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标本的取材规章
⑴ 怎样固定收集的标本
(一)取材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①取出所有送检的标本,量其大小,称其重量,描写其色泽,质地,形状和肉眼所见表面情况。当标本切开后,应详细描写其切面的颜色,硬度,病变部位等,必要时绘图说明。 ②对于细小标本如肺支气管穿刺物标本胃肠镜活检标本[1]等,应将其染上伊红颜色后,用擦镜纸或特别脱水袋将其包上或装上,以防漏出脱水盒的小孔。 ③对于有传染性的标本,让标本彻底固定后再取材。如结核瘤标本等。 ④对于罕见特殊的标本,应小心保存好,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尽量保存好大体标本。以利于教学标本,陈列标本的收集。 ⑤边取材边固定,组织标本较多的单位,取材经常要花上几个小时,如果从下午2:30开始取材,至5:30完成,那么先取的材料就可以多固定几个小时,如此可以防止固定时间不足,同时也可防止组织发生自溶。 ⑥对于骨髓穿刺的组织,可先用10%硝酸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再与其它组织进行处理。 ⑦骨组织和钙化组织,应彻底脱钙后,方能进行制作。具体用大头针能顺利扎入骨组织则可。 ⑧活检组织取材,不能太厚,以不超过2mm为宜。以防脱水不彻底,不利于制片。 ⑨每取完一例标本后,所有的工具如刀,剪,盘镊,切板等,必须用水冲洗干净,以免污染,混淆于其它病例。 ⑩组织取完即刻放入打印好号码的盒内,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⑵ 检验科的制度 职责,都有什么
一、检验科工作制度:
1.认真执行检验技术操作规程,保证检验质量和安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普通检验,一般应于当天发出报告,急诊检验应在检验单上注明“急”字,随采随验,及时发出报告,对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要妥善保藏。标本不符合要求者,应重新采集。
3.认真核对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单,做好登记,签名发出。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应主动与临床医生联系,重新检查,发现检验项目以外的阳性结果,应主动报告。
4.检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器材、容器,经清洗、干燥、灭菌后放原处,污物及检查后标本妥善处理,防止污染。
5.采血必须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6.检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认真执行检验仪器的规范操作规程,定期保养、检测仪器,不得使用不合格的试剂和设备。
7.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8.配合临床医疗工作,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和技术革新。
9.应制定检验后标本保留时间和条件,并按规定执行。废弃物处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加强检验室安全管理和防护,做好生物及化学危险品、防火等安全防护工作,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二、检 验 科 职 责:
1.完成上级和技术指导部门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科研任务,提供有关检测数据。
2.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信息收集和结果报告。
3.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毒物和化学污染因素的检验。
4.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执法相关的检验任务,包括食品、化妆品、水质和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微生物检验;作业场所、公共场所和生活居住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检测;寄生虫病的检测;饮用水和水源水的水质分析。
5.承担从业人员体检和职业健康体检的相关检验工作。
6.按标准规定的各项检验程序、规范进行检验,搞好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
7.负责检验仪器、设备的管理。负责本科室各种试剂、剧毒品、危险品和菌(毒)种的管理。
8.负责实验室各项制度、措施的完善、实施、督促和检查工作。
9.完成中心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2)传染性标本的取材规章扩展阅读
检 验 人 员 守 则
1.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程、规范进行检测。
2.检测工作中在质量与数量、时间有限时,坚持质量第一方针,对所有检测结果负责。
3.在检测过程中,如发生故障或停水停电等外界干扰,或对检测结果有疑义,应重新进行检测。
4.对所有用户都保证同样的服务水平,不受社会关系、行政干预、经济干预以及其他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5.为所有用户保密。
6.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不乱收费。
参考资料网络——检验科
⑶ 具有传染性标本送到病理科会怎么样
冰冻标本取材前因为是没有处理的,尽量减少血液体液量,可以提高安全性,如果真的不慎被接触过的锐器所伤,仍然有预防的措施,不要慌张,按程序处理,参见职业暴露处理相关规定。
即使是福尔马林浸泡过夜的标本,也不可大意,处理同上。
取材完毕的标本,按照病理科规定及医疗废物相关规定处理。
⑷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什么 啊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
病理科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有毒化学物品
1、主要试剂:二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
2、减少可燃物品在实验室的存储量,防止发生火灾的危险
3、以上试剂应存放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的地方
4、易燃物品不得与强氧化剂一同保存
5、易燃物品不得放入冰箱保存
6、应急措施:一旦发生可燃、易燃物品的瓶子打碎事件,立即用清水稀释液体,开窗通风,并通知保卫部门协助做好消防工作。
腐蚀、刺激化学品
1、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甲醛、冰醋酸等
2、工作人员在搬运、分装或使用试剂时,做到轻拿轻放,做好防护措施,带防护镜及乳胶手套
3、处理以上试剂时,实验室加强通风,工作人员传防酸裙,胶鞋,接近水源。
4、试剂存放地应贴有警示标识。
5、应急措施:上述试剂一旦误与皮肤接触,应立即除去遮挡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请有关医生救治。
病理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分类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 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 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管理,在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5. 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的处置同(4)。
