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江苏省城镇供水条例

江苏省城镇供水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3-04 00:21:57

㈠ 举报违章建筑的电话是多少

对于违章建筑,可以向当地城建监察大队举报。举报电话12319。

依据:《城建监察规定》第七条城建监察队伍的基本职责:

(一)实施城市规划方面的监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规规章,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和建设行为进行监察;

(二)实施城市市政工程设施方面的监察。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损坏城市道路、桥涵、排水设施、防洪堤坝等方面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监察;

(三)实施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监察。依据《城市供水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危害、损坏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设施的违法、违章行为和对城市客运交通营运、供气安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城市节约用水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监察;

(四)实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监察。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损坏环境卫生设施、影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监察;

(五)实施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监察。依据《城市绿化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损坏城市绿地、花草、树木、园林绿化设施及乱砍树木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监察;

(六)在受委托的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㈡ 江苏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的解读

通榆河是一条纵贯南通、盐城、连云港市行政区域的我省南水北调的骨干河流,干流规划全长415公里,与上百条河流相通,流经20多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是我省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清水通道”。为此,省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12月17日通过了《关于加强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的决定》,对通榆河水环境予以重点保护。但近年来,随着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通榆河水环境保护又遭受严重威胁,给沿线居民的饮用水水质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对此,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李全林副主任带队于2010年9月对倪峰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通榆河水源保护工作的建议》进行重点督办。2012年1月12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共五十五条,从通榆河功能定位、通榆河保护区划定、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条例》紧扣防治通榆河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本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目的,结合通榆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在《关于加强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的决定》的基础上,吸收我省以往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经验,作出了不少新的规范。【亮点之一】突出饮用水源功能定位目前,通榆河流域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4个,涉及人口1000多万,盐城市区及其大部分县(市)和泰州市个别县(市)已经将通榆河沿线地区河流作为饮用水源,连云港市也考虑将通榆河规划为备用水源。同时,通榆河又是沿海地区的一条水运交通大动脉和重要战略性资源,具有灌溉、行洪等功能。因此,如何协调好饮用水源与航运等功能,是立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条例》第三条开宗明义,明确规定通榆河是沿河地区居民饮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同时兼有灌溉、航运、行洪等功能。通榆河以及主要供水河道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以上标准。《条例》与《决定》相比,突出了通榆河饮用水源的功能定位,明确了通榆河的主要功能是饮用水源,兼顾灌溉、航运、行洪等功能,从而把饮用水安全放在了第一位,首先要保障的是人民群众饮用水源安全。【亮点之二】适当扩大区域保护范围随着通榆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通榆河北延工程的开通和南延工程的逐步实施,《决定》确定的保护范围已经不适应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此,《条例》第四条规定,通榆河实行分级保护,划分为三级保护区。通榆河及其两侧各一公里、主要供水河道及其两侧各一公里区域为通榆河一级保护区;新沂河南偏泓、盐河和斗龙港、新洋港、黄沙港、射阳河、车路河、沂南小河、沭新河等与通榆河平交的主要河道上溯五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区域为通榆河二级保护区;其他与通榆河平交的河道上溯五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区域为通榆河三级保护区。《条例》与《决定》相比,适用范围有所扩大,将通榆河北延工程、南延工程涉及的行政区域全部纳入适用范围。同时,考虑到与通榆河平交河道众多等因素,结合水污染防治及水质保护需要,适当扩大了一、二级保护区的范围,将主要供水河道在《决定》的基础上增加了蔷薇河、三阳河、卤汀河、如泰运河、如海运河,扩大了通榆河一级保护区的范围;将主要平交河道在《决定》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沂河南偏泓、盐河、车路河、沂南小河、沭新河,扩大了通榆河二级保护区范围;同时规定,其他平交河道划定为通榆河三级保护区。【亮点之三】切实保障公共财政投入通榆河位于淮河流域下游,区内河网密布,污染源十分复杂。同时,通榆河沿河地区生活污水总处理率仅为27.8%,不少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达不到设计能力,尾水通道问题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就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通榆河沿河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通榆河沿河地区水环境。对此,《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省人民政府、沿线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专门用于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已设立的有关环境保护资金,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第二十三条规定,省人民政府、沿线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平、合理、合法原则,逐步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条例》与《决定》相比,明确了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的资金来源,确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使通榆河的环境保护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从制度设计上确保通榆河水质能得到有效治理。【亮点之四】严格监管危险物品水运通榆河航道素有苏北水运“大动脉”之称,特别是随着连申线航道整治工程的逐步实施,通榆河航运对于推动沿海开发、促进苏北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船舶运输固有的风险性,特别是危险品运输已成为通榆河沿线地区饮用水源安全的一个潜在的重大隐患。据了解,每年通过盐城境内通榆河航道的危险化学品多达1000多万吨,2007年3月曾发生一起装载28吨稀盐酸的水泥船与另一艘船相撞后沉没于水厂取水口上游的盐宝河中,导致部分盐酸泄漏,严重影响到饮用水源的安全。为了防止船舶污染,《条例》在要求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船舶污染行为,防止船舶污染水体的同时,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船舶应当设置污水、垃圾存贮装置、集油或者油水分离装置以及国家规定的防污设备和器材,并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证书与文书。沿线地区的港口、码头、船闸应当设置污水、垃圾收集设施和粪便存贮装置。贮运危险物品的港口、码头,还应当采取防溢、防渗、防漏等安全措施。同时,《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首先,禁止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船舶进入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运输其他危险品的船舶进入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之前,应当向所在地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申报、报港,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悬挂专用的警示标志。其次,禁止挂浆机船、流动加油船在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水域内航行、停泊和作业。再次,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的船闸不得为禁止进入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水域的船舶提供过船服务,港口、码头不得为其提供托运、装卸和储存等服务。这些规定,都是《决定》所没有的。【亮点之五】加大污染防治整治力度随着我省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推进,通榆河流域的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特别是一、二级保护区内仍有不少污染企业和污染设施,亟需加大整治力度。对此,《条例》对一、二级保护区的禁止和限制行为作了详细规范,特别是在《决定》的基础上,增加了禁止在通榆河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和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内容,这样既保证了《决定》的延续性、稳定性,也适应了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通榆河一级保护区内已经设置的各类排污口和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利用、处置设施或者场所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拆除、关闭或者搬迁。对在通榆河一、二级保护区内已经设置的不符合内河港口总体规划或者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港口、码头,沿线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拆除、关闭或者搬迁。这些规定,与《决定》相比都进一步突显了对通榆河水质的特殊保护。

