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三人何時出現
『壹』 民法上的第三人意指什麼
民法上的第三人應當包含樓上所說的「民訴法中的第三人」,民法上的第三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民事關系中既有權利人又有義務人,除了權利人和義務人外,其他一切與這個民事法律關系有利害關系的都可稱之為第三人
『貳』 民法里經常有相對人和第三人這兩個概念。
老師講課時沒有太深的印象,只有民法的合同法有相對人的概念,當簽專訂合同的一方和另一屬方,通常稱為合同的相對人。多數之行政關系中的相對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行政相對人是行政管理中被管理一方的當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由於行政管理的領域廣泛,行政管理的對象也很復雜,既包括公民個人,也包括各種組織,因而可以成為行政相對方當事人的有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
民法保護第三人在不知真實權利狀態下對權力外觀的合理信賴,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作出法律行為,該法律行為有效,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在民法中,經常會出現真實的權利狀況與公示出來的權利狀況不一致的情況。例如:甲把電腦借給乙,乙把電腦賣給丙,這時公示出來的權利狀況是乙佔有這個電腦,所以在法律上可以推定乙是合法權利人,但實際上合法權利人是甲,但對於丙,甲乙之間借用的債的關系是不公示的,丙是無法了解甲乙之間的債的關系的,丙只能靠權利外觀來判斷,從而決定是否交易,以及與誰交易,如果丙不知道乙的權利有瑕疵,而與乙進行交易,那麼丙就是善意第三人,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目的就在於保護交易安全。
『叄』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中第三人是指什麼
民事訴訟第三人是指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原告、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中進行訴訟的人。
對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請求權,或者案件處理結果可能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
第三人同原告或者被告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案件的審理結果可能與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區別於共同訴訟人和訴訟代理人的根本之點。
(3)民法第三人何時出現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范圍
民事訴訟當事人,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利害關系人。民事訴訟當事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凡不是以自己名義而以他人名義進行訴訟的人,如訴訟代理人,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2.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當事人必須是發生民事爭議的一方,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如支持受損害的單位和個人起訴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3.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當事人進行訴訟,是要人民法院對他們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作出裁判。因此,雖以自己名義參加訴訟,但不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如證人、鑒定人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分為狹義當事人和廣義當事人。狹義當事人僅指原告和被告;廣義當事人還包括訴訟中的第三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事訴訟第三人
『肆』 民法中指示交付什麼時候視為交付完成啊 是通知到達第三人 還是約定生效時交付完成
個人認為,通抄知到達第三人時即可視為交付完成。
因為第三方沒有權利阻止合同的生效,比如我的房子租賃給甲後,將房子賣給了乙,那麼我和乙達成合意,合同即成立,當我通知到甲時,該合同即可視為交付完成。最典型的倉儲合同,不可能買賣之前,要先通知保管人合同才生效,這也是不合邏輯的。
『伍』 民法里經常有相對人和第三人這兩個概念。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對於已經開始的訴訟,以該訴訟的原被告為被告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或者由該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引進後主張獨立的利益,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輔助該訴訟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的參加人。
特徵:
(1).參加到他人正在進行的訴訟中。第三人是相對於原被告而言,他是加入到別人的訴訟中。第三人的加入,還以原被告的訴訟已經開始,且尚未終結為條件。
(2).第三人在訴訟中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三人既不同於共同訴訟人,又不同於當事人以外的其他訴訟參與人,而屬於廣義當事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在訴訟中,他或者作為第三方當事人,與本訴中的原被告進行訴訟,或者輔助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
(3).第三人是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這種利害關系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原告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使該第三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二是法院對本訴的處理結果可能會對第三人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這是第三人與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的根本區別。
相對人概念: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陸』 什麼是民法中的第三人
通俗的抄給你解釋一下吧襲。
一對民事關系,會有當事的雙方。以債權債務糾紛為例,就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具體的主體可能有很多,但是所處的角色只有相對的兩個)。
而第三人,是獨立於上述關系之外的,與這個關系又有一些些利益聯系的存在。(民法中的第三人多見於債權里。)
舉幾個例子你感受一下。
善意第三人。以房屋買賣為例。
A有一套房,先賣給了B,後又賣給了C。A跟C辦理了房屋的過戶登記。在A與C的這個合同關系裡,B就是一個第三人的地位。因為B既不是買家也不是賣家,但是AC之間的合同與B是有著利益關系的。這一類人就叫做,第三人。
第三人欺詐。A、B訂立了一份買賣合同。但是這個合同訂立的前提是C提供的,但是C實際上是欺騙了AB。對於AB的合同關系而言,C就是第三人,他沒有直接參與到這個關系中來但是卻對這個關系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么解釋,你應該明白了吧。
『柒』 民事案件追加第三人有沒有期限
有期限。第三人需要在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具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第五十六條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7)民法第三人何時出現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確定和追加:
1、追加第三人的申請應當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齊全。申請人應當向法院遞交追加第三人的書面申請,申請中應列明被追加的第三人的基本情況、說明追加理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
2、在合理的期限內提出追加第三人申請。法律對追加第三人的具體申請期限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一般認為應當在一審法庭辯論結束前提出,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3、被追加的第三人應符合如下條件:
(1)被追加的第三人與原被告正在進行的民事訴訟的法律關系在主體、權利義務和法律事實上要有牽連。
(2)被追加的第三人是造成原被告之間糾紛形成的主要過錯方,不追加其參加訴訟就不能分清當事人之間責任的大小;
(3)被追加的第三人不參加訴訟,案件事實難以查清。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捌』 民法通則中有否「善意第三人」這一名詞
《民法通則》共計165條,自始至終沒有提到「善意」這個詞。部分法律中,存在內著「善意第三容人」的說法。
如:
「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作出重要處理決定的,夫妻雙方應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婚姻法解釋》)
「合夥人在合夥企業清算前私自轉移或者處分合夥企業財產的,合夥企業不得以此對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合夥企業法》)
「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互換、轉讓方式流轉,當事人要求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農村土地承包法》)
『玖』 民法里的 第三人 如何理解
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關系雙方之外的人均稱為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