6. 批量的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处置同(4)。
7.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8.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9.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二)医疗废物产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应当设立固定的医疗废物暂时存放或交接地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2. 严格区分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医用固体废弃物(黄色塑料袋)及医用锐利废弃物(防水、耐刺坚固容器),分别放置,严格管理。
3.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4.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5.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6. 医疗废物运出后,及时对暂存地点及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三)医疗废物对外交接、登记制度
1. 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2. 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保存3年。
3. 对交接医疗废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以求尽快解决。
病理科生物病理样本管理制度
1.实验室负责人应依照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或医院主管部门的要求保存或运送病理样本,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2.实验室普通病理标本实行责任人保管制,即病理标本在送达病理科至取材前由病理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取材后至病理标本销毁前由病理报告医师管理,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特殊病理标本(教学、科研等)由专人保存。做好病理样本 进出和储存记录,建立档案。
3.保管人妥善保存病理标本,防止病理标本丢失及腐烂。
4.对于病理生物标本应密封分类保存,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的要求。
5.病理样本运送、销毁时,必须有专人护送,护送人员应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病理科实验室操作安全规程
1.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病人组织或体液等标本时均应戴手套进行操作,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
2.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要戴口罩、工作帽,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在通风柜内操作。
3.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放医疗垃圾桶中。
4.注意保持实验室内空气的流通。
5.实验完毕后工作场所要消毒,工作人员应及时洗手。
6.实验中若发生个人身体损伤,应立即妥善处理。
7.严格按垃圾分类要求分装垃圾。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实验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各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指导和治疗。
12、当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体污染时,应即用冲眼器冲洗之后到眼科就诊。
病理科实验室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1.实验室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病理科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
4.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置。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5.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7.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
8.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
9.在压力容器、大功率用电设备、高速旋转设备运行期间,必须有人看守,并有处理事故的相应措施及设备。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10.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
11.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12.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例如每年应对生物安全柜进行一次常规检测,须特别关注高效过滤器。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桶和转子进行检查)。
13.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14.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1、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每月组织一次生物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置情况等。
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周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
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
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
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输出。
7、将自查结果上报医院相关部门。
8、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病理科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有毒化学物品
1、主要试剂:二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
2、减少可燃物品在实验室的存储量,防止发生火灾的危险
3、以上试剂应存放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的地方