㈢ 标准化管理培训点查询

标准化行业管理系统是依据标准化对象所属的行业领域来建立的。按照我国经济管理的体制和分类习惯,基本上可以分成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系统,卫生标准化管理系统、军用标准化管理系统、环境标准化管理系统……等等。而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又可分为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等等标准化管理子系统;农业标准化管理子系统;以次类推,层层细分,组成我国标准化专业管理系统。
标准化行业管理系统的物质基础是行业标准化系统表,二者分类方法应该是一致的。

为了让大家对我国一些主要的标准化行业管理系统的内容及其特点有所了解,现简扼介绍如下:

一、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

农业(包括林、牧、渔业)标准化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它们都有其生长和发育的特有规律,有受地理,自然条件和季节的限制和影响,因此这个标准化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农业标准化管理,既要强调有统一性,有要允许有差异性,如种子质量标准必须全国统一,但农业操作技术标准就应因地制宜,一般是制订地方推荐性标准与指导性规范等,不能强求统一“一刀切”。

因此,1991年2月发布的《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中规定:“与安全、卫生有关的技术要求,重要的涉及技术衔接通用技术语言和国家需要控制的检验方法、种子与重要农产品的国家技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法律,行业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农业标准。其他农业标准是推荐性农业标准”。并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制定农业标准规范,推荐执行”。

第二,由于农业标准一般是农民多年来生产时间经验的总结,呕要由广大农民来贯彻实施,就必须考虑到我国农民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考虑到现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使标准制订得既科学合理,又通俗易懂,简明易行,便于绝大多数农民学习,掌握和实施。

80年代后,江苏省江宁、丹阳、武进、铜山等县稻、棉、油菜、山竽等农作物的《栽培模式标准》与福建、贵州、河南等省制定的《烟草育苗技术规程》、《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规程》等农业标准都是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三,有不少农业标准既有文字标准,又有实物标准,采取文字标准和实物标准(即标样)配套制定哈实施的方法。实物标准以文字标准为根据,文字标准又以实物标准(标样)为说明,二者必须一致,才能正确的推行。如种子标准,棉花分级标准样等。

我国农业标准化系统一般又分成以下几个子系统。

1、种植业标准化系统

种植业一般指粮、棉、油、糖、烟、茶、桑、麻、菜、果、药、杂等方面的栽培业,这一行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是种子,种苗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及其分级质量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同时抓农业生产栽培操作过程,土地肥料,植物保护、操作规程,农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贮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标准化。其中种子质量标准工作抓好了,不仅可以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节约大量的种量,并且能增产。如水稻、棉花、玉米、水麦等作物,用符合标准的种子比用不符合标准的种子可增产10%左右,蔬菜则可增产15%-30%,标准化经济效果十分显著。

2、林业标准化系统

开展林业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保护和发展我国森林资源,提高营造林质量,促进木材生产,发展林木产品品种,开发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活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林业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抓林木种子,苗木品质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标准,各种木材规格及测量标准,林木化工产品等方面的标准化以及林木经营操作技术规程等。

3、畜牧业标准化系统

畜牧业的标准化是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生产的基础工作。加强畜牧业标准化,有利于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这一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就是抓种禽品质标准,饲养标准、肉、皮、毛等23种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及兽药等方面的标准化。

4、水产业标准化系统

水产业涉及水产资源,捕捉技术,海水,淡水养殖,水产品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以及直接与上述区域有关的渔船,渔业机械仪器,渔具等领域。因此这一系统的标准化管理除了应抓好鱼种、鱼苗及水产品的质量标准外,还应抓好渔船船型和机型的系列化,渔业机械的零部件通用化,渔用工业品如渔用白棕绳、锦纶渔网线等标准化工作。

二、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

工业标准化历史长久,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标准化工业管理系统中的主要子系统。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各种类型的工业产品,因此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以产品标准为中心,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开展标准化工作,使工业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深受用户和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具体来说是要做好“三代”:

产品品种规格的系列化。就是将同一品种或同一型式产品的规格按最佳数列科学排列,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要。这就制定产品参数系列标准,编制产品系列型谱,进行产品的系列设计等,满足社会上多种化需要。

零部件的通用化。这就要使零部件之间具有使用功能的等效性(即指零部件在使用方面有相同的功能)和连续要素的一致性,使一些形状比较简单,结构比较相似,用途相同,尺寸变化有规律的零部件,例如,环、垫、圈、手柄、手枪、轴承座、制动器、联轴器、减速器、,变速器等通用,不但在同类型产品之间通用,而且在不同类型的产品之间也可通用或借用。

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产品质量是一切工业企业的“命根子”,要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就要不断地做好设计、加工、工艺、装配、设备、甚至包装贮运等环节的标准化,以保证产品质量标准。以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半成品标准保证成品质量标准,还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产品标准水平以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为了保证技术标准的顺利实施,提高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要做好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题包括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协调统一的重要性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效益,这也是保证产品标准化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根据我国工业部门的分类规定和传统习惯,根据产品特性又可分成原材料工业标准化系统、机械工业标准化系统,电子工业标准化系统,轻工标准化系统、纺织标准化系统、能源工业标准化系统、信息工业标准化系统……等等。现简单介绍如下:

1、原材料工业标准化系统

我国的原材料工业包括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它们分别为其它工业部门提供各种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和建筑材料。

冶金工业又可分为黑色金属(铁、锰、铬及其合金)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两个子系统。冶金工业标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各种金属材料产品标准(标样)为基础,认真抓好矿石(矿砂)标准,操作工艺标准,取样试验,分析方法标准和金属物理性能检验方法标准等,同时还要抓好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和金属冶炼过程中需要的耐火材料,炭素材料和焦炭等标准。

化工产品品种繁多,性能差异大,更新换代快,还有不少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和有腐蚀性的特点,所以其产品及化学试验,分析方法标准数量大,范围广,更新率高,要求严格,更必须加强标准化光亮。

建材工业包括水泥,砖瓦、玻璃、陶瓷、平板玻璃及建筑涂料,建筑塑料等行业,这个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围绕建材产品标准,产品抽样方法,检验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标准,建材的生产机械与设备,环境保护与安全等方面标准化展开的。

2、机械工业标准化系统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基础工业,机械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使用部门的生产能力,劳动效率,能耗和经济效益。因此,更应该抓好标准化管理。

