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
Ⅰ 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一款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二審行政裁定書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17)京行終447號
上訴人(一審原告)白某1,漢族,住北京市東城區。
上訴人(一審原告)白某2,漢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區。
上訴人(一審原告)白某3,漢族,住北京市東城區。
共同委託代理人劉某,漢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區。
被上訴人(一審被告)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住所地北京市東城區錢糧胡同**。
法定代表人金某,區長。
委託代理人陳某,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委託代理人吳某,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上訴人白某1、白某2、白某3(以下簡稱白某1等三人)因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東城區政府)公房承租人變更一案,不服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一審法院)作出的(2016)京04行初2564號行政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白某1等三人及其委託代理人劉某;被上訴人東城區政府的委託代理人吳某、陳某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白某1等三人向一審法院訴稱,涉訴公房現承租人白某4有其他住房,且沒有與原承租人共同居住兩年,只有戶籍與原承租人同**籍。故請求法院撤銷東城區政府下屬的北京市東城區房屋土地經營管理一中心東直門分中心(以下簡稱東直門分中心)在2015年9月1日將豹某承租的北京市東城區新中西里12樓2單元502的涉案公房變更為白某4的承租合同。
東城區政府向一審法院辯稱,白某1等三人與東城區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具有利害關系,原告主體資格不合格。白某1、白某2戶口不在訴爭房屋內。白某3被生效判決認定為不需要徵求意見的家庭成員。且東城區政府變更承租人為白某4的行為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故請求法院判決駁回白某1等三人起訴。
一審法院經審理查明,北京市東城區新中西里12樓2單元502室為東城區政府下屬的東直門分中心直管公房,原承租人豹某於2010年去世。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2014)東行初字第821號判決和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5)二中行終字第753號判決認定白某4在本市有其他住房。白某1、白某2在與一審法院談話中表示,她們的戶籍與原承租人豹某在死亡之前並非同**籍。
一審法院認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應當符合法定起訴條件。起訴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根據《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賃合同》第七條之規定,租賃期限內,乙方外遷或死亡,乙方同一戶籍共同居住兩年又無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員願意繼續履行合同,其他家庭成員又無異議的,可以辦理更名手續。本案中,白某1、白某2與原承租人豹某並非同一戶籍,白某3經生效判決認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三人均不屬於《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賃合同》第七條規定的家庭成員范圍,因此,白某1等三人不具有原告訴訟主體資格。故其向一審法院提起的訴訟不符合起訴條件,依法應予駁回。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裁定駁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訴。
白某1等三人不服一審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訴,認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白某1等三人與本案具有利害關系,符合法律規定的原告主體資格,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裁定,開庭審理本案,並依法改判。
東城區政府堅持一審答辯意見,認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本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本案中,鑒於白某1、白某2與原承租人豹某並非同一戶籍,白某3業經生效判決認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故三人均不符合《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賃合同》第七條規定的公房承租人變更條件。白某1等三人與涉訴公房承租人變更行為之間不具有利害關系,所提本案之訴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依法應予駁回。
綜上,一審法院裁定駁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訴並無不當,本院應予維持。白某1等三人的上訴請求缺乏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本裁定為終審裁定。
Ⅱ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內容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條文注釋:
本條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行政行為包括作為、不作為和事實行為。原法用的是「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本次修改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使本法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本法中的「行政行為」:
(1)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行政行為既包括作為,也包括不作為。
(3)行政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
(4)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機關簽訂、履行協議的行為。
2、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作為被告,即已視為行政機關,本法修改進一步擴大了行政機關的范圍,將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納入本法調整范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本法所稱的行政機關:
(1)本法所稱行政機關,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2)規章授權社會組織行使行政管理權,受其他法律的限制。
(3)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務的行為,就是行政機關的行為。
(4)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辦事機構非經法律特別授權,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其所作的行政行為,屬於無效行政行為,引起訴訟的,以其所在機關作為被告。
Ⅲ 派出所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嗎
派出所可以在處以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時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其他時候只能由其設立公安機關為被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派出機構只能在其職權范圍內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才能成為行政機關被告,而派出所的職權只限定在警告或500元以下的罰款,故只有在這兩種情況下其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九十一條 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條 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組建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第二十一條 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Ⅳ 運管所能否作為行政訴訟主體即被告,縣級運管所性質
運管所能作為行政訴訟被告。運管所全稱是道路運輸管理所,通常指縣一級設立的道路運輸市場管理部門。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有的組織原來不具有行政管理職權,但法律、法規授予了它在某一行政事務方面的管理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如認為該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應以該組織為被告提起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的道路運輸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負責具體實施道路運輸管理工作。
該條規定授予了運管所具有道路交通運輸管理職責,因此,運管所能作為行政訴訟被告。
(4)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25條規定:「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例如:鄉政府委託某村民委員會行使某項行政職權,該村委會按照委託的許可權作出某一具體行政行為,行政相對人對此不服的,必須以該鄉政府為被告提起訴訟。
這就是行政法上的「權利可以委託、責任不能豁免」的原則的具體體現。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Ⅳ 《行政訴訟法》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有哪些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是指行政訴訟的身份條件,在本質上是指起訴人與行政主體的行為或不作為或所爭議的行政法律關系的利害關系。我國法律、司法解釋有關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規定主要有兩條,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稱《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是《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若干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根據上述規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三個:一是「認為「;二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三是「合法權益」,而司法實踐中的分歧主要體現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上。
「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起訴人與被訴行為之間存在直接利益關系,這種直接利益關系是基於具體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可見,利害關系的前提是有具體的法律關系。
「無利益則無訴權」是行政訴訟法的重要理念。對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不能孤立地理解。《若干解釋》第一條將「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排除在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之外,意味著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必定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從產生實際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解釋為對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這種實際影響,應當包括積極(不利)影響和消極(有利)影響兩種情況。也就是說,如果行政主體的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不利影響,原告資格方可具備。
同時,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和《若干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起訴人必須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行政法上的利害關系,否則不具備原告主體資格。同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有事實根據」的要求不同,法院必須首先對起訴人有無主體資格予以嚴格審查。「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是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已經或將會產生實際影響。可見,這種利害關系必須是一種已經或者必將形成的關系,不能僅是事實上、不確實的,而必須是法律上、已經確定或者必將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Ⅵ 在行政訴訟中,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對該具體行政行為如何提起行政訴訟
可以提起共同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是兩個以上被告在同一個案件中的合並,屬於訴訟主體的合並,在行政訴訟中作為共同被告的主體必須是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
法律分析
行政復議案件被告的確認,若復議機關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復議機關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復議機關就是被告。這里所說的改變,包括法律依據、事實根據和處理決定方面的任何實質性變更;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不作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復議機關為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這些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訴訟俗稱為民告官,行政訴訟法的原告與其他訴訟並無太大的區別,不同在於,行政訴訟的原告是民,而被告卻是官。但相同的是,只有在認定主體資格後,訴訟才能繼續下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四款,是關於人民檢察院對於行政機關不作為的處理規定,具體內容為: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