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公證
❶ 公證需要什麼手續
1、被繼承人死亡證明專。(1)注銷的戶屬口;(2)醫院的死亡證明書或火化證明。2、被繼承人單位證明內容:(1)被繼承人的姓名、姓別、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地點、死亡原因、生前住址;(2)被繼承人的父母生存狀況(後於被繼承人死亡的註明死亡日期);(3)被繼承人的配偶狀況(註明是否原配);(4)被繼承人的生子女(包括已死亡子女的死亡日期、其配偶和子女);(5)被繼承人的養子女、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3、要繼承的財產權利證書。(包括房屋所有權證書、存款憑證、股票帳戶及證券公司出具的股票明細單、債券憑證、專利權證書等)。4、被繼承人的遺囑公證書。5、全部繼承人均攜帶戶口、身份證到公證處。6、要放棄繼承權的人必須本人到公證處。在外地的,在當地公證處辦理「棄權聲明書」公證;在國外的,在駐在國的中國大使館辦理「棄權聲明書」公證。7、被繼承人的檔案復印件(單位蓋核對章、密封)。8、公證員審查所需要的其他材料。
❷ 什麼是關於民事法律行為的公證
除法律抄法規規定(主要是行政、襲司法機關要求),一般公證都是自願的。一般民事行為,只要符合法律要件,即有法律意義,無需公證。如你去買超市買一個電磁爐,你們之間就構成一個買賣法律關系了,無需公證。公證,主要是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等。經過公證的行為,具有更強的效力。如甲生前立有公證遺囑一份,隨後又立遺書一份。則甲的遺產分配還是以公證遺囑為准,這就是公證的效力反應。
❸ 公證民事賠償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公證賠償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即公證人員必須有過錯時,公證機內構才能承擔賠容償責任,否則,公證機構就不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方案》第13條第 1 款的規定,我國的公證賠償也實行過錯原則,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情況。所謂故意,是指公證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某種違法性後果,卻仍然希望並積極促成這種違法後果的發生。所謂過失,是指公證人員對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違法性後果應當預見、能夠預見,但由於疏忽大意未預見到或者雖然預見到了卻輕信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違法性後果的發生。一般而言,故意出錯證、假證比較容易判斷。但是對於如何判斷有無過失卻沒那麼簡單。實踐中,通常是看公證人員是否違反了一般人的注意義務。也就是說,公證人員在執業過程中負有避免他人因其行為產生損害的注意義務,如果公證人員違反了這一義務,就應當屬於過失行為。也有人認為這一判斷標准不夠具體,不便於操作,主張在公證賠償責任中,過失的判斷標準是公證執業准則。也就是說,如果公證人員在辦證過程中嚴格遵循了執業准則的各項規定,即使給當事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害,他也是無過錯的,公證機構不負賠償責任。反之,就是有過失的,就要負賠償責任
❹ 為什麼民法典需要公證支撐
民法典不需要公證。目前全國人大正在草擬階段。
這個只要由全國人大開會通過即可。
全國人大是最高的國家立法機關,具有最強大的法律權威。
❺ 公證處公證的程序是怎樣的或者要什麼證件
辦理公證的流程及所需材料:
一、公證的申請與受理:
1、公民版、法人申請公證,應當向權公證處提出,並填寫公證申請表:
公證申請表應征明下列內容:
2、公民、法人申請公證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③需公證的文書,如合同、遺囑、畢業證等;
⑤與公證事項有關的其它證明材料。
3、符合下列條件的申請,公證處應予受理:
①申請人與申請公證的事項有利害關系;
②申請公證事項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之間對申請公證的事項無爭議;
(5)民法中公證擴展閱讀:
公證處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
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
按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公證工作改革的方案》的有關規定改制的公證處,應成為執行國家公證職能、自主開展業務。
獨立承擔責任、按市場規律和自律機制運行的公益性、非營利性的事業法人。
涉外民事類公證:學歷、學位、成績、未受刑事處分、婚姻狀況、出生等。
國內民事類公證:委託、遺囑、繼承權、聲明書、保證書等。
涉外經濟類公證:公司章程、法人委託書、完稅證明等。
國內經濟類公證:抽獎、招投標、拍賣、證據保全等。
❻ 什麼叫「行為公證」
你問的是抄不是民事行為公證? 民事行為公證,是指國家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證明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設立、變更、終止某項民事權利義務的法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關的法律事實或有法律意義的文書資料,以及與民事法律行為有關的事件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民事行為公證證明的對象是法律行為、法律事實以及能夠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後果的事件與書面材料等。
❼ 《民法總則》與公證有哪些關系
《民法總則》與公證有哪些關系?
