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怎么实施
㈠ 如何贯彻落实问责条例及实施办法
结合实际制定细则,促进问责精准化
问责条例对其他党内法规的问责规定进行了归纳提炼,从中央的角度提出了原则性、方向性要求,是问责工作的基础性法规。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这既对各级党组织不折不扣贯彻执行问责条例作出硬性规定,又为有关党组织紧密联系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细化问责工作预留了空间。
此前,在落实“两个责任”实践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如湖北省委出台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详细列出了责任追究情形、责任追究方式、程序及结果运用等。如今问责条例印发,在学习宣传、吃透精神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有效管用、便于操作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当摆上重要日程。
学习贯彻问责条例,必须把握问责条例的治理重点和实践“重音”,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突出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特别是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问责,对有关制度该立的立,该修的修,增强可操作性,解决问责随意性大、尺度不一等问题,促进问责精准化。
关键在敢于较真碰硬的行动担当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制度关键在人。问责条例能否真正起到“利器”作用,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敢不敢较真、能不能碰硬、有没有战斗性。
把自己摆进去,对不敢问责的也要问责
手电筒不能只照别人,问责不能只对下级说事。贯彻执行问责条例,要向党中央的担当精神看齐,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区市党委(党组)开始,各级党组织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把自己摆进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强化管理监督,敢于较真碰硬,对失职失责的典型问题严肃问责,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问责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永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把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认真贯彻执行问责条例,用好问责利器,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才能真正使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才能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㈡ “办法”和“条例”有区别吗
区别如下:
1.定义不同:
①办法是在有关法令、条例、规章的基础上,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②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针对有关法律、法令的辅助性和阐释性,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
2.领域不同:
①办法重在发布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
②条例重在规定机关组织或工作人员的各项指标,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
(2)条例怎么实施扩展阅读:
内容的法规性
条例是国家机关为控制或调整国家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准则而使用的立法性手段,是基本法律制定以前的单项法规,又是制定以后,贯彻实施之前的具体化,细则化,从而保证基本法律的具体实施。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其所涉及到的对象,必须依条款办事,否则将要受到法律、行政或经济的处理。
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在一个相当长时限内,对其所涉及的对象行为起约束作用。
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能称其为“条例”。其制发者必须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以及受这些机关委派的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党派团体不能用条例行文。这就从行文的源头上保证了条例的权威性、约束力
条例在颁布前,可以有一个试行的阶段。经过试行以后,加以修改充实,作为正式文件颂施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法规性和约束力的文件。
办法由首部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首部。包括标题、制发时间和依据等项目内容。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
制发时间、依据。标题之下用括号注明规定制发的年、月、日和会议;或通过的会议、时间及发布的机关、时间;或批准的机关、时间等。有的办法随“命令”、“令”等文种同时发布,这一项目内容可不再写。
(2)正文。一般由依据、规定、说明这三层意思组成,可分章、分条叙述。办法中的各条规定,是办法的主体部分,要将具体内容和措施依次逐条写清楚。办法的结尾,一般是交代实施的日期和对实施的说明。
㈢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条例》分为总则、分则、附则3编,共11章、133条,于2015年月18日由中共中央印发,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发展,该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为此,党中央决定予以修订,2015年10月正式印发。
新修订《条例》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围绕党纪戒尺要求,明确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类违纪行为,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制度化、常态化,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
拓展资料:
《条例》的颁布实施,细化了党章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实现了党内法规建设与时俱进,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网络
㈣ 如何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完善
问责条例是落实和执行党章党纪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党规党纪不是少了也不是缺乏严厉,学习、培训、检查、考核、离任审计、纪委介入也是党内一贯就有,查处一批,惩一批,但懒政依然,贪腐依然,权力泛滥,前赴后继……,这是为什么?归根到底还是权力的监督不力所致,再严厉莫过于一撤一死,个人认为,最得力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以防范才是根本。
㈤ 法律实施条例与法律全文有什么异同
1、性质不同
