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經營
『壹』 一道商法題目,簡述證券交易內幕信息與內幕信息知情人的條件
內幕信息:
所謂內幕信息,是指在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供求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
1.內幕信息的特徵:內幕信息是與證券交易活動有關的信息,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供求有重大影響的信息。社會公眾獲得該信息後,會對證券交易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2.內幕信息的種類
(1)法定的重大事件。包括:
①公司的經營方針和經營范圍的重大變化;
②公司的重大投資行為和重大的購置財產的決定;
③公司訂立重要合同,而該合同可能對公司的資產、負債、權益和經營成果產生重要影響;
④公司發生重大債務和未能清償到期重大債務的違約情況;
⑤公司發生重大虧損或者遭受超過凈資產10%以上的重大損失;
⑥公司生產經營的外部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
⑦公司的董事長,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者經理發生變動;
⑧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其持有股份情況發生較大變化;
⑨公司減資、合並、分立、解散及申請破產的決定;
⑩涉及公司的重大訴訟,法院依法撤銷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
⑾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2)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資的計劃。公司分配股利的計劃是指公司將彌補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後所餘利潤如何分配給股東的計劃。公司增資的計劃是指公司增加註冊資本的計劃,包括增加多少注冊資本、如何增加註冊資本的計劃。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資的計劃涉及公司的財務、經營,或者會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產生重大影響。
(3)公司股權結構的重大變化。股權結構是指公司各股東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數量及其相互關系。公司股權結構的重大變化在其公開之前,是內幕信息。
(4)公司債務擔保的重大變更。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承擔債務時,可以向債權人提供擔保,以保證債權人的債權得到實現。如果公司債務擔保發生了重大變化,那麼,債權人為保證其債權能夠得到實現,可能會對公司採取一些重大措施,從而對公司的經營、財務產生重大影響。
(5)公司營業用主要資產的抵押、出售或者報廢一次超過該資產的30%。抵押是指公司以其用於經營的主要資產向債權人提供擔保,主要資產的出售是指公司將其用於經營的主要資產賣給他人,以獲取一定數量的資金。公司營業用主要資產的抵押或者出售,必然會對公司的經營、財務產生重大影響,而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6)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副經理或者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可能依法承擔重大損害賠償責任。董事、監事、經理、副經理或者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尚未公開的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副經理或者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損害賠償責任,是內幕信息。
(7)上市公司收購的有關方案。上市公司收購是指投資者公開收購股份有限公司已依法發行上市的股份以達到對該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或者兼並目的的行為。收購某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必然對該公司股票的市場供求產生重大影響,也會對公司的經營、財務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上市公司收購的有關方案在公開以前,是內幕信息。
(8)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認定的對證券交易價格有顯著影響的其他重要信息。
內幕信息的知情人:
根據《證券法》的規定,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以下幾種:(1)發行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2)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3)發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4)由於所任公司職務可以獲取公司有關內幕信息的人員,比如辦公室秘書、有關研究人員和業務人員、打字員等;(5)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以及由於法定的職責對證券發行、交易進行管理的其他人員;(6)保薦人、承銷的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服務機構的有關人員;(7)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人員。上述人員,在內幕信息公開前,不得買賣該公司的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