4、易燃物品不得与强氧化剂一同保存
5、易燃物品不得放入冰箱保存
6、应急措施:一旦发生可燃、易燃物品的瓶子打碎事件,立即用清水稀释液体,开窗通风,并通知保卫部门协助做好消防工作。
腐蚀、刺激化学品
1、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甲醛、冰醋酸等
2、工作人员在搬运、分装或使用试剂时,做到轻拿轻放,做好防护措施,带防护镜及乳胶手套
3、处理以上试剂时,实验室加强通风,工作人员传防酸裙,胶鞋,接近水源。
4、试剂存放地应贴有警示标识。
5、应急措施:上述试剂一旦误与皮肤接触,应立即除去遮挡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请有关医生救治。
病理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分类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 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 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管理,在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5. 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的处置同(4)。
6. 批量的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处置同(4)。
7.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8.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9.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二)医疗废物产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应当设立固定的医疗废物暂时存放或交接地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2. 严格区分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医用固体废弃物(黄色塑料袋)及医用锐利废弃物(防水、耐刺坚固容器),分别放置,严格管理。
3.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4.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5.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6. 医疗废物运出后,及时对暂存地点及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三)医疗废物对外交接、登记制度
1. 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2. 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保存3年。
3. 对交接医疗废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以求尽快解决。
病理科生物病理样本管理制度
1.实验室负责人应依照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或医院主管部门的要求保存或运送病理样本,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2.实验室普通病理标本实行责任人保管制,即病理标本在送达病理科至取材前由病理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取材后至病理标本销毁前由病理报告医师管理,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特殊病理标本(教学、科研等)由专人保存。做好病理样本 进出和储存记录,建立档案。
3.保管人妥善保存病理标本,防止病理标本丢失及腐烂。
4.对于病理生物标本应密封分类保存,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的要求。
5.病理样本运送、销毁时,必须有专人护送,护送人员应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病理科实验室操作安全规程
1.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病人组织或体液等标本时均应戴手套进行操作,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
2.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要戴口罩、工作帽,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在通风柜内操作。
3.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放医疗垃圾桶中。
4.注意保持实验室内空气的流通。
5.实验完毕后工作场所要消毒,工作人员应及时洗手。
6.实验中若发生个人身体损伤,应立即妥善处理。
7.严格按垃圾分类要求分装垃圾。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实验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各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指导和治疗。
12、当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体污染时,应即用冲眼器冲洗之后到眼科就诊。
病理科实验室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1.实验室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病理科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
4.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置。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5.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7.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
8.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
9.在压力容器、大功率用电设备、高速旋转设备运行期间,必须有人看守,并有处理事故的相应措施及设备。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10.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
11.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12.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例如每年应对生物安全柜进行一次常规检测,须特别关注高效过滤器。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桶和转子进行检查)。
13.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14.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1、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每月组织一次生物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置情况等。
