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
① 谁能给我一点常见的法律道德
http://club.kuaijiren.com/thread-45612-1-1.html
法律基来础与自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②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这玩意分权重么?又不是资源扶持。如果题主说的是权威性的话, 那无疑是法律的权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而两者的关系就在于容忍度上,触犯法律是零容忍,而违背道德还是有转换的余地的。
所以说,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构成了整个社会的规则体系,法律规定了人们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标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导人们正向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人与人能够和平相处。而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道德行为规范也会越来越健全,而法律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健全。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或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再做出改变或调整的。基于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法律的更具有权威性,且必须是人人遵守的规则。
③ 跟环境、职业健康、劳工、道德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专固体废物污染属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等。法规就更多了。
没有听说关于道德的法律。
④ 该如何处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主要应该认识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坚持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注重道德的法律化和规范功能。即通过科学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文化道德、生态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科学立法和重点领域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坚持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注重道德的非法律化和教化功能。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而是应该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的约束力和教化能力。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完善法律,促进道德建设。目前,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域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当务之急,一方面,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当然,对现实中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但注重在完善法律的同时要注重加强道德建设是必须的,注重完善法律和促进道德建设两者都重要,两者都不能偏废,这也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一个基本要求。
⑤ 近年出台的有关道德建设的法律法规有多少件
道德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一般不用法律规定,大部分是党组织或政府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现的。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⑥ 法律法规里有道德法吗
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
⑦ 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法律法规有哪些
以处理会计事务的各种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会计事务是国家对各种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分析、检查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法规一般包括会计准则、成本核算准则、财务报告制度、会计制度等。
西方国家的会计法规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会计法规,由议会或政府制定颁发,如美国1921年公布的《预算和会计法》,1956年公布的《会计和审计法》;日本1947年公布的《会计法》,1948年公布的《公认会计士法》等。另一类为企业会计准则,由政府或会计的职业团体、学术团体制订。由职业团体或学术团体制订的准则虽无法律效力,但有权威性。在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先后发布过若干会计准则,成为会计师所遵守的、公认的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在日本,企业会计准则,一般由大藏省制定颁布,具有法律效力。此外,许多西方国家在商法、公司法和税法中还有关于企业会计方面的具有效力的规定。
当代中国执行的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于1985年通过、1993年12月29日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该法分为总则、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附则等6章。除《会计法》外,中国还制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
会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法规性文件的总称,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等。狭义的会计法仅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颁发施行的会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就是狭义的会计法。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其基本构成如下:
(1)会计法律。它是指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称,即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会计行政法规。它是指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会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制定依据是《会计法》。如,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1992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同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近期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具体会计准则。
(3)会计规章。它是指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其职责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文件,如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等,也属于会计规章,但必须报财政部审核批准。会计规章的制定依据是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如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与宪法和会计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知,《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我国第一部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同年5月1日起施行。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对会计法作了修改。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根据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审议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会计法。重新修订后的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