決國家間爭端的國際性司法機關,目前典型的有聯合國國際法院和國際海洋法法庭。
(一) 國際法院
國際法院即聯合國國際法院,根據作為《聯合國憲章》一部分的《國際法院規約》,於1946年成立。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司法機關,也是當今最普遍、最重要的國際司法機構,是法律方法解決國家間爭端的主要機構。
1. 國際法院的組成:
(1)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
15人中不得有兩人為同一國家的國民。法官不代表任何國家,不能擔任任何政治或行政職務,也不得從事任何其他職業性活動。法官不受任何政府的制約,也不受聯合國機構的制約。法官在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中分別獨立進行選舉,只有在這兩個機關同時都獲得絕對多數票方可當選。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法官選舉沒有否決權。法官任期9年,可以連選連任。法院的院長和副院長從法官中選舉產生。
(2)專案法官。
法官對於涉及其國籍國的案件,不適用迴避制度,除非其就任法官前曾參與該案件。在法院受理案件中,如果一個當事國有本國籍的法官,他方當事人也可以選派一人作為「專案法官」,參加本案的審理。如果當事雙方都沒有本國籍的法官,則雙方都可各選派一名「專案法官」參與該案件的審理。這種臨時的專案法官在該案審理中與正式法官具有完全平等的權利。
(3)書記處。
書記處設書記官長、副書記官長和工作人員。正副書記官長由法官提名並選舉產生。書記處負責處理法院的文書、檔案,日常工作和對外聯系等。
2. 國際法院的管轄權。
國際法院有訴訟管轄和咨詢管轄兩項職權。其中訴訟管轄是其最主要的職權。
(1)訴訟管轄權。
法院在行使訴訟管轄權時,涉及「對人管轄」和「對事管轄」兩個方面:
第一,對人管轄。
國際法院的對人管轄是指誰可以作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根據法院規約,有三類國家可以作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國:
①聯合國的會員國;
②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但為《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
③既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也非《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但根據安理會決定的條件,預先向國際法院書記處交存一份聲明,表示願意接受國際法院管轄、保證執行法院.判決及履行相關其他義務的國家。
第二,對事管轄。
國際法院的對事管轄是指什麼事項能夠成為國際法院的管轄對象。根據法院規約,國際法院管轄案件的范圍有三個方面,或者說國際法院的對事管轄權可由以下方式建立:
第一種是自願管轄。
第二種是協定管轄。
第三種是任擇強制管轄。
《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可以通過發表聲明,就具有下列性質之一的爭端,對於接受同樣義務的任何其他當事國,接受法院的管轄為當然具有強制性,而不需要再有特別的協定。這些爭端是:對於條約的解釋、違反國際義務的任何事實、違反國際義務而產生的賠償的性質和范圍等。這里「任擇」是指當事國自願選擇是否作出聲明;一旦作出聲明,在聲明接受的范圍內,國際法院就具有了強制的管轄權,而不需其他協定。目前,世界上有60個左右的國家作出這類聲明,但都附有各種保留。中國政府於1972年撤回了民國政府1946年作出的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的聲明。
(2)咨詢管轄權。
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約》,國際法院除訴訟活動外,還有提供法律咨詢的重要職能,稱為法院的咨詢管轄權。
3. 國際法院的訴訟程序:
(1)起訴。
(2)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
法院確定管轄權後,將命令爭端各方限期提出訴狀、辯護狀或證據及其他文件資料。法院在審理中,還可命令爭端方限期提交答辯狀或復辯狀等法律文書。
書面程序結束後,進行口頭程序。法院可訊問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律師及其他有關人員。除法院另有決定或爭端當事方另有要求外,口頭程序應公開進行。
(3)附帶程序。或稱特別程序
由法院在特定情況下採用。包括初步反對主張、臨時保全、參加或共同訴訟、中止訴訟等。
4. 國際法院的判決。
國際法院對所審理案件,除中止訴訟的情況外,都作出判決。在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後,法院法官進行秘密評議並起草判決書,通過三讀後進行表決。表決時法官不得棄權。判決書以多數法官同意票通過。任何法官不論是否同意多數意見,都可以將其個人意見附於判決之後。個人意見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同意判決的結論,但不同意判決所依據的理由,此稱為「個別意見」;另一種是既不同意判決結果也不同意判決所依據的理由,此稱為「反對意見」。
判決書在法院開庭宣讀,並自宣布之日起對各當事國發生拘束力。
國際法院的判決是終局性的。判決一經作出,即對本案及本案當事國產生拘束力,當事國必須履行。如有一方拒不履行判決,他方得向安理會提出申訴,安理會可以作出有關建議或決定採取措施執行判決。1946年以來,除極個別的情況外,各國都服從了國際法院的判決,並忠實地執行了判決的內容。
當事國對判決的意義或范圍發生爭執時,可以請求國際法院作出解釋。當事國在判決作出後,如發現能夠影響判決的。決定性的且在訴訟過程中不可能獲知的新事實,可申請法院復核判決,復核程序與訴訟程序相同。申請復核至遲應於新事實發現後的6個月內,並在自判決之日起不超過10年內提出。
(二) 國際海洋法法庭
國際海洋法法庭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它是在海洋活動領域的全球性國際司法機構。海洋法法庭的建立,不排除國際法院對海洋活動爭端的管轄,爭端當事國可以自願選擇將海洋爭端交由哪個機構來審理。 法庭由21名法官組成。每個締約國可以提出不超過兩個法官候選人,在全體締約國會議上,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獲得最多票者依次當選。法庭設在德國漢堡。
『叄』 國際法的司法豁免原則
為產品的國際民事關系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當代國際法和復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問題已引起國家,不僅涉及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國際法學者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國家豁免的國家豁免原則??是國際法的原則
得到確認的國家立法,司法實踐和國際條約,並在19世紀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法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如域外國際禮讓,相互說,國家主權,等等。 [1]然而,各國主權平等和獨立國家的外國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不可侵犯性的理論。
國家豁免,也被稱為主權豁免的國家和他們的財產從外國法律,在外國法院的管轄范圍。國家豁免,包括司法豁免,行政豁免和稅收豁免。司法豁免權,其中包括管轄豁免,訴訟豁免和執行豁免。國家豁免的基本含義是:1。同意非外國的國家,一個國家的法院,應不招待在國外的被告的任何訴訟;一國接受了原告的訴訟在國外法院等,可以被直接相關受理的情況下國外的反申索; 3。一國法院不得強制執行的情況下,外國對。
國家豁免的原則,國家主權的延伸,是一項重要權利,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享有豁免權的國際交流,是一個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只有堅持這個原則,以維護和鞏固國家主權的原則,以確保正常的,平等的主權國家之間和互惠互利的交流活動。
在另一國法院的同意,國家應訴訟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
