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得一
『壹』 全道,得一以生——读《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无以清则恐裂,地无以宁则恐废,神无以灵则恐歇,谷无以盈则恐竭,万物无以生则恐灭,侯王无以正则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一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总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自古以来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宁静,神得一才能灵妙,谷得一才能充盈,万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这些都是从一得到的。否则,天不能清明就会崩裂,地不能宁静就会震溃,神不能灵妙便会消失,谷不能充盈便会枯竭,万物不能化生便会遭灭绝,侯王不能处理天下准则便会被颠覆。
所以贵乃是以贱为根本,高则是以下为基础。且看侯王的称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为出发点吗?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绝不会强要为玉让人称赞,也不会死心为石让人非议,因为偏执任何一方的荣辱不不会·都不合乎道,就好像取走马车的任一部分就不成为马车一样,道必须是完整的。
引语:
本章可称为“得一颂”。“一”者,道也,万物之生机也。天之清明,地之宁静,神之灵妙,谷之充实,万物之生长,侯王之正治,皆赖道而成功。极而言之,如果不从大道吸取生机,天不得清明,反会裂毁;地不得安宁,反会崩坏;神不得灵妙,反会止歇;谷不得充实,反会枯竭;万物不能生长,反会灭绝;侯王不得正治,反会失败。总之一句话:“万物得一以生”,万物离道而死。
此章内容可分为前后两截。前半截再讲自古以来的天地万物皆源于道,后半截主张宁贱毋贵,宁下毋高。
『贰』 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译文
在古代的智慧中,道德经提到,那些领悟并实践道的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天,因其遵循道,得以保持清明的秩序;地,由于道的力量,得以平静无扰。神明因道而显现出无比的灵性,河谷则因道而充盈不竭。万物在道的指引下,得以繁衍生息,生长茁壮。而王者,通过道,成为引领和统治的象征,成为万民的领导者。
然而,如果这些关键的元素失去了道,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天将不再清明,可能面临崩裂的危机;地若动荡不安,恐将面临崩溃;人类若失去灵性,可能会走向灭绝;河谷干涸,生命之源将消失;万物无法生长,世界将陷入荒芜;王者失去领导地位,国家将面临动荡。
因此,智慧的王者们明白,他们尊贵的地位并非源自自身的优越,而是以谦逊为根本,自称“孤”、“寡”、“不谷”,这正是以卑微为尊的表现。真正的荣誉并不在于表面的赞美,而是内在的力量和坚定。他们追求的,不是如宝玉般璀璨,而是如山石般坚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世事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