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部门规章的制定依据

部门规章的制定依据

发布时间: 2021-02-21 08:15:09

⑴ 法律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中华人内民共和国的立法机构。法律容条款,是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起草,或者政府相关部门起草,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就生效了。并没有什么“依据”之说。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政治层面的解释了:因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所以这个依据就应该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吧。

⑵ 区分哪些是法律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1、范复围不同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制部门规章这三个的范围不一样,法律法规范围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单独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则是国务院制定,而部门规章是适用于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等这些部门自己发布的。3、适用对象不同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行政法规是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适用普通民众;部门规章同样不适用普通民众,是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自己调整内部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关系的。

法院判案是不是依据部门规章

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参照适用行政规定。规章可以作为参照,但其他行政规定法院是不予适用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第四条 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条 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3)部门规章的制定依据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基本原则为: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参照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分析其基本含义就是法律、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所规定的内容在行政审判中是必须运用的。

地方法规在其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必须适用,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其民族自治的地方是必须适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法律规定比较抽象以及法律规范存在漏洞是具有直接可适用性。

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规章制定机关作出的与规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规章解释以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审判实践中不是必须适用和执行的,是有条件的适用,法院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拒绝适用。法官不仅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行政审判法律适用基本原则,而且要在行政审判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坚持和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⑷ 部门规章算不算是法律依据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据只能是法律和法规。部门规章仅仅是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章,法院做裁判时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使用的。

⑸ 请问:若部门规章是依据法律法规制定颁布,违反了部门规章的强制性条款,算不算违反了法律法规。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应做如下理回解,
一要违反答法律、行政法规;
二、要是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并且是效力强制性规定,这是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
三,其它的规范性文件不影响合同效力;
法律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⑹ 规范性文件制定依据有哪些

宪法。法律。

⑺ 依据废止法律制定的部门规章有效吗

合理不合理在此不予讨论,我只告诉你实务当中,只要规章没有被明确废止,就是有效的。而废止的理由之一就是上位法已经修改或废止,当然,肯定会有滞后期的。

⑻ 部门规章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吗

部门规章可以设定,但是有范围的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8)部门规章的制定依据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条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二十二条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⑼ 《工作规范》制定的宗旨及依据

一、制定《工作规范》的宗旨

当今世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等重大技术创新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正朝着不断提高信息及时性、共享度和集中度的方向发展。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信息,只有在具有及时、共享、集中的特性时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因此,会计工作必然要走信息化发展之路。制定《工作规范》,一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二是节约社会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三是提高会计软件及相关服务质量,规范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

二、制定《工作规范》的依据

《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规范》制定的主要依据: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二是《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指导意见》。

三、《工作规范》适用范围

《工作规范》第三条规定,“企业(含代理记账机构,下同)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软件供应商(含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下同)提供会计软件和相关服务,适用本规范”。不言而喻,《工作规范》适用于两大类单位,一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企业及代理记账机构;二是提供会计软件及相关服务的软件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

四、相关概念

《工作规范》对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

(一)会计信息化

“本《工作规范》所称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可以看出,《工作规范》对会计信息化的界定比较宽泛,不仅包括与会计核算有关的信息化,同时也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结合的情况纳入到会计信息化范围。这样定义,有利于企业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与其他领域信息化的密切关系,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是当地参与企业全领域的信息化工作,从而使其他系统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需求。

(二)会计软件

“本《工作规范》所称会计软件,是指企业使用的,专门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机软件、软件系统或者其功能模块。会计软件具有以下功能:(一)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直接采集数据;(二)生成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三)对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输出、分析、利用。”这个定义主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1)会计软件功能是界定会计软件的核心标准。一种软件是否属于会计软件,关键看其是否具备上述会计软件的三项功能,只要具备其中一项功能的,就可以归属于会计软件。

(2)会计软件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单独的软件(例如单机版软件)、软件系统(例如安装于服务器,通过网络系统部署使用的软件,包括云服务软件),或者软件系统中的某些功能模块。无论是什么形式,只要具备上述功能,都可以归属为工作规范所讲的会计软件。

(3)会计软件具有专业性。及会计软件应当是专为完成会计核算或财务管理的目的而设计的。企业开展会计核算或者财务管理工作,可以用到的软件很多,如Word、Excel这样的通用软件,尽管财务会计工作也在使用,但不是为财务会计工作而专门设计的,因此不属于工作规范所说的会计软件。

(三)会计信息系统

“本《工作规范》所称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会计软件及其运行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组成的集合体。”包括四层含义:一是会计软件;二是运行;三是软件环境;四是硬件环境。四者缺一不可。

IT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1)数据处理量大。在一个单位中,每一笔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和应付款项的收支活动,每一项物资、设备、工具等数量增减和规格变化,度必须进行登记,参与系统的核算,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梳理处理量特别大。据统计,会计数据一般占一个企业或单位管理信息全部数据的60%~70%。

(2)数据结构复杂。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进行的,这六个方面又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既有呈现层次树状结构的数据内容,又有呈现网状结构的数据内容。数据的增减又呈现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所以数据结构十分复杂。

(3)数据处理方法要求严格。在会计工作中,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度必须严格遵守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有关制度。

(4)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高。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关系到是否能正确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而且影响到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利益的分配,所以要求会计数据必须真实和准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每一项数据都要进行验证和审核,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

(5)与其他子系统的数据关联度更密切。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有着数据输入和输出的紧密关系。

⑽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依据是什么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依据是主要是法律,以及相关部门的规章等。

热点内容
司法主张 发布:2025-08-22 21:27:42 浏览:813
劳动法员工违纪怎么规定的 发布:2025-08-22 21:23:21 浏览:532
司法部请假 发布:2025-08-22 21:22:23 浏览:753
公司法20 发布:2025-08-22 21:20:48 浏览:482
合同法解释定金 发布:2025-08-22 21:08:55 浏览:829
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发布:2025-08-22 21:00:33 浏览:730
电梯公司规章制度模板 发布:2025-08-22 20:55:36 浏览:214
道德经得一 发布:2025-08-22 20:53:27 浏览:356
刑事诉讼法关于查封冻结扣押 发布:2025-08-22 20:41:58 浏览:609
拟修订婚姻法 发布:2025-08-22 20:32:53 浏览: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