管轄豁免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而不該國或該該國作為訴訟標的的財產。它包括的內容的豁免,豁免的國家,因為個人原因和特殊法律地位的國有產權屬物理。 [2]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由於所有權的主體,這一權利的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其物業的其他主權管轄的特殊法律地位的具有法人資格享受特殊的待遇。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外國公民,國家機關及其屬性(和領事財產),不得採取任何財產,應受到國家主權尊嚴不相容的措施,國有財產,無論在任何其他國家,特別的保護。應結合
管轄豁免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理解,與從執行法律豁免權,豁免,否則,我們將不能夠完整,全面地掌握這個概念。管轄豁免,訴訟豁免和執行不唯一的區別,但免疫相關的,一方面,他們有明顯的差異,有不同的含義,並分別與不同的國際民事訴訟階段,放棄豁免,並不意味著放棄其他兩免。另一方面,他們也緊密相連的三個來自國家主權的原則,共同構成了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原則,管轄豁免,訴訟豁免和執行的前提豁免,一個國家只有在其他國家享有管轄豁免,這是,當然,享受在國內法律程序的豁免和執行豁免,同樣,只有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的法院放棄豁免司法管轄區提出的訴訟豁免和執行問題的豁免權。
國家作為國際法的原則和他們的財產,並享有管轄豁免的原則,國家主權,而不是例外的規則,[3來自任何的片面限制的做法是錯誤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原則不容許合理的例外,這個例外發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場合。首先,各國一致同意放棄他的國家。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特殊需要和利益的基礎上,放棄管轄權排除溪泉,他們的方法:1。明確所拋棄的有關規定,條約,合同; 2。發生糾紛或之後開始的行動,明示或暗示的放棄。中國在1980年參加在1969年民事責任公約「油污損害承擔的義務,放棄管轄和執行豁免國有商人的判斷。應該指出的是,限制豁免的放棄豁免第三部分,這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問題,不應該混為一談,前者是由主權國家採取的舉措,是行使主權的表現,而後者則是其他國家對一個主權國家,是一種侵犯主權,第二個是由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採取報復措施。根據對等的原則,當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及其財產權利的司法管轄豁免,按照國際法的失敗,與應有的尊重,其他國家都有權採取報復措施,不給它管轄豁免。
國家豁免的理論和實踐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在國際法中,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極具爭議的問題,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外交政策,從而對特定的應用,尤其是在發行的適用限制,國家學說和立法,司法實踐中存在嚴重的分歧。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早在20世紀,19世紀的結束,形成的理論和實踐的兩個主要類型。
(一)理論的絕對豁免權
說,理論的絕對豁免權,也被稱為絕對豁免主義,絕對豁免原則或絕對的豁免權,外國國家及其財產的外交豁免的外國除非所從事的行為的性質,無論豁免,須代表絕對豁免奧本海姆,海德,英國DAI插頭菲茨莫里斯,李斯特,德國,埃文魯普,比利時尼斯,以及前蘇聯波古斯拉夫喬姆斯基等理論。奧本海姆, 「國家平等的影響是任何國家都不能行使管轄權的另一國。因此,盡管該國可以在外國法院起訴,但一般不能被外國法院起訴,除非是自願提交給法院的管轄權。 「[4]海德絕對國家豁免了非常肯定,他指出,」一個國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國家的司法管轄權,並沒有他的同意,任何國家都可以起訴它,這是公認的學說。 「[5]
國際慣例,採取絕對豁免理論的一些國家早在16世紀,並於1668年第一個承認外國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的判例。西方國家的19世紀初,通過其國內立法司法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實踐相互給予管轄豁免。[6]當時,美國,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實現絕對的豁免權。美國最高法院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在1812年在著名的「交易」的情況下,有一個「主權國家完全平等和絕對獨立的」為捍衛主權豁免的基礎,拒絕政府其他主權國家法國船試驗[在未來7],美國已經採取絕對豁免權,外國國家及其財產,無一例外地給出了絕對的豁免權,直到1952年,這個問題的國家豁免政策的變化,其他國家,如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和其他許多國家有相同的判斷,各國一致認可的,他們的財產享有管轄豁免。因此,年底前在19世紀,20世紀初,這個理論是幾乎所有的西方國家支持和廣泛在司法實踐中採用。目前,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絕對豁免權。
(b)限制豁免理論的
限制豁免理論,也被稱為有限的豁免的學說,有限豁免的原則,限制豁免說或職能豁免說,外國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應考慮其行使職能可能會主張國家行為,根據其性質或目的分為主權行為,行為規則和非主權行為,交易權的侵犯或私人行為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的行為在他的國家的權利或公共法律行為享有豁免權,第二類行為是無權。採取限制豁免理論在19世紀後期,他們的代表伏羲樂,羅蘭,巴爾,愛富泰爾,魏斯,斯皮里,和菲奧雷。
國際慣例,在義大利的第一個放棄的絕對豁免的理論,限制豁免理論。那不勒斯最高法院的裁決,於1886年確立的原則,外國在純私法范圍內的問題,不可能要求豁免,[8]在1887年,義大利上訴法院還主張有管轄權行為外國政府作為民事法律的性能。[9]從那以後,荷蘭,比利時,埃及,瑞士,奧地利,羅馬尼亞,法國,希臘和其他國家法院的判決已經採取了限制豁免理論來處理國家豁免和他們的財產,1952年5月19日宣布:「大老信」的結論「追求主權豁免原則是有限制的,未來的政策國務院」,[10]這標志著從絕對豁免轉向限制豁免。 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外國主權豁免法,限制主權豁免權,以法律的形式,1978年,英國頒布了」國家豁免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南非,巴基斯坦和其他國家還開發了國內也可以在這方面的法律。目前,奉行限制豁免西方工業國家,他們被分成的國內立法的形式,其理論編纂所訂定的國際條約有限主權豁免在這方面的國際條約:1926年「國有船舶豁免某些規則的公約「的統一,」布斯塔曼特法典,1928年,1933年的「羅馬公約」,1944年「民航芝加哥公約」1958年「領海及毗連區公約」防止劫持航空器,國際油價污染損害1969民事責任公約「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這兩種理論是不完善的,即使是在存在嚴重的缺陷或問題。絕對豁免權,限制豁免是不可靠的。特別是,理論在國際法上國家主權及其財產豁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促進和維持正常的國際交往的原則,建立絕對的豁免權。然而,傳統的絕對豁免理論的需要要克服很多的缺點和不足之處:首先,該理論的科學性的字眼絕對豁免權。國家及其財產在外國享有「絕對的」豁免,太絕對國家豁免為原則的國際法律,允許合理的例外;其次,絕對豁免權的國有公司,企業享有國家豁免權的主體也偏向。這些頑固地堅持絕對豁免理論是不科學的,過時的。限制豁免理論不僅從理論上講,沒有根據的,並在實踐中是非常有害的:第一,國家主權的原則背道而馳的限制性豁免理論,忽略了國外的主權和尊嚴,更容易受到外國的抗議和報復,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國際關系和破壞國際和平,二,限制豁免的主權和非主權行為劃分的的理論不科學的行為,和標準的分類的問題,在實踐中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帶來勒索和濫用上訴風的,因此, ,國家豁免的理論必須是完美的。
我們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和實踐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執行政策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和實踐,更吸引了全世界的重視和關注。