我国机械工业目前已发展到具有通用机械,石油化工机械,重型与矿山机械,机床与工具、汽车、电工、仪器仪表、 农业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150个行业5万多种产品的工业部门。互相之间又有比较广泛,复杂的生产协作和产品配套关系,使机械工业标准化管理具有标准数量大,基础标准多,产品标准精度高的特点,为此应该围绕“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总目标,抓零部件标准,工艺工装标准,环境试验,计量监测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工作,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3、电子工业标准化系统

电子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复杂,协作配套,通用互换的关系非常密切,还要求产品性能高,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好,这就要严格标准化管理,除了注重产品质量标准化工作外,还要重视元器件标准,工艺标准等标准化工作,此外,还要建立电子产品例型试验站为考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供必要的试验手段。

4、纺织工业标准化系统

我国纺织工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抓棉、毛、麻、丝、纤维及化纤质量标准及其纺织品质量标准化,还有测试仪器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工作。由于纺织品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这个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也很重要,但要注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标准要从原来偏重强牢度指标转移到强牢度和服用性能并重,讲究颜色,舒适,美观,挺括的等。

5、轻工标准化系统

我国轻工业主要是从事消费品生产的加工工业,目前已有造纸、自行车、钟表灯泡、香料香精及化妆、食品、塑料制品、工具及建筑五金制品,鞋帽、工艺美术品等40多个行业,由于这写行业之间联系少,生产企业小又分散,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多一般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因此这一系统的标准化管理总,除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身体健康的产品标准如劳保用品,食品,儿童玩具等产品要强制“统一”外,其它商品可制定简明扼要的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灵活掌握,让其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用品,发挥更大作用。

6、能源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

能源工业标准化管理包括石油工业标准化,煤炭工业标准化和电力工业标准化,核工业标准化等四个子系统。

石油工业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油气勘探,钻井采油以及对石油各类产品与试验,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它为合理加工合理,提高石油产品的利用述评,节约我国能源发挥重要作用。

煤炭工业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抓好我国煤炭取样分类标准和焦炭煤气等煤炭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以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煤炭资源,满足其它工业部门需要。

电力工业标准化管理包括勘测、设计、试验、验收、安装、施工、安全操作等规程,安全生产建设标准和生产运行标准,以保证电的产、供、用正常秩序,同时注意加强环保标准的制订和管理,以免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的平衡破坏。

浙江泰山核电站和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为我国核工业从军用转向民用,也为我国增加一个新的能源工业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以核电站工程建设标准、核电站设备以及其零部件标准和核电站安全运行标准为主体的核工业标准化系统。

7、信息工业标准化系统

信息工业标准化目前主要是指邮电通信器材与网络标准化管理。其任务就是严格实施通信网技术标准,各类通信装备的产品标准,各类业务网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方面所规定的通信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以及保证各类邮电通信网上正常运行规定的通信设备维护技术标准及操作标准等。要求全部通信网正常、可靠、高效的运行,各类业务网之间相互配合,衔接一致,但互不干扰,并达到与国际通用,这样才能为分散在全国各地信息收集起来,通过内部传递,交换与加工处理、迅速,安全、正确地送答给用户,提供物质保证。

三、服务业务标准化系统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包括餐馆、饭店、旅行社,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医院、供水、供电、供气、零售批发、银行保险、教育培训、咨询等行业。现简扼选解如下:

1、商贸服务标准化

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其行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质量标准化,贸易管理程序化服务行为规范化。因此,商品质量(包括包装、标签质量)标准,商贸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商贸行业标准化的主要工作。

2、交通运输标准化系统

我国交通运输标准系统分为铁路运输标准化,公路运输标准化,水运标准化和航空标准化四个子系统。

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围绕以货物及旅客为对象,以安全和服务质量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

因此,既要抓好运输机具质量标准,同时抓好运行和装卸等操作规程及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更要抓好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工业服务标准化工作,做到四通发达,畅通无阻,安全正点的把旅客和货物送到目的地,为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快速可靠的运输手段,当好先行官。

3、银行、保险行业标准化系统

银行、保险行业标准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为此,不仅要制定与实施各类金融业务的基础标准,如术语、代码、文件格式标准;而且要制定与实施其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

4、公用事业标准化系统

包括城市、城镇供水、供热、供气、供电服务标准化及城市绿色、市容、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

5、广播电视行业标准化

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术语,符号、信号等基础标准,节目制作与播放工艺标准,质量特性测量方法标准及相关管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6、培训、教育服务标准化

主要包括培训,教育服务标准,服务提供及管理标准以及其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7、卫生标准化管理系统

卫生标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执行环境卫生标准保健与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以减少传染病,改善环境卫生质量;贯彻食品卫生标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实施劳动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减少职业病;制订和严格实施药品标准(药典),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应该抓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学校卫生等其它卫生标准化工作。

此外,还有文化,体育,旅游等各方面的服务标准化。

四、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系统

工程建设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认真抓好铁路、公路、航运、水利、电力、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矿山、城市建设、人防等各类建设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由于工程建设标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使制定标准的周期较长管理上更应严格。

五、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系统

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的任务主要是抓好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以及监测方法标准的实施,以利于对环境的科学管理和维护生态平衡,对造福人类和祖国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六、军用标准化管理系统

军用标准化系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抓好军事技术装备及军用品的标准化工作,为提供优良的武器装备,保卫祖国和实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㈣ 无限多分求(分科加):城镇供水原有政策

