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權利體系有哪些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構建有什麼作用
推進法治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專主義屬法律體系的形成,人民代表大會民主主導、各國家機關全面配合、億萬人民積極參與的結果,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法體制和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模式的結果。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1)要認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可實施性.
(2)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
(3)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
(1)民法典的權利體系有哪些擴展閱讀:
法律許可權:
(1)要科學配置權力,使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
(2)要規范權力的運行,為權力的運行設定明確的范圍、條件、程序和界限。
(3)要防止權力的濫用,為權力的行使設定正當目的及合理基準與要求。
(4)要嚴格對權力的監督,有效規范黨內、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審計、社會、輿論諸項監督,並充分發揮各種監督的獨特作用,使違法或不正當行使權力的行為得以及時有效糾正。
(5)要健全權益恢復機制,使受公共權力侵害的私益得到及時賠償或補償。
㈡ 民法典中的民事權利體系
民事權利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的利益范圍和實施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意志。包括:權利人直接享有的某種利益(如人身權)和通過一定行為獲得的利益(如財產權);權利人自己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和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或實現某種利益;在權利受到侵犯時,能夠請求有關國家機關予以保護。
在中國,民事權利具有三個基本特點:
1、平等性。每個公民不分年齡、性別、民族、宗教信仰、職業、地位等,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
2、連續性。公民的民事權利從其出生至其死亡,法人的民事權利從其成立至其消滅,自始至終都享有法定的民事權利;
3、真實性。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強大的物質基礎,使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得以保障。民事權利依不同的標准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絕對權和相對權,請求權、支配權、形成權和抗辯權,主權利和從權利等等。
(2)民法典的權利體系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事權利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享有權利的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直接享有某種利益,或實施一定的行為;享有權利的人可以要求負有義務的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或是不實施一定的行為;享有權利的人在其權利受到侵犯時,有權請求法律予以保護。
民事權利是公民在社會上存在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權利,也是與公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一項權利。從權利的具體內容來分,民事權利主要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為客體、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如物權、債權等;人身權是指以特定的人身利益為客體,並不體現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有些民事權利既有財產權性質,又有人身權性質,如知識產權、繼承權等。
㈢ 民法典體系結構是什麼
1.民法典體系包含了總則篇、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回繼承編、答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2.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來源於現實生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基本可分為兩種:一是法國民法典的「人——物」對應結構;二是德國民法典的「總——分」對應結構,這兩種結構均有法典目的缺失的缺陷。我國民法典的結構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中心、以責任為手段的思想,以此設計的民法典實行三編制:第一編人法,第二編權利法,第三編侵權行為法。這一結構既具有民法文化的支持,也能使我國民法典結構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實際上是一國的民事法律體系化的過程。在沒有民法典的國家中,並不意味著沒有民事立法。民法典就是現實中的實在法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外殼。要將這些雜亂存在的實在法組合在一起,就得為其提供一個體系框架,使每一民法材料都能在這個體系框架中各得其所,和諧共存,這就是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有了以一定結構構成的體系,各種民法材料的加工才有一個歸屬。因此,體系結構的設計是民法典制定的基礎。
㈣ 民法的基本體系 是 什麼
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我國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2002年分別進行過民法典制定的嘗試,前三次由於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尚不具備,因此擱淺,在2002年啟動的民法典第四次編撰工作,採用了分編分章逐步制定的方法,中國目前的民法主幹法律如下。
按照民法體系劃分:
民法總則編:
《民法通則》(1986)及後來的實施意見
物權編
《物權法》(2007)《擔保法》(1995)
債權編
《合同法》(1999)及合同法解釋1、2
知識產權編
《著作權法》(1991)《商標法》(1993修正)《專利法》(2008年修訂)
家庭關系編
《繼承法》(1985)《婚姻法》(2001修訂)《收養法》(1998修訂)
侵權責任編
《侵權責任法》(2010年實施)
人格權編
《人格權法》目前只有草案稿,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涉外民事關系編
《涉外民事關系律適用法》,目前只有草案,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據了解,繼侵權責任法頒布後,民法典下一步的內容將是人格權法的審議,預計將會列入2010——2011年的人大立法計劃,另外涉外民事關系法也將在幾年內提請審議,待次兩步完成後,全國人大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整合現行民事法律,最終編撰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預計最快在2015——2018年前後)。
㈤ 民法典分幾個分編
民法典體系是按照一定邏輯科學排列的制度和規則體系,它是成文法的典型形態。法典化就是體系化,大陸法之所以稱為民法法系,就是因為它以民法典為基本標志。民法典又特別重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形式體系(即民法典的各編以及各編的制度、規則體系)和實質體系(即民法典的價值體系)。我國民法典各分編到底由幾編構成,自民法典編纂工作開展以來,理論界和學術界既有共識也有不同意見。看待這個問題,既要從理論體系的角度,也要有歷史和世界的眼光。