法律全文是法律本身规定,法律实施条例是政府部门为实施法律而规定的操作规范或指导意见,本身不是法律,是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2、包含性不同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法律全文是法律全部内容。法律全文里包含法律实施条例。
3、相同点
都对法律条文进行了解释。
(5)条例怎么实施扩展阅读
传统法系
法系是指根据法在结构上、形式上、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以及法律实践的特点、法律意识和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基本划分。
一、资本主义国家有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1)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尔曼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大陆法系也被称作成文法,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法典为第一法律渊源,法典是各部门法典的系统的综合的首尾一贯的成文法汇编。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
(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英(苏格兰地区除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3)主要差别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具有抗辩式的特点,同时还存在陪审团制度。
法系这种分类不能提示法的本质,但有助于促进法律文化的了解与交流。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历史上差异显著,但二十世纪以来,这种差别开始缩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律
㈥ 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意见、实施细则这些法律属于怎么区分
可从制定部门,特点,适用地方这几个方面区分
1、制定部门之间的区别
法律: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规:由国家机关制定。例如:比如说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等。
条例: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
办法:是有关机关或部门制定的。
意见: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机关制定的。
实施细则:授权国务院直属机关制定。
2、特点各不相同
法律:属于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规: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条例:内容的法规性,时效的稳定性,制发的独特性。
办法:办法的法规约束性侧重于行政约束力。办法的条款都具体、完整,不能抽象笼统。
意见:内容的多样性,行文方向的多向性,内容的针对性,作用的多重性。适用
实施细则:规范性,补充性和辅助性,操作性强。
3、适用范围不同
法律:全国范围内。
法规:行政法规全国范围使用,地方性法规地方范围。
条例:只能在本地区范围使用,属于地方法规。
办法:国家制定的全国范围实施,地方部门制定的适用于当地。
意见,实施细则:大多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提出,经过本一级政府审批并通过实施。
(6)条例怎么实施扩展阅读: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
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法律:
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网络:法律法规
网络:条例
网络:办法
网络:细则
㈦ 请问“实施条例”和“办法”有什么区别
实施条例,一般式针对某一部法律,对其中涉及到得具体的详细的问题,作出比较版细致的规定,指权导法律实施过程中,对某些事情、问题如何认定、结论及处理。一般由执行该法律或者制定该法律的部门制定细则,并经过全国人大常委或者国务院批准。属于法规级别。
实施办法一般由行政部门对该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作出的具体规定,由该部门发布即可;或者由省级政府制定地方性的实施办法,由省人大批准发布。属于规章或者文件级别。
比较一下:法律效力上,细则效力高于办法;批准程序上,细则比办法严格得多;制定部门上,细则制定的部门级别要比办法的制定部门高;涉及范围上,细则一般都是全国性的,办法可能是地方性的。当然,从实际的指导法律法规的实施,作用都一样。
《立法法》中有规定,什么样的法规才能用“条例”“细则”这样的名称,什么样的法规可以用“办法”名称。
㈧ 请问 法律 法规 条例 细则 办法 的概念和区别
1、法律、法规、条例、细则、办法的概念:
①法律位于第一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最大,通过的文件可信度最高,下面的文件的都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为执行标准,如违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一概宣布无效。
②法规:是指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为基础依据,再对照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的实际执行标准.实际操作性是最主要的方面。
③条例:政府机关通过的文件,政府机关同时要服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发布的文件为执行标准.做了一些对实际事务进行规范和要求的文件,就是条例。
④细则:解释性的文件,具体解释法律法规,并详细规定其具体做法。
⑤办法:更为详细的做事规定,规定了做什么事按什么程序,要注意什么。
2、法律、法规、条例、细则、办法的区别:
几者规定的范围、内容涉及的方面有所不同。
①法律是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全国各地通用。
②法规,条例由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全国通用,但法律效力与法律相比较差。
③条例也可由较大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所以只能在本地区实施,属于地方法规。
④意见和实施细则一般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提出,本一级政府审议并通过实施。
(8)条例怎么实施扩展阅读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思想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
㈨ 新《准则》《条例》自什么时候起施行
这两个新的党内法规都是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一百回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答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
通知指出,《准则》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同时废止。
㈩ 中国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什么时候实施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发展,该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党中央决定予以修订。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