现在只能找到这些,如果你要详细的只能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了

这里有一些城镇供水的条例
http://www.iwatertech.com/policies/urban-water-supply/index.htm
还有一些相关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http://www.cepi.com.cn/experts/article/20070125111513194.htm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是在建设部指导下,以城镇供水企业和地方城镇供水为主体以及相关单位或个人自愿参加组成的社会团体。协会的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进行业管理,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愿望,促进企业间的横向交流,为会员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发挥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城镇供水事业的发展。
概况:我国城镇供水事业诞生于清朝后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县镇都已兴建了供水企业。中国城镇供水协会成立于1985年4月21日,设有基本团体会员、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特邀会员和荣誉会员,现共有会员2,672个。
主要活动:
1.积极、认真、扎扎实实地为会员服务。
(1)帮助企业探讨改革之路;
(2)积极推行工资改革;
(3)协助合理调整水价;
(4)积极配合建设部实施企业上等级工作;
(5)全力抓好经常性的工作。
2.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
(1)配合建设部完善供水行业的法制建设;
(2)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行业规划;
(3)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4)举办供水、节水产品展销活动。
组织机构:中国水协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权利执行机构是理事会,秘书处是常设机构。协会下设专业委员会有:科学技术委员会、企业管理委员会、节约用水委员会、县镇供水委员会、思想政治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
经济实体及其他组织:1992年,中国水协与上海自来水公司所属上海给水设备工程公司联合组建了“华水新技术开发公司”。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城镇供水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供水企业技术改造、技术诊断提供咨询和劳务服务;称贷净水工程、管道工程设计施工任务;经销供水节水专用设备、器材,组织展销和产品定点加工。两年来业务不断扩展,经营效益初见成效,为协会扩大服务,增加财政收入创造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为了维护供水企业和广大用户的利益,促进供水、节水设备器材质量的不断提高,开辟优质产品的信息传递,中国水协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节约用水委员会下分别设置了供水、节水产品推荐办公室,开展优质产品推荐工作。
刊物: 《城镇供水》是中国水协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物的主要内容除供水技术的报道和专题探讨外,还有有关城镇供水的方针、政策、协会重大活动,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国际城市供水技术发展,国际水界的活动以及普及性供水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供水节水报》是中国水协主办的会报,用于宣传有关城镇供水和城市节水的方针、政策、法规,报道城镇供水事业发展,中国水协重大活动,全国各地供水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和新动向,改革开放的举措与动态,刊登人物传记以及会员的文学艺术作品、供水企业间的文体活动。
1.总则
1.1 为了加强西部地区小城镇供水管理,发展西部小城镇供水事业,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其它用水,根据国务院令第158号《城市供水条例》、《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西部小城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所称小城镇①,是指依法设立的建制镇。
1.3 本技术政策所称小城镇供水,是指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向居民和单位的生产、生活和其它各项建设提供用水的供水系统的总称。
1.4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西部小城镇供水系统规划、工程建设,指导供水系统及处理工艺的选择,并作为供水管理的政策依据。
1.5 城镇供水应根据地区的差别实行分类指导,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选择供水方式。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应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供水设施建设规模。城镇供水应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6 城镇供水应当遵循合理开发水源与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
1.7城镇供水应当贯彻有利于城镇供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鼓励开展供水科学技术研究,采用经济适用、技术成熟工艺,积极稳妥推行供水新技术、提高城镇供水水平。

①小城镇规模分级:一级镇,指县驻地镇、经济发达地区3万以上人口的中心镇、经济发展一般地区2.5万以上镇区人口的中心镇;二级镇, 经济发达地区一级镇以外的中心镇和2.5万以上人口的一般镇、经济发展一般地区一级镇以外的中心镇、2万以上镇区人口的一般镇、经济欠发达地区1万以上镇区人口县城镇以外的其它镇;三级镇,二级镇以外的一般镇和在规划期将发展的建制镇。资料来源:《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

2.目标与原则
2.1 遵照建设部《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结合西部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争取大部分小城镇供水普及率在2010年达到85%,2020年达到95%。
2.2 供水工程是城镇的生命线,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确保水量、水质和水压安全。
2.3 在条件合适的小城镇群之间鼓励采取区域联合供水。
2.4 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应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进行建设,以远期进行规划、设计。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5年,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5~15年。
2.5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推广适用的水厂自动化技术工艺,同时开展管网和生产管理的优化调度。

3.水源及取水
3.1 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采用双水源供水。给水工程设计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先保证城镇生活用水。
3.2 根据地表水、地下水具体情况,科学确定供水水源的开发次序。供水水源应当区域统筹考虑,地表水丰富地区,将地下水作为储备水源;对地表水比较缺乏的城镇,可取用地下水。此外,缺水地区可根据情况积极开发雨水、再生水(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苦咸水等水源。
3.3 取水位置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水质,地形、水文地质,施工等因素。应优先选用水质好、距离近、位置较高能实现自流和水量充足的水库水(泉水),提高供水经济性。
3.4 水源水量要求
3.4.1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满足基本生态用水前提下,统筹兼顾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其它用水。
3.4.2对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认真勘测,建制镇给水水源的枯水流量保证率宜不低于90%,当水源的枯水流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适当降低保证率或采取多水源调节、水量调蓄等措施保证用水量。
3.5 水源水质要求
3.5.1 供水水源地必须依法建立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建设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和进行有碍水源水质的活动。对于以河流为水源,应加强对取水口上游1000m至下游100m水域的保护,对取用水库水,应由当地“人大”立法划定水库径流区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对于地下水水源,应加强水源井核心区的保护;此外,还应加强二级水源保护区的保护。
3.5.2 选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参照执行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条款。
3.5.3 选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参照执行现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条款。
3.5.4 当水源水质不符合要求时,不宜作为供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水源水质超标项目经水厂处理后,出水水质应达到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3.6 取水构筑物类型选择
3.6.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当地下潜水埋藏较浅,水位变化不大时,采用大口径管井取水;当河床为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层,含水层较厚,水量较丰富时,可采用大口井或渗渠取地下渗流水。
3.6.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型式,应在满足安全供水前提下,根据河床地形及地质、河床冲刷、淤积、水深及水位变幅、泥沙及漂浮物、冰情和航运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考虑,江河取水一般考虑采用江河固定式;当水源水位变幅大,水位涨落速度小于2.0m/h,且水流不急、要求施工周期短和建造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有困难,且取水安全性要求不高或临时取水时,可考虑采用缆车或浮船等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当水库水深较大时,采用库坝式取水构筑物,设置分层取水,构筑物可与坝体同时设计和施工,或在库坝后由涵洞放水,防止损伤坝体,同时不受船只、风浪影响。
3.6.3 当山溪河流取水深度不足,或者取水量占河流枯水量的百分率较大(>30%),推移质不多时,可在河流上修建低坝抬高水位和拦截足够的水量。低坝可用固定式或活动式。
3.6.4 在水浅、大颗粒推移质较多的山溪河流,取水量较大时采用底栏栅式取水。

4.输水系统
4.1输水管渠定线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输水系统必须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4.2 输水管渠定线应充分考虑地形和地质条件,同时便于施工和管理,尽量降低造价。
4.3 输水管渠可采用压力管渠和重力管渠两种形式。当远距离输水,可采用加压和重力输水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4.4 从供水安全考虑,输水管渠不宜少于两条;在地形条件复杂和经济条件不允许时,可用单管渠输水,但要充分考虑贮水设施、管道的安全措施和维护条件。
4.5 考虑供、输水压力及地质条件、埋深及防止二次污染等因素,可分段、分区选用经济实用、就地或附近能生产的国家推荐的新型管材。