從理論上說,在「文革」中的國際司法判例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權是不足夠的重視,缺乏廣泛的研究,我們的國際判例法的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權,大量的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文章和著作。自1979年以來,湖廣鐵路債券案有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司法管轄權的法院的內部狀態,這直接來自於國家的特殊法律地位的原則是主權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兩個國家由於特殊的法律地位的個人免稅額,也包括國有資產的豁免屬物。分為司法管轄豁免權,法律程序的豁免和執行豁免的豁免,本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企業做不享有豁免權; 3。取消排除或限制的豁免,獲得了一致的批評,但在同一時間,學者幾乎所有的,絕對的豁免權理論在實踐中已經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尤其是在當代國參與在國際民事和商事活動的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從一個國家自己的利益的國際經濟交往的發展,不能使用。[11]
在實踐中,中國政府一貫主張的管轄豁免國家及其財產,並堅持國家主權豁免的原則,反對他國肆意破壞國家主權豁免原則的做法,並倡導當事人之間達成一個國際協議,以消除問題上的不同立場國家在有關國家的豁免權。一方面,主張,並堅持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它的行為,當然,享有的豁免權和財產,經同意,沒有任何外來的庭審中,在1949年的航飛機的情況下, ,1950年劉永好號「油輪的情況下,1953年的威爾??斯法哥銀行存款的情況下,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貝克曼訴案件,在煙火的情況下,1979年,1979年,湖廣鐵路債券案於1989年光華寮視屬何情況而定,我們的政府表明的嚴正立場。另一方面,中國法院將不被接受起訴外國國家和政府的情況下。但是,中國從來沒有說明絕對主權豁免。堅持國家主權原則和國家主權豁免的前提下,根據正常的經濟交流的需要,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協議或其他形式的具體案件或某些事項放棄豁免權原則。我們的代表在聲明中由第六委員會第39屆聯大的報告,黃嘉華國際法律委員會,「在過去的,正如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從來沒有所謂的絕對國家豁免,因為國家可以是明示的或默示的同意自願接受外國法院的管轄,或因為雙方同意採取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司法解決,而不需要「[12]。與此同時,中國主張國家豁免的范圍的國有及國有財產的行為。我們嚴格區分國有及國有財產的行為與國有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私人行為和財產是不利於後者的國家,在國外享有司法豁免權,不需要。
另外的立法實踐和條約實踐中,同樣的性能,我們要求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外交實踐。目前,在具體的立法的國家和他們的財產沒有特殊的豁免,但提供的法律原則,如第239的民事程序法,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外交特權和豁免的比爾「4,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基本立場和主張,。條約」的做法,而堅持國家豁免原則??,承認,國家可以自願地放棄其豁免權,並想這樣一個豁免,以將奠定在該條約為基礎的國家的同意是可取的,如1958年的中蘇的商業和航海條約及配件有類似規定。此外,我們簽署或加入的國際公約,如1975年參與參加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1979年至1963年「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1980年,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的民事賠償責任「等規定國家豁免公約」,中國也是適用的。
新國際秩序豁免國家及其財產管轄下的理論的完美
交替之際的舊格局,未來的世界裡,去,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關繫到未來的世界和人類的命運,但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基於歷史經驗和現實,我們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這個新秩序,包括一個新的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兩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整體,在新的國際秩序的核心應該是所有國家的平等一員,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獨立的,是國際社會的。的基本內容的國際新秩序,包括:在全國擁有的權利以獨立選擇自己的社會,政治,經濟系統和路徑根據本國國情,任何國??家,特別是發展中是一個大國,不得干涉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不應自己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對其他國家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不得不被任何借口侵略或吞並他國的領土,國際糾紛通過和平談判應該是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的結算國際爭端的戰爭,國際關系可能不被壓力大,是小,強欺弱,富人欺負的可憐,國際事務應該是世界平等參與協商解決可以不成為的壟斷的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國,任何一個國家應不尋求推強權政治4,改變舊的國際經濟關系,將其替換為一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等價交換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不能脫離適當的法律原則,規則和普遍適用的形成。改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必然要推動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理論在實踐中的絕對豁免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特別是在現代國家參加國際民事和商事活動已變得更加頻繁的情況下,從一個國家的國際經濟交流自己的利益之間的發展,和它是不採用。此外,在實踐中,一個的黨國家限制豁免原則,他們認為不應該的行為或物業管轄的豁免,而其他國家,自己還忽略了實際的原則,堅持絕對豁免權,放棄彼此的國家相應的行為或該財產的管轄范圍,顯然是幾乎出了繭[13]。的限制性豁免權理論,刪除的豁免理論和批評是一致的。因此,國際法學者主張放棄的點查看的絕對豁免權,取而代之的是以下的措辭:國家及其財產在國際民事訴訟中享有司法豁免權是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可以幫助保證正常,平等,互利,主權國家之間的交流。然而,這並不是說,堅持這個原則在民事活動中,可以通過條約,協議或合同,自願放棄,獲得不同的觀點和實踐兩個派系之間的妥協和調和[14],或者主張被遺棄的國家的原則,互惠的基礎上,決定是否給予豁免的管轄[15]的一個特定海外國家在條約或其他協議的情況下。
國際法律學者已經注意到了應對的司法管轄豁免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理論是完美的,為了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需要。至於如何改善,但由於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沒有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筆者試談一些粗略的看法的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的完美。