回望年的十月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開始施行。
眾所周知,這是一部與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從胎兒享有民事權利可以繼承遺產,到監護制度從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延伸,再到虛擬財產列入保護范圍……這是公民權利的落地法和保障法。
要知道,在保護老百姓權益的過程中,公證不能缺位。
所以,在新的《民法總則》中,我們要如何用好公證這把鐵錘子,讓自己的權利「板上釘釘」呢?往下看!
出生公證和死亡公證
出國工作、留學、移民等都需要辦理出生公證,死亡公證主要用於辦理遺產繼承事項。
《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監護
遺囑指定監護
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社區的張爺爺已經90多歲了,其女兒是二級精神智障者,張爺爺擔心自己去世後,女兒無人監護,想通過遺囑指定由其侄子擔任女兒的監護人。
在《民法總則》施行前,指定監護人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當出現監護人空缺時,只能由被監護人的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民法總則》施行後,公民可以通過遺囑為被監護人指定最理想的監護人。
但鑒於指定監護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只有到公證機構辦理公證遺囑指定監護人,才更有利於保障監護人充分行使監護權,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增強指定監護的法律效力。
協議監護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
小張和小王辦理了離婚登記,離婚時約定年滿八周歲的女兒歸小張撫養。
今年五月,因女兒突發疾病,小張准備出售女兒名下的一套房屋來解決大額醫療費用。不動產登記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小張,其前夫小王應到場辦理相關手續。
小張納悶:離婚時已約定女兒歸我撫養,為什麼涉及對女兒房屋的處分還要小王到場呢?
其實,撫養權的歸屬,只是確定由誰對未成年子女的衣食住行等承擔撫養義務。無論未成年子女歸誰撫養,父母始終都是其監護人,涉及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財產權益的重要事項,一般都需要其父母雙方的共同意思表示。
《民法總則》施行後,類似本案的情況,小張和小王在辦理離婚登記時,可以通過協議確定女兒由任何一方單獨行使監護權(注意:是監護權,不只是撫養權)。那麼,在今後涉及其女兒人身、財產權益的重要事項,可以由協議確定的監護人一人單獨行使監護權,而無需對方同意。
《民法總則》同時規定,在協議確定監護資格時,應尊重未成年子女的意見,看其願意隨誰共同生活。
我們同樣建議: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簽訂監護協議,應選擇到公證機構辦理監護協議公證,並根據需要制發多份公證書副本,以便今後能有效地單獨行使監護權。
意定監護制度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或其他組織和個人簽訂書面協議,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其喪失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協議確定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前段時間,上海日報報道:社區一孤寡老人中風住院後,因不能說出銀行存款密碼,導致取錢難。
《民法總則》施行後,類似上述情況,可以防患於未然。自然人可以在其意思能力健全時預先選定監護人,防止出現無人監護的狀況。這種監護制度具有很重要的法律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既強調對被監護人的人權與基本自由等方面的尊重,又能更好地維護老年人權益,從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意定監護制度,同樣適用於父母在多個子女之間選定一個監護人,可以防止在父母喪失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子女之間因利益糾葛爭奪監護權。
無論是孤寡老人選定有義舉的社會人作為其監護人,還是父母在多個子女之間選定監護人,為了讓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也為了讓監護人免受不白之冤,公證是最明智的選擇。
代管財產的保全證據
公民被宣告失蹤後,發生了財產代管的法律關系。
《民法總則》第43條規定:財產代管人應當妥善管理失蹤人的財產,維護其財產權益。財產代管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失蹤人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總則》第44條規定:人民法院變更財產代管人的,變更後的財產代管人有權要求原財產代管人及時移交有關財產並報告財產代管情況。
失蹤人的財產一般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其他願意擔任財產代管人的人代管。如果失蹤人最終被宣告死亡,那麼代管的財產就應作為其遺產由其法定繼承人繼承;如果失蹤人重新出現,那麼代管人就應及時向其移交財產;如果人民法院變更財產代管人,原代管人就應向新的代管人移交財產。