『貳』 商法中的客觀主義是什麼意思
商法對象的確認是商法中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商法對象如果不能從民法對象當中區分出來那麼商法也就喪失了其據以獨立的基石,商法部門也就無以確立。在近代商事立法中,對於商事關系的確立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立法例:即法國的客觀主義、德國的新商人主義以及日本的折衷主義。我們首先對在這三種立法例下對商法對象的確認進行考量。 法國的客觀主義客觀主義標准,又稱作商行為主義標准,是1807年《法國商法典》所採用的標准。該標準的要義在於,商法首先界定何種行為是商行為,當雙方當事人從事的是商行為時,該種行為便引發商事關系,從而適用商法。商主體也是通過商行為來界定的,因此,《法國商法典》第1條明確規定「所謂商人是指從事商行為並以此為業者」。對於何為商行為,法國人認為商行為即「商業上的經營行為」。[3]由此可知,在法國的客觀主義立法例下,對商法對象的確立首先是立足於商行為的意義上,其次由於商行為的認定又得藉助於「商業」和「經營」這兩個名詞,所以說對於商法對象的界定最終,就落腳在「商業」和「經營」這兩個概念之上。何為「經營」,我們從字面可以得知,「經」指經常,「營」指營業。而營業之成就也需要有一定的長期的從事營利性目的的事業的事實。也就是說「經營」和「營業」幾乎是同義的。何為商業,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商業是指「可滿足人們盈利慾求之業」。[4]對比「商業」和「營業」的定義似乎商業之義也是可以涵蓋在營業的定義之中。由此可以得出商行為其實就是一種營業行為。法國人采客觀主義標準是基於一種商法國民化的設想。法國大革命後,法國人對特權深惡痛絕,而經商在中世紀是一種特權,商人身份的獲得必需經過國家有關機構的特許。法國人為了消除特權,拒絕承認有商人階層的存在,認為經商是一種自然權利,憲法將其賦予每一個法蘭西人。也就說在法國的這么一種立法例下,由於不承認商人階層的存在,所以對商事關系的確立也就只能從商行為的角度出發,而對商行為的界定又立足於「商事營業」的開展。「營業」的開展是一個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現形式的客觀的東西。所以對於商行為的確認也就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的標准。從這個層面來看,在法國的上行為主義的立法例下,對於商行為以及商事關系的確認還是可能的。而並非像有的人所說的,在法國的商行為主義模式下,由於把商行為界定為「以盈利為目的」的行為,從而使得對商行為的界定依靠於一種內在的主觀心態,而主觀心態的詮釋又得反過來依靠外在的表現形式。這樣一來就會出現邏輯上的反復。[5]從而使得對商行為以及商事關系的確立,缺乏事實上的客觀性,使商法的對象的邊界表現出來是非常的模糊。對於法國的商行為主義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有學者認為「受商行為主義標準的擺布,實施商行為是行為人成為商人的唯一依據,但是卻不問津於行為人是否已有投資,因此會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許多不應有的麻煩。」[6]的確如果說不要求商人具備一定的資金,商人信用也只是以商人的個人人格信用為基礎,那是肯定不能適應商事活動的需要的。然而,前面已經有所論述,所謂的商行為並非指的是盈利行為,而是指商事營業性行為。並非所有的盈利行為都適用商法,只有在其成就為營業行為才適用商法。在這里我們很有必要對盈利行為和商事營業行為進行一下區分。「營業」一詞有主觀和客觀兩種含義,在營業行為中所採用的是營業的客觀含義。營業客觀上是指當事人所實施的「持續性同種盈利行為」。[7]也就說偶爾為之的盈利行為是不能說是營業行為的。也就不能適用商法的規定。也就是說在法國的商行為主義立法例下,由於商法對象認定落腳於「營業」一詞,所以是否為商法的對象不再取決於行為是否是「以盈利為目的」了,而在於行為人是否長期從事某一盈利行為,並因其長期從事盈利行為而具備了在此一行業中比其他人更高的技能。因為其在此一行業中具有更高的技能所以法律讓其承擔不同於一般的人在為民事行為時所負擔的法律義務。這一現象表現在法律的適用上,那就是為營業行為時應適用商法。對於長期從事某以營利活動的人如果其不投入與該盈利活動所相適應的資金的話,我們很難想像該營利活動能夠長期維持。即使法律不對其進行規制,市場也會將其淘汰。況且在商行為主義的立法例下也並非所有的行業准入都沒有資金的限制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客觀主義在這方面應該說是不存在缺陷的。對於客觀主義的另一個批評是,「主體因從事商行為而成為商人,而傳統主體理論是商人可為商行為。這裡面邏輯順位出現了錯誤。所以說客觀主義有違大陸法系傳統的主體人格理論。」[8]但是筆者認為,由於在法國,採的是商人國民化的立法傾向,所以所有的民事主體都有從事商行為的權利能力。因此在法國對商人的界定所要解決的其實不是權利能力問題,而僅僅只具有一種概念的描述的功用。所以說也就不存在什麼對於傳統民事主體邏輯定位的缺失問題。綜上所述,法國的客觀主義其實已經解決了對於商事關系的確定的問題。
『叄』 一道商法的案例分析~謝謝了!