5.净水系统
5.1 选择准则
5.1.1 净水工艺应选择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简单,占地少的工艺。同时应根据处理的规模、原水水质以及现行《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
5.1.2 净水工艺选择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基建投资、年经营费、单位水量投资、单位水量电耗;占地面积、运行可靠性、管理维护难易程度、总体安全效益等。
5.1.3 不同地区,不同水源水质应采用相应的净水技术。净水工艺选择时须充分了解原水中污染物的形成及发展趋势,以便对所选工艺可能的改善措施做出分析与判断。
5.2 处理工艺
5.2.1采用地表水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符合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Ⅱ类标准的水体,宜采用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的常规工艺;采用地下水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符合现行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Ⅲ类标准的水体,经适当处理可用作饮用水。
5.2.2 处理构筑物不宜少于两组。原水含沙量高时,宜采取预沉措施。条件允许时,也可修建蓄水构筑物,以供沙峰期间取用。
5.2.3 对于原水中含有天然有机物或微量有机物及富营养化原水根据污染或富营养化程度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或强化处理、深度处理工艺或组合工艺。适宜的预处理或强化处理工艺有:化学氧化法(如投加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投加助凝剂、絮凝剂,投加粉末活性炭,增设生物滤池;适宜的深度处理工艺有: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膜技术。
5.2.4 原水中铁、锰含量超过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限量时,应考虑除铁除锰。单独除铁除锰均可采用曝气→接触氧化过滤;原水中铁锰同时超标可采用曝气→一级过滤→二级过滤。
5.2.5原水中氟含量超过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时,应考虑除氟。适宜的除氟方法有混凝沉淀法、活性氧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纳滤法和反渗透法,视经济条件采用。
5.2.6消毒宜采用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5.2.7 药剂的投加控制,宜采用计量泵自动投加。

6.配水系统
6.1 配水管网应按照城镇规划要求,一般沿城镇规划道路敷设,在城镇主干道上应沿人行道敷设。
6.2 管线布置沿水流方向,以最短的路线布置干管,干管应从用水量较大的街区通过,干管间距可根据街区情况设置。干管之间用连接管联结成环状,连接管间距,可根据街区大小情况设置。
6.3管网宜布置成环状,以保证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允许间断供水时,可布置为树枝状,但应考虑将来有连成环状管网的可能。
6.4 城镇生活饮用水的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连接。
6.5 开展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保障管网水量、水质并节省能量。
6.6 供水调节方式可采用水塔调节或利用地形设置高位水池、水泵调速方式。

7.污泥处理系统
7.1 水厂污泥的处理与利用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小城镇水厂污泥按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适当处理。
7.2 水厂污泥处理工艺一般包括浓缩、调理和脱水。污泥调理视情况采用物理法或化学法;污泥的脱水以离心或压滤工艺为主。

8.自动控制系统
8.1给水工程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从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降低能耗,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改善劳动条件和增加经济效益出发,根据需要及设备供应情况,妥善确定。
8.2水厂设备操作以手控为主,新建水厂在条件成熟时可建设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水厂的科学管理与自动化水平。

9.供水安全及节水
9.1做好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方案,保护人民正常生活,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将供水安全纳入地区统一安全应急预案。
9.2 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内源性水质恶化、有毒有害化学品和生物制品事故性泄漏、水厂运行事故均要做好预警方案与对应的措施。
9.3 应急供水水量要满足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可采用运送饮用水、铺设临时管道供水、车载净水设备供水等方式。
9.4 小城镇应注意节约用水,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宜≤240L/d,农村人均综合用水量宜≤120L/d。

10.运营管理
10.1 为使城镇供水系统建立标准化运营机制,提高供水管理的技术水平,确保安全、稳定、优质、低耗供水,应加强对城镇供水系统的运行、维护及安全方面的管理。
10.2 水源水质监测、城市及村镇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过程中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水质检验方法原水检验应按照GB3838执行;生活饮用水检验的方法应按照《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方法》GB/T5750执行。
10.3 供水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及厂级调度参照《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58执行。
10.4 应注意水厂消毒剂氯、氨及二氧化氯的使用安全,严格按照相应的安全规程操作和使用;电气安全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规程。
10.5 加强管网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提高管网管理的技术水平,防止供水管网系统的二次污染

㈤ 举报违章建筑应找什么部门,打什么电话

如发现有违章建筑,可向城市建设局下属的城市建设管理监察支队举报,或向当地版房屋土地管理局、规权划局举报。举报电话12319。

违章建筑主要包括:

⑴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并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

⑵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物;

⑶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物;

⑷临时建筑建设后超过有效期未拆除成为永久性建筑的建筑物;

(5)通过伪造相关材料向主管部门骗取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

(5)江苏省城镇供水条例扩展阅读

违章建筑是指未取得拟建工程规划许可证(原址、选址建房意见书),在规划区以外建设,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

当违章建筑遭受他人侵害时,侵害人是否学要负停止侵害、赔偿等责任,实务中有不同的意见。有一种意见认为国家(法院)保护的应当是合法权益,对违法的民事行为带来的权益,法院不应当保护。而违章建筑没有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违反了《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此产生的利益,国家不应该保护。