必須完全克服的缺陷的絕對豁免的理論,並完全否定的限制免疫理論,雕刻出需要滿足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和世界的根本利益的,並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國際社會為解決國家管轄豁免的新途徑。
2。堅持的原則查看來自世界各地的做法,無論是實施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絕對豁免權,或西方發達國家實施限制的豁免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國家主權豁免。 ,主權國家享有豁免權作為國際法的一個原則問題,而不是例外。提高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的理論,你一定要堅持國家主權豁免的原則,這是根本的位置和出發點,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3。制定的國家豁免權的國際公約「。實踐證明,共同的談判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在現代國際社會達成共識,消除分歧,解決爭端和的問題。世界應該堅持的原則,國家主權豁免的基礎上,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協商的精神,實事求是,求同存異共謀「,以務實的態度,充分協商,尋求各方共識,協議,可以接受,以便制定國家豁免的國際公約,以協調世界代表的國家及其財產的豁免權,並使其收斂。國際公約國同意,自願進入或參與,反映各方的意志,明確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已穩定的規范性和約束力,不僅有利於操作和有關國家之間的國家管轄豁免制度及其財產的問題,而且還有助於防止和避免此類糾紛的產生。因此,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國際條約作為世界上的調整,國家免疫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的,必須是「公約」的目標,國家的基本原則,權利和義務方面,國家主權豁免和程序,解決爭端的辦法和程序,以及違反合同的責任等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
註:
[1] [2]黃進:國家免疫反應的研究,中國大學的政治學和法律出版社,1987年4?5,2。
[3] [14]倪征燠熱:「關於國家豁免的理論與實踐」,載於1983年國際法年鑒「6,29。
[4] [11]李雙元主編的「國際私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459463?464。
[5]海德:「國際法」(1947年),第1卷,813?814。
〔6 - 府學理念:「國際法教程,警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96頁。
[7]亨金沙克特:1980年版的國際法案例與材料」, 491至493。
[8]黃進:「在理論的極限狀態豁免權」,載「中國國際法年鑒」,1986年,279。
[9]韓正:國際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 134。
[10]美國國務院公報,1952年,26,984。
[12]「中國國際法年鑒,1985年,643。
[13]黎則銳:國家豁免的前瞻性審查「上載」中國年鑒「國際法」,1986年,250?251。
[15]李雙元主編的「國際私法(沖突的文件) ,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頁至315頁。
原江海 - 1996年
『肆』 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國際條約的區別
首先,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任務形式的法律都不能與之沖突。
1.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內容涉及廣泛,對立法、行政、司法均有規定,例如《刑法》《立法法》《行政復議法》等等,效力僅次於憲法。
2.法規: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有時也有說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經濟法規、特別行政區法規,但這些法規特殊,可以不予考慮)
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是規定全國行政方面的法律,如《××條例》,效力僅次於法律。
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在本行政區劃內,內容涉及廣泛,但涉及行政內容時,顯然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3.規章:部門規章和地方性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央人民銀行、審計署和直屬機構制定,規定的具體某一領域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地方性規章:省級和較大市政府制定,規定本行政區劃內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插曲:當規章之間沖突時,國務院裁決;當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沖突時,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就適用,認為適用規章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4.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是對某一類案件或者某項法律的適用作出的一個法律文件,屬於司法的范疇,效力比法律低。
5.國際條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締結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按以誰的名義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一般都是國務院、外資部去做。規定的涉外事務,前面講的都是國內法。
『伍』 市場法務,政府法務,國際法務,司法法務個是什麼意思
這是大公抄司而且是大到襲一定程度會做出的分類,是根據公司的功能板塊或者部門而特別設置的法務,法務,即法律事務,也是法務人員,市場法務就是負責與市場相關的專門法務人員,政府法務就是主要負責與政府打交道,做合規這一塊的,也包括像企業年檢之類的,國際法務就是國際大公司針對國際業務特設的法務,司法法務一般是指跟司法有關的,專門處理訴訟、仲裁等法律事務的專門人員。也就是根據法務從事的工作類型對法務進行劃分。
『陸』 國際私法的體系是什麼
國際私法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由於涉外因素又稱國際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傳統上稱為私法,國際私法因而得名。因為廣義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法律術語稱為民法的抵觸或民法的沖突,或稱法律的抵觸或法律的沖突,因此長期以來這一部門法被稱為法律抵觸法或法律沖突法。1834年美國法學家J.斯托里首創國際私法一詞作為法律抵觸法的同義語。隨後,在德文、法文中創造了相應的詞彙,再後在義大利、西班牙文中也產生了相應的詞彙。在中國和日本則稱為國際私法。因為國際私法是關於各國民法的適用的法律,所以又稱為法律適用法。
在大陸法系國家多稱為國際私法,在英美法系國家多成為沖突法,也有直接稱之為「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的,還有「民法施行法」、「法例」、「法律適用條例」等名稱。
歷史 1841年德國學者謝夫納在其著作《國際私法的發展》中首先使用這一概念。這一名稱在中國、德國、日本、俄國以及其他東歐國家得到普遍採用。
概念 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解決法律沖突為中心任務,以沖突規范為最基本的規范,同時包括規范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避免或消除法律沖突的統一實體規范以及國際民事訴訟與仲裁程序規范在內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調整對象 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可以稱之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作為國際私法調整對象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點:具有涉外因素。具體體現在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具有涉外因素;是廣義的民商事關系;是會發生沖突的涉外民事關系。