本案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普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是否分配利潤。律師事務所收取服務費不算盈利。我同意被告觀點。
『肆』 民商法 案例分析一則
乙應該有同等條件優先出租的權利。甲可以以出租屋與合同簽訂的用途不合,解除合同。 乙丙我去搞不懂。惡性競爭????沒有啊。
『伍』 什麼叫擬制商人(商法中的)
擬制商人的定義是:
根據德國商法的規定,如果企業已經在商事登記簿上登記注冊並且版正在從事經營活動權,即使這種經營不屬於固定商人所營事業之范圍,該企業應被視為商人即擬制商人。
擬制商人是《商法》這門課的研究范疇。根據商法規定,商人可以分為固定商人和擬制商人。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票據法等。
『陸』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雖有公法性但本質是私法。因此回經濟法以國答家利益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體的利益為本位,經濟法的目標性較強,而商法的國際性較強。
2.二者基礎理論不同。經濟法的基礎理論是社會整體本位,即著重於國民經濟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體利益本位之上的。
3.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商法則調整的是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
4.調整的機制不同。商法著重採取自律性的非權力性的機制,而經濟法多採用他律性的權力性的調節方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柒』 《商法》破產案例分析題,求解!
(來1) 由債務人所在地中源級人民法院受理。
(2) 已經審結但尚未執行,應當中止執行,建築公司憑生效的法律文書向受理破產案件的法院直接申報債權;其最終清償額和判決結果有關。
(3) 銀行可就該廠房優先受償900萬,不足部分按普通債權參與破產分配
(4) 建行可以來申報債權,如果為一般保證則債權數額為北方公司償還該筆債務後無法清償的數目;如果是連帶擔保則可以主張電子有限公司清償全部債務。
(5)
1、中外合資企業在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前需由審批部門批准。
2、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後,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而不是獨任審理。
3、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後,應當在10日內發布公告。
4、債權的申報期限應為3個月,第一次債權人會議應在債權申報期限屆滿後15日內召開。本案召開時間不對。
5、清算組應於企業被宣告破產之日起15日內成立。
『捌』 國際商法,案列分析題
即可以由甲公司承擔,也可以由乙公司承擔。
原因如下:乙公司是從專甲公司股份中分離出來的屬,也算是甲的下屬分公司。
現在甲公司因之前給房地產公司作擔保而發生的責任,這個擔保是發生在公司分立之前的,所以,乙公司也應當承擔責任。
不知道這樣分析的對不對,還請您給出意見。謝謝!!
『玖』 《商法》 案例分析題
以下都是個人見解:
1、首先,登記機關的行為不涉及其經營自由權。登記機關作內為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容行使職權,我國的民商事主體在法律上確實沒有無限公司這樣形式。
2、在私法中卻有「法無禁止即自由」,但對於公司形式也是「經濟法」的范疇,如「 經濟法主體、企業法律制度概述;企業法律制度(市場准入、特殊企業、國有企業等),企業法律制度(合夥企業法), 企業法律制度(公司法)」,畢竟國家對經濟主體還是要有一定限制、規定的。
3、雖無形式上的無限公司,但合夥組織對「注冊資金無限制」「承擔無限責任」,其功能與無限公司相同。
4、營業自由權一般指經營主體微觀上經營行為的自由,與公司形式無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