㈥ 水源水gb5749最新标准是什么

前 言 本标准全文强制。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本标准与GB 574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水质指标由GB 574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其中: —— 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修订了总大肠菌群; —— 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 —— 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增加了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锑、钡、铍、硼、钼、镍、铊、氯化氰;并修订了砷、镉、铅、硝酸盐;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增加了甲醛、三卤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三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环氧氯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丁二烯、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2,4,6-三氯酚、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丙烯酰胺、微囊藻毒素-LR、灭草松、百菌清、溴氰菊酯、乐果、2,4-滴、七氯、六氯苯、林丹、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五氯酚、莠去津、呋喃丹、毒死蜱、敌敌畏、草甘膦;修订了四氯化碳; —— 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铝;修订了浑浊度; —— 放射性指标中修订了总α放射性。 —— 删除了水源选择和水源卫生防护两部分内容。 —— 简化了供水部门的水质检测规定,部分内容列入《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 增加了附录A。 —— 增加了参考文献。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为准备水质净化和水质检验条件,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三卤甲烷、微囊藻毒素-LR等4项指标延至2008年7月1日起执行。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省卫生监督所、浙江省卫生监督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准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昌杰、陈西平、张岚、陈亚妍、蔡祖根、甘日华、申屠杭、郭常义、魏建荣、宁瑞珠、刘文朝、胡林林。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蔡诗文、林少彬、刘凡、姚孝元、陆坤明、陈国光、周怀东、李延平。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水质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7051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GB/T 17218 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 GB/T 17219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CJ/T 206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SL 308 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卫生部 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活饮用水 drinking water 供人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 3.2 供水方式 type of water supply 3.2.1集中式供水 central water supply 自水源集中取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包括自建设施供水。为用户提供日常饮用水的供水站和为公共场所、居民社区提供的分质供水也属于集中式供水。 3.2.2 二次供水 secondary water supply 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3.2.3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 small central water supply for rural areas 日供水在1000m3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农村集中式供水。 3.2.4 分散式供水 non-central water supply 用户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供水方式。 3.3 常规指标 regular indices 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水质指标。 3.4 非常规指标 non-regular indices 根据地区、时间或特殊情况需要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 4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 4.1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保证用户饮用安全。 4.1.1 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4.1.2 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4.1.3 生活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4.1.4 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1.5 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 4.1.6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表1和表3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出厂水中消毒剂限值、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消毒剂余量均应符合表2要求。 4.1.7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因条件限制,部分指标可暂按照表4执行,其余指标仍按表1、表2和表3执行。 4.1.8 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可适当放宽。 4.1.9 当饮用水中含有附录A表A.1所列指标时,可参考此表限值评价。 表1 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指 标 限 值 1、微生物指标① 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菌落总数(CFU/mL) 100 2、毒理指标砷(mg/L) 0.01 镉(mg/L) 0.005 铬(六价,mg/L) 0.05 铅(mg/L) 0.01 汞(mg/L) 0.001 硒(mg/L) 0.01 氰化物(mg/L) 0.05 氟化物(mg/L) 1.0 硝酸盐(以N计,mg/L) 10 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 三氯甲烷(mg/L) 0.06 四氯化碳(mg/L) 0.002 溴酸盐(使用臭氧时,mg/L) 0.01 甲醛(使用臭氧时,mg/L) 0.9 亚氯酸盐(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0.7 氯酸盐(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0.7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铂钴色度单位) 15 浑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 1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3 臭和味 无异臭、异味肉眼可见物 无 pH (pH单位) 不小于6.5且不大于8.5 铝(mg/L) 0.2 铁(mg/L) 0.3 锰(mg/L) 0.1 铜(mg/L) 1.0 锌(mg/L) 1.0 氯化物(mg/L) 250 硫酸盐(mg/L) 250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4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3 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时为5 挥发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2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0.3 4、放射性指标② 指导值总α放射性(Bq/L) 0.5 总β放射性(Bq/L) 1 ①MPN表示最可能数;CFU表示菌落形成单位。当水样检出总大肠菌群时,应进一步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水样未检出总大肠菌群,不必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 ②放射性指标超过指导值,应进行核素分析和评价,判定能否饮用。