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周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
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
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
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输出。
7、将自查结果上报医院相关部门。
8、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以上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⑸ 生物标本怎样包装搬运
4.1标本的包装:
根据卫生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国际民航组织《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要求,采用B类包装法包装:共三层包装。
4.1.1第一层:使用抗凝管及促凝管作为包装保存标本的原始容器。橡胶盖口盖紧,保证密封。
4.1.2第二层:使用耐高压的塑料自封袋包裹,第一层容器,二者之间要填充足够的吸水材料,这些材料可采用纤维填料、棉花、纸巾或商业化的吸水包裹。
4.1.3第三层:将第二层包装好的标本放入10L的接收箱,管盖朝上竖直放置。第三层包装用于保护第二层包装在运输过程中免受物理性损坏。并在接收箱放置海绵、或泡沫减缓运输途中震动的影响。防止震动引起包装破损而导致标本外溢。
4.2标本的运输
4.2.1标本运输专人专车运输。护送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危险货物运输条例》要求所有参与运输的人员都应接受适当的培训。就B 类感染性物质的运输而言,必须了解运输物质的性质,以及分类,并采用正确的包装材料,和方法。
4.2.2运输过程中因意外引起标本流失、泄露、扩散等事故采取必要措施:
4.2.2.1运输人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后(戴口罩、手套)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树立警示标志,控制现场。若出现传染性标本泄露情况,需立即联系救援,向事故发生所在地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汇报情况,请求支援。
4.2.2.2随后向中心安全负责人汇报流失、泄漏、扩散标本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等具体情况,安全负责人需立即制定应急方案并执行,必要时应该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处理。若是传染性标本意外事件,还需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医务人员,指导工作。
4.2.2.2.1对污染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4.2.2.2.2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污染或可以污染处用有效氯含为2000mg/L次氯酸钠消毒液喷洒消毒,停留30分钟后再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4.2.2.2.3对感染性废物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用有效氯2000mg/L次氯酸钠消毒液喷洒消毒。
4.2.2.2.4处理工作结束后,中心安全负责人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又物流负责人填写《以外事故调查记录表》,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4.3运输包装标识
4.3.1 在接收箱正面粘生物危险标签
⑹ pcr检测项目标本取材注意事项
模板核酸的量和纯化程序,是PCR成败的关键之一。
⑺ 剑诺如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其感染者在一起急性期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应进行隔离。是否正确
是正确的。
鉴于诺如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对诺如病毒感染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是阻断传播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手段。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症状重者需送医疗机构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医疗机构应做好感染控制,防止院内传播。
诺如病毒排毒时间较长,尽管病例症状消失72小时后,或隐性感染者自核酸检测阳性算起72小时后的病毒排出载量明显下降,但仍可能存在传播的风险。为慎重起见,建议对食品从业人员采取更为严格的病例管理策略,需连续2天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上岗。
(7)传染性标本的取材规章扩展阅读:
诺如病毒的相关情况:
1、采集病例发病2-5天内的粪便、带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若病例在10例以下,全部采集;病例在10例以上,至少采集10例病例的标本。
2、根据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尽量采集重点病例(如首发病例、指示病例、住院病例、发病的食品从业人员、重点岗位的病例等)的标本。
3、怀疑水源性暴发时,建议尽量采集1升以上的水样品。桶装水、瓶装水等直接采集原包装,自来水需要以无菌容器采集。采用膜过滤法浓缩后检验,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⑻ 衣原体标本该怎样采集处理及检测
标本采集
取材:男性: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约2厘米处旋转,静止数秒钟后取材。女性:抹去宫颈口粘液,用无菌拭子插入宫颈管1~2厘米旋转取材。尚可用尿道取材、溃疡部位或腹股沟横痃抽吸液。
标本处理:将拭子置于采集管内加入提取缓冲液于刻度,80摄氏度水浴10分钟,放置室温冷却至少5分钟。
检测:滴加5滴标本提取物于试验板的检测窗,静置15分钟,读取结果。
⑼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细菌室操作规程》
临床细菌检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
对临床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
1. 负责鉴定及签发报告的主管技术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
2. 一般细菌室工作人员均应具备3. 细菌传染、消毒、灭菌的知识。
4. 通晓细菌室守则,5. 并严格遵守。
6. 负责人应不7. 断更新知识,8. 了解细菌学检验的新进展。
9. 定期或随时与临床医师联系,10. 主动参与临床病例讨论,11. 了解病情及治疗情况,12. 达到细菌检验与临床的密切13. 联系。
14.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必要的预防接种,15. 增强自身抵抗能力。
二、工作人员守则
在细菌室工作人员应注意,既不要给室内带来污染,也不要被室内的微生物感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穿专用的工作衣、帽入室;必要时应戴口罩。