產生的條件 主要有:
①各國人民往來頻繁,有些民事法律關系含有涉外因素,或者涉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外國人,或者涉訟財產在外國,或者涉訟行為或事實發生在國外。
②各國民法互相歧異,例如對合法婚姻年齡、繼承人的遺產分配份額、違約法律責任等規定有所不同。
③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有適用外國法的必要和可能。例如中國同不少外國以條約相互給與對方法人以注冊商標並予以保護的權利,在執行這種條約時,有時會發生一個法人是不是對方本國法人的問題,就是法人的國籍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各國的法律是不一致的。歐洲大陸各國主要採取管理中心主義,以法人的社會住所即主事務所所在地國作為其本國。而按照英美法系的國家的法律,以法人設立地國作為其本國,換言之,法人按照哪一國家的法律設立,即具有該國國籍。中國受理商標注冊的機關,要決定一個外國法人是否具有該國國籍,只能適用該外國的法律。
國際私法主要是國內法 對於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關系規定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規則,即國際私法規則,稱為抵觸規則,因為這種法律規則的作用在於解決各國法律抵觸時的法律運用問題。上述例子的抵觸規則就是:法人的國籍適用該法人的本國法。一國的這些抵觸規則的總和就構成了該國的國際私法。所以,從法的淵源(見法)看,抵觸規則主要是國內立法和國內判例,只有很少數來自國際間締結的條約。
在西方國家,最早的國際私法立法是1756年《巴伐利亞民法典》。此後關於國際私法的立法逐漸增多,有些國家把它規定在民法典中,如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3條;有些國家把它規定在民法施行法中,如1896年德國《民法典施行法》;有些國家把它制定為單行法,如1975年原民主德國《關於國際民事、親屬和勞動法律關系以及國際經濟合同法律適用法》;有些國家把它分散規定在一些個別的單行法中,如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國際私法立法。國際私法立法有由簡到繁的趨勢。例如,1963年原捷克斯洛伐克《國際私法和國際民事訴訟法》包含68條,1987年公布的瑞士《聯邦國際私法》則含有200個條文。除立法外,英美法系國際私法判例與日俱增。即使在歐洲大陸法系,判例構成的習慣法也佔有重要地位。例如法國法院的判例,就建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國際私法體系。
有關國際私法的條約包括多邊條約和雙邊條約 多邊條約又稱公約,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至1988年第十六屆會議即已制訂公約32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於1928年在哈瓦那締結的《布斯塔曼特法典》,包含437個條文,是一部非常完備的國際私法法典。此外,拉丁美洲國家還在1940年締結了關於國際私法的蒙得維的亞公約。至於含有國際私法規定的雙邊條約為數更多。
由於國際私法尚在較低的發展階段,有些規則尚未定型,因此,有時有關國際私法的學說,在國際民事訴訟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國際私法是適用法 國際私法是關於民法的法律適用法,而不是實體法。實體法指直接解決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法律。國際私法只是指出應當適用哪一國的實體法來解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而本身並不直接解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在前述例子中,外國法人的本國法是實體法,「法人的國籍適用該法人的本國法 」 這一國際私法規則,是適用法而不是實體法。
根據抵觸規則所適用的有關國家的實體法,稱為准據法。法人國籍在上述案件中稱為連結對象,把該案確定為法人國籍問題稱為定性,法人的國籍是連結根據。國際私法的運用,就是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中,首先通過定性,確定連結對象,然後按照抵觸規則,決定所應適用的准據法,作為判決的依據。由於有關國家國際私法規則所採用的連結根據不同,有時會發生反致和轉致。
中國的國際私法 自唐代因有大食人、波斯人等外國人來華貿易頻繁,651年(唐永徽二年)《永徽律》就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法律即唐律、亦即法院地法。因唐律刑、民並無明確區分,這一規定既是國際刑法規定,也是國際私法規定。唐代以後歷代王朝主要採取閉關政策,國際私法未能發展,直到清末才稍有恢復。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法律適用條例》,規定關於人法、親屬法、繼承法採取當事人本國法原則,但因受制於帝國主義國家的領事裁判權,適用機會不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制定了一些有關國際私法的規章,締結了有關條約。如1951年內務部規定,外僑相互間及外僑同中國人間在中國結婚,適用中國法,即婚姻登記地法。1960年《中捷領事條約》規定領事可以根據派遣國的授權,辦理雙方都是派遣國公民的結婚登記,但不免除當事人或關系人遵守駐在國有關法令規定的義務。中國同各國締結的相互注冊和保護商標的協定都規定這種注冊和保護適用各自的內國法。近年來,中國與法國等不少國家締結了關於司法協助的雙邊協議。為了解決國際貿易和海事爭執,中國早已設立了仲裁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見民事訴訟法)設立專編,作出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
國際私法的范圍包括
1、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
2、沖突規范。
3、統一實體規范。
4、國際民事訴訟與國際商事仲裁程序規范。
國內法條匯
《民事訴訟法》
第四編、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
第二十六章、送達、期間
第二百四十七條、人民法院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可以採用下列方式:
(一)依照受送達人所在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方式送達;
(二)通過外交途徑送達;
(三)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受送達人,可以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的使領館代為送達;
(四)向受送達人委託的有權代其接受送達的訴訟代理人送達;
(五)向受送達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送達;
(六)受送達人所在國的法律允許郵寄送達的,可以郵寄送達,自郵寄之日起滿六個月,送達回證沒有退回,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
(七)不能用上述方式送達的,公告送達,自公告之日起滿六個月,即視為送達。
第二百四十八條、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二百四十九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有權在判決書、裁定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應當在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當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或者提出答辯狀,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二百五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期間,不受本法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的限制。
