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2017中级年经济法考试大纲

2017中级年经济法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 2025-09-17 09:19:49

❶ 中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知识点总结(2)

2017年中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二)仲裁的适用范围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3.下列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不属于《仲裁法》所规定的仲裁范围,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

(1)劳动争议的仲裁;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

知识点:仲裁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由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合法合理原则。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

3.独立仲裁原则。仲裁机关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一裁终局原则。即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法院不予受理。

知识点:仲裁机构

1.仲裁委员会性质:民间性组织

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 区的市设立。——不实行地域管辖

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不实行级别管辖

2.仲裁委员会组成:由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和委员7~11人组成。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 不得少于2/3.

知识点:仲裁裁决

1.《仲裁法》规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

2.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当事人没有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3.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4.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5.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6.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又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7.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8.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9.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仲裁庭只能调解和裁决,无权强制执行。

知识点:民事诉讼

(一)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

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如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等。

2.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如企业破产案件、劳动合同纠纷等。

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讼案件。

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

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二)审判制度

1.合议制度。

(1)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外,一律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2)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3人以上的单数。

2.回避制度。指参与某案件民事诉讼活动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是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或者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不包括证人)

3.公开审判制度。法院审理民事或行政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公开进行。

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4.两审终审制度。一个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后即终结。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我国法院分为四级:最高法院、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基层法院。除最高法院外,其他各级法院都有自己的上一级法院。

(1) 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2)对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如果发现终审裁判确有错误,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❷ 2017中会《经济法》考试重点: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我为大家带来2017中会《经济法》考试重点:企业所得税的概念,欢迎参考,更多会计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17中会《经济法》考试重点: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什么是竖段腊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1、企业所得税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对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2、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该法所称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该法所称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3、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纳税依据是不同的: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2017中级经济法考点练习题:单项燃念选择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非居民企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2年真题)

A.在境外成立的企业均属于非居民企业

B.在境内成立但有来源于境外所得的企业属于非居民企业

C.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属于非居民企业

D.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余滑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企业属于非居民企业

【答案】D

【解析】(1)选项AC: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属于“居民企业”;(2)选项B:在境内成立的企业属于“居民企业”。

❸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和注会《经济法》的异同点

1、中级会计师《经济法》和注会《经济法》的相同点为:内容部分重叠,科目内版容多、内容细、内容枯燥、考题权灵活,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目。

2、中级会计师《经济法》和注会《经济法》的不同点如下:

(1).中级会计职称的考试科目是:《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成本管理》。

(2).书内章节侧重程度不同,注会的经济法没税法部分。

3、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调整经济关系。

4、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相比较,在调整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的关系上,各有自己的主导思想。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它以社会利益为基点,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处理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5、注册会计师,考试划分为专业阶段考试和综合阶段考试,考生在通过专业阶段考试的全部科目后,才能参加综合阶段考试。

❹ 2017年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有几章

您好,2017年中级会抄计职称考试中的袭《经济法》一共有8章,分别是: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三章 其他主体法律制度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六章 增值税法律制度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八章 相关法律制度
祝您轻松过关!

❺ 2017年中级会计师职称经济法重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规则

2017年中级会计师职称经济法重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规则

考点2: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相关规则★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

(1)吸收公众存款;

(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3)办理国内外结算;

(4)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5)发行金融债券;

(6)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7)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8)从事同业拆借;

(9)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10)从事银行卡业务;

(11)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12)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

(13)提供保管箱服务;

(14)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一)存款的概念及其种类

存款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把货币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并获取存款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

1.根据期限不同,存款可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

2.根据存款人主体的不同,存款可分为单位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

3.按照存款的币种不同,存款可分为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

4.按照支取的形式不同,存款可分为支票存款、存单(折)存款、通知存款、透支存款、存贷合一存款和特种存款等。其中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款时不约定存款期限,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个人通知存款有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

(二)存款业务基本原则

1.存款业务经营特许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目前,我国能够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等。

2.存款机构依法交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依照法律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目的是为了保障存款机构支付存款的能力。

3.存款机构依法留足备付金。

备付金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清偿资金,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4.依法确定并公告存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利率管理的唯一机构,它有权负责制定、调整各种利率。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

5.财政性存款专营。

财政性存款由中国人民银行专营,不计利息。

6.合法正当吸收存款。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三)储蓄存款业务规则

储蓄是指个人将其所有或合法持有的人民币或外币,自愿存入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此支取存款本息的信用活动。储蓄是居民个人与银行之间发生的一种信用关系。

1.储蓄存款原则。

(1)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2)个人存款实名制原则。下列身份证件作为实名证件:

(1)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中国公民,为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

(2)居住在境内的16周岁以下的中国公民为户口簿;

(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为军人身份证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为武装警察身份证件;

(4)香港、澳门居民,为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为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其他有效旅行证件,

(5)外国公民,为护照。上述未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时,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代理他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时,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其出示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

❻ 2017中级会计经济法考点:诉讼时效解释

本文“2017中级会计经济法考点:诉讼时效解释”,跟着中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1.约定履行期限之债的诉讼时效,自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开始计算。

2.未约定履行期限之债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提出履行要求之日开始计算;债权人给予对方宽限期的,自该宽限期届满之日开始计算。

3.附条件之债的诉讼时效,自该条件成就之日起计算;附期限之债的诉讼时效,自该期限到达之日起计算。

4.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事实和加害人之时计算。其中,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势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5.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2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孙闭起计算。

6.以不作为为义务内容之债的诉讼时效,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债务人作为之日开始计算。

【解释】合同约定一方当事人保守秘密,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当事人泄密(即违反了不作为义务)之日开始计算。

7.航空运输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民用航空器到达目的地点、应当到达目的地点或者运输终止之日起计算。

8.海上旅客运输

海上旅客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2年诉讼时效期间,分别依下列规定计算:

(1)有关旅客人身伤害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者应当离船之日起算;

(2)有关旅客死亡的请求权,发生在运输期间的,自旅客应当离船之日起算;

(3)因运输期间的伤害而导致旅客离船后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算,但是此期限自离船之日起不得超过3年;

(4)有关行李灭失或者如毁损坏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渣凯备者应当离船之日起算。

热点内容
2014年4月自学商法二答案 发布:2025-09-17 11:31:02 浏览:236
法院刑事卷宗目录 发布:2025-09-17 11:29:29 浏览:36
2014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发布:2025-09-17 11:23:07 浏览:237
温州司法鉴定所 发布:2025-09-17 10:58:09 浏览:660
法院问被告 发布:2025-09-17 10:53:00 浏览:294
民事诉讼法内容怎么写 发布:2025-09-17 10:52:07 浏览:216
经济法基础2018分数分布 发布:2025-09-17 10:24:20 浏览:837
刑事技术与依法治国 发布:2025-09-17 10:20:02 浏览:508
律师学论文 发布:2025-09-17 10:19:58 浏览:699
新婚姻法规定多少岁可以结婚 发布:2025-09-17 10:07:51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