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司法獨立
㈠ 如何推動司法獨立只有司法獨立才能減少冤假錯案。
不可能,OVER 這個和中國乃至東亞各國傳統有關系 東亞各國,雖然法律確實有不同,回而且公正獨立答性也有差異,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東亞各國的法律,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存在行政司法相互關聯的問題,很多時候,法律無法處理高官,高官被保護。這個和東亞國家幾千年封建傳統有關系。 美國的三權分立,是因為他本身就沒有封建時代,不存在權利制約法律的過去,所以很容易達成三權分立
㈡ 如何改革現行司法體制,保障司法獨立
回答得了這個問題就不是網路知道了,而是全國司法體制改革辦公室的辦公會議上的發言內了。
保障司容法獨立最重要的是體制保障,其中一種是三權分立,但在中國這是沒有可行性的。而且,即使在三權分立的國家,做不到司法獨立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所以三權分立與司法獨立並沒有應然的關系。
那麼剩下的還有通過其他輔助手段保障。在中國,正在討論中的是人、事、物的獨立保障制度。
人,指對於司法系統(僅指審判系統)的人員招錄、晉升、調配等給予獨立的評價與任用體系
事,指對於司法系統的案件管轄,審判內容給予獨立的思考空間
物,指對於司法系統的物質保障給予獨立的預算體系。
將全國法院的預算納入到統一的預算體系內是目前正在慢慢嘗試的一部分。
就目前而言,司法獨立與司法腐敗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保障司法獨立,其目與功能的僅在於提高司法公信力而已,其他的抑制腐敗等功能頂多算是個附帶性功能。
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地看待司法體制的改革,對於司法獨立而言,也僅是整個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小部分而已。
㈢ 看書上說美國的司法是獨立的怎樣的獨立呢
美國的司法是獨立的。抄
美國為了保障民主自由,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也就是立法權(國會,地方議會)行政權(總統、白宮,地方政府),司法權(首席大法官,各級法院)互相獨立,互不幹涉,互相制衡。
三權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稱三權分治,有法國孟德斯鳩提出,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思想。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行政)、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即使在現代,立法、運用稅款的權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願的議會中,司法權的獨立在於防止執法機構濫權。
㈣ 簡述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原則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一項原則,它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司法專橫所取得的勝利果實。這一原則經歷了從政治思想原則,到憲法原則,再到司法審判基本原則的演變過程。
作為一項政治思想原則,司法獨立原則起源於三權分立學說,是三權分立的派生物。三權分立學說的產生,已經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所謂三權分立,就是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個部分,分別交給三個不同的機關掌握和行使,這三個機關的法律地位互相平等、互不隸屬、互相制衡。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其名著《政治學》一書中提出了「政體三要素」的分權理論,從而成為近代分權學說的思想淵源。亞氏從中等奴隸主的立場出發,主張建立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制政體,實行法治,反對人治。他指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三者之一為有關城邦一般公務的議事機能(部分);其二為行政機能部分——行政機能有哪些職司,所主管的是哪些事,以及他們怎樣選任,這些問題都須一一論及;其三為審判(司法)機能。」[1]古羅馬時代,波里比亞斯繼承並發揚了亞氏的分權思想,主張在分權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的互相制衡。但是,由於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無論是亞氏還是波氏的分權理論,都與近現代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有著一定的距離。近現代三權分立的理論和思想,則以英國思想家洛克和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為主要代表,尤以孟德斯鳩為甚。近現代三權分立原則的確立,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需要,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三權分立作為資產階級國家的學說,首先是由英國的洛克提出來的,法國的孟德斯鳩在洛克分權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三權分立學說,從而正式而明確地提出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可以認為,孟德斯鳩是近現代三權分立思想之父,是司法獨立原則的創始人。孟德斯鳩深感封建國家權力過分集中給廣大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帶來的極度危害,認為非實行權力分離不足以消除。他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因此,他認為,「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 [3]基於這一認識,孟德斯鳩指出:「每一個國家有三種權力:(一)立法權力;(二)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三)有關民政法規事項的行政權力。依據第三種權力,他們懲罰犯罪或裁決私人訟爭」,我們稱這種權力為「司法權力,而第二種權力則簡稱為國家的行政權力。」[4]在這里,孟德斯鳩首次將國家權力簡練地概括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並對司法獨立的必要性,作了初步而又深刻的探討。他認為,政府擁有的這三種權力應該由三個不同的機關來行使,而且三種權力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他說:「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權力」,「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任務、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決私人犯罪或訟爭權,則一切便都完了。」