作為財產代管人,承擔了妥善管理失蹤人財產的義務。財產代管人可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代管財產的保全證據或是財產清點,有利於明確失蹤人的財產權益,避免與失蹤人的近親屬之間發生財產爭議。
不願恢復婚姻關系的聲明公證
《民法總則》第51條規定:死亡宣告被撤銷的,婚姻關系自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其配偶再婚或向婚姻登記機關書面聲明不願意恢復的除外。
婚姻關系涉及夫妻之間重要的人身、財產關系,死亡宣告被撤銷後,如果配偶自願不恢復婚姻關系的,可先向公證機構發表不願意恢復婚姻關系的聲明,公證機構會向其告知聲明的法律意義和法律後果,確認其真實意思表示,聲明人向婚姻登記機關提交經公證的《聲明書》,可以避免其日後翻悔。
委託公證
《民法總則》第165條-170條對委託代理作出了具體規定。
現實生活中,涉及重大財產權益處分或公民個人信息的重要事項需要委託辦理的,有關單位都會要求辦理委託公證,如委託買賣房屋、委託辦理住房公積金賬戶轉移手續、委託開具無房證明,等等。
辦理委託公證時,要注意對代理人行為的限制: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同時代理的其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雖然《民法總則》規定了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的除外條款,但在辦理公證時仍應注意上述限制性規定。
❽ 民事法律行為的公證應符合什麼條件
應該符合以下條件:
一、公證事項
(1)合同;(2)繼承;(3)委託、聲明、贈與、遺囑;(4)財產分割;(5)招標投標、拍賣;(6)婚姻狀況、親屬關系、收養關系;(7)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經歷、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有無違法犯罪記錄;(7)公司章程;(8)保全證據;(9)文書上的簽名、印鑒、日期,文書的副本、影印本與原本相符;(10)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申請辦理的其他公證事項;(11)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公證;(12)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公證機構登記的事務;(13)提存;(14)保管遺囑、遺產或者其他與公證事項有關的財產、物品、文書;(15)代寫與公證事項有關的法律事務文書;提供公證法律咨詢。
二、申請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申請人應具有民事權力能力和行為能力;(2)申請人與申請公證的事項必須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申請以自己的名義提出公證申請,其目的在於經過公證,保護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經濟上的權利;(3)申請人必須能夠承擔公證而發生的義務和責任,如舉證、交納公證費、正確使用公證書等義務。
三、申請公證的程序:
(一)申請人應當親自或委託代理人(必須出具授權委託書)到公證處申請公證。但涉及申辦遺囑、遺贈撫養協議、贈與、認領親子、收養、解除收養、委託、聲明、生存及其他申請人人身有密切聯系的公證事項的,必須由申請人親自申辦,不能委託代理人代辦。
(二)申請人填寫申請表時,應填寫的內容:申請人及代理人的自然狀況;請求公證的事項和公證書的用途;提交材料的名稱、份數及有關證人的姓名、住址;申請時間及其他說明的事項;簽名或蓋章。
(三)申請人申請公證,應當提交必要的證明材料:身份證;代理人代為申請的,委託代理人應提交授權委託書;需要公證的文書;與公證事項有關的財產所有權證明;與公證事項有關的其他特定的材料。
(四)接受申請人的公證申請後,做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對符合受理條件的,做出受理的書面決定並對申請人申請的公證事項進行公證;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做出不予受理的決定,並以口頭或書面通知申請人;當事人對公證處做出的不予受理決定及拒絕公證、撤消公證書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在接到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該公證處的本級司法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❾ 民法通則 贈予公證細則 有矛盾的情況下,聽那個
民法通則是基本法,贈予公證細則的上位法,雙方有沖突的時候,優先適內用上位法,也就是容優先適用民法通則中的規定。
《立法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❿ 民法典中公證後當庭翻供如何解決
已經辦理了放棄繼承的公證,如果不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那麼經公證的放棄繼承的行為表示是有效的,是不能再反悔,除非放棄的人有證據能夠證明自己在被欺詐、脅迫的情形下作出了錯誤的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