第四編、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
第二十七章、財產保全
第二百五十一條、當事人依照本法第九十二條的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
利害關系人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
第二百五十二條、人民法院裁定準許訴前財產保全後,申請人應當在三十日內提起訴訟。逾期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第二百五十三條、人民法院裁定準許財產保全後,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第二百五十四條、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第二百五十五條、人民法院決定保全的財產需要監督的,應當通知有關單位負責監督,費用由被申請人承擔。
第二百五十六條、人民法院解除保全的命令由執行員執行。
第四編、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
第二十八章、仲裁
第二百五十七條、涉外經濟貿易、運輸和海事中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在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仲裁的,當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百五十八條、當事人申請採取財產保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涉外仲裁機構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提交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
第二百五十九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機構裁決的,當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第二百六十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
(二)被申請人沒有得到指定仲裁員或者進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於其他不屬於被申請人負責的原因未能陳述意見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與仲裁規則不符的;
(四)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
第二百六十一條、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編、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第二十九章、司法協助
第二百六十二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人民法院和外國法院可以相互請求,代為送達文書、調查取證以及進行其他訴訟行為。
外國法院請求協助的事項有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執行。
第二百六十三條、請求和提供司法協助,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途徑進行;沒有條約關系的,通過外交途徑進行。
外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使領館可以向該國公民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但不得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並不得採取強制措施。
除前款規定的情況外,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准許,任何外國機關或者個人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送達文書、調查取證。
第二百六十四條、外國法院請求人民法院提供司法協助的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應當附有中文譯本或者國際條約規定的其他文字文本。
人民法院請求外國法院提供司法協助的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應當附有該國文字譯本或者國際條約規定的其他文字文本。
第二百六十五條、人民法院提供司法協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外國法院請求採用特殊方式的,也可以按照其請求的特殊方式進行,但請求採用的特殊方式不得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第二百六十六條、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被執行人或者其財產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當事人請求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有管轄權的外國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請求外國法院承認和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機構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決,當事人請求執行的,如果被執行人或者其財產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應當由當事人直接向有管轄權的外國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
第二百六十七條、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也可以由外國法院依照該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請求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
第二百六十八條、人民法院對申請或者請求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後,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認和執行。
第二百六十九條、國外仲裁機構的裁決,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的,應當由當事人直接向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其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辦理。
『柒』 國際私法txt全集下載
國際私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您下載的該電子書來自:TXT書庫
第一章國際私法概述
國際私法作為法律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社會出現國家以後,國際社會逐漸形成。在國際社會中,不同國家的人民必然會進行交往,建立各種社會關系,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就是其中一種。為了調整和規范這種關系,國際私法應運而生。國際私法學作為一門法律學科,是隨著國際私法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以國際私法規范為研究對象的學問。
第一節國際私法的概念
一、國際私法的名稱
國際私法可以說是從名稱開始就有爭議的法律部門和法律學科。直到目前為止,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及其學者,對國際私法有不同的稱謂。過去和現在較為普遍使用的名稱有:
其一,法則區別說(theory of statutes)。這是國際私法最初的學名。這一名稱從13、14世紀開始為義大利著名學者巴托魯斯(Bartolus)等使用,以後被義大利、法國和荷蘭等國的學者延續使用到17、18世紀。