[5]孟德斯鳩從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的角度提出的權力分立和司法獨立的學說為西方國家在憲法及司法審判中確立司法獨立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權分立原則從一項政治原則上升為一項憲法原則,則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之後。最早將三權分立學說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並將其作為憲法原則加以確立的是美國。美國宣布獨立後,其十三個州中的十一個州相繼制定了以「三權分立」為原則的憲法。其後,1789年生效的美國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了三權分立原則。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在美國,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司法權則屬於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設立的低級法院。繼美國之後,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憲法也都先後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從而使司法獨立成為三權分立中以權力制約權力的重要支柱。司法獨立原則也由此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所奉行的一項憲法原則。法國憲法在規定三權分立的基礎上,還特別強調司法的獨立性。它明確規定司法權屬於法院,規定司法機關是獨立的機關,並同時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司法機關獨立的保障者。[6]日本憲法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及法律的約束。[7]德國憲法規定,設立聯邦法院和各邦法院,共同行使審判權,並按照司法獨立原則進一步規定,法官獨立只服從法律。[8]
司法獨立原則成為憲法原則之後,在司法實踐中就必須加以遵守,就應該使成為審判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它任何法律都必須以其為根據。所以,刑事訴訟法也必須堅持司法獨立原則。否則,即是違反憲法的行為。在各國司法獨立的實踐中,英國是實踐最早的國家。英國司法獨立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一個比較自然的社會發展過程。因為,在英國,司法獨立是通過社會內部時而激烈、時而緩和的長期斗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於英國採取的是君主立憲的議會制政體,立法機關的地位高於一切。因此,其司法獨立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1701年的英國《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和行政不得干預司法」。而且,該法還對法官職務的保障作了明確規定,如規定法官不可撤換制、職務終身制等等。在美國,司法獨立原則實行得更為徹底。該原則在美國的貫徹,不僅實現了政體上的突破,而且大大提高了司法機關的地位。美國憲法不僅規定法院相對於國會和行政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而且還賦予法院違憲審查權。因此,在美國,司法獨立不再僅僅意味著法院地位的獨立和法官職務的獨立,而且意味著獨立的司法機關對憲法實施的監督和保障。在法國的實踐中,其司法獨立原則的貫徹,重點在於保障司法機關及其人員獨立行使職權,而且基於對三權分立學說的嚴格理解,法國將普通司法權的管轄范圍限制在行政法律關系以外,單獨設立行政法院以審理行政案件。不過,無論是普通司法活動,還是行政司法活動,均依照司法獨立原則進行。德國和日本也比較重視司法獨立原則的實現。在德國,通過立法對法官的地位、法官的任職資格以及撤換程序等作了明確規定,從而滿足了司法獨立的一般條件,而且,德國通過設立憲法法院行使監督和保障憲法實施的權能從而使德國法院在司法獨立的前提下獲得了違憲審查權。在日本,現行《日本憲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院法》使日本司法的獨立地位得到了比較明確的保障。其具體表現有三:其一,司法權脫離行政權而獲得完全的獨立;其二,作為審判主體,各個法院的獨立審判也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其三,法官的獨立得到了憲法上的保障。《日本憲法》第76條第3項明確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及法律的拘束。」第78條規定:「法官除因身心故障經法院決定為不適於執行職務者外,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9]這些西方國家關於司法獨立原則的實踐充分說明,司法獨立是現代司法制度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行為准則。司法獨立意味著法官審理案件時能夠獨立地作出判斷,既不受訴訟當事人意見的支配,也不受公眾輿論的控制,更不能成為政府權力的附庸。
㈤ 什麼是司法獨立哪些國家司法不獨立
司法獨立主張司法權必須同行政權和立法權分立,非經司法機關,非經正當司法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
司法獨立是衡量社會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司法不獨立的社會其制度化程度必然低,因為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礎——程式化的運行容易被任意所打亂。
司法獨立存在的制度要求:(1)司法權由司法機關(法院)統一行使,不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干預,公民個人或非國家機關的社會團體更不能幹預。司法系統內部相互獨立,即一個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不受另一個司法機關的干預。法院上下級關系只是審級關系,上級法院除依上訴程序、調卷令等有關程序對下級法院的審判行為予以監督外,不得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3)法官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這是指一個法院內部不存在上下級服從關系。法院是法官辦案的地方,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法院里法官最大,用德沃金的話來說就是: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除了法律以外法官不服從任何別的權威。(4)法官保障制度。這是從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方面保障法官無所顧及的捍衛法律。法官的地位及待遇來自法律,不是他的上級。這就包括由法律規定法官的職權,不可削減的待遇及其職位保障。
說的簡單點,司法獨立就是法律的行使不受任何因素制約,如社會觀念、社會狀態。司法獨立之所以成為衡量社會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是因為司法獨立程度高反映程式化的運行不易打亂,再簡單點就是國家的政策實施起來自中央到地方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變化,它反映了一個國家行政效率。
不能籠統的說哪些國家司法獨不獨立,只有各地區司法獨立程度高低,即使在美國司法也受有時也受影響。