表2 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消毒剂名称 与水接触时间 出厂水中限值 出厂水中余量 管网末梢水中余量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游离氯,mg/L) 至少30min 4 ≥0.3 ≥0.05 一氯胺(总氯,mg/L) 至少120min 3 ≥0.5 ≥0.05 臭氧(O3,mg/L) 至少12min 0.3 0.02 如加氯,总氯≥0.05 二氧化氯(ClO2,mg/L) 至少30min 0.8 ≥0.1 ≥0.02 表3 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指 标 限 值 1、微生物指标贾第鞭毛虫(个/10L) <1 隐孢子虫(个/10L) <1 2、毒理指标锑(mg/L) 0.005 钡(mg/L) 0.7 铍(mg/L) 0.002 硼(mg/L) 0.5 钼(mg/L) 0.07 镍(mg/L) 0.02 银(mg/L) 0.05 铊(mg/L) 0.0001 氯化氰 (以CN-计,mg/L) 0.07 一氯二溴甲烷(mg/L) 0.1 二氯一溴甲烷(mg/L) 0.06 二氯乙酸(mg/L) 0.05 1,2-二氯乙烷(mg/L) 0.03 二氯甲烷(mg/L) 0.02 三卤甲烷(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的总和) 该类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其各自限值的比值之和不超过1 1,1,1-三氯乙烷(mg/L) 2 三氯乙酸(mg/L) 0.1 三氯乙醛(mg/L) 0.01 2,4,6-三氯酚(mg/L) 0.2 三溴甲烷(mg/L) 0.1 七氯(mg/L) 0.0004 马拉硫磷(mg/L) 0.25 五氯酚(mg/L) 0.009 六六六(总量,mg/L) 0.005 六氯苯(mg/L) 0.001 乐果(mg/L) 0.08 对硫磷(mg/L) 0.003 灭草松(mg/L) 0.3 甲基对硫磷(mg/L) 0.02 百菌清(mg/L) 0.01 呋喃丹(mg/L) 0.007 林丹(mg/L) 0.002 毒死蜱(mg/L) 0.03 草甘膦(mg/L) 0.7 敌敌畏(mg/L) 0.001 莠去津(mg/L) 0.002 溴氰菊酯(mg/L) 0.02 2,4-滴(mg/L) 0.03 滴滴涕(mg/L) 0.001 乙苯(mg/L) 0.3 二甲苯(mg/L) 0.5 1,1-二氯乙烯(mg/L) 0.03 1,2-二氯乙烯(mg/L) 0.05 1,2-二氯苯(mg/L) 1 1,4-二氯苯(mg/L) 0.3 三氯乙烯(mg/L) 0.07 三氯苯(总量,mg/L) 0.02 六氯丁二烯(mg/L) 0.0006 丙烯酰胺(mg/L) 0.0005 四氯乙烯(mg/L) 0.04 甲苯(mg/L) 0.7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mg/L) 0.008 环氧氯丙烷(mg/L) 0.0004 苯(mg/L) 0.01 苯乙烯(mg/L) 0.02 苯并(a)芘(mg/L) 0.00001 氯乙烯(mg/L) 0.005 氯苯(mg/L) 0.3 微囊藻毒素-LR(mg/L) 0.001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氨氮(以N计,mg/L) 0.5 硫化物(mg/L) 0.02 钠(mg/L) 200 表4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质指标及限值指 标 限 值 1、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CFU/mL) 500 2、毒理指标砷(mg/L) 0.05 氟化物(mg/L) 1.2 硝酸盐(以N计,mg/L) 20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铂钴色度单位) 20 浑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 3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5 pH(pH单位) 不小于6.5且不大于9.5 溶解性总固体(mg/L) 1500 总硬度 (以CaCO3计,mg/L) 5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5 铁(mg/L) 0.5 锰(mg/L) 0.3 氯化物(mg/L) 300 硫酸盐(mg/L) 300 5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 5.1 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 3838要求。 5.2 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T 14848要求。 6 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 6.1 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要求应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执行。 7 二次供水卫生要求二次供水的设施和处理要求应按照GB 17051执行。 8 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 8.1 处理生活饮用水采用的絮凝、助凝、消毒、氧化、吸附、pH调节、防锈、阻垢等化学处理剂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应符合GB/T 17218要求。 8.2 生活饮用水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和水处理材料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应符合GB/T 17219要求。 9 水质监测 9.1 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9.1.1 供水单位的水质非常规指标选择由当地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确定。 9.1.2 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计算按照CJ/T 206执行。 9.1.3 村镇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计算按照SL 308执行。 9.1.4 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结果应定期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水质检测结果的内容和办法由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商定。 9.1.5 当饮用水水质发生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9.2 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9.2.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对各类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9.2.2 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饮用水监督、监测方案。 9.2.3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范围、项目、频率由当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10 水质检验方法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应按照GB/T 5750执行。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表A.1 生活饮用水水质参考指标及限值指 标 限 值肠球菌(CFU/100mL) 0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FU/100mL) 0 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mg/L) 0.4 二溴乙烯(mg /L) 0.00005 二恶英(2,3,7,8-TCDD,mg/L) 0.00000003 土臭素(二甲基萘烷醇,mg /L) 0.00001 五氯丙烷(mg/L) 0.03 双酚A(mg/L) 0.01 丙烯腈(mg/L) 0.1 丙烯酸(mg/L) 0.5 丙烯醛(mg/L) 0.1 四乙基铅(mg /L) 0.0001 戊二醛(mg/L) 0.07 甲基异莰醇-2(mg /L) 0.00001 石油类(总量,mg/L) 0.3 石棉(>10mm,万/L) 700 亚硝酸盐(mg/L) 1 多环芳烃(总量,mg /L) 0.002 多氯联苯(总量,mg /L) 0.0005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mg/L) 0.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mg/L) 0.003 环烷酸(mg/L) 1.0 苯甲醚(mg/L) 0.05 总有机碳(TOC,mg/L) 5 萘酚-b(mg/L) 0.4 黄原酸丁酯(mg /L) 0.001 氯化乙基汞(mg /L) 0.0001 硝基苯(mg/L) 0.017 镭226和镭228(pCi/L) 5 氡(pCi/L) 300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third edition. Vol. 1, 2004, Geneva [2] EU’s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Council Directive 98/83/EC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3 November 1998 [3] US EPA.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and Health Advisories, Winter 2004 [4] 俄罗斯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002年1月实施 [5] 日本饮用水水质基准(水道法に基づく水质基准に关すゐ省令),2004年4月起实施