從世界范圍來看,大陸法國家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兩種民法典體系:一是德國民法典的五編制體系,這一體系來自於羅馬法,主要是由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各編組成;二是法國民法典的三編制體系,法國民法典最初由人法、財產法以及財產取得方法三部分組成,簡稱為三編制的體系。這兩大體系對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的影響很大,但近幾十年來,法國率先突破了自己的三編制體系,適應金融擔保的需要,單設了擔保一編。近幾十年制定的民法典,如荷蘭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等,都採取了與德、法民法典有所不同的體例安排。總的來說,民法典體系雖然反映了民法的發展規律,但也要根據本國的法律傳統、現實需求而發展變化,因而不存在一成不變的體系。比如,荷蘭民法典就根據其海運發展的現實需要而單設運輸一編。而魁北克民法典出於保障債權的需要而單獨設立了「優先權和抵押權」一編。
本次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我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採用了六編制的體例,從總體上說,這個體系是以民事權利為中心而構建起來的,即由物權、合同債權、人格權、婚姻家庭中的權利(親屬權)、繼承權以及對權利進行保護的法律即侵權責任編所構成。這表明我們的民法本質上是一部權利法,民法典分編通過全面保障民事權利,全面體現和貫徹了法治的價值。另外,這一體系構建也是我國多年來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國民法通則在民事權利的列舉中,重點規定了物權、債權、人格權等權利,因此,民法典分編實際上是民法通則以來我國民事立法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㈥ 民法典是什麼東西
民法典來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自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6)民法典的權利體系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
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㈦ 民法系統包括哪些法律
一、法學理論上的體系
(一)小民法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版管理、不當得利、侵權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㈧ 民法典侵權責任的歸責體系是什麼
所謂歸責,是確認侵權行為人是否構成侵權的原則與方法。我國民法典的侵權責任編的歸責原則回體系是答以過錯責任原則為核心,輔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基礎,以過錯推定原則作為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以公平責任原則作為責任承擔的兜底規則,而共同形成的一個歸責體系。
㈨ 民法體系是什麼
所謂民法典的體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規則體系,也可以說是將民法的各項規則有機地組合在民法典中的邏輯體系。體系化與系統化是民法典的內在要求。近代意義上的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是追求體系化與嚴密邏輯性的法典。缺乏體系性與邏輯性的「民法典」只能稱為「民事法律的匯編」,而不能稱之為民法典。民法體系化有助於在整個民法典的體系制度中充分貫徹民法的基本價值觀念,如平等、誠實信用、私法自治、維護交易安全等,同時有助於減少和消除民事法律制度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將各項法律制度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建立起內在和諧一致的民事規范體系。依照科學的、完備的體系所構建的民法典將更加便於民法規范的遵守與適用。
2002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部草案在總則之外規定了八編,即: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收養、繼承、侵權責任、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對此種體例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哪一些民事單行法應當被納入民法典,我認為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關系應當從以下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民法典是對各種民事活動的基本的、普遍適用的規則所作的規定,民法典規定的是市民社會生活中基本規則,它在整個國家民事立法體系中屬於最普通、最基礎的民事立法,然而,社會生活是變動不居、紛繁復雜的,為此需要大量的單行法律以調整各種民事關系。但這些單行民事法律並不都需要納入民法典。只有那些社會生活中普遍適用的、最基本的規則才應當由民法典加以規定,而對那些技術性很強的、僅僅適用個別的、局部性的民事關系的規則不應當民法典規定,而應當由單行法來解決,例如物權法主要解決的是物權中人們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關系,這是市場經濟普遍適用的規則,而信託法僅僅調整的是信託關系,它不是普遍的關系,而是在特殊情形下產生的,它是物權法的特別規則。因此物權法應納入民法典,信託法則應當作為民法典之外的單行法。
第二,民法典所確立的制度、規則應當保持較強的穩定性。民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必須保持最大程度的穩定性,不能頻繁地修改或者廢除,這種穩定性正是民法典具有實現社會關系的穩定性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可預期性功能的基礎。民法典中有些甚至是千百年來人類市場活動所共同遵循的規則的總結。至於那些隨著社會經濟生活常常會發生改變的法律規則應當由民事特別法加以規定。例如,民法典中的物權、債權的許多規則是交易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有關知識產權的具體規則則常常不斷變化發展,如果將各種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動的技術性很強的知識產權規則都納入民法典,無疑會妨礙民法典內容的穩定性。
第三,民法典主要調整那些私法領域內的基本民事法律規則,至於處於公法與私法交叉地帶的法律規則,例如勞動法、保險法、社會保障法等,由於其本身並非單純的民事法律規則,而體現了較強的國家公權力干預的性質,所以應當制定單行立法。例如,德國的學者就將勞動法稱為「特別私法」,其原因就在於,勞動法並非完全的純粹的私法,勞動合同的訂立也並非基於完全的合同自由,國家常常要做出許多的干預。
第四,民法典主要規定的是實體的交易規則以及對與實體交易規則聯系極為密切的程序問題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如不動產登記規則可以在物權法中作出一些原則性規定,但是那些非常瑣碎的具體的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的程序性的規定,應當由單行法加以規定。例如,知識產權法涉及到有關專利、商標登記的具體程序規則就不應當在民法典中作出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收養法由於涉及到大量的具體的程序性規則,其中更多的是國家基於公共利益對收養條件等作出的嚴格性限定,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收養法不應被納入民法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構建我國民法典的體系,在理論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在短短的幾年內,我國學者陸續提出了關於未來民法典體系設計的方案,並圍繞著這些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認為,在構架我國民法典的體系之時首先要採納德國潘德克頓模式,將民法典分為總則與分則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