㈥ 請問怎麼理解司法獨立和獨立行使審判權有什麼關系呢
司法獨立是指西方制度的三權分立。司法,行政,立法三權相對專獨立。獨立行使審判權屬實是在法律的框架內,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外界干涉。看似一樣但政體有別。舉個例子,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又是立法機關,在國家機關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其地位高於最高司法機關。也就是立法解釋要高於司法解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司法獨立指法律,行政,立法,平等。在司法獨立下,法律高於一切。
㈦ 如何實現司法獨立
你這個問題提問的分類很有趣。司法獨立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而在當前中國一黨制的基礎下,比較難實現。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還有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終身制,都有利於保證司法獨立。
㈧ 司法獨立如何保持其公正性,如何做到自律
上級法院救濟,檢察院可以監督法院
㈨ 如何保證我國的司法獨立
無法保證
中國是人情社會
無論什麼人都受制於人際關系
換一句話
無人能保證自己的意志獨立性
比方我
意志獨立性就受到父母的極大制約
㈩ 如何理解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的原則是什麼?司法獨立啟蒙思想家在反對第七世紀和第十八世紀的封建制度的過程中,首先提出了現代司法制度的基礎之一。它是啟蒙思想家三權分立理論的衍生。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各國在憲法和法律中相繼確立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如今,經過世界各國長期司法實踐,司法獨立已經有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成熟理論,並逐漸跨越國界,形成了國際公認的司法獨立標准。正義是法律的靈魂,司法過程是追求理性的「公平」和「正義」的過程。盡管永恆的公平與正義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但它們可以通過整個社會認可的公平與正義標准,並受到整個社會的統治。確定並確認了一個社會認可的機構。該機構是司法機關,司法機關成為公正的中立和裁決者。獨立行使司法權力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獨立是公正的必要條件。沒有獨立性,公正就失去了保證,無法討論。」司法獨立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實現正義的工具。司法獨立,特別是從行政機關獨立,本身沒有終極價值。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價值。其最終目的是確保另一位實現價值法官以公正無私地解決爭端。」所謂司法獨立是指為了確保司法公正,司法機關及其官員獨立行使司法權力。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不受任何外部組織或個人的干預司法獨立的具體含義應包括司法權的獨立,司法機關及其法官的獨立以及司法獨立。司法獨立的廣義和狹義意義,對司法獨立含義的理解包括對司法,司法權力和司法機關的理解,更普遍的觀點是司法機關是司法機關。機關或法院,司法權是司法權或法院的權力,而正義是審判,所以司法獨立就是司法獨立。例如,《美國聯邦憲法》第1款規定:「美國的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和國會在任何時候設立的下級法院。」日本憲法第1條規定:「所有司法權均屬於最高法院。法律依法設立下級法院。」中國法律理論普遍認為,司法機關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司法機關僅指法院或國家司法機關。
一種觀點認為,司法機關僅包括司法機關和檢察機關。另一觀點認為,除司法機關和檢察機關外,還包括司法行政機關,甚至有人認為公安機關也應當屬於司法機關。縱觀我國高校的所有法律教科書,結合我國的司法制度,筆者認為,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權的司法行政機關和公安機關應當屬於行政權力范疇。在我國,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廣義上的司法獨立是指司法獨立和檢察獨立。由於司法獨立可以最好地代表和反映司法改革的方向和意義,因此本文將重點放在狹義的司法獨立意義上,即司法獨立。在結構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和在程序意義上的司法獨立通常被用在兩種意義上。首先是結構性含義,它是指司法機構獨立於其他機構,團體和個人的司法獨立性,因此司法獨立性是「國家權力的結構性原則」。關於這一點,在西方國家主張「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下,更容易理解。盡管我國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但更多地側重於機構的分離和權力的分立,而且缺乏制衡權力的程序。第二是程序上的意義。司法獨立的目的是保護法官在司法過程中的司法權,以維持程序的合法性和結果的正確性。因此,司法獨立屬於「技術司法規則」。司法獨立的兩個含義密切相關: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保證;後者是司法獨立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含義和價值。司法獨立的含義不僅指前者,也指後者。就是說: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的獨立地位,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和抵抗力是在行使其權力時僅服從法律。侵入性,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意味著司法權的獨立性,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司法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法院獨立性是司法獨立性的系統體現,包括法院與非法院機構的獨立性以及法院的相互獨立性;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最高形式,是司法獨立的根本體現。法官不僅獨立於其他專業的公民,而且獨立於其他法官。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是司法獨立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子。」法官的獨立性意味著「法官既不是自己也不是政府」。
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是相互繼承的,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美國法學家亨利·魯米斯(Henry Loomis)所說:「法官作出決定的那一刻,他受到其他意見或任何形式的外部力量或壓力的控制或影響,而該法官已不存在。即使他的決定受到其他意志的輕微影響,他也不是法官。。。法院必須不受脅迫,不受任何控制和影響,否則法院將不再是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