其二,私國際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這一名稱是曾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的斯托里(J.Story)於1834年在其名著《法律沖突論》中首先提出來的。1843年,法國學者福利克斯(Foelix)在其著作《私國際法或沖突法論》中開始正式採用這一名稱,其法文為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但福利克斯與斯托里的立意大不相同,因為他是一個把國際私法視為國際法的人。後來,私國際法這個名稱也傳到了其他國家,為其他國家所採用,如其義大利……
以上
『捌』 國際私法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
國際私法的性質,即國際私法到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註:本文所指國際法是廣義上的國際法,不是傳統的國際公法,而是反映國家意志的協調、調整一切國際關系(不僅限於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關系)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也即,國際法的產生來自於各國的合意,而國內法則很明顯是各主權國家立法機關的事。),或者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特殊法律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各國國際私法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註:對於國際私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以及國際私法是私法還是公法這兩個問題。也有學者在討論國際私法的性質時一並加以討論,但隨著國際私法的發展和國際私法范圍的不斷擴大,這兩個問題在國際私法理論上已不具有重要性,故不再屬於本文討論之列。)。國內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主張,或認為國際私法是國內法,不是國際法;或認為國際私法是國際法,不是國內法;或認為國際私法是介於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特殊法律;或認為國際私法目前主要是國內法,將來會向國際法方向發展。這幾種主張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其存在對國際私法理論的研究和發展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如果從國際私法的歷史來分析,從發展的角度、哲學中的質量互變規律來考察,其中的某些觀點還可加以商榷。本文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對國際私法的性質加以分析。之所以針對國際私法的性質加以分析,是因為國際私法作為一種法律,它的性質無疑是應該加以明確的。給它以科學的定性,不僅有利於指導國際私法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而且對立法活動也是很重要的。[1] 一、國際私法性質的不同觀點 前已述及,在當前的國際社會,各國學者對國際私法的性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具體來說,由於各國學者在定性時的著眼點不同,強調的方向不同,以至於有以下幾種不同觀點:其一,國際私法是國際法,不是國內法。其理論根據是,國際私法產生於國際社會,其所調整的關系是國際民商事關系,其作用在於劃分國家主權擴及的范圍,其淵源主要是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而且國際私法本身所包含的原則、制度等其中不少是與國際公法一致的等等。此種主張實際上是把國際私法當作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沒有把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嚴格區別開來,沒有意識到國際私法畢竟是「私法」性質的法律,在本質上與國際公法有許多不同之處。至少目前國際私法不能稱為國際法。 其二,國際私法是國內法,不是國際法。該觀點認為,每個國家都可以制定本國的國際私法,斷然否認有一種凌駕於一切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的國際私法」的存在,而各國國際私法只是本國國內法的一個分支。其理論根據是,國際私法調整的對象是不同國家之間的非主權者的自然人、法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其主要淵源是國內法,且主要是由一個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其爭議也一般是由一個國家的法院或仲裁機構來處理,等等。基於此,該主張所指的國際法,僅僅是國際公法,似乎除了國際公法外就不存在其他具有國際性的法律了。這是一種狹義的觀點。 眾所周知,國際私法首先是從國內法產生的,在一個很長的階段內,它的確只具有國內法的性質,但是它沒有停留在這個階段內,它是發展的,在其發展過程中,它的國際法成分越來越多。對於這個事實,我們不能視而不見[2].故這第二種觀點用來解釋早期的國際私法尚可,但用來解釋現代社會的國際私法則有失偏頗。因為當前的國際私法是一種內容復雜的法律,不應該對它的性質作出「非國內法即國際法」或「非國際法即國內法」的結論,而應該實事求是地對它的性質作出科學的概括。 其三,國際私法是介於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一種獨立的法律。該觀點認為,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既有屬於國際法方面的,也有國內法方面的;國際私法本身既涉及一國國內的利益又涉及他國的利益;其淵源既有國內法又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國際私法是國際法或是國內法,可以說國際私法既具有國際法性質又具有國內法性質。該觀點可以說是前兩種理論的折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遺憾的是支持此觀點的學者甚少,其影響力也就顯得微乎其微。 其四,國際私法在當前主要還是國內法,但是隨著國際民商事交往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私法統一化運動的不斷推進,國際私法將逐漸增加國際法的成分或因素。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發生在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這是國際私法主要是國內法的最根本的因素。 上述幾種關於國際私法性質的主張,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除第四種以外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盡管其對國際私法基本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 二、國際私法性質的辯證法分析 關於國際私法的性質,筆者認為,從歷史的角度和發展的觀點來分析,用哲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質量互變規律在國際私法中的體現。而之所以引用質量互變規律,是因為「在生物學中,以及在人類社會歷史中,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被證實了」[3].質量互變規律的內容主要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是質和量的統一體。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通過質變和量變表現出來的。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或兩種狀態。當事物變化超出度的范圍,事物數量的變化就向事物性質的變化轉變。量變是質變的准備,質變是量變超過度後的必然結果;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在現實世界中,量變和質變的表現形式都是豐富而復雜的。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存在與發展的最基本的狀態,它對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對國際私法性質的科學定性,當然也可以引用質量互變規律來加以分析。 國際私法作為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法律,首先是從國內法產生的,在一個很長的階段內,它只側重於一國中各城市國家間或各地區間的法律沖突的研究和解決,並且認為從理論到實踐,它的確只具有國內法或「區際私法」的性質。這個階段的國際私法只是處於量變階段,為以後向國際法的過渡作準備。