㈦ 我是江苏的,自来水装了个套表给老人家喝水,今天自来水厂里的人来拆了我家水表,还说要罚款2000到4500...

城镇供水管理条例上来说,不能擅自转供城镇用水或把生活用水用作它途的。或如果是你家老人 ,你怎么还单独结算水表呢。条例上是这么规定的,自来水厂要是认真的和你对着干,你还真是不占理。

㈧ 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的文件全文

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供用水管理,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的供用水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南水北调工程的供用水管理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坚持全程管理、统筹兼顾、权责明晰、严格保护,确保调度合理、水质合格、用水节约、设施安全。
第四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度、运行管理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调水沿线区域、受水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的有关工作,并将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保障、用水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调水沿线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予以支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安全。
第六条 国务院确定的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和保护工作。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单位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运行和保护工作。
第二章 水量调度
第七条 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遵循节水为先、适度从紧的原则,统筹协调水源地、受水区和调水下游区域用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以国务院批准的多年平均调水量和受水区省、直辖市水量分配指标为基本依据。
第八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量调度年度为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调度年度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
第九条 淮河水利委员会商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年度可调水量,于每年9月15日前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并抄送有关省人民政府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
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度可调水量,于每年10月15日前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并抄送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
第十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可调水量提出年度用水计划建议。属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水区的于每年9月20日前、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的于每年10月20日前,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并抄送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
年度用水计划建议应当包括年度引水总量建议和月引水量建议。
第十一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年度可调水量和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年度用水计划建议,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受水区省、直辖市水量分配指标的比例,制订南水北调工程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在水量调度年度开始前下达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
第十二条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根据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制订月水量调度方案,涉及到航运的,应当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商,协商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雨情、水情出现重大变化,月水量调度方案无法实施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实行由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构成的两部制水价,具体供水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水费应当及时、足额缴纳,专项用于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维护和偿还贷款。
第十四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与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签订供水合同。供水合同应当包括年度供水量、供水水质、交水断面、交水方式、水价、水费缴纳时间和方式、违约责任等。
第十五条 水量调度年度内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用水需求出现重大变化,需要转让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分配的水量的,由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或者单位协商签订转让协议,确定转让价格,并将转让协议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抄送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相应调整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和月水量调度方案。
第十六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和受水区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流域管理机构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应当针对重大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生态破坏事故、水污染事故、工程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规定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宣布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后,可以依法采取下列应急处置措施:
(一)临时限制取水、用水、排水;
(二)统一调度有关河道的水工程;
(三)征用治污、供水等所需设施;
(四)封闭通航河道。
第十八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职责组织对南水北调工程省界交水断面、东线工程取水口、丹江口水库的水量、水质进行监测。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定期向社会公布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水量、水质信息,并建立水量、水质信息共享机制。
第三章 水质保障
第十九条 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保障实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调水沿线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工业、城镇、农业和农村、船舶等水污染防治,建设防护林等生态隔离保护带,确保供水安全。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实行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
第二十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省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下达到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由市、县人民政府分解落实到水污染物排放单位。
第二十一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实现水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建设项目。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由当地省人民政府组织淘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禁止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二十二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污染物排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与其排放量相适应的治理设施;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线、中线工程总干渠禁止设置排污口。
第二十三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在城镇排放的污水,应当经过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并组织收集、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避免污染水环境。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畜禽粪便、废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四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源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或者限制采伐、开垦区域。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中线工程水源地、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区域应当规划种植生态防护林;生态地位重要的水域应当采取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第二十五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水口、丹江口水库、中线工程总干渠需要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划定,实行严格保护。
第二十六条 丹江口水库库区和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湖区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和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保障的要求,由当地省人民政府组织逐步拆除现有的网箱养殖、围网养殖设施,严格控制人工养殖的规模、品种和密度。对因清理水产养殖设施导致转产转业的农民,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贴和扶持,并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
丹江口水库库区和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湖区禁止餐饮等经营活动。
第二十七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线规划通航河道、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通航河道应当科学规划建设港口、码头等航运设施,港口、码头应当配备与其吞吐能力相适应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备。现有的港口、码头不能达到水环境保护要求的,由当地省人民政府组织治理或者关闭。
在前款规定河道航行的船舶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污染物船内封闭、收集上岸,不向水体排放;达不到要求的船舶和运输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的船舶,不得进入上述河道,有关船闸管理单位不得放行。
第二十八条 建设穿越、跨越、邻接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河道的桥梁、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雨污水管道等工程设施的,其建设、管理单位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工程建设或者交通事故、管道泄漏等带来的安全风险。
第四章 用水管理
第二十九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配置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和当地水资源,逐步替代超采的地下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改善水生态环境。
第三十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以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替代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当地水源,并逐步退还因缺水挤占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三十一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设施,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推行节水灌溉方式,促进节水农业发展。
第三十二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禁止、限制类建设项目名录,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
第三十三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务院批准的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确定的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压采目标,逐级分解下达到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并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下水限制开采方案和年度计划,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内地下水超采区禁止新增地下水取用水量。具备水源替代条件的地下水超采区,应当划定为地下水禁采区,禁止取用地下水。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禁止新增开采深层承压水。
第三十五条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考虑南水北调工程供水价格与当地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种水源的水资源费和供水价格,鼓励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供水,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五章 工程设施管理和保护
第三十六条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调水沿线区域、受水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工程设施安全保护有关工作,防范和制止危害南水北调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设施的监测、检查、巡查、维修和养护,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并及时组织清理管理范围内水域、滩地的垃圾。
第三十八条 南水北调工程应当依法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由工程所在地的省人民政府组织划定;其中,省际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人民政府组织划定。
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划定。
第三十九条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设计文件划定。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在工程管理范围边界和地下工程位置上方地面设立界桩、界碑等保护标志,并设立必要的安全隔离设施对工程进行保护。未经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同意,任何人不得进入设置安全隔离设施的区域。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不得转作其他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管理范围内禁止擅自从事与工程管理无关的活动。
第四十条 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按照下列原则划定并予以公告:
(一)东线明渠输水工程为从堤防背水侧的护堤地边线向外延伸至50米以内的区域,中线明渠输水工程为从管理范围边线向外延伸至200米以内的区域;
(二)暗涵、隧洞、管道等地下输水工程为工程设施上方地面以及从其边线向外延伸至50米以内的区域;
(三)倒虹吸、渡槽、暗渠等交叉工程为从管理范围边线向交叉河道上游延伸至不少于500米不超过1000米、向交叉河道下游延伸至不少于1000米不超过3000米以内的区域;
(四)泵站、水闸、管理站、取水口等其他工程设施为从管理范围边线向外延伸至不少于50米不超过200米以内的区域。
第四十一条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在工程沿线路口、村庄等地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交叉桥梁入口处设置限制质量、轴重、速度、高度、宽度等标志,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范措施。
第四十二条 禁止危害南水北调工程设施的下列行为:
(一)侵占、损毁输水河道(渠道、管道)、水库、堤防、护岸;
(二)在地下输水管道、堤坝上方地面种植深根植物或者修建鱼池等储水设施、堆放超重物品;
(三)移动、覆盖、涂改、损毁标志物;
(四)侵占、损毁或者擅自使用、操作专用输电线路设施、专用通信线路、闸门等设施;
(五)侵占、损毁交通、通信、水文水质监测等其他设施。
禁止擅自从南水北调工程取用水资源。
第四十三条 禁止在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内实施影响工程运行、危害工程安全和供水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矿、取土、采石、采砂、钻探、建房、建坟、挖塘、挖沟等行为。
第四十四条 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公路、铁路、地铁、船闸、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审批、核准时,审批、核准单位应当征求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对拟建工程设施建设方案的意见。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在施工、维护、检修前,应当通报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施工、维护、检修过程中不得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行。
第四十五条 在汛期,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巡查,发现险情立即采取抢修等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
第四十六条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设施的安全保护,制定安全保护方案,建立健全安全保护责任制,加强安全保护设施的建设、维护,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及时排除隐患。
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域、重要设施需要派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守卫或者抢险救援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在紧急情况下,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因工程抢修需要取土占地或者使用有关设施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应当于事后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及时制订下达或者不执行年度水量调度计划的;
(二)不编制或者不执行水量调度应急预案的;
(三)不编制或者不执行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限制开采方案的;
(四)不履行水量、水质监测职责的;
(五)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职责的。
第四十九条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虚假填报或者篡改工程运行情况等资料的;
(二)不执行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或者水量调度应急预案的;
(三)不及时制订或者不执行月水量调度方案的;
(四)对工程设施疏于监测、检查、巡查、维修、养护,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影响工程安全、供水安全的;
(五)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职责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排放水污染物等危害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禁采区取用地下水、在受水区地下水超采区新增地下水取用水量、在受水区新增开采深层承压水,或者擅自从南水北调工程取用水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运输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的船舶进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线规划通航河道、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通航河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海事、渔业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予以扣押,对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采取卸载等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穿越、跨越、邻接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河道的桥梁、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雨污水管道等工程设施,未采取有效措施,危害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和供水安全的,由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单位责令采取补救措施;在补救措施落实前,暂停工程设施建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危害南水北调工程设施,或者在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内实施影响工程运行、危害工程安全和供水安全的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规定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按照职责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调水沿线区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审批有关行政区域除污染减排和生态恢复项目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在东线工程干线、中线工程总干渠设置排污口的;
(二)排污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三)违法批准建设污染水环境的建设项目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等严重后果,未落实补救措施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指从江苏省扬州市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调水到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等地的主体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指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调水到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的主体工程。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指东线工程、中线工程分水口门以下,配置、调度分配给本行政区域使用的南水北调供水的工程。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合同法解释目前有几部 发布:2025-09-10 14:34:15 浏览:594
新行政法解释 发布:2025-09-10 14:13:12 浏览:851
西贝员工条例 发布:2025-09-10 13:55:55 浏览:947
物业法律法规条例 发布:2025-09-10 13:55:10 浏览:448
法院能不能告法院 发布:2025-09-10 13:50:01 浏览:493
想发财刑法 发布:2025-09-10 13:49:49 浏览:611
不属于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0 13:40:47 浏览:420
四中全会依法治网 发布:2025-09-10 13:39:57 浏览:86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我要飞 发布:2025-09-10 13:31:10 浏览:635
法硕非法学在职 发布:2025-09-10 13:30:31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