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室内禁止饮食、吸烟、闲谈等非专业活动。
养成在室内手不触及口、脸、头发及躯体的习惯。
操作中不可说话,以免口中飞沫污染标本。
每次完成工作和离开实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接触了致病菌类,须用消毒剂消毒手。
个人物品不许带入室内。
当工作环境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必须用适当的强消毒液泼撒覆盖污染物,并报告主管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
工作人员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应用弱或中等消毒剂清洗,必要时应给予药物治疗,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进一步采用特殊措施。
基本染色方法
染色的第一步是制作涂片。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 1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涂片时必须注意应轻轻操作。猛烈的动作会改变菌细胞原有的排列形式,或造成细菌鞭毛脱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制备的涂片应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胞形态改变。将固定后的涂片进行染色。
一、革兰染色
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试剂
1. 结晶紫溶液
A液: 结晶紫 2g
95%乙醇 20ml
B液: 草酸铵 0.8g
蒸馏水 80ml
需在用前24h将A液、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2.碘液
碘 1g
碘化钾 2g
蒸馏水 300ml
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几毫升水,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完全溶解。最后补足水量。
也可用少量蒸馏水,先将碘化钾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后,加水至300ml。
3.脱色液:95%乙醇。
4.复染液
A. 贮存液: 沙黄 2.5g
95%乙醇 100ml
B. 应用液: A液 10ml
蒸馏水 90ml
染色方法:
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液染1 min,清水冲去染液。
2.加碘液染l min,水洗。
3.加脱色液,不时摇动约10~30s,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4.加复染液,染30s,水洗。
5.干后镜检。
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标本涂片的厚度,以提高检出率。染厚涂片时,须掌握复染色时间。如果背景过深,影响镜检。
奴卡菌及放线菌可呈弱抗酸性,取培养菌落涂片染色时,呈现两种现象,视野中有些菌细胞阳性,另外一些则阴性;有时同一个菌体上,红色的深浅亦有不同,观察时应予注意。
抗酸染色有两种常用方法:① 碱性复红法又称萋纳(Ziehl—Neelsen)法。 ② 荧光染料金胺O法(也称金胺O-罗丹明B法)。
碱性复红染色法
试 剂
1.萋纳石炭酸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 10ml
5%石炭酸溶液 90ml
2.脱色剂 *
浓盐酸 3ml
95%乙醇 97ml
3.复染液(吕弗勒美蓝液)
美蓝乙醇饱和溶液 30ml
10%氢氧化钾 0.1ml
蒸馏水 100ml
染色方法
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溶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汽出现,切不可沸腾。染5 min(若染色奴卡菌需要加长时间),水洗。
2.加脱色剂,不时摇动玻片至无红色脱落为止,水洗。
3.加复染液,染0.5~l min,水洗。
4.干后镜检。分枝杆菌呈红色,背景为蓝色。
*:奴卡菌、放线菌标本染色时,脱色剂改用2%硫酸水溶液。
(二)金胺O-罗丹明B染色法
染 剂
1.罗丹明B液:罗丹明B 0.1g加蒸馏水100ml;
2.0.1%金胺O液:金胺O 0.1g加蒸馏水95ml,再加入纯石炭酸5ml,混匀;
3.3%盐酸酒精;
4.稀释美蓝液:吕弗勒美蓝液10ml,加蒸馏水90ml,混匀。
方 法
涂片固定后加第1液30~90s。
弃去第1液后加第2液染15min。
用第3液脱色1~2min,水洗。
滴加第4液染30s,水洗,待干,荧光抗酸菌在暗背景中呈现金黄色荧光。
三、鞭毛染色
用于观察菌体上有无鞭毛、鞭毛在菌体上的位置以及鞭毛的数量。在细菌鉴定中,特别是非发酵菌的鉴定中很重要。
鞭毛染色可以直接从平板上挑选菌落,或从斜面上刮菌苔涂片即可,但必须注意动作尽量轻,以免鞭毛从菌体上脱落。菌落应是
生长在营养较好的琼脂平板(如血平板、营养琼脂)上的过夜培养物。不可采用有抑制剂的选择性培养基,如中国蓝、麦康凯、SS琼脂等。观察鞭毛时,应耐心寻找整个涂片上的菌细胞,因为并不是涂片上每个细菌细胞上的鞭毛特性及数量都一样,应以鞭毛数量最多的菌细胞为准。
鞭毛染色(改良Ryu法)
试剂
A液: 5%石炭酸 10ml
鞣酸 2g
饱和硫酸铝钾液 10ml
B液: 结晶紫酒精饱和液
应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温存放。
染色方法
1.玻片的处理:要求用新的载玻片。用前须在95%酒精中浸泡24小时以上。用时从酒精中取出,以干净纱布擦干后使用。
2.在玻片上滴蒸馏水两滴。一张玻片上可同时制2个涂片。
3.用接种环挑取血平板上菌落少许,将细菌点在玻片上的蒸馏水滴的顶部。一般只需点一下,仅允许极少量细菌进入水滴,不可搅动,以免鞭毛脱落。
4.玻片置室温自然干燥。
5.滴加染液于玻片上,染色。
6.约10~15min后,用蒸馏水缓慢冲去染液。冲洗时应避免使染液表面的金属光泽液膜滞留在玻片上,影响镜检。
7.玻片自然干燥后,镜检时应从涂片的边缘开始,逐渐移向中心。寻找细菌较少的视野,鞭毛容易观察。细菌密集的地方,鞭毛被菌体挡住,不易观察。
四、异染颗粒染色
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异染颗粒可明显地被显示出来。
标本直接涂片或细菌涂片均可用改良阿伯特(Albert)法染色来观察异染颗粒。
试 剂
甲液: 甲苯胺蓝 0.15g
孔雀绿 0.2g
冰醋酸 1ml
95%乙醇 2ml
蒸馏水 100ml
将各染料先溶于乙醇,然后加入水与冰醋酸的混合液中,充分混匀。静置24h后过滤备用。
乙液: 碘 2g
碘化钾 3g
蒸馏水 300ml
先将碘化钾加少许蒸馏水(约2m1),充分振摇,待完全溶解,再加入碘,使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至300ml。
染色方法
1. 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甲液,染3~ 5 min。水洗。
2.滴加乙液,染l min。水洗。
3.干后镜检,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呈蓝黑色。
五、墨汁荚膜染色
用于观察菌体有无荚膜结构,借此鉴定某些菌,如新型隐球菌。
传统的方法是用印度墨汁,但目前国内无售。常规工作可以用墨汁或墨水代替,但应注意颗粒不能太粗,否则影响观察结果。有人用5%黑色素(nigrosin)水溶液做染料,效果较好。
试 剂
印度墨汁或5%黑色素水溶液。
染色方法
将标本与1滴染色液在载玻片上混合,加上盖玻片,轻轻压一下,使标本混合液变薄。在低倍镜下寻找有荚膜的菌细胞。找到后,转换高倍镜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