但自《法國民法典》頒布以後,法國各地方的法律得到了統一,尚待解決的只是國內外的法律沖突問題,於是國際私法才真正取得了「國際」的意義[4].這時期的國際私法也具有了一定的國際法成分,應屬於一種質變。而根據質量互變規律,國際私法產生一定成分的國際法之後,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成分的不斷增加是質變完成以後的量變階段。這將會是一個很長的階段。 在目前直至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私法仍將主要是國內法,這是因為:其一,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發生在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即使國家作為主體參與到這種民商事關系中,它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責任以及司法管轄等方面是與國家作為主體參與國際公法方面的活動迥然不同的。調整對象的不同是決定國際私法主要是國內法的最根本的要素;其二,國際私法最主要的淵源仍將是國內法,而有關的國際條約一般只約束締約國,至今並不存在約束所有國家的國際私法規范,並且某些國際條約中的公共秩序保留條款以及任意性條款的性質可以排除條約規定的法律的適用。[5]但是能不能因此就認為國際私法將停留在主要是國內法這一階段長期停滯不前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根據前述哲學原理,事物發生質變以後所引起的量變過程在時間上的延續很不相同。如微觀世界的一些量變,經歷的時間極其短暫;而導致生物物種更替的變異因素的積累,則要以億年來計算。國際私法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國際法成分的增加或者說從國內法向國際法轉變的過程就是一個漫長的量變過程,這個過程將會是由最初的國內法的不斷增多(量變)到出現國際法成分(質變)到國際法成分的不斷增多(量變)及至最終過渡到國際法(質變)。因為國際私法越發達,其國際因素就越強。[6]故國際私法的性質隨著國際法成分的增加而由國內法發展到國際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臨界點,找到一個能科學地揭示國際私法由國內法轉變為國際法的轉折點。但在現有的條件下,要發現這個臨界點是相當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只能認識到這一程度:國際私法現在主要是國內法,但將來必定成為國際法。[7]因為事物質變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國際私法由國內法發展到國際法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必然過程。 21世紀以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已證明國際私法正在逐步由國內法向國際法過渡。這主要是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各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全球化的形勢下各國的法律正逐漸趨於一致,而且由於從事統一國際私法的國際組織的種類、數量日益增多,再加上國際社會的合作等使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法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國際的國際私法,包括國際統一沖突法和統一實體法,正在日益發展和壯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8]以歐洲聯盟國際私法為例,歐盟國際私法是由各成員國共同制定或由共同體機關的立法通過並對各成員國適用的。它所規范的對象也主要是涉及不同成員國的民商事關系。因此,在這種意義上,不妨說歐盟國際私法是廣義上的國際法。歐盟國際私法具備國際法的特徵,應該屬於國際法。但它又不是全球性的國際法,而只是適用於歐盟的區域國際法。[9]但畢竟歐洲聯盟國際私法已從國際私法的國內法性質發展到了區域國際法性質,為國際私法性質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也是量變的積累,或者說是局部性的部分質變,為以後向國際法的過渡創造條件。 在理解國際私法的性質時,也應注意到,事物的發展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國際私法的發展也不例外。到目前為止,國際私法無疑已完成了由國內法向兼具有國際法和國內法性質的轉變,但它要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國際法,尚存在兩種障礙因素:其一,統一規范從其通過程序來看雖帶有國際法的性質,但並沒有國際審判組織,因此即使締結了統一法公約,也會由於它在不同國家的司法機關適用,因而並不能保證它在適用上的統一性;其二,各國在沖突法領域雖可達成統一,也因它指引的實體法往往是各國的國內法,而各國國內法是不可能完全統一的;而在實體法領域,由於它尚不可能在所有民商法領域達成統一,它總會留有空白,這些又只能藉助沖突規則確立的國內法來解決。因而國際私法在可遇見的將來並不會完全脫離國內法制度。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趨同化進一步發展,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性質將會逐步加強,而趨向於以國際法為主要性質。[1](P42)其最終的結果將會是過渡到國際法。 事物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表明事物由量變發展到質變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筆者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國際私法由最初的國內法性質發展到國際法性質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法律必須服從進步所提出的正當要求。一個法律制度,如果跟不上時代的需要或要求,而死死抱住上個時代的、只具有短暫意義的觀念不放,顯然是不可取的。在一個變幻不定的世界中,如果把法律視為一種永恆的工具,那麼它就不可能有效地發揮作用。[10]如果國際私法停留在國內法性質,那將等同於故步自封,國際私法將因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失去存在的意義。國際私法為了發揮其作用,就必須逐步增加其國際法成分並最終演變成國際法性質,這既是時代所需,也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 三、結束語盡管目前對國際私法的性質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主張,但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進行考察,其中的有些觀點不攻自破,或應當廢除,或有待修改。筆者認為,在考察國際私法的性質時,應當堅持: 1.要從實際出發。當今國際私法是一個內容復雜的法律部門,其復雜性遠非「法則區別說」時代所能比擬。故不能簡單地用「非此即彼」的結論對其定性,而應當實事求是地對它的性質作出科學的概括。 2.要以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觀點來考察。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依賴性的增強,經濟、文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加深,統一國際私法將因其固有的優越性而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它將成為國際私法的重要淵源。因此,當代的國際私法正處於一個大變革時期,對變革中的國際私法定性,就必須用動態的方法加以研究。[7] 3.根據唯物辯證法,事物發展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時間可能一蹴而就,也可能極其漫長。國際私法由國內法性質向國際法性質的演變則屬於這後一種情況,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且在目前的情況下,要找到這個國際私法中由國內法向國際法轉變的臨界點是相當困難的,但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高科技在法學研究中的應用,我們相信會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相信質量互變規律的原理,國際